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從羅香林教授出版《客家研究導論》算起,“客家學”作為一門學問已經有80多年的曆史了。在此發展曆程中,“客家學”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究機構日益增多,研究論著層出不窮。在新的曆史時期,作為來自羅香林教授家鄉梅州的後輩學人,繼承前賢的學術遺產,回顧梅州客家研究曆史並梳理積累資料,想必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梅州在新時期客家研究方麵先走一步
關於客家研究的發展曆程,學者周建新教授撰文大致歸納和總結為四個時期:
1.興起期(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初),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徐旭曾的《豐湖雜記》。
2.興盛期(20世紀初至50年代),以羅香林為代表奠定了現代學術意義上的客家研究。同時,“陳寅恪、顧頡剛、羅常培和鍾敬文等國學大師們就曾關注客家文化。”
3.沉寂期與發展期(20世紀50至80年代):香港、台灣和海外地區的客家文化研究持續發展,但在“文革”前後的一段時間,“客家文化研究在大陸受到了冷落,幾乎形成空白,陷入停滯狀態”。
4.複興和高漲期(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蓬勃的顯學”。
對周建新教授上述四個時期的劃分,筆者總體上讚同。但談及客家文化研究的複興,如果將其視作開風氣之先的話,可以回顧到1983年,當時正處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稱為“新時期”),百廢待興,文化學術界也有複興的氣象和衝決的勇氣。包括客家文化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開始萌芽新生,眾多海外、港澳台的客家鄉親回內地尋宗問祖,出現了“客家熱”。
1983年5月,當代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泰鬥鍾敬文先生倡導創辦了中國民俗學會。同年7月,作為嘉應師範專科學校(今嘉應學院)的青年教師,筆者參加了在中央民族學院舉辦的首屆全國民俗學與民間文學講習班,成為鍾敬文教授一位“編外”的門生。客家研究的老前輩,早在1927年就編纂出首部《客家情歌集》的鍾老對我這位客家小老鄉熱情有加,多有指點,並寄予厚望說:“客家山歌要繼續整理,客家研究也要搞起來。客家民俗資料豐富,很多東西可研究挖掘,希望你們努力。”(鄭少斌《探尋嘉應學院客家研究之肇始》,載《客家人》雜誌2016年第2期)
帶著鍾老的囑托,我回校後向學校與中文係領導彙報。時任嘉應師專中文係主任是家父楊冀嶽先生。1948年,家父楊冀嶽從中山大學畢業後,任廣州文化大學新聞係教員兼資料室主任,與兼任該校教授的著名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認識,有機會向他求學與請教。深受羅香林影響的父親,非常希望我能追隨客家前賢的足跡,為客家研究添磚加瓦。於是,我在父親的支持下起草報告,向學校建議發起成立客家民俗研究會,同時我作為《嘉應師專報》的執行副主編,建議在該報增開《客家民俗》專版,均得到學校領導的支持。1983年11月13日,梅州第一個客家研究學術團體——嘉應師專客家民俗研究會成立,我與鄧仕宏、賴紹祥、劉南彪、陳修、謝友祥、李新祥等老師及中文係葉小華等學生代表共23人參加了成立會議。時任嘉應師專副校長梁普卿先生到會祝賀,他希望“通過這個客家研究組織,為我校今後的科研工作積累經驗,為開創我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麵做前導!”
