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綜述
【文化概況】2020年,梅州市國有文物類博物館17家,行業博物館3家,非國有博物館7家、公共圖書館10個、文化館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2個、省級文體廣場55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28個、農村文化俱樂部394個。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家(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1家(大埔縣博物館),國家一級圖書館7個(市劍英圖書館,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蕉嶺縣、大埔縣、五華縣圖書館),一級文化館3個(大埔縣、梅縣區、五華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特級站24個、一級站53個。
全市有7個國有或民營文藝院團,設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等7個漢劇、山歌、采茶、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研究院、傳習所),1個市級戲劇研究工作室。全市有廣播電視台8個(市級1個、縣級7個),自辦廣播節目9套(市級2套、縣級7套),自辦電視節目2套(市級)。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數字化,免費轉播中央電視節目12套、中央廣播節目1套、省電視節目3套和省廣播節目3套,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文化惠民工程】2020年,梅州市累計建成2128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製全覆蓋建設,新建圖書館分館14個、服務點86個、文化館分館18個、服務點90個。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建成圖書館總館9個,分館94個,服務點276個;文化館總館8個,分館99個,服務點299個,促進縣域文化資源向鎮、村延伸。全市19家圖書館、文化館完成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完成率100%。建成梅縣區丙村鎮蘆陵村等8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旅遊服務中心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成梅江區又見·鈞質樓民宿、金山街道月梅村、金山文化創意園3個“粵書吧”省級試點,完成梅縣區雁洋鎮文化站國家級文旅融合試點建設的階段性任務。
【文化特色產業】2020年,梅州市注重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熙和灣客鄉文化旅遊產業園、廣東客天下文化旅遊產業園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組織陶瓷、木雕、根雕、石雕、剪紙、泥塑、動漫等傳統美術工藝品,精品民宿、A級景區等34家企業364個展品參加2020年深圳文博會(線上方式舉辦)。組織文旅企業參與第二屆梅州市工業設計大賽,11個文旅企業選送46件作品參加比賽;組織文創企業參與2020年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全市選送10個文創產品參加比賽;組織文旅企業參加第四屆梅州市創新創業大賽,梅州市良舍設計谘詢有限公司獲創業組銅獎(獎金10萬元),梅州市雁洋鎮誌睦樓民宿客棧、廣東梵米鋁家居有限公司獲創業組優秀獎,梅州市三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獲“客家文化獎”二等獎,雁洋鎮誌睦樓民宿客棧獲“網絡人氣獎”第一名。
【文藝精品創作】創排大型山歌音樂劇《林風眠》於2020年11月21日在亮勝客家藝術中心成功首演,奏響紀念林風眠120周年誕辰係列活動的“第一樂章”。圍繞脫貧攻堅、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題材和時間節點,創(複)排以“鄉村振興·築夢小康”為主題的山歌小戲《家和萬事興》《初心》、小品《懶漢脫貧》《糊塗案》和一批歌舞節目。啟動現代廣東漢劇大戲《客家之子·田家炳》的創排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間,創排防疫宣傳歌曲《逆行的光》《托起明天》《武漢不哭》,山歌對唱《眾誌成城把疫防》,防疫宣教係列小品《不信謠言不傳謠》《不走親戚不串門》《隔離病毒不隔愛》《科學預防講衛生》《拒吃野味不聚餐》等文藝作品,作品先後被“文旅中國”“學習強國”“南方﹢”“梅州文廣旅遊”及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等多家媒體平台轉載宣傳。
【文化市場管理】2020年,梅州市完成“掃黃打非”工作任務,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被評為全省“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全年出動執法人員6624人次,組織開展文化市場專項行動4次,結合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市場監管聯合檢查3次,明察暗訪14次,與公安聯合執法檢查2次,與市、區宣傳出版部門聯合市場檢查2次,“掃黃打非”專項行動5次。全年立案50件,辦結50件,其中警告32家,罰款5家,停業整頓7家,取締無證經營6家,收繳非法光碟314張,沒收非法出版物46398本。辦理的案件主要有:受理電子遊戲投訴案件18件;約談涉嫌“低價遊”旅行社1家;及時製止非法演出2件;辦理網吧違規接納未成年人案件1件;辦理侵權盜版案件1件;指導各縣(市、區)辦結出版物案件4件,指導五華縣依法取締“黑網吧”1家;通過兩法銜接移送公安1件出版物案件;取締黑廣播1件,沒收播出設備1套。開展以案施訓5批次,提高執法人員辦案水平。全年網吧市場實現“零”投訴,其中網吧市場和校園周邊文化市場在創文考核中取得滿分的成績。嚴抓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全年實現安全播出“零事故”。加強廣播電視行業監管,查處2起縣級播出機構違規插播廣告行為;開展有線電視“小片網”專項整治行動,規範“小片網”節目傳輸行為,推進“小片網”聯網整合工作;開展非法衛星地麵接收設施整治行動,沒收非法銷售的衛星地麵接收設施59套,拆除非法安裝的衛星地麵接收設施668套,整治效果明顯,在2020年度省對市平安建設(綜治工作)考評中取得滿分。推動全市文化旅遊市場“放管服”改革,做好行政審批服務工作,完成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委托實施的14項行政權力事項的承接工作,全年受理辦結行政許可事項45件(其中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委托事項4件)、公共服務事項15件、行政確認事項49件。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文藝活動
【文藝活動概況】2020年,梅州市參加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客家山歌劇《白鷺村》《春鬧》、廣東漢劇《王昭君》、音樂劇《血色三河》4台大型舞台藝術作品分別獲評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楊苑玲等10人分別獲評優秀表演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音樂創作獎等7個單項獎,1人獲評“十佳舞台新秀”,五華提線木偶劇《沙家浜·智鬥》獲評“優秀小型舞台藝術作品”,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評“優秀組織獎”(全省僅4個),創下梅州在全省最高規格、最高水平藝術盛會上的曆史最好成績,被業界譽為“梅州現象”。以大埔“三河壩戰役”為題材的音樂劇《血色三河》代表梅州參加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2020年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活動,現場反響熱烈,社會各界好評如潮。以鄉村建設為時代背景的現代大型客家山歌劇《白鷺村》被廣東省文旅廳列為“廣東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專題創作”重點劇本扶持對象,代表梅州參加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國文聯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廣東僅有2部精品劇目入選。舉辦第一屆梅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頒證暨梅州市第二屆工業設計大賽頒獎大會,梅州市39人獲評第一屆“梅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33件作品在梅州市第二屆工業設計大賽獲獎,13件作品獲得第十屆“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優秀獎,4件作品獲得省專項賽獎項。
【文藝惠民演出】2020年,梅州市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在疫情得到穩控後,逐步恢複“周五有戲”“相約周六”“周六藝苑”和戲曲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等文化惠民演出工作,全年全市開展文化惠民演出600場次(受疫情影響,較往年有所減少),受眾觀眾接近40萬人次。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傳播媒體
