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p下载ios  > 熱點問題回應 > 教育
為夢千裏援疆 因愛結出碩果
——記嘉應學院第二批援疆支教學生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3-11 10:34:46  瀏覽:-
字號:

嘉應學院學生關嘉琪與喀什受援學生合影留念。


譚夢月在喀什支教中。


  離開新疆喀什已經兩個多月了,但嘉應學院第二批援疆支教學生依舊頻繁收到來自遠方的信息、電話、視頻。跨越5000多公裏的思念和牽掛,已然成為了支教學生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喀什的獨特經曆,也為他們繼續投身教育事業提供了不竭動力。

  2023年8月底,嘉應學院15位滿懷夢想的學生與省內其他院校學生一同,組成40人的廣東省第二批大學生援疆支教團,為愛而行、千裏援疆,於當年9月至12月在喀什支教。四個月的時間不長,但他們用心用情用功結出的累累碩果,掛滿了受援學生的心頭,也給自己的生命增添了厚度。

  克服困難 揮灑青春熱血

  學生援疆支教的初衷並不同,但都不是一時興起。

  “小學時,曾有支教老師來給我們上過幾個月的課。自那以後,我的心裏便埋下了一顆種子。”嘉應學院政法學院2006班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譚夢月告訴記者,家鄉重慶留守兒童較多,支教老師是照進孩子心裏的一束光。她從小就想當老師,現在雖不是師範專業,但對兒童青少年方向的研究很感興趣,於是毅然抓住這次支教機會。

  嘉應學院外國語學院2003班英語(師範)專業學生肖君儀的“教師夢”起源於高中,她被《感動中國》裏的一位教師深深震撼,進而選擇了師範專業。今年3月1日,肖君儀再度出發,參加第三批援疆支教。她說:“這是我的夢想,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我還決心在畢業後走西部計劃這條道路,將青春熱血灑在更廣闊的西部大地上。”

  援疆支教,是夢想、是向往。但在喀什,麵對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學情教情,支教學生往往會麵臨更大的困難。“受援學生的基礎不太好,怎麼管住學生、如何上好完整的一節課,這些在一開始對我而言都是挑戰。”嘉應學院數學學院2001班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專業學生關嘉琪坦言,她隻能不斷摸索、慢慢克服,逐漸找到與學生融洽相處的方式,也讓學生適應其教學風格。

  喀什市第九小學師資緊缺,譚夢月剛剛抵達學校就被告知要當班主任。“這意味著我必須獨當一麵,在上課的同時管好學生、帶好班級。”她介紹道,針對學生之間矛盾多的特點,她定下了班訓——“向上向善”,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積極向上、與人為善的性格,還將“擁抱”融入這群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給予學生愛的力量,提升整個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雙向奔赴 堅定理想信念

  援疆支教,是嘉應學院學生與新疆受援學生的一場雙向奔赴。

  肖君儀支教所在的喀什市第五中學位置比較偏遠,大部分學生來自鄉裏,家長不會講普通話。但她不會想到,經過四個月的相處,內斂的高中生一次又一次問她:“肖老師你可以留下來嗎?”家長發信息給她:“很感謝你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對孩子們這麼好。”受援學校老師問:“肖老師可否繼續參加下一批援疆支教?”

  “其實我們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隻是陪著一群學生從陌生到了解、熟悉,給他們帶去一點關心照顧以及對外麵世界的向往。但臨走時,那些不舍的文字、語言、擁抱、眼淚,是我們之前在課程學習或家教工作中從未體會過的。”關嘉琪動容地說:“這種被肯定、被需要的感覺,把教師的幸福感具像化了。我想,這就是我這輩子要堅定追求的道路。”

  四個月的支教,讓非師範專業的譚夢月增加了“老師”“班主任”兩個技能。“我向學生們傾注了很多很多愛,很快就能記住那些較長且複雜的名字、每個人的特點。當然,真心換真心,他們會向我表達內心想法、會往我手心裏塞顆糖,這些極具治愈力的瞬間也影響了我,讓我變得開朗自信、不再內耗。”譚夢月告訴記者,目前她正準備考研,想在兒童青少年領域走得更深更遠,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當前,嘉應學院每年組織學生援藏支教一批、援疆支教兩批。“四個月的時間很短,教課程、教知識難以達到一個深度;四個月又不短,不管對於受援學生還是嘉應學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經曆。”肖君儀相信,自己還會有很多次“奔赴”,而這些都源於2023年下半年的“第一次”,讓心中的信念更堅定,讓腳下的道路更踏實。(記者 劉巧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