1983年12月16日,《客家民俗》作為《嘉應師專報》的增刊創刊,創刊號由鍾敬文教授題寫刊頭。據著名民俗學家王文寶在《中國民俗學發展史》的記載,《客家民俗》是國內新時期最早創辦的民俗文化報刊,成為廣東民俗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
《客家民俗》的創刊,很快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上海《采風報》、北京《民間文藝通訊》與泰國《新中原報》先後做了報道。著名學者烏丙安、謝建弘、羅冠群等寄來賀詞與詩文。
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在信中說:“客家民俗的調查研究,對我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兩個文明的建設,都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五四時期至20世紀30年代,老一輩民俗學家在研究客家民俗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半個世紀以來,這方麵的工作隨著曆史的曲折中斷了,如今嘉應的同誌們不畏艱辛,再移王屋,事業必勝。客家文化以它獨特的民俗特色,受到海內學界的注目。因此,貴刊使命之重大,可想而知。我作為民俗學園中一隻小小的工蜂,願為貴刊付出微勞。”
《客家民俗》創刊號以整版的篇幅,發表了筆者撰寫的《訪中國民俗學會主席鍾敬文》。此文後被選入楊哲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鍾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一書,記錄了這位學術泰鬥與梅州客家研究的不解之緣。
■《客家民俗》的創辦掀起了“客家研究熱”
《客家民俗》創辦後,開設“客家風情”“客家民間故事與傳說”“民俗論壇”等專欄,內容涵蓋客家曆史文化、民間文學創作、生產、生活、居住、建築、服飾、飲食、婚嫁生養、喪葬祭祀、節氣節日、社會禮儀、姓氏族譜、宗教信仰、規箴禁忌、教育、衛生、醫藥藝文以及曆史名人、華僑曆史、華僑社會習俗等。早期參與嘉應師專《客家民俗》研究活動的,除了發起人楊宏海,中文係主任楊冀嶽、副主任鄧仕宏之外,還有陳修、劉南彪、賴紹祥、葉雲章、何國華、劉發清、羅海鷗、侯複生、謝友祥、李景綱、葉小華、房學嘉等人。
這個時期,嘉應師專掀起一股客家研究的熱潮。雖然成立的是客家民俗研究會,但同仁們已把研究視角迅速從民俗研究拓展到客家研究的各個領域。研究成果包括楊冀嶽的《黃遵憲與胡曉岑研究》、楊宏海的《黃遵憲對中國民俗學的貢獻》、陳修的《客家方言的形成特點》、劉南彪的《客家精神對洪秀全的影響》、葉雲章的《客家山歌欣賞》、劉發清的《客家名人錄》,等等。
除了嘉應師專師生外,還吸引到羅濱、陳美豪、藍鳳翔、黃火興、湯明哲、程誌遠、吳炳奎、羅英祥、溫威光等一批社會各界的本土專家。以嘉應師專為核心的梅州客家研究一時風生水起、人才濟濟,帶動了福建、江西客家研究的興起並與之進行學術交流,也為爾後成立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打下了良好基礎。
嘉應師專客家民俗研究會與《客家民俗》的問世,引起梅州宣傳文化界的關注,並醞釀籌建市級民俗學會。1984年12月,廣東嘉應民俗學會成立,時任中共梅州地委宣傳部部長的羅濱為會長,地區文化局局長張誌瑤為副會長,文化局社文科科長陳美豪為秘書長,我為副秘書長。呂誌先、楊應彬、羅明、盧偉良、梁集祥、陳景文、劉錦慶、黃藥眠、杜埃、李伯球、曾昭旋、吳宏聰、吳啟彥、李慶芬、郭明、黃光正、連貫、梁普卿等社會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來函或題詞祝賀。
應該指出的是,在《客家民俗》創辦及發展過程中,我與陳美豪科長自始至終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1985年,我調動到深圳市文化局工作。經內部協商,征得嘉應師專同意,《客家民俗》出版三期後,轉由廣東嘉應民俗學會負責,由陳美豪接手具體編務工作,我在深圳給予協助。作為嘉應民俗學會秘書長的陳美豪,為會務工作和《客家民俗》嘔心瀝血,居功至偉。
那段時間,《客家民俗》報雖然是不定期出版,但一直得到海內外讀者的廣泛關注,編輯部每天都收到不少來信來稿。江西、福建等地的客家研究者以及日本慶應大學客家研究學者周達生等人還專門來信要我們郵寄此報。廣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客籍學者蕭亭先生說:《客家民俗》的創辦“掀起了客家研究熱”。其後,梅州市文化局、梅州市客家聯誼會、梅江報社等也開展了相關客家研究活動,如梅州市客家聯誼會出版《客家大觀園》等刊物,梅江報社則出版了《客家風采》專刊。1989年,《客家民俗》在出滿二十期之後停刊。與此同時,嘉應學院(原嘉應大學)於1988年成立客家文化研究室,1990年升格為客家研究所(今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出版《客家文化研究文集》(現為《客家研究輯刊》)。至此,梅州客家研究的重任又主要由嘉應學院承擔。
■梅州與深圳客家研究合作共進