報刊
【報業概況】2020年,梅州日報社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報社平台傳播用戶達到600萬戶,全媒體平台總粉絲近300萬人。梅州日報社黨委獲“梅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梅州日報社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梅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掌上梅州”APP獲“2020傳媒中國年度全國報業優秀融媒平台20佳”;廣告經營、印刷、發行工作保持穩定發展。年內,梅州日報社社長羅金良獲“2020傳媒中國年度融合創新人物”稱號;記者李豔良、孫程成分別獲評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119”消防先進個人;黨員劉曉娟、丘儒獲評梅州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羅娟娟獲評梅州市直機關優秀黨務工作者;新媒體部獲評梅州市三八紅旗集體。
【疫情防控宣傳報道】2020年,梅州日報社彰顯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全媒體平台對接新情況、新媒體、新技術、新平台,打好打贏抗疫宣傳戰。報社采編一線新聞工作者用筆尖、鏡頭、話筒合力講好梅州“戰疫”故事,製作疫情趨勢圖,攝製抗疫鼓勁MV,推出專欄、專題、專版、特刊、海報、H5、實時動態圖、直播、短視頻、MV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權威報道、融媒體精品。聯合梅州市衛健局、梅州市疾控中心出版《戰疫梅花》一書,該書彙集報社各個平台、媒介發表或推送的新聞報道,多層次、全方位展示梅州各界尤其是醫療衛生界的醫護群體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奮鬥曆程。
【報刊新聞報道】2020年,梅州日報社堅持政治家辦報,在重要版麵重要位置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重大決策報道,辦好“學習篤行”“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牢記囑托再出發”“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等重要專欄並出版《學習篤行》一書。做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創文工作、農民豐收節、互聯網大會、“卡拉比—丘”數學大會、林風眠120周年誕辰紀念大會、世界長壽之都授牌、梅州馬拉鬆賽等全媒體係列宣傳策劃,推出專欄、專題、連版、專刊,多角度、多平台、多形式進行宣傳報道,推介梅州形象,講好梅州故事。其中,圍繞“脫貧攻堅”全媒體報道開設10多個專欄,梅州網開設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題欄目,獲得廣東省2020年“網絡傳播精品工程”。與梅州市直單位合作,開設《金融月刊》《創文特刊》《梅州公安周刊》《平安之鄉月刊》等專刊,提升政務宣傳服務水平。
【報刊服務社會民生】2020年,梅州日報社民生報道為民祈求、為民跑腿、為民監督,讓讀者感受到百姓的冷暖、黨媒的溫度;時政報道努力用百姓語言創新報道手法;經濟新聞抓好行業熱點、做出貼地氣報道;社教副刊強化主題策劃,創新版麵風格;每個部門的年度項目,做到年初布置、抓好落實、步步跟進、亮點紛呈。
【報刊經營發展】2020年,梅州日報社拓展政務合作項目,發展新業務,開拓新行業,報社經營保持增長。策劃開展“金山圩日”、廣場舞大賽、網絡春晚等活動,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建設維護好一批燈箱、閱報欄等戶外平台。采取措施,降低新冠疫情對報刊印刷業務、征訂發行的影響。
(梅州日報社)
網絡媒體
【新媒體平台拓展與創新】2020年,梅州日報社在升級采編係統的同時,注重平台的拓展與創新。先後建立與新華社現場雲、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人民視頻等央媒的合作傳播通道;在頭條號、人民號、企鵝號、澎湃號、大風號、搜狐號等平台開啟內容共享化工作;開拓全國媒體直播平台、直播帶貨平台、電商平台、5G慢直播平台等;爭取“學習強國”平台梅州編輯部落戶報社;注冊成立“梅州市社情智庫研究院”,打造專業化輿情服務平台。
年內,梅州日報社探索與湖北荊州日報、深圳“讀特”媒體跨地區的融合報道實踐,開展“田間地頭看直播”“記者蹲點采訪”,開啟“美食地圖”,推出慢直播、梅花圖鑒、互動式H5、創意條漫等融媒創新報道,實現“一次推送、N次傳播”,各平台持續漲粉。截至2020年底,梅州日報微信公眾號粉絲增至35萬人;梅州網抖音號粉絲34萬多人;客戶端裝機量110萬人次。
【融媒體建設】2020年,梅州日報社以移動優先加快報社內部融合,將優化績效考核機製、實行記者供客戶端稿件績效考核製度改革作為風向標,加強采編人員媒體融合技能培訓和經驗交流,安排各采編部門正副主任到客戶端審稿值班,新媒體部每月輪換編輯到要聞部跟班學習,推進報社媒體融合發展。拓展縣域合作平台,與相關縣(市、區)合辦《梅江周末》《今日興寧》《品讀平遠》等縣域子報,鞏固縣級輿論宣傳主陣地。
(梅州日報社)
新聞出版和版權保護
【新聞出版管理】2020年,梅州市配合廣東省委宣傳部加強市屬期刊出版單位的管理,做好市屬期刊《嘉應文學》《星河影視》的年度核驗工作。做好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準印審核和年度核驗工作,全年注銷1種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8種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
【版權保護】2020年,梅州市著作權作品登記總量408件,其中文字作品10件,音樂作品15件,美術作品350件,類似攝製電影方法創作作品11件,錄音製品1件,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4件,其他類作品17件。做好版權宣傳倡導和版權社會服務,根據廣東省版權局迎接第20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工作要求,梅州市委宣傳部於2020年4—6月聯合梅州市教育局、團市委、梅州市文明辦等部門舉辦“綠色閱讀·文明上網——‘梅州市’護苗2020·綠色簽”征文比賽;聯合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開展線上線下同步活動,在微信公眾號開展“學習版權知識,集讚送好書”活動,開展現場版權登記、著作權法圖冊派發。各縣(市、區)版權部門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均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
【印刷發行管理】2020年,梅州市受理並審批14個行政許可項目,分別為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準印證核發7件、包裝裝潢類印刷企業設立審批2件、其他類印刷企業設立審批3件、出版物批發發行企業設立審批2件。依期完成出版物發行和印刷企業的年度核驗及日常監管工作。根據國家、省新聞出版主管部門的相關通知要求,按照屬地監管、分級負責原則,全市新聞出版局於2020年3—6月先後對全市各縣(市、區)的260家出版物發行單位(其中批發經營單位5家、零售經營單位255家)、199家印刷企業(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20家、包裝裝潢印刷企業51家、其他印刷企業128家)進行年審核驗和日常監管工作。
(梅州市委宣傳部)
廣播電視
【廣播電視宣傳報道】2020年,梅州市廣播電視台加快媒體深度融合,主流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得到鞏固壯大。
年內,梅州市廣播電視台上送省台播出新聞總數約600條,全省排名第三;電台上送各類稿件606篇,全省排名第二。參與廣東廣播電視台組織的大型融媒體報道《我在廣東奔小康》,向外宣傳梅州市脫貧奔康的成功經驗、巨大成效。創作抗疫歌曲《歸來依舊芳香》《梅州力量》《萬眾一心壯誌酬》等,傳播梅州抗疫正能量。3個外宣特色項目得到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和廣東省委宣傳部的肯定和支持,《客家話節目融媒體傳播平台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20年度“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重點項目,是該台自2018年來獲得的第5個國家級重點項目。舉辦《客家春晚·馬來西亞之夜》文化交流活動,推動客家文化的對外交流;微紀錄專欄《小康路上》被翻譯成5國語言,在中歐五國電視台播出。4部作品獲得國家大獎,6次走上國家國際平台。《回到圍屋》獲國家廣電總局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第26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優作品;《美麗使者》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短片好作品;《抗“疫”一線》微紀錄專欄獲得2020見證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同心戰“疫”紀實影像主題活動好作品,進入國家圖書館收藏研究展示,成為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從三河壩到井岡山》入選國家“十四五”紀錄片重點選題規劃,是唯一入選的市級台項目。
