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旅遊梅州 > 旅遊動態
打卡紅色景點 傳承蘇區精神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4-03 14:08:41  瀏覽:-
字號:

在仁居圩鎮一角,以仁居老東門街謝屋紅軍標語群和鹹寧街為主的革命舊址群串珠成鏈打造成紅軍街。


  梅州是廣東唯一全域均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處處跳動著紅色脈搏、代代講述著紅色故事,時至今日梅州各地把紅色資源保護作為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實,盤活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全力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實踐蘇區精神,擦亮全麵振興發展的鮮明底色,煥發紅色蘇區的時代價值。

  追尋紅色印記,不忘來時初心,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本刊整理了我市部分紅色旅遊景點,以供讀者朋友們趁著清明假期,前往緬懷英烈,銘記曆史,培育愛國情懷,賡續紅色血脈,奮力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紅色古邑 故事小鎮

  平遠是原中央蘇區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土地革命時期,紅四軍三次來到平遠,兩度進駐仁居。近年來,仁居鎮通過活化利用革命遺跡、發展紅色旅遊、講好紅色故事,做活紅色文章,為這座曆史悠久的“紅色古邑 故事小鎮”增添光彩。

  20處紅四軍舊址見證革命火種

  步行走過西門街,來到仁居村官塘唇,便可看到一座典型的客家祠堂類建築,這就是曾作為紅四軍第1縱隊司令部舊址的泰山蕭公祠。1929年至1930年間,由朱德、陳毅等率領的紅四軍兩度入駐仁居。其間,紅四軍第1縱隊司令部設在泰山蕭公祠,司令員林彪和警衛員亦住此。泰山蕭公祠是八尺鎮排下村蕭姓族人為紀念祖先蕭泰山而興建的,該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

  從官塘唇旁的小路而上,就來到了後山崗,向右轉彎直入便看到一座青磚黛瓦的建築,這便是張家試館。紅四軍在平遠縣城(仁居)駐紮期間,紅四軍第1縱隊後勤處就設在張家試館。

  除了以上兩處遺址,紅四軍在仁居村留下的革命遺址還有紅四軍第1縱隊參謀長駐地舊址(萬五韓公祠)、紅四軍第1縱隊駐地舊址(下四家李屋)、紅四軍第1縱隊軍需處舊址(善友草廬)、紅四軍第2縱隊司令部舊址(韓家祠)、紅四軍第2縱隊4支隊駐地舊址(隴西堂儒林第)、紅四軍第3縱隊司令部舊址(林家祠)等20處,有一半被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紀念園重現崢嶸歲月

  位於仁居鎮東較場側的平遠紅軍紀念園是2008年平遠縣委、縣政府為紀念紅四軍三進平遠的史實而興建。園區占地麵積近200畝,內設紅四軍紀念館、紅色文化講習所、主題雕塑、廣場、牌樓等功能區。其中,紅四軍紀念館建築麵積達1300平方米,通過前廳、序廳、五大單元、尾廳共八個展區,采用視頻、全息投影、沙盤、模型、雕塑等多種表現手法,展現了紅四軍的豐功偉績及其輝煌曆史。

  2021年,平遠縣投入2497萬元,對紅四軍紀念館在原館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新建一間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全館展陳麵積1260平方米,展線從105米增加至250米,展品從21件增加至65件,更加翔實完整地展示紅四軍發展壯大和三進平遠的曆史脈絡。為增強觀眾觀展的體驗感、參與感和儀式感,館內還引入人工智能控製係統、VR技術、弧幕投影技術、觸摸屏、全息影像等多媒體技術和鑄銅圓雕、玻璃鋼浮雕、矽膠人物圓雕、3D打印地形沙盤等藝術形式,打造沉浸式參觀場景和互動式觀展平台。

  紅軍街上永不消退的紅色印記

  在仁居圩鎮一角,有一條狹長的老街,即以仁居老東門街謝屋紅軍標語群和鹹寧街為主的革命舊址群串珠成鏈打造成的紅軍街,真實地展現了當年紅四軍在平遠縣城(仁居)駐紮期間開展的革命運動,是仁居鎮重點打造的“重走紅軍路、聆聽紅色事、瞻仰舊址群、品嚐行軍餐”紅色經典路線。

  走進謝屋,可見“擁護蘇維埃政府政權到底”“窮人不打窮人”等標語遍布中廳及上天井南北廳牆麵批蕩層等處。1930年5月,紅四軍宣傳員在當地開展革命宣傳,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幫助人民群眾認識紅軍,用墨汁在當地民房牆上、老屋祠堂內的壁上,書寫了大量的標語口號,以此開展政治宣傳。據考證,全省保存完整、字跡清晰、內容不同的紅軍牆標共304條,其中,平遠有123條,僅仁居就有114條牆標。這些紅軍標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當時作為一種宣傳武器,在宣傳黨的政治主張、發動群眾方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鹹寧街是古時進仁居城必行的古驛道,因為當年紅四軍曾在這條路走過,也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紅軍街”。為還原紅四軍三進平遠的曆史,幾年前,仁居鎮邀請廣州美術學院的師生,用圖畫形式在兩旁牆壁畫上牆畫,生動展示紅四軍三進平遠的故事。另外,牆上還附有很多紅色電影的二維碼,通過微信掃一掃可以看到很多紅色電影,比如《紅色娘子軍》《閃閃的紅星》等。

  平遠仁居革命舊址所反映的紅色故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艱苦卓絕鬥爭的一個縮影。如今,烽火已經遠去,那段紅色的記憶卻不曾消散。作為平遠縣紅色旅遊的代表景點,仁居紅軍街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遊人,那滿牆滿屋鐫刻的紅色記憶,就像傳唱的革命歌謠,縱使時光流轉,永遠不會被忘卻。(文/圖 朱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