我自1985年調到深圳市文化局,主要從事特區文化研究,但發起成立客家民俗研究會的初心不變。1988年7月,我配合深圳大學教授張衛東、劉麗川夫婦發起籌辦中南四省(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客家問題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有來自梅州、廣州、惠州、深圳的代表,深圳大學、嘉應大學、韶關大學、河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廣東省社科院的客家研究者50多人。其中由我推薦邀請梅州市羅濱、陳美豪、劉南彪、陳修等人參加,會議的主題是籌備成立中國客家研究會。與會者認為,大力開展客家研究,對於國內外文化交往、海峽兩岸的溝通、促進“一國兩製”的實現,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深圳市旅遊協會會長李基、香港黃承業先生熱心為籌委會捐款讚助。會後,由於成立全國性研究會程序複雜,不易操作,便在深圳大學成立了深圳客家研究會,梅州的代表則在會後籌備成立客家研究組織。爾後,華東師範大學吳澤教授與龍岩師範專科學校(今龍岩學院)校長李逢蕊教授籌備成立華東師範大學客家學研究室,邀請我擔任研究室深圳組組長參與聯絡交流工作,並在華東師範大學《客家史與客家人研究》創刊號發表文章。
在深圳市政府文化部門工作期間,我結合工作實際,多次為家鄉梅州和母校嘉應學院架設文化交流的橋梁。1998年,我所在的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與嘉應大學共同發起主辦“客籍作家與作品學術研討會”,邀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專家出席,出版《客家研究輯刊·客家文學研究文集》。2000年,我所在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與梅州市政協等單位共同主辦“林風眠、李金發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邀請林風眠先生的學生、李金發先生的長子以及海內外相關專家參加,會議分別安排林風眠與李金發兩個研討會,會後出版《詩畫雙馨》專著。
2004年,我與華南理工大學李元元校長等人應聘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由我們兩人發起建議聯合梅州、廣州、深圳三地力量,編纂一部廣東省首個客家文化係列叢書。我邀請深圳博物館兩任館長、梅州籍學者黃崇嶽和楊耀林研究員加盟,各地都派出相關專家參與。2006年,《客都與梅州書係》8本問世,這是三地客家研究界通力合作的成果。其中與深圳有關的有《客家圍屋》(楊耀林、黃崇嶽)、《客家詩文》(楊宏海編)、《客家藝韻》(楊宏海、葉小華)。
2006年,我在上級領導支持下,發起創辦“深圳客家文化節”,內容包括演藝、展覽與學術研討,連續成功舉辦十二屆,多次邀請梅州客家文化界人士來深圳交流。2009年,經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批準,成立了全國首個以個人命名的客家文化工作室——楊宏海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後,推出《月照圍樓》《嶺南三韻》等舞台劇目,邀請梅州演藝界與嘉應學院師生加盟參與;同時召開客家論壇,邀請梅州社科學術界專家前來交流。2012年,我應邀出任梅州市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總策劃,與梅州文藝界同行成功舉辦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大型晚會。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中國移民紀念項目”落戶梅州鬆口,經我提議,由梅州市外事僑務局、梅州市文化旅遊特色區管委會、梅縣區人民政府主辦,梅州日報社、《客家人》雜誌社承辦的“客家移民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梅州市隆重舉行,來自深圳大學、深圳市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嘉應學院以及梅州本地的學者共30多人出席會議,正式拉開了在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對“客僑文化”研究的序幕。 2013年底,應梅州市之邀,我與溫憲元、譚元亨、房學嘉、周雲水等七人參與新編《客家家訓》課題的研究編撰,委托我擔任課題組組長。由我執筆的新編《客家家訓》集古今之長,在《客家人》雜誌與《梅州日報》發表後廣受歡迎,微信平台閱讀量達十餘萬,分別被梅州與深圳的文創企業開發暨一些學校和村鎮作為課外讀物或文化牆銘文使用。
2019年,我將自己多年對深圳“濱海客家”研究的體會,撰寫成係列文章與學術論文,先後在 《梅州日報》《客家研究輯刊》《嘉應學院學報》《文化深圳》等報刊發表,亦在出席嘉應學院舉辦的“首屆客家學論壇”進行交流。深、梅兩地對此課題均關注,由我主持撰寫的《濱海客家》已列入深圳社科研究出版項目。
轉眼之間,我從客都梅州移居深圳特區已37年,回望37年前在嘉應師專成立客家民俗研究會,是梅州在新的曆史時期開展客家研究的發端。正如河南大學丘菊賢教授在梅州市政協1997年第11期《梅州文史》發表的《梅州學人參與兩次客研高潮的成就》中指出:“1983年嘉應師專楊宏海、鄧仕宏、劉南彪等組成客家研究小組,並在校報開辟客家研究專欄,發表客研文章。”這就是梅州學人自“文革”之後最早開展客家研究的例證,為嘉應學院乃至客都梅州的客家研究奠定了基礎和發出了“先聲”。(楊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