年內,梅州市廣播電視台躍升全國最有影響力城市電視台第六位,為曆史最好成績。在全國收視長虹頻道和收視長虹欄目排行榜中,梅州市廣播電視台綜合頻道和《民生820》均上榜。梅州市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打造強陣客語電視節目,有全省三大方言情景劇之一的《圍屋人家》、全球客屬地區選秀節目《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客屬地區首創的“客家春晚”等。實施高清電視建設,實現綜合頻道、公共頻道高清播出。《民生820》欄目組獲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係統先進集體,電視專題中心獲“廣東省三八紅旗集體”稱號,電視新聞中心獲梅州市先進集體。廣播兩個頻率收聽率和市場份額居梅州第一。
【廣播電視產業經營】2020年,梅州市廣播電視台依托節目品牌支撐,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舉辦一係列接地氣、服務性強、市場黏合度高的品牌活動。創新發展理念,構建“廣電﹢”產業體係,運營大埔縣百侯鎮文旅產業、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園、梅州市劍英體育館,掛牌成立三河壩紅色教育中心,在擴大宣傳陣地、提升媒體影響力的同時,創新增收模式,實現整體經營平穩運行。
【廣播電視融合交流】2020年,梅州市廣播電視台堅持“移動優先”,做好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台運營工作。“民生820”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近10萬,每個月都進入“新榜”中國微信500強,最好成績為全國排名第56,全年總閱讀量超過1億次,產生62條10萬﹢推文,是曆年來10萬﹢推文最多的一年,單條推文最高點擊量近400萬次。“無線梅州”APP作為媒體融合主力軍,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用戶達到67萬戶,位居華南地區市級廣電類前三名。
(梅州市廣播電視台)
電影
【城市院線影院放映】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有城市影院22家,全年放映電影78269場次,觀影614501人,電影票房收入2156.07萬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市電影放映場次和票房收入明顯少於上年,主要放映國產影片。2020年梅州市最熱播的5部電影分別是:《八佰》《我和我的家鄉》《葉問》《金剛川》《奪冠》。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2020年,梅州市有2044個行政村。梅州市按照規定執行“每個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的標準,做好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全年完成24528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任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展示國家改革開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梅州市委宣傳部)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梅州是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截至2020年底,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372個(國家級6個、省級32個、市級88個、縣級246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95人(國家級7人、省級38人、市級78人、縣級272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個(梅縣區客家山歌)、“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3個(梅縣區客家山歌、大埔縣廣東漢樂、興寧市杯花舞),初步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體係。2020年,7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廣東漢劇:夯實劇種基礎,鞏固傳承創新”入選2020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非遺”傳承保護】2020年,梅州市實施75歲以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截至2020年底,完成5位市級傳承人的全方位記錄工作,包括每個傳承人的口述片、實踐片、教學片和綜述片,以及全套工作卷宗。依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非遺”數字化建設和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網站建設,建設“非遺”數據庫,以數字化手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技術支持,以多媒數字形式“活態”保護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貫徹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對“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的環境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建成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綜合性傳習中心、4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實施全市“非遺”場館統一掛牌。推進重點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區域包括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4個縣(市、區)的30個鎮,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和“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力度。
【“非遺”交流合作】2020年,梅州市繼續聯合多部門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農村惠民演出工作。舉辦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提高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能力水平。選送“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係列活動節目;組織開展“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組織參加“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推薦梅縣提線木偶、客家山歌劇作為雲展播“非遺”項目,推薦五華金木雕製作工藝、長樂燒酒製作技藝作為雲展廳“非遺”項目。組織9個省級“非遺”項目參加2020年東莞“非遺”墟市梅州專場活動,組織2個省級“非遺”項目參加“粵港澳非遺墟市”暨橫瀝百年牛墟風情節活動;與嘉應學院合作共建實習基地;“非遺”項目“平遠黃粄”被廣東廣播衛視美食紀錄片《老廣的味道》攝影組製作成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央視財經頻道、紀錄頻道、江蘇衛視、重慶衛視等21個電視平台輪流播出,進一步提高梅州“非遺”的知名度。
【“非遺”宣傳】2020年,梅州市持續以“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眾號、數字化“聽山歌”在線聽歌平台為窗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客家山歌),全年發布信息300多條,新增關注人數2000人,每天在線聽歌1500人次。加強新聞媒體報道,在報紙、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上開設專欄,不定期刊登、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加深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持續打造文藝活動品牌,通過“客都文化公益講堂”“客都藝苑”“周五有戲”“周六有歌”“相約周六”等載體平台,結合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客家文化大觀年、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等活動,讓“非遺”更多走進尋常百姓家;選送優秀文藝節目作為“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係列活動節目;組織開展“非遺少年說”首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持續打造傳統戲曲品牌,實施廣東漢劇振興計劃,複排廣東漢劇《古城會》《轅門斬子》,打造客家山歌劇精品劇目《白鷺村》、音樂劇《血色三河》,創排和複排山歌小戲《家和萬事興》《初心》,為紀念林風眠120周年誕辰,創排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創排木偶戲《少年李惠堂》,采茶戲《月照城鄉》《春來南粵》等。持續打造民俗活動品牌,利用民間節日傳承民俗文化,開展以民俗為主題的迎新年、鬧元宵、祭清明、賞中秋等活動,如豐順縣埔寨鎮在元宵節舉行“燒火龍”表演,吸引上萬名觀眾觀賞,舉辦正月十二湯南跳火堆、砂田菜花燈、元宵巡遊等民俗活動;大埔縣舉辦“祭春”“祈福”“迎燈”等各種民俗活動。
