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西陽鎮筀竹村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林翔 攝)
走進梅江區西陽鎮筀竹村,碧水藍天相映成趣,樹木鬱鬱蔥蔥,清新的空氣撲麵而來。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來到這個小村落,或是悠然看景,沉醉於山水風光;或是喝上一杯小酒、咖啡,享受愜意的休閑時光。
很難想象,筀竹村幾年前還是乏人問津的省定貧困村,近年來,通過完善公共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實現了從“薄弱村”到“典型村”的美麗蝶變。2024年,筀竹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3萬元。
優化人居環境
鄉村麵貌日新月異
具有“桃源筀竹”之稱的筀竹村,距離梅州城區約20公裏。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在互聯網上逐漸出圈。筀竹村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投入1000多萬元新農村建設資金,修村道、治河道、美村莊,建成景觀陂頭、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提升人居環境。同時,還搭建了麵積約30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在清水灣河岸打造長約350米的生態綠道,為農文旅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個村子風景優美、環境舒適,我們喜歡走走停停,給‘心靈’放個假,小孩子可以來親近大自然,整體體驗很不錯。”市民劉女士與朋友相約而來,在體驗之後決定把這一好地方推薦給更多人。
在良好生態資源基礎上,筀竹村結合“我為梅江種棵樹”開展形式多樣的義務植樹活動,帶動黨員群眾、企業、結對單位共同參與到綠美村莊建設中。在瑞豐祥百果園民宿,柚子樹、桃樹、李樹等錯落有致栽種於庭院之中,滿眼是綠。“看中了筀竹村的好生態,所以選擇在此發展民宿產業,我們準備繼續在空閑地種植果樹,豐富遊客的遊玩體驗。”瑞豐祥民宿負責人蔡偉昌說。
為響應建設“美麗庭院”的號召,該村還組織動員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和家庭充分利用院落空間、房前屋後等閑散角落種植適宜的花草樹木,打造四時常綠、處處皆美的美麗家園。
筀竹村“兩委”幹部吳雲珍便積極學習庭院美化知識,在空地處擺放了不少盆栽,打造成精致的觀賞點。此外,還規整了自家的菜地,用紅磚、籬笆等進行裝點,種著各種時令蔬菜,綠意盎然的菜園讓人不禁駐足欣賞。
優化產業布局
多點開花激發活力
隨著村莊風貌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關係到村莊“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的運營問題,逐漸成為擺在眼前的關鍵挑戰。
筀竹村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通過引進社會資本,並充分發動村民參與,對閑置老屋等資源進行改造和提升,成功推動民宿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然而,僅靠壯大民宿產業,很難將農文旅產業全麵發展起來,也無法充分將人流轉化為經濟效益。為了突破這一瓶頸,“裏斯的家”主理人、筀竹村“產業村長”胡劍鋒提出了整村運營模式,旨在避免同質化和無序發展,延伸產業鏈。
如今,胡劍鋒以“裏斯的家”為品牌,通過盤活資源打造了餐廳、咖啡館、酒館、火龍果園、可樂主題館、民宿,這些業態如同一塊塊精心拚接的拚圖,分布合理、各具特色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多點開花的產業圈。據統計,自實行整村運營模式以來,筀竹村的旅客接待量從2023年的10萬人次/年躍升至2024年的20萬人次/年。這一數據的變化,標誌著筀竹村在發展的道路上,已經從單純的“建設”階段,邁向了更為關鍵的“運營”篇章。“目前我們的營收主要來源於可樂主題店、餐廳+酒館、民宿,其中民宿收入僅占20%至30%。”胡劍鋒表示,“整村運營”發展模式讓他更加堅定了走多元化發展道路的信心。接下來將建設巧克力主題館、文創店與兒童樂園,讓多元化、特色化的消費新場景提升遊客在鄉村的體驗感。
多元共生的業態,真正實現產業振興,是激活鄉村經濟發展活力的現實要求,閑置土地和閑置農房資源的合理集中利用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
為破解發展空間製約,實現土地提質增效,西陽鎮按照梅江區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堅持“典型建設+土地整治”雙輪驅動,將筀竹村作為西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村,持續破解空間製約,激發發展活力。目前,筀竹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騰出麵積1000平方米土地,集約耕地120多畝,引進一家企業計劃打造筀竹島,同時集約村民牛欄、雞舍麵積共350平方米作為產業配套房。(記者 張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