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曆史沿革 > 民俗風情
墟日
來源:梅州市旅遊局  時間:2020-04-16 15:14:42  瀏覽:-
字號:

在客家民間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墟日”。墟日到了,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裏的商品運到墟場高聲叫賣,需要購物的村民們早已把袋裏的錢捏濕了,蹩足了討價還價勁頭往墟場趕——這叫“赴墟”。買賣雙方完成了交易,帶著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墟場,叫“散墟”;墟日的第二天叫“墟背日”,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裏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采購或補貨,為下一個墟的好生意做準備。

各鄉鎮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為“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兩個相鄰的墟鎮,它們的墟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交易機會。各墟按其曆史習慣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興寧新陂墟的“雞哩行”有“雞裏好賣墟墟來”的民諺;崗背墟的“石灰行”遠近聞名,連江西省都有客戶。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墟,叫“老虎墟”;反之叫“帕哩(一種身體很小、遊得很快的魚)墟”。

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內容分類,如糧食方麵的有“米行”;牲畜類的“雞哩行”“豬哩行”;服裝類的 “布行”等。一般墟日最熱鬧的要數另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賣跌打藥的,還有算命的。他們或編成順口溜高聲叫賣,諸如:“老鼠藥,家家用得著,一家買到了,十家都安樂,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翹翹……唔吃就灌,唔死就摔……”之類,幾乎人人耳熟能詳。

賣跌打丸的則早早就把磚頭擺在攤位上要給各位表演單掌開磚,功夫帶解了又係,勁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見他開打;算命的故作神秘,擺開了八卦生辰,要給你指出一條富貴之路。關於他們的圈子有個很酷的說法——就是金庸筆下常常出現的“江湖”,隻是江湖少見俠客而已——客家人通常也把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