【“非遺”資金投入保障】2020年,梅州市做好迎接文化和旅遊部對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驗收的工作,組織召開全市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推進會,加快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將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市、縣(市、區)兩級財政預算,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對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予以資助,多種渠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2020年中央財政投入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專項資金500萬元,主要用於宣傳支出、“非遺”項目保護、調查研究和規劃編製、場館建設、書籍出版、普及教育、展演展示、創排精品劇目。市財政投入資金約100萬元用於建設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埔縣作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範區,持續將“非遺”傳承人補助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對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給予每人每年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的扶持獎勵;扶持傳承人開展展演展示、資料整理、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組織全市做好2020年度國家、省的“非遺”項目資金申報工作。
【2020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活動】2020年10—11月,由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東大鑫豪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梅縣區山歌劇團演藝有限公司、梅州市山歌劇團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活動在梅州城區及雁南飛景區舉行。通過開展梅州城區歸讀公園中秋國慶“非遺”主題活動、雁南飛景區中秋國慶“非遺”主題活動、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非遺”主題展演等係列活動,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融入群眾生活,讓群眾受益,進一步擴大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梅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020年梅州市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一覽表
文博事業
【文博事業概況】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9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1處、省級文保單位87處、市級文保單位138處、縣級文保單位263處。梅州市國有博物館(紀念館)館藏文物49572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6件(套)、二級文物232件(套)、三級文物1487件(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2處(古遺址131處、古墓葬84處、古建築1328處、石窟寺及石刻6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622處、其他2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783處、複查不可移動文物449處。
【文物安全】2020年,梅州市與各縣(市、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簽訂《2020年度文物保護單位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文物安全管理目標,落實文物安全管理責任。對第八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消防安全進行全麵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要求立即整改。
【文物保護單位申報】2020年,梅州市開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建設控製地帶報批工作。有24處有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維修】2020年,梅州市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劍英故居,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世德堂、蓮塘古氏洋樓、雙龍大夫第的第二期維修工程;完成蓮塘洋樓、雙龍大夫第、鄒坊文祠、南磜觀察第、林修明故居、蘭芳樓的修繕工程。啟動善述圍搶修、玉成圍(第一期)和林風眠故居、議大夫第、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之橋溪小學等省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
【文物普查】2020年,梅州市開展革命文物、客家圍龍屋、名人故居(舊居)的普查工作。全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名錄87處。其中國家級3處(葉劍英故居、三河中山紀念堂、謝晉元故居)、省級18處、市級20處、縣級46處。全市有圍龍屋4367座,其中梅江區433座、梅縣區639座、興寧市2543座、平遠縣160座、蕉嶺縣238座、大埔縣147座、豐順縣43座、五華縣164座。全市名人故居(舊居)初步統計有422處。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020年梅州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一覽表
文化場館
圖書館
【圖書館概況】2020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入藏普通圖書7681種23044冊,年末館藏總量659711冊;訂購報紙74種87份,期刊631種839份;接待到館讀者24.64萬人次,文獻外借服務2.47萬人次,文獻外借19.7萬冊次,數字資源借閱(下載量)7.2萬次;舉辦講座32場,其中線上13場、線下19場;舉辦展覽21場,其中線上19場、線下2場;舉辦線下培訓5場;舉辦其他閱讀推廣活動56場,其中線上47場、線下9場;線下活動累計服務讀者3.1萬人次。
【學術交流開展】2020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組織業務骨幹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河源圖書館學習數字化建設先進經驗,委派職工參加業務培訓4場次、9人次,內容涵蓋少兒閱讀推廣、公共圖書館信息開發與服務、文化誌願服務等。全館職工網絡業務學習累計2371學時,發表學術論文7篇。
【數字化建設】2020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引進RFID自助借還辦證一體機,實現方便、快捷的自助式辦證、查詢、借還書等功能。對全市圖書資源進行整合,采用統一的係統平台,以一證通模式實現紙質圖書通借通還;建設全市統一的數字圖書資源管理平台,對數字圖書資源進行彙集與統一管理,構建大數據展示平台,提升讀者服務體驗。完成24小時自動圖書館(智慧書房)建設,延伸服務半徑,推進現代公共服務效能提升。參與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完成40集公開課製作加工、12000版地方報紙數字化製作加工、8000條政府公開信息製作加工。
【文化誌願服務】2020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招募文化誌願者,健全誌願者管理製度,加強人員培訓,利用廣東i誌願平台規範活動發布、誌願者招募等。全年圖書館注冊誌願者97名,開展6場文化誌願活動,服務讀者153人次,累計服務時長967小時。
【“書香伴我 人間春暖”2020年世界讀書日係列活動】2020年3—8月,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組織開展“書香伴我 人間春暖”2020年世界讀書日係列活動。活動以線上方式進行,包括第二屆“圖書館杯”主題圖像創意設計征集活動、“聲采飛揚”青少年英語口語風采展示活動、第十屆“書香嶺南·悅讀生活”攝影作品征集活動、“會講故事的地球”繪本創意秀征集評選活動、“人間春暖”中華詩詞答題活動、粵鄂澳“共讀半小時”活動、“誦詩歌之美,品英文之趣”英文詩朗誦會、悅讀達人挑戰活動、“綠色閱讀·文明上網”——梅州市“護苗2020·綠書簽”征文比賽活動等,鼓勵人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倡導全民閱讀,營造書香氛圍。
