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客家文化
星耀村與 “三仙公王”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6-09 09:33:43  瀏覽:-
字號:

  興寧市徑南鎮星耀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傳承三百多年曆史的星耀火把節是廣東省非遺“興寧上燈”重要活動之一。星耀火把節以前叫“迎燈子”或“擎燈子”,其第一個程序是敬公王。

  說到“公王”(有些地方稱社官),梅州客家人再熟悉不過。梅州客家地區對公王的崇拜極盛,公王不但是人們意識中的保護神,還是人們祈願永保平安、消災賜福的精神寄托。據說公王喜歡住在樹上,這樣能看清整個村發生的事情。人們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可能就是這說法的來源之一。

  星耀村的三仙公王廟坐落在星耀村寨崗山坡上,廟的上邊有一棵一百多年的“子靈樹”,長得格外茂盛,高大挺拔,鬱鬱蔥蔥。廟門貼著幾副對聯,“公事公心眾人辦,王恩王德萬民思”“公德巍峨千古仰,王恩浩蕩四民安”“好人行好心積德,善者做善事修功”,引人注目。

  有人曾問,星耀村的公王為何叫作三仙公王?相傳很久以前,天庭中的福、祿、壽三位神仙巡遊凡間時,發現新坳背(星耀村前稱)非常美麗,鳥語花香,恰似人間仙境,便停留遊玩,認為非常適合這裏居住,肯定會人丁興旺、健康長壽、家族興旺,便托夢給羅氏先祖拱台公和拱辰公,拱台、拱辰兄弟二人第二天便按夢中福、祿、壽三位神仙指示,手擎火把來到現在的星耀村,出發前燒香拜請福、祿、壽三位神仙幫助指引,火把所到火勢最亮處為新居落成之地。當來到現羅氏祖屋,火苗突然大亮,即定在此地點建設新居。而此地有一公王壇,於是拱辰、拱台兄弟二人便置辦三牲香燭紙品,拜請公王讓地,燒著香燭紙品。此時,刮起一陣大風,把一團紙球吹起,剛好落到五百米外一棵將軍樹下,便把公王壇遷移至此,在將軍樹下用石塊建壇。拱辰、拱台兄弟二人為感謝福、祿、壽三仙和公王的恩德,便把村中公王起名叫三仙公王,所以至現在村裏人都說星耀三仙公王是三兄弟,置辦公王衣都要三件。拱辰、拱台兄弟囑咐後人在敬祖以前先要祭拜公王。於是,“先敬公王後敬祖”這一習俗便在星耀村羅氏世代相傳。

  據說,三仙公王壇建成後,星耀村羅氏後人和前來村中走親訪友的人都出入平安。在三仙公王廟,人們除了祈求公王爺保一村平安外,還祈求進財、功名、婚姻、得子、長壽、家庭幸福、旅外平安。後來,村人除了逢年過節要隆重祭拜外,家逢喜事如結婚、祝壽、起新居、遷新居或學子升學等,都要置辦三牲祭品至公王壇祭祀。

  有關星耀三仙公王顯靈之事也有很多傳說。有一說是下村一位叫祝香姆的人,為人善良,孝順長輩,對公王非常虔誠。當時公王樹幹粗厚,要五六個人才能合抱,年輕力壯的後生要爬上樹幾乎不可能。而祝香姆在拜公王過程中,穿著屐爬上公王樹,自由上下。另有一說是星耀村每年舉辦火把節(擎燈子),從來沒有因為下雨而中斷過,不論白天怎麼下大雨,待到敬完公王,準備出發之時,下著的雨就突然變小甚至停了。

  可惜的是,“將軍樹”在“文革”時期缺乏保護,20世紀80年代初在一次台風中倒下了。稱奇的是,這麼高大葉茂的公王樹倒下,也沒有對周圍居住群眾造成傷害。

  20世紀80年代,“愛日樓”羅氏後裔、旅印華僑習時伯號召當地華僑熱心捐款一萬多元,在原公王壇址建設新公王廟,給前來祭拜群眾遮風擋雨。2018年春星耀羅氏宗親理事會發動村民捐款對公王廟進行擴建改造,消除安全隱患。(羅誌平)

  (本文作者係廣東省非遺興寧上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