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大埔縣北部地區的民間龍舞軟腰龍,在大埔縣已有百餘年曆史,新中國成立前僅流傳於清溪鎮的桃林村和茶陽鎮的下馬湖村。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花環龍舞逐漸消失,後被搶救挖掘。俗民在繼承中原古漢族龍舞的基礎上,吸取並發揮我國民間舞蹈、古典戲劇舞蹈中“剛中帶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特點,以“文舞”、“軟舞”為基調,使“花環龍”舞得嬌柔婉轉,瀟灑自如。“站、蹲、跪、團、騎、坐”等為其獨特的舞技舞法,該舞既可臨大小廣場,又善登大小舞台;還可以在室內廳堂表演;甚至騎上高牆,坐於小橋流水上作舞;既適於山區活動,又宜於城區表演;既富於濃鬱的山鄉特色,又新添了時代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