【“六一”兒童節活動】2020年5—6月,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開展童心築世界“六一”兒童節作品征集活動、“晚安寶貝”兒童節繪本故事朗讀大賽、“你畫我猜”兒童節有獎答題活動、“書中風景‘讀’好 親子共讀打卡挑戰賽”、“知危險 會避險”線上交通安全體驗課、2019年度少兒部和外借書庫讀者借閱排行榜獎勵活動、“簽·約世界”青少年書簽設計交流活動,發揮圖書館資源優勢,引導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廣東省首屆“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知識大賽】2020年6月18日至7月31日,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組織讀者參加由全省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共同舉辦的廣東省首屆“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知識大賽,讀者在決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國慶、中秋係列活動】2020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在國慶節、中秋節期間開展“為祖國點讚”國慶專題朗讀大賽、繪本分享親子手工活動、英語電影配音大賽、“致敬曆史”愛國主題電影展播活動、鳥瞰神州攝影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普知識展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
(梅州市劍英圖書館)
博物館
【博物館概況】中國客家博物館於2005年3月28日奠基興建,2007年10月由梅州市編辦批準成立梅州市客家博物館,2008年4月8日落成並對外開放。2008年6月經廣東省編辦批準成立廣東客家博物館,2009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冠名中國客家博物館。2010年3月20日開始實行免費對外開放。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全麵展示客家民係文化淵源與發展,係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曆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占地麵積11.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華僑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梅州名人廉吏館以及《客家文博》雜誌社組成,形成以主館為中心,各分館為衛星館的生態博物館格局。該館是一日讀懂客家的必經之處,是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國客家博物館的主館客家博物館於2019年6月完成升級改造並對外開放,館內設有主題陳列《客家人》以及梅州地方通史展覽《梅州史話》。其中《客家人》陳列以“大客家”的視野,從“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部分全麵展示客家民係的曆史、現狀和未來;《梅州史話》展覽分別從遠古梅州、建置變遷、客都形成展示梅州的曆史文化。黃遵憲紀念館是專題收藏、陳列、研究黃遵憲的主題館,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境廬和榮祿第組成,升級後的《黃遵憲生平事跡》陳列,從黃遵憲的家世淵源、青少年時期、隨使日本時期、出使美歐亞時期、江寧入幕時期、湖南新政時期、革職放歸時期七個部分,展示一代先驅黃遵憲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事跡和貢獻。大學校長館主要介紹和展示晚清以來249位梅州籍海內外校長、書記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將軍館主要介紹和展示從辛亥革命以來的梅州籍將軍在中國軍事史上的風貌和曆史功績,展陳478位將軍,其中上將10人、中將101人、少將367人。華僑館內設《海絲尋夢》展覽,從出洋篇、創業篇、傳承篇、融合篇、故土篇五個部分,以大量翔實而豐富的史料、圖文及各種珍貴的華僑文物,展現客屬僑胞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展示曆代僑賢愛國愛鄉的貢獻史。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設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恩元第內,以“鄉愁映像·一客一故鄉”為主題,從鄉音、鄉飲、鄉風、鄉藝、鄉情、鄉信六個部分展示梅州的333個各級“非遺”項目(截至2018年)。梅州名人廉吏館以“景仰先賢、忠孝清廉”為主題,挖掘19位客家先賢赤誠報國、行廉誌潔的光輝事跡。《客家文博》雜誌社是在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指導和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主管下,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內設立的期刊編輯部門。其出版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客家文博》是廣東省文博係統內首家有正式刊號[CN44-(Q)1131]的期刊,被中國知網、維普網等數據庫全文收錄,為“廣東省優秀期刊”。
【中國客家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2020年,中國客家博物館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麵工作成效突出,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梅州唯一的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館藏文物與藏品管理】中國客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客家曆史文物及民俗文物。館藏文物主要為唐代水車窯產品、客家曆代名人書畫作品以及族譜、僑批、契約文書等各類型的客家民俗文物,古籍圖書以清代著名愛國詩人、傑出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黃遵憲的藏書為主。2020年,中國客家博物館推進藏品科學研究,完善文物庫房建設,加強藏品科學保護與管理,全麵提升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能力,加強藏品征集製度的完善與建設。
【博物館宣傳教育】2020年,中國客家博物館在疫情期間創新采用線上線下聯動方式,打造宣傳教育工作新亮點。全年舉辦36場宣教活動,利用基本陳列和館藏文物,運用線上直播及線上展覽等方式,讓觀眾以“雲遊”的方式參觀博物館,總點擊量突破500萬人次;結合傳統節日,推出“我們的節日”、《客博學堂——我們身邊的非遺》等係列活動,舉辦“博物館裏看非遺”活動;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係列活動和“小小講解員”誌願項目等品牌活動,其中“小小講解員”誌願項目獲選“梅州市最佳誌願服務項目”。
【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國客家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致力於各項有關客家文化和文物博物的相關研究,申報相關科研課題、撰寫學術論文。2020年,承擔2020年度梅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期刊出版與客家學科建設》並結題。申報課題《改革開放40年客家出版物研究》獲廣東省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2020年度招標課題立項,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申報課題《粵台客家學術期刊比較研究》獲嘉應學院2020年度粵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招標課題立項,並結題。參與2020年度梅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疫情防控下的博物館建設思考》,並結題。按質按量出版期刊《客家文博》。廣東省期刊協會頒布《客家文博》中的6個作品為“廣東省第五屆期刊優秀作品”,其中《客家院士之數學皇帝——丘成桐》獲一等獎,欄目設計“海外客家”“人文風雅”獲二等獎,卷首語《圍龍精神簡說》《致敬傳統》和論文《與華僑文化有關的幾個問題初探》獲三等獎。《客家文博》雜誌社與博看網數字出版平台達成合作協議,將《客家文博》打造成數字化閱讀平台。編輯出版《中國客家博物館論文集》。
【博物館展覽活動】2020年,中國客家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12場。包括“南國青瓷——唐代水車窯”“黨的光輝照南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東革命曆程展”“東遷的中山大學與梅州圖片展”等展覽。創新采用線上展覽方式,打造展覽新亮點。舉辦“南國青瓷——梅縣水車窯”全省館際流動巡展,促進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國客家博物館乃至梅州市的影響力。
