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概況】 客家民間風俗既具有古代中原漢族的傳統,又具有客家民係的特點和地方特色。如民俗節日與中原漢族一脈相承;而二次葬習俗為客家民係所特有,等郎妹、娶看家婆等則具地方特色。
【尊崇祖宗和崇文尚武】 客家人極重血緣關係,對祖宗極為崇拜,把祖宗當作神靈祀奉。每個宗族都建立祠堂廟宇,劃定一定數量的田產作為祭祀祖宗的蒸嚐。祭祀時,男丁全部參加,按世輩和年齡排列,沒有富貴貧賤之分。每個姓氏都修編族譜,把祖宗的事跡和族人的世係加以記錄,一代一代留傳。客家民係源遠流長,足跡遍及海內外,其崇拜祖宗,團結族人,熱愛桑梓的傳統在各地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客家人以科舉為出身之階,崇文重教之風曆久不衰。客家人不僅崇文,而且尚武,學武的人不知多少,成名的人也很多。五華縣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出了武狀元李威光,武進士魏大斌,武舉人李南馨等。客家民間至今還流傳朱家教、鍾家教、李家教、嶽家教、刁家教、劉家教、牛家教、流民教、劉鳳山派、昆侖拳等武術流派。
【婚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梅州都是承襲中原漢族的封建禮俗,基本上都是“遵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婚嫁形式上有“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娶看家婆”等。“大行嫁”的婚禮較為煩瑣,通常要經過相親、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而且講究門當戶對,生肖屬相,鬧排場,講闊氣,耗費很大。“童養媳”即是家中生養有男孩以後,就向鄰近外姓人家收養一個女孩,以待成長以後匹配自己兒子。這種婚姻形式,雖不必講究大行嫁的禮儀,但在收養以前,還是要定親、納彩,揀擇生肖屬相。到了男女適婚年齡就選擇吉日成親,叫“合床”或“圓房”,也不一定要講排場擺酒宴請賓朋。如果童養媳長大後因其他原因不能跟兒子匹配,則作為養女,可由養母做主另行婚嫁。“等郎妹”和童養媳的性質差不多,隻是收養女孩前,男家往往還沒有生下男孩,故有“十八嬌嬌三歲郎”的說法。“娶看家婆”是好些去海外謀生的華僑,或因無力在外成家,或因國內有父母,房產需人照管,便托人在家鄉選娶了一個“看家婆”,享有家庭主婦的地位。這些“看家婆”有些是終生未能跟海外丈夫會麵的,這實在是客家僑鄉婦女在婚姻上的悲劇。現在客家地區男女婚姻已破除父母包辦的習俗,但某種程度上還保持著傳統的禮節,即雙方自由認識和感情成熟之後還要征得雙方家長的同意,才能履行結婚登記手續,然後完婚。
據《石窟一征》記載,客家舊俗男女長大以後,宗族中德高望重的叔伯姑姐便擇一日設酒席相聚,叫“襯腦”或“襯好”,取“好事將近而襯之”的意思。酒席間,族中長輩為男的“束發”,女的“上頭”。“束發”“上頭”亦叫“冠”“笄”,表示他們已經長大成人,可以論婚娶嫁了。男女訂婚以後,男方要行聘禮。聘物中須有檳榔和蔞葉。明末嶺南詩人學者屈大均說蔞與檳榔有夫婦相須之像。其實從文字上看也很有意思。“蔞”字舊體為草頭下一個“串”字,“串”字下一個女字,取男串於女;檳榔則取女賓於郎之義。再者檳榔樹雌雄同株,以此喻男女相合。迎娶之日,抬妝奩送嫁的都是女子至親戚屬,其中必有一童子,童子先行拖桃樹枝開路,叫作“拖青”。取桃樹“辟邪”,用來祛除不祥。送嫁時,女子父親、兄長或親叔伯擇一人送女至婿家,這人稱為“上賓”。“上賓”到時,婿家也選擇一個與來賓身份相當的人代主人迎接,叫“儐相”。女子出嫁三天後,女子之母必須攜帶漆屐、油傘、竹凳、績籠到婿家探望,稱“拉三朝”。“拉”(音調陽平)是查的意思,“朝”(音調陰平),早晨的意思,“三朝”即三天。《風俗通》:“延嘉中,婦女出嫁皆作漆畫屐。”古人認為油傘是魯班之妻所造。據說魯班之妻對魯班說:“君為人造居室,固不能移,妾為人所造能移千裏之外。”
