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1988年設立地級市。2023年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大埔縣、蕉嶺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土地麵積15864.51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535.08萬人;常住人口384.9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9.35萬人。祖籍梅州的海外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700多萬人,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梅縣區鬆口鎮設立中國首個移民紀念廣場。

  2023年,梅州市糧食播種麵積18.44萬公頃,糧食產量113.84萬噸。林地麵積118.7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4.54%。重要礦產資源有稀土、煤、銻、鐵、石膏等,具有區域特色的礦產有珍珠岩... 更多詳情>>

  •   古代屬海陽縣,南朝齊永明元年(483)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屬潮州。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北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北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複置,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南宋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複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1144)複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複為梅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均隻領程鄉縣。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1812),複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製,梅州改名梅縣。  1949年10月,梅州市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7個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個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個縣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七縣一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七縣一市改為六縣一市;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製,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個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七縣一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梅江區、梅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2013年10月,國務院批準同意梅州市撤銷梅縣,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市轄2個區(梅江區、梅縣區)、5個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代管興寧市。

    曆史沿革
  • 今日風采
  •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中國共產黨梅州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的部署,就製定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全麵貫徹省委“1+1+9”工作部署,實施“123456”思路舉措,有力有序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經貿摩擦、香港“修例風波”等嚴重衝擊,全力推動梅州蘇區振興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麵從嚴治黨取得顯著成果,全市各級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  ●經濟實力邁上新的台階,經濟結構持續優化,“5311”綠色產業體係初步形成。  ●區域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國家級創新平台實現零的突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42家;全麵深化改革縱深推進,地方機構改革順利完成,營商環境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梅州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獲國務院批準,與粵港澳大灣區及贛南、閩西、汕潮揭等地區的聯係更加緊密。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梅汕客專順利通車,梅龍高鐵全線動工,興華、梅平、大潮、東環、華陸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基本建成。  ●脫貧攻堅取得決勝成果,53180戶145032名相對貧困人口100%脫貧,349個相對貧困村全部退出。  ●特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新建1個國家級和1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糧食年產量達110萬噸,梅州柚品牌價值達227.5億元、榮登“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榜首。  ●生態優勢鞏固提升,汙染防治力度加大,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獲得“世界長壽之都”認證。  ●鄉村振興亮點紛呈,“五個振興”全麵推進,教育、醫療兩大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以市區、縣城、中心鎮新型城鎮化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更加協同。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2.9萬人,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覆蓋全市人口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成。  ●文化名城建設加快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取得初步成效,在廣東提名城市中的排名逐年上升。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平安之鄉”建設高水平推進,獲評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典範城市,入選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  ●法治梅州建設紮實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項工作深入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果,全麵依法治市縱深推進。  ●軍民融合發展成效明顯,“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三連冠”。  “十四五”目標任務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經濟實力、綜合競爭力將大幅提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人民生活品質將大幅改善,綠色發展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將大幅增強;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係;基本實現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之鄉建設達到更高水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基本建成法治梅州、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名城、教育強市、人才大市、足球特區、健康梅州,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文明素養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美麗梅州·美好家園”建設目標全麵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泛參與國際經濟文化合作交流;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大幅縮小,人的全麵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使命任務,深入貫徹省委“1+1+9”工作部署,搶抓“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進一步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等重大機遇,深化實施“123456”思路舉措,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積極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築牢粵北生態屏障,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爭當生態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市,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實質成效。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平穩運行,爭取發展速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更加協調,現代化經濟體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堅實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係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營商環境水平進入全省前列;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呈現客都魅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力爭如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生態文明實現顯著進步。環境質量主要指標保持全省領先,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建成高水平的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  ——民生福祉改善更有溫度。就業、教育、醫療、社保、平安等重點民生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得到綜合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形成新局麵,成功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製機製不斷健全。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壯大發展新動能  加快創新體係構建。製定實施全市科技創新發展五年規劃。新建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加強共性技術平台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製定人才強市三年行動方案,造就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科研團隊。  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深入推進科技體製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評價機製,支持實用技術創新研究,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係,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  高質量發展製造業。依托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建設,努力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製造業集群。  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不同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壯大特色現代農業。做優做強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興寧鴿等優勢產業,提升梅州柚區域品牌,打造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推動互聯網+農業。  