(中國客家博物館)
文化館
【群文活動開展】2020年,梅州市文化館完成群星舞台大家樂——2020我們的節日·元旦“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第十五屆城區群眾文藝會演、2020慶祝元旦文藝晚會、2020年“創文”宣傳係列演出活動、2020年“合心聚力建新功 軍民同樂譜華章”迎國慶文藝演出、梅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藝晚會等係列活動,以及2020“我最OK”廣東全民才藝大比拚、2020廣場舞大賽等大型活動。全年完成大型群眾文化活動19場,舉辦各類書畫、攝影展2場,服務群眾4萬餘人次。在元旦、中秋節和國慶節等節假日期間組織群眾文藝團體走進社區鄉村演出,送文化下鄉到梅江區金山街道、梅縣區鬆口鎮、五華縣龍村鎮、興寧市徑南鎮等地演出10場,服務群眾3000餘人次。在廣東省2019年群文作品評比中有8個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作品1個、二等獎作品5個、三等獎作品2個。在廣東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中,音樂《永遠的紅船》獲銀獎、舞蹈《等》獲銅獎。精心排演山歌小戲《清水河》、相聲《醉人的旅行》和小品《你是誰》,參加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創排基地專題展演活動。
【藝術普及】2020年,梅州市文化館多次組織省專家對各縣(市、區)群文作者、創作骨幹進行戲劇、音樂、曲藝、群文創作的培訓和輔導工作,全年培訓各類群文藝術人才約500人次。舉辦山歌幼苗培訓班、成人舞蹈培訓班、青少年舞蹈培訓班、美術培訓班、器樂培訓班、老年合唱培訓班等各類藝術培訓班。利用音樂培訓中心、排練演出廳、培訓教室、美術培訓中心、漢樂演奏廳等場地,以文化誌願者為主體,開展“文化暖心 多彩生活”梅州市文化誌願服務、培訓活動,全年培訓200餘人次。舉辦2020年度梅州市群眾文藝作品研討會暨全市重點群文作者采風交流活動。
(梅州市文化館)
書店
【新華書店概況】2020年,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抓好疫情防控和經營生產,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33萬元。其中銷售大中專教材和中小學課本799萬元、銷售一般圖書1401萬元、銷售文化用品847萬元、銷售目錄教輔986萬元。年內,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獲評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為連續17年獲得。
【店外銷售】2020年,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做好重點政治讀物的征訂發行工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累計發行4.5萬多冊,銷售額354萬多元。中標梅州市供電局500萬元的圖書采購項目。
【線上銷售】2020年,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在微信上拓展微信教輔平台、通讀在線等幾個新的銷售渠道,更好地為讀者群體服務。
【南國書香節梅州分會場活動】2020年,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首次采用線上雲書展﹢線下實體門店展銷的創新辦展形式開展南國書香節梅州分會場活動,參加人次6.5萬人次,累計銷售各類圖書2.5萬冊,優惠讓利金額24.6萬元。
(廣東新華發行集團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
廣東漢劇·客家山歌
廣東漢劇
【漢劇精品劇目創作】2020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將年度專項資金用於精品劇目創排,聘請國內一流專家團隊創排大型廣東漢劇《王昭君》,該劇在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獲劇目二等獎,主演管樂瑩獲優秀表演獎,鍾禮俊和鍾禮坤獲優秀音樂唱腔設計獎。與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合作創排大型廣東漢劇《客家之子·田家炳》,帶動縣級廣東漢劇(漢樂)等傳統戲劇的振興發展。與國內一流戲曲創作團隊(編劇:盛和煜,導演:張曼君)達成合作意向、簽訂合同,在中國戲劇家協會的支持下,著手啟動經典性大型廣東漢劇《梅花渡》(暫定名)的藝術創作工程,計劃2022年上半年投排,目標是衝刺參加中國藝術節和中國戲劇節。結合精品創排加強人才培養,以ABC角競爭機製培養漢劇各行當代表人才。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2020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聯合福建、湖北、湖南、陝西漢劇藝術院團共同開展中國漢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前期工作,聘請國內一流語言學和戲劇史專家進行“廣東漢劇舞台語言標準化”係統工程研究及出版相關專著。繼續拓展漢劇文化的展示和區域協作,延伸廣東漢劇服務平台。年內,先後在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深圳、惠州、梅州市的部分大中小學校及大埔、蕉嶺、梅江等地設立“廣東漢劇(漢樂)活動驛站”7個,做好傳承工作。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劇)傳承人工作室的配套設施,編輯出版《廣東漢劇口述史》(與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合作)、《廣東漢樂合奏譜》及一批創作複排優秀劇目音像資料。
【劇院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6月,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完成“南國牡丹”劇場改造維護,提升功能設施和設備,保障“周五有戲”和“周六藝苑”惠民活動的演出質量。
【漢劇文化交流互動】2020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創排和複排優秀劇目,加強與閩粵贛三省邊區文化交流互動;主動融入粵港澳人文灣區文化建設,強化媒體合作,推廣劇種宣傳、傳承和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客家山歌
【創排防疫抗疫作品】2020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麵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發揮宣傳陣地職能,創排《眾誌成城把疫防》《逆行的光》等抗疫客家山歌、抗疫宣教係列小品,作品均入選廣東省文旅廳文藝抗疫作品,通過學習強國、“南方﹢”等平台進行宣傳推廣,助力防疫抗疫工作。
【文化惠民演出】2020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通過劇場展演和送戲的方式開展戲曲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園區演出,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化係列活動、“情滿攻堅路惠民演出”以及“客家戲劇百村行”活動,先後在五華縣龍村鎮金龍村、梅縣區鬆口鎮蓬上村等地進行演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文化需求。參加“2020智遊打卡梅州·文旅複蘇有我”活動、2020年“客家村鎮銀行”梅州市足球聯賽開賽儀式、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梅州文旅推介會、2020梅州市客家鄉村中秋晚會、迎國慶·慶中秋晚會、2021年梅州“原鄉”過大年推介大會等,向市民和遊客展演優秀舞台藝術精品劇目和客家綜合文藝節目,助推文旅發展。據統計,全年開展各類型演出超百場,受惠觀眾超10萬人次;創新惠民服務途徑,挑選經典劇目在線上展播,全年線上觀看人次超30萬人次。
【劇目打磨提升】2020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組織音樂劇《血色三河》劇目主創團隊,結合各界反饋意見,對《血色三河》劇目進行修改提升,全年演出19場;《血色三河》入選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參評劇目,獲劇目二等獎,潘錫嶽獲優秀表演獎、十佳舞台新秀。圍繞脫貧攻堅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從劇本、舞台呈現效果等方麵對客家山歌劇《白鷺村》進行修改提升,全年演出9場;客家山歌劇《白鷺村》被廣東省文旅廳列為廣東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重點舞台劇目,入選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和國務院扶貧辦舉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於11月底在梅州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展演;《白鷺村》入選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參評劇目,獲劇目一等獎,楊苑玲獲優秀表演獎,廖惠玲、林文祥、羅銳曾獲優秀編劇獎,李建生獲優秀導演獎。創排“鄉村振興·築夢小康”脫貧攻堅專題文藝節目,新創排和複排山歌小戲《家和萬事興》《初心》、小品《懶漢脫貧》《糊塗案》和一批歌舞節目。