【傳統節日】 客家民俗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主要傳統節日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會和農事節,如觀音生日、伯公生日、灶君生日以及天穿日、立秋節、冬至節等。
【新興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新興節日有元旦(1月1日)、婦女節(3月8日)、勞動節(5月1日)、青年節(5月4日)、兒童節(6月1日)、建黨節(7月1日)、建軍節(8月1日)、國慶節(10月1日)。改革開放後,在此基礎上又新興情人節(2月14日)、護士節(5月12日)、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天)、父親節(6月第三個星期天)、教師節(9月10日)、老人節(農曆九月初九日)、聖誕節(12月25日),尤以情人節、聖誕節頗受青年人的追捧。
【民間習俗】 梅州市的民間習俗有很多,主要有二次葬、婦女稱為孺人等。
二次葬 是推行火葬以前客家人特有的一種喪葬習俗。這種喪葬,即親屬死後先用棺木埋葬,葬後三年取出骸骨,裝在陶罐(俗稱金罌或金埕)內再重新建墳立碑。據考證,這種習俗跟客家人長期遷徙的曆史有關。由於客家人的祖先,近千年來都是曆經流離轉徙的生活,每轉移一次地方,便要把已故的親人的骸骨帶上,一起遷到新居留地,再行擇地安葬,不讓親人的骸骨遺落他鄉。現在,這種二次葬習俗除了可資研究客家人的曆史習慣外,已無任何積極的社會意義。
婦女稱為孺人 這一稱謂源於客家婦女嚇退元兵的傳說。傳說南宋祥興元年(1278),宋帝趙昺逃到梅州時,被元兵追趕,帶著朝廷官員繼續向南逃命。當他們逃至五華橫陂夏阜壩的田祖岡時,元兵趕了上來。恰好這時附近的婦女成群結隊上山砍柴,她們各自肩扛一支竹杠。這竹杠有二三米長,兩頭削得尖,遠看好像長矛。元兵登上高處一看,以為宋帝的援兵已到,便不敢繼續追趕。宋帝趙昺發現元兵無聲無息,便問大臣是什麼緣故,大臣說:“幸得一群客家婦女救駕,不然,我們早就沒命了。”宋帝趙昺聽了高興地說:“客家婦女保駕有功,準許客家婦女佩戴龍頭手鐲,旌為七品孺人。”從此,客家婦女就在手上戴上有雙龍飛騰圖案的手鐲,死後碑石上還鑿上“孺人”二字。夏阜壩的田祖岡也被稱為“天子岡”。
嬰兒命名日和開齋 嬰兒出生三日命名,方式一般有三,一是根據姓氏中房係的排行字輩;二是出生時“五行”,缺那一行,則在名字中補足;三是順口、順耳或賤稱。生子滿月時宴請賓客,酒過三巡時,父抱子至筵前,眾賓客皆整衣冠而立,上座者從端菜人手中取來生魚頭、熟雞腿、生蔥、銀印等物件,因其義為吉語,咳而祝之,叫“開齋”,意指小兒自此食葷。
婦女產後月內食用雄雞炒薑酒 客家人認為婦女產後月內食用雄雞炒薑酒能祛風活血,有助於婦女產後恢複身體。婦女產初生子後以薑酒送外家,叫“送薑酒”。
婦女冬天遮帕 夏天戴涼笠 客家農村婦女耕作時,冬天遮帕夏天戴涼笠。帕用青布做成,方形,冬天遮頭上以禦寒、防塵。夏天到田裏勞動或采樵則戴涼笠。涼笠用竹織成,笠簷綴以青絹或青布以障日,故稱涼笠。
喜食魚生、狗肉 客家人有“冬至魚生,夏至狗肉”的諺語。膾魚生多用鯇魚,鰱魚有時也用,調和之物多用醋。按《史記·秦本紀》:“秦人以狗禦蠱。”客諺所說“夏至狗肉”,義本於此。再者狗肉味道鮮美,兼且滋陰補腎,又能治瘧疾,功用很多。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