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六”最早傳說是大禹生日。到了宋代,因宋真宗曾夢到六月六日天帝賜給他一部天書,使其能夠安治天下,便下詔以該日為“天貺節”(貺kuàng,意同賜)。在梅州地區,“六月六”的含義較為豐富,有“伯公生日”“曬書節”“嚐新節”等說法。
伯公生日
在宋代,“天貺節”大家須敬天神,以祈天官賜福,保障豐年。後來先民們因天神無形無影,不知敬誰,認為能保障豐年者,應是土地神,於是改為敬土地神(俗稱“土地伯公”),後來又認為此日是土地伯公的生日,“天貺節”之名逐漸被人遺忘。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梅州地區的人們多為伯公慶生,以祈豐收。據民國時期曾在黃塘樂育小學做校長的興寧傳教士張祖基在《客家舊禮俗》中用客家話記載:
六月初六伯公生日,這日的豬肉生魚,特別過暢銷,家家又踏倒粄,輿緊來敬伯公,今年黃塘橋的伯公,吾還親眼看倒本地人去敬他。十過年以前,吾經過興寧新陂圩,大約係伯公生日以後,吾看倒伯公祠貼倒一副對聯話:公生六月六日;民祝千春千秋。
舊時梅州地區的“伯公生日”非常盛大。據《石窟一徴·禮俗》載:
俗以六月六日為伯公生日。無論城市村莊有伯公壇者,皆張彩懸燈。管弦聲沸,百裏相聞。
在平遠地區,農曆六月六相傳是粵東客家民係的“人文始祖”程旼的誕辰,伯公生日或可能即來源於此。同時,這一天相傳也是程旼後裔舉族抗元慘遭血洗的紀念日。當年程旼後裔曾舉族抗元,最終寡不敵眾慘遭血洗。當地人出自對程氏保衛鄉土的感激,除了妥善安葬其他程氏英烈外,還將族長程伯埋葬在程源裏盤龍崗,並種上榕樹。人們將他的墓地命名為盤龍崗伯公,後來又升格為福主公王。自元代以來,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的百姓都會自發地在程北榕樹下的福主公王壇舉行盛大的祭拜活動。
曬書節
六月六曬書是漢族傳承下來的節日習俗。據明朝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六月六日本非令節,但內府皇史宬曬暴列聖實錄,列聖禦製文集諸大函,則每歲故事也”。之所以在此時曬書,是因為在南方地區,剛剛度過漫長潮濕的雨季,天氣暴晴,這段時間正好用來暴曬書籍及清洗晾曬衣服家具,以除去梅雨時段的黴變。在這一天,梅州地區舊時的鄉紳們,將所藏字畫、古董、盆景都擺放在伯公壇內,巧妙地將“曬書節”與“伯公生日”兩個盛會結合在了一起。如據《石窟一徴·禮俗》載:
俗以六月六日為伯公生日。……城中尤為繁盛,相賽陳設,近城士庶家所藏字畫、古玩、盆景畢集壇內,亦俗中雅尚也。
“曬書節”也可以稱為中國傳統的“讀書節”,如今這個節日在不少地區已經再次興起。在節日期間,人們往往通過舉辦古籍收藏、保護交流展或座談會等形式,曬古籍、曬成果、曬字畫,引導更多的讀者認識了解古籍,營造書香社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廣大市民認識古籍的興趣和對古籍保護事業的熱愛。
嚐新節
農曆六月六,在梅州地區已進入早稻收獲季節,每年新穀初收的時候,農村都有“嚐新”的習俗,因此六月六又稱“嚐新節”。所謂“嚐新”就是吃新米飯或吃用新米做的味酵粄,“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
味酵粄是梅州客家傳統美食,在六月初六這天,人們把大米磨成漿後拌適量土堿水,用開水衝漿,再盛於小碗用旺火蒸至碗麵周圍膨脹,中間凹成窩狀即可食用,然後蘸紅味汁(甜醬油)佐食,故名味酵粄。“紅味汁”,是一種用黃糖、醬油、薑蓉等熬製而成的甜料。將紅味汁放進粄碗中,用竹簽劃成小塊蘸著吃,非常美味。
梅州有的地方“嚐新”沒有固定的日期,進入小暑節氣後,由各村按天幹地支擇定吉日。這和湖南瑤族過嚐新節是一致的,據《瑤族傳統文化》一書記載:“瑤族過嚐新節的日期依各地季節早晚而定,最早在夏曆五月,最晚的在夏曆十月。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清源鄉和太陽鄉的瑤族,每年夏曆六月初六過嚐新節。”其實除了瑤族會過嚐新節外,西南地區的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壯族、彝族、景頗族、侗族、拉祜族、阿昌族、基諾族、布朗族等民族都有嚐新的習俗。
農作物收獲後,舊時的人們除了“嚐新”外,往往還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備辦五穀,辦牲儀,作“禾黃福”和敬“田頭伯公”及“五穀大帝”,以酬謝他們的恩惠。五穀大帝,又叫神農氏、炎帝、烈山氏,相傳是遠古時代發明農業和醫藥的人。客家鄉村多建有“五穀帝廟”,祀奉五穀大帝。或在一些大寺、宮內另立壇奉祀,形式不一。廟內楹聯一般為“佑我蒸民,使有菽粟如水火;播時百穀,先知稼穡之艱難”。(廖誌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