【劇種傳承發展】2020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加大“戲曲進校園”工作力度,在梅州市城北中學、江南育才小學等試點學校開展示範演出、扶持創作工作,還在惠州市各中小學校開展示範演出(共14場次),推動市內外中小學生了解客家傳統文化。楊苑玲入選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組織舉辦的“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2020年度戲曲專項扶持項目,並代表梅州戲曲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客家山歌劇人首次亮相大會。潘倩經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選拔推薦、廣東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批準,被評為2020年度廣東省青年文化英才(全省16人)。
【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創排】2020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為紀念林風眠先生120周年誕辰,新創排客家山歌音樂劇《林風眠》,於11月21日在亮勝藝術中心首演。該劇立足“講好梅州故事、樹立梅州形象”,通過以舞台藝術的形式,對客家曆史文化名人林風眠進行再現和挖潛,展現一代大師的傳奇藝術人生,見證民族百年曆史文化的沉潛和飛揚、傳承和發展,更見證民族文化的滋養對百年知識分子文化性格的深沉影響。該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在音樂方麵嚐試新的藝術實踐,通過在傳統客家山歌基礎上運用現代作曲技巧,客家方言演唱與普通話演繹相結合的方式,做到傳統文化的經典傳承和創新發展有機結合。
【《走進客家山歌》出版發行】2020年,由嘉應學院和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共同編撰的《走進客家山歌》一書出版發行。該書通過“客家山歌概述”“客家山歌的種類和體裁”“新編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傳承人”四個篇章,挖掘並梳理客家山歌“各地山歌各樣腔”的特征,記載客家山歌的體裁和種類,對客家山歌的曆史淵源和發展現狀進行闡述。該書一改傳統紙媒出版物單一的、平麵記錄式的知識傳播方式,以MPR出版物鏈碼的形式,融入音頻、視頻,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將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劇呈現給讀者,為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注入強大生命力。該書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入選項目、MPR、“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廣東省精品出版扶持項目。
(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
黨史·地方誌·檔案
黨史
【黨史書籍編輯出版】2020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參與完成《廣東中央蘇區革命簡史》叢書(8冊)的編撰審核工作;做好1921年建黨到“文化大革命”前發生在梅州的紅色保密故事、蘇區縣第一個黨支部(黨小組)故事、《機要交通群英譜》《遊學紅色梅州》以及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招標課題——《梅州市抗擊疫情大事記》等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指導各縣(市、區)開展地方黨史二卷的編寫出版工作;推進《梅縣紅色堡壘》《梅州巾幗英雄譜》《遊學紅色梅州》《紅色專題專刊》《古大存軍長》等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係列紅色文化叢書編寫工作。
【革命遺址普查】2020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完成革命遺址普查工作,摸清梅州市紅色家底。經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初步認定,509處遺址列入廣東省革命遺址名錄,總數位居廣東省各地級市前列;另有224處遺址列為重要線索名錄、73處遺址列為一般線索名錄。
【革命遺址修繕保護利用】2020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爭取省級革命遺址修繕專項經費8066萬元,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得到修繕和保護,梅縣區布展“盧偉良故居”“客都人家紅色曆史陳列室”,梅江區打造“朱雲卿事跡陳列室”“梅埔豐根據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陳列室”,豐順縣建設“東江革命根據地史料陳列室”,五華縣修繕黃國梁故居和曾國華故居。年內,《梅州市紅色資源保護條例》經梅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三十九次會議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梅州市紅色資源的認定、保護、管理、傳承和利用有法可依。
【黨史征集研究】2020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完成《南昌起義在廣東》專題之《三河壩分兵》、梅州市黨建研究會2020年度課題研究報告《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研究》(獲廣東省黨建研究會2020年度自選課題成果評選二等獎)、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第二期“黨史征研結對”活動課題《梅州革命鬥爭對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貢獻》《淺談張如心的精神對當代黨的理論工作者的啟示》等編寫工作任務;協助做好電視連續劇《絕密使命》的審稿工作;啟動“百年曆程·光輝豐碑”——中共梅州地方曆史主題展覽前期工作。
【舉辦紀念重要黨史人物、事件活動】2020年,梅州市舉辦“紀念東江蘇維埃政府暨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90周年活動”和“傾聽曆史回響,追尋紅色精神”中共中央九月來信主題活動,進一步弘揚蘇區精神。
【黨史宣傳教育】2020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黨史宣講團成員開展黨史宣講活動50多場,參與人員8000多人次。梅州市黨史宣傳教育工作得到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通報表揚。在“七一”“八一”等重要時間節點推進黨史、國史、中國道路宣傳教育活動,以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為陣地,通過印製和發放宣傳資料(手冊)、舉辦報告會、網上推介等方式,提高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翻印《梅州抗日英烈》《紅軍長征梅州人物誌》以及《梅州市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簡介》折頁等黨史宣傳資料,贈送市直各單位、全市大中小學和各縣(市、區)。
(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誌
【年鑒規範化建設】2020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推進年鑒編纂出版工作,力爭編出精品年鑒。嚴格執行年鑒編纂三級審查(初審、複審、終審)製度,嚴把政治關、體例關、文字關、出版關,探索和實踐年鑒評議與審讀製度,推動出版前評議、出版後審讀常態化開展,全市年鑒質量提升。市、縣兩級綜合年鑒均實現“一年一鑒、公開出版、當年出版”。在2020年廣東省年鑒質量評價活動中,《梅州年鑒2019》《平遠年鑒2019》《大埔年鑒2019》獲得省優秀年鑒二等獎。
【誌書編修和舊誌整理】2020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繼續指導《梅州政協誌》《梅州工會誌(1991—2019)》等的編纂工作,促進部門誌編修工作開展,其中《梅州工會誌(1991—2019)》完成審查驗收。各縣(市、區)地方誌機構指導鎮村及部門、行業編修誌書和做好舊誌整理工作:五華縣製訂《五華縣鎮、村誌編纂工作方案》,力爭在5年內基本實現五華縣鎮、村誌編修全覆蓋;興寧市加強舊誌整理工作,編纂並公開出版發行《嘉靖〈興寧縣誌〉校注》,指導編纂《興寧市政協誌(2006—2016)》《潭坑村誌》,其中《興寧市政協誌(2006—2016)》完成出版發行;大埔縣指導編纂《茶陽鎮誌》《茶陽鎮茅坪村誌》《大麻鎮中蘭村史》《大埔縣教育誌》,其中《茶陽鎮誌》(中國名鎮誌文化工程)完成出版發行,開展新中國成立前的6部《大埔縣誌》點校再版工作;豐順縣指導編纂《豐順檔案誌》;平遠縣指導編纂《平遠縣人大誌(1986—2019)》《平遠縣民政誌(1985—2019)》《平遠縣法院誌》;蕉嶺縣開展《鎮平縣誌(康熙版)》《鎮平縣誌(乾隆版)》點注再版工作。
