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客家文化
七月半,食糍粑老鼠粄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8-11 09:20:43  瀏覽:-
字號:

  又到一年中元節,即七月半。七月半吃什麼?在我們大埔,吃糍粑和老鼠粄是必不可少的,民間也一直有“冇食糍粑老鼠粄,等於冇過七月半”的說法。

  糍粑在很多地方都有,而在我們這裏,七月半做的糍粑,吃起來別有滋味。

  純手工做的糍粑,其製作過程有些繁瑣,費力費時間,當然也更地道和美味。做糍粑首先要選上好的糯米。通常,七月半前一天的晚上便將糯米浸泡在水中,第二天一大早再把糯米撈起放入鍋裏蒸熟。接著便是做糍粑的最重要工序——舂糍粑。舂糍粑用的石臼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常常是好幾戶人家一起舂糍粑。所以這個時候是很熱鬧的,大人在忙乎,小孩則圍在旁邊嘰嘰喳喳饒有興致地觀看。把蒸好的糯米飯放進已經清洗得非常幹淨的石臼裏。舂糍粑是力氣活,所以一般都是由力氣大的男人來幹。“大力士”拿起手臂粗的木杵,一下一下有節奏地舂著糍粑。每隔一段時間,旁邊的人會往石臼裏加少量的水。糯米極具黏性,所以舂糍粑很費氣力,“大力士”早已揮汗如雨。舂糍粑也是技術活,並非使用蠻力盲目地舂,比如開始的時候力氣要小,再慢慢加大力氣捶打。

  千“捶”百煉之後,糍粑舂好了,然後便是捽糍粑。捽糍粑,即是把舂好的糍粑捽成兩三厘米長的樣子。當一個個大小相近的圓形的糍粑出現在眼前,再撒上早已準備好的白糖、芝麻、花生仁等,糍粑就大功告成了,看著就讓人垂涎不已。不過,我們的風俗是,七月半做的第一碗糍粑要擺放在廳堂裏先敬祖公,讓他們保佑家庭和睦、風調雨順。敬完祖公,迫不及待嚐嚐糍粑,它香味撲鼻、韌勁十足,百吃不厭。

  七月半吃過了糍粑,還有老鼠粄。

  老鼠粄,乍一聽這名字有點“嚇人”,不過它和老鼠沒有任何關係,隻因製作出來的粄條兩頭尖細似老鼠尾巴,故喚作老鼠粄。和臭豆腐一樣,它名字雖“可怕”,味道卻誘人。已故大埔籍知名作家杜埃先生曾認為老鼠粄這個名字不雅,故將其改名為珍珠粄。不過,多年來人們還是喜歡“老鼠粄”這個親切接地氣的叫法。

  作為我們這裏的特色美食,小鎮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專門做老鼠粄的小吃店。平常日子裏,老鼠粄是許多人的早餐或者夜宵。而到了七月半,普通人家喜歡自己動手製作老鼠粄吃,那樣才更有味道。

  老鼠粄怎麼做?它是用粳米粉做成的。粳米粉加入適量的水,反複攪拌揉捏成團狀。再取出製作老鼠粄的重要工具粄擦。粄擦上有無數密密麻麻的小圓孔,看著也許會讓人犯密集恐懼症。粄團在粄擦上來回摩擦,通過這些圓孔會由團狀變成細條狀。通常,我們是一邊用鍋燒熱水,一邊把粄擦架在鍋上製作老鼠粄。如此,擦好的細條狀的老鼠粄便直接落入鍋中。盆裏的粳米粉粄團慢慢地都變成了鍋裏細條狀的老鼠粄,煮一會兒,再將它們從鍋裏撈起來。

  撈起來後的老鼠粄要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等冷卻後晾幹水分。這時,雪白粉嫩的老鼠粄讓人歡喜。

  老鼠粄可以煮湯,亦可炒,加入肉末、蔥花、胡椒粉等,吃起來鮮嫩爽口,唇齒留香,極美味。自己親手做的哪有不好吃的?像一首客家山歌裏唱的,“雙手挖出清泉水,辛苦做來水也甜”。

  食親手製作的糍粑和老鼠粄,過個有儀式感的七月半。(劉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