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製度改革的決定》,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製度進行改革;同時決定,統一提高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次提高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標誌著養老金“雙軌製”的破冰,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和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金。曾經被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被打破,那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今後咋養老呢?
人手一張社保卡
吃財政飯的要繳養老金了
此次國務院明確養老金“並軌”在全國範圍同步實施,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這意味著全國所有按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製內的工作人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體製內人員”,總數近4000萬的龐大群體都將啟動改革。
改革後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新的基本養老金待遇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養老金,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為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國務院改革決定還明確,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此舉將保障改革人群的新養老金水平不低於現有水平。
根據改革決定,基本養老保險方麵,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0%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8%繳費,本人繳費工資高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不納入繳費基數,低於平均工資60%的以60%為基數繳費,即“300%封頂、60%托底”。
比如,公務員小明除去津貼、補貼等,每個月繳費工資是5000元,改革前單位和個人都不用繳費,小明退休後照樣有養老金。改革後,小明每月要繳納養老保險400元。
職業年金方麵,單位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4%繳費。這樣,小明又要繳200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的400元,一共繳600元,這筆錢是從小明的月收入中扣除的,將進入小明的養老金個人賬戶。連同單位繳費部分,退休後按月發放。
力保待遇不降低
老中新三類人區別對待
改革後,這4000萬人的退休後待遇咋樣?決定明確,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通過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總的原則實際就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製度、中人逐步過渡”。
——“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員,他們原待遇維持不變,並參加今後的待遇調整。
——“新人”是指改革後新參加工作的人員,他們將來退休時,基本養老金為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之和。這與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本一致。
——“中人”是指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
養老金不再按級別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一直以來,一些機關和事業單位往往存在退休前突擊提升職級、職稱的情況。隨著改革推進,這種情況可能有所改變。
這是因為,改革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按照職工退休最後一個月工資一起發,並隨著機關事業單位工資調整進行調整,這是造成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待遇差距較大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改革後,將按照本人曆年繳費多少、繳費期長短來計算養老金標準。
這意味著,小明即使退休前沒有被提拔,但由於他的繳費年限長,也可能比他的上司領的退休金要多。這也是一個重大變革,有利於避免相互攀比,逐步建立起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調整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