建設重大發展平台。統籌建設梅州綜保區、國際無水港。創新完善穗梅產業共建機製,以廣梅園為主陣地,培育若幹個產值超50億元、上百億元的企業和產業,成功創建國家級高新區。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力爭到2025年,8個縣(市、區)GDP全部達到100億元以上,其中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達到200億元以上;四個縣(市、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加速形成“一縣一主業、一園一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探索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路徑  暢通內外循環渠道。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市域經濟良性循環。推動產業和消費雙升級。促進產業鏈上下遊、產供銷有效銜接,推動市域生產要素暢順流通、有效配置。  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和夯實發展條件。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數字梅州,打造智慧梅州。積極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創建省級“無廢城市”。  全麵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健全現代流通體係,降低企業流通成本。  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引導企業增資擴產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工業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保持房地產開發投資平穩增長。  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現代化建設新活力  推動創新型引領型改革。遵循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在重點領域改革上先行先試,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製度創新成果。鼓勵基層大膽創新,放大改革紅利。加強改革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係。  提高經濟治理效能。強化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促進財政、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係。健全市場體係基礎製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進亚博网址链接 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  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加大外貿品牌建設力度。推動通關模式改革創新,推進航空口岸擴大開放。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鼓勵本地優質企業到海外投資設廠、承包工程、勞務輸出、參與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係,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  服務融入“雙區”建設,開拓合作共贏新空間  深化穗梅對口幫扶。深化兩地產業共建合作模式,發展“飛地經濟”,適時謀劃建設廣梅特別合作區。全麵加強兩市在就業、教育、醫療衛生、對外開放等領域的合作,主動銜接廣州在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方麵的幫扶。  主動接受“雙區”輻射帶動。積極謀劃推進連接“雙區”的高鐵、高速公路、航班航線等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交通互聯互通。主動承接“雙區”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加強與“雙區”在文旅、體育、康養等方麵的合作。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做實“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新格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立足生態發展區實際,嚴守“三線一單”,推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相得益彰。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嘉應新區與五華組團、興寧組團融合發展,做強經濟增長“大星”;推動平遠、蕉嶺、大埔、豐順特色化發展,做大四顆縣域發展“小星”。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和運行管護。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城市生態修複、功能完善工程,促進市區、縣城和圩鎮聯動發展。紮實推進中心城區提質擴容,推進江北片區規劃改造。建立高質量城市生態係統,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塑造具有客都特色的城市風貌,建設一批美麗小城鎮。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客家特色新農村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建設智慧農業。保障糧、油、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實施河湖水係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製,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機製,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製、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製度,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  加快建設文化名城,打造廣東文化新高地  實施“三好一正”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製度化,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堅決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傳播黨的聲音和主張。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深入實施市縣鎮村“四級文明聯創”工程,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五創”活動,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創新文化服務供給,全麵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著力推出弘揚蘇區精神、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強化基層文化陣地建設。  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加快“原中央蘇區客家文化研究培訓中心”建設,策劃拍攝一批紅色文藝作品。推動客家圍龍屋、廣東漢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係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規劃建設梅州傳媒文化創意產業園,推動文化與互聯網、金融、創意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新業態。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擴大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客家文化“走出去”。  深入建設美麗梅州,增創生態文明新優勢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科學劃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區三線”。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嚴格執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製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到“十四五”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24.1萬畝以上。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繼續開展汙染防治行動,深入推進碧水、藍天、淨土保衛戰,建立地上地下、水陸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製度。  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實施新一輪綠滿梅州大行動,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抓好琴江五華河、寧江等7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整治。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製度,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麵節約、循環利用。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共創美好新生活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製,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係、勞動關係協調機製、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製度,統籌城鄉就業。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  推動教育振興。鞏固拓展“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創建成果。加快補齊學前教育短板。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製,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向全國統籌過渡。  推進健康梅州建設。推進疾病預防控製體係改革,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落實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會治理體係,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係,努力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  高水平建設平安梅州,開創統籌發展安全新局麵  加強維護國家安全的體係和能力建設。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係、戰略體係、政策體係、人才體係和運行機製,完善保障國家安全的各項政策。  確保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製和能力建設,實現關鍵領域安全可控。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製,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製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應急管理體係,提高全市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落實維護穩定第一責任,完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製,推動掃黑除惡長效常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水平建設平安之鄉。  推進法治梅州建設。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促進司法公正。  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確保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強化“兩個維護”製度機製,確保黨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在梅州得到有效落實。  全麵加強黨的建設。落實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壓實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基層黨建責任,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麵進步全麵過硬。  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強化黨領導一切的工作機製。  健全規劃製定和落實機製。製定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製,確保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十四五”發展的部署落到實處。

    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