【地方誌資料年報及其他資料征集】2020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開展全市地方誌資料年報征集工作,市級收集年報資料的單位113個。各縣(市、區)的資料年報工作有序開展,為第三輪修誌做好充分的資料準備。做好《廣東名村係列叢書》《廣東鄉村集萃係列叢書》資料收集工作,補充文稿12篇,高清圖片150多張,核查修改文稿70多篇。做好《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錄》《廣東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圖誌》《廣東省對口支援誌》梅州部分相關圖文資料的收集報送工作,報送疫情防控文字資料592份、圖片資料517張,報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圖誌圖片資料346張,報送對口支援誌文字資料44份、圖片資料50張。做好《廣東鄉村非遺》《廣東鄉村美食》梅州部分相關圖文資料收集上報和核查補充工作,報送文稿29篇(其中“非遺”文稿9篇、鄉村美食20篇),圖片200張。
【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2020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推進《全粵村情》出版工作。全市編纂送省出版《全粵村情·梅州卷》調查文稿22冊(梅江區1冊、梅縣區2冊、興寧市3冊、大埔縣5冊、五華縣4冊、平遠縣2冊、蕉嶺縣1冊、豐順縣4冊),全麵完成送省出版任務,已印刷出版7冊(《全粵村情·五華縣卷》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全粵村情·大埔縣卷》第一冊、第三冊,《全粵村情·興寧市卷》第一冊)。做好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資料補充完善和修改工作,把好質量關、意識形態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基礎地情資源支撐。加強普查數據庫核查工作,組織各縣(市、區)地方誌機構對照普查情況與全粵村情數據平台的自然村數量、名單,完成對普查自然村入庫情況的全麵核查。
【地情資源開發利用】2020年12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和各縣(市、區)地方誌機構聯動編纂的《梅州古驛道》地情書公開出版發行,全書分上下冊,約160萬字,隨文圖片700多張。該書挖掘和整合梅州古驛道沿線曆史、人文、自然等特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梅州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資源和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梅江區開展“梅江鎮村調查”項目,編纂出版《梅江鎮村調查》地情書;興寧市編寫出版《興寧市古驛道資料彙編》,修訂出版《興寧古地圖古地名資料集》,拍攝短視頻《行走千年古道 傳承紅色基因》《興寧竹板歌》,協助做好“興寧單叢茶”“興寧鴿”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注冊申請;平遠縣組織編寫《平遠古道風情》,重新編印詩歌長篇《平遠婦女俗詠》,編寫發行《族譜凡例選編》,為民間編修族譜提供指導材料;五華縣組織編纂史誌叢書《長樂風物叢談》《五華(長樂)地情地圖文集》等。
【地方誌數字化建設】2020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做好梅州市政府網地方誌專屬頻道建設工作,及時補充完善反映梅州主要情況的資料,發布各類信息96條。打造新媒體平台,創新地方誌服務方式,開通“方誌梅州”微信公眾號,反映梅州的建製沿革、社會發展、民俗風情、地貌風俗等曆史人文和地情特色,實現在移動終端讀誌、用誌。年內,發推文68條97篇,關注人數超1200人。7月,與廣東省地方誌辦共同策劃推出梅州地情專題月,“方誌廣東”微信公眾號發布33篇梅州特色地情文稿,同時得到學習強國平台、“廣東發布”微信公眾號、騰訊大粵網及梅州地方媒體平台等的聯動推介,其中騰訊係渠道推廣總曝光量770萬次,點擊率48.7萬次。“方誌梅州”WCI指數在全省地級市地方誌公眾號中排名靠前。興寧市在“文明興寧”微信公眾號開設“方誌興寧”專欄,發布地情文化信息,傳播方誌文化。做好誌鑒史、地情書等地方誌書籍文獻資料數字化工作,推進數據庫體係建設。年內,完成67本圖書數字化、圖書入庫工作。撰寫稿件或收集整理現有特色文獻資料,向廣東省情網、“方誌廣東”微信公眾號等投稿,參與省情內容建設,有39篇稿件被采納(包括梅州地情專題月的33篇稿件)。
【依法治誌能力提升】2020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進一步加強對《廣東省地方誌工作條例》,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地方誌工作的通知》的宣傳貫徹。依法讀誌、修誌、用誌、管誌、存誌、傳誌,保障地方誌工作在法治化軌道上更加規範穩健推進。參加全省地方誌理論研討活動,組織撰寫地情研究論文及資政報告,提升地方誌理論研究水平,向省報送資政報告、論文9篇,其中平遠縣和興寧市的論文分別獲得二、三等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誌工作,梅縣區開展“多彩鄉村·美麗梅縣”係列評選活動,評選出優秀作品送省參評,獲省獎二等獎1個、三等獎1個、優秀獎3個,梅縣區地方誌辦獲省優秀組織獎。興寧市、五華縣相繼遴選數十名專家成立地方誌人才專家庫,為地方誌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檔案
【檔案業務督導】2020年,梅州市檔案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加強對疫情防控、精準扶貧檔案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監督指導,印發《梅州市檔案局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文件材料收集工作的通知》《梅州市精準扶貧檔案整理工作細則》,進一步規範疫情防控和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推進機關、企業、農業農村檔案工作,完成對梅州粵海水務有限公司的企業規範化測評工作,評定等級為二級乙等,為企業檔案規範化管理奠定基礎。
【檔案服務】2020年,梅州市檔案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對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檔案工作進行部署,對有關建設項目檔案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先後完成興寧市興江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62個市重點工程項目檔案驗收,為工程竣工驗收提供保障。服務廣東省“十三五”重點工程建設,提前介入大埔韓江水利樞紐工程和梅州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移民檔案整理工作,在移民檔案自驗、初驗階段嚴格按照相關標準,科學把關,確保驗收程序和檔案質量符合國家規定。
年內,梅州市檔案館完善管理製度,拓展檔案的社會服務功能,檔案對外服務質量逐步提高。全年接待利用者1700多人次,利用檔案資料3000多卷。
【檔案基礎業務建設】2020年,梅州市檔案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穩步推進市國家綜合檔案館建設工作,加大“六穩”“六保”力度,協助建設單位複工複產,配合廣東省檔案局工作組多次到檔案館建設現場調研指導,協助解決工程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難點、瓶頸問題。年內,新開工建設的檔案館有平遠縣檔案館、蕉嶺縣檔案館。大埔縣檔案館新館建成啟用。
年內,梅州市檔案館優化館藏檔案資源,依法加強和規範檔案接收工作,確保應進館檔案接收進館,檔案資源體係建設逐步優化。全年接收文書檔案、專業檔案894卷又14813件。檔案數字化建設取得新進展,“紙質檔案數字化服務”項目進度加快。
【檔案安全保護】2020年,梅州市檔案館完善檔案基礎設施,建立健全檔案安全管理製度,加強安全技術防範係統建設,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檔案安全保密教育和應急演練,落實安全管理措施,抓好庫房管理、檔案利用、數字化加工、網絡應用等環節的安全監管,確保檔案實體和檔案信息安全。加強檔案數字化過程中的安全保密工作,提前檢查並抽出擬數字化案卷中的密件,加強數字化現場管理,杜絕數字化過程中發生泄密事件。梅州市檔案館大樓加裝和更新紅外線高清攝像頭,進行24小時監控,確保檔案安全。加大重點檔案搶救工作力度,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對應搶救的重點檔案進行修裱、檔案掃描、檔案數字化等方法搶救,全年搶救修裱國家重點檔案227卷16360頁。
【檔案宣傳工作】2020年,梅州市檔案局圍繞“檔案見證小康路,聚焦扶貧決勝期”主題,與梅州市檔案館、市扶貧局聯合在《梅州日報》全媒體推出特別策劃報道,在梅州市電視台推出《15萬多份檔案見證梅州貧困戶“脫貧奔康路”》的新聞專題片和《檔案見證小康路、聚焦扶貧決勝期》的檔案宣傳片,新聞專題報道得到“學習強國”學習平台的采用。做好新修訂《檔案法》的宣傳貫徹工作。11月11日,邀請廣東省檔案局專家到梅州為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作新修訂的《檔案法》專題學習報告。開展新修訂的檔案法普法教育培訓,12月10—11日,組織全市市直單位和各縣(市、區)檔案工作人員495人集中收聽收看“新修訂檔案法公益大講堂”,確保新修訂的檔案法得到有效實施,營造知悉、遵守、運用檔案法的良好氛圍。
年內,梅州市檔案館辦好檔案主題展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繼續為社會開放宣傳。向《中國檔案報》《中國檔案》《廣東檔案》《粵檔信息》《梅州日報》等報刊投稿,發揮媒體宣傳作用,提高社會檔案意識。(梅州市檔案局、梅州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