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台山頂遠眺,石正鎮農田與新農村、遠山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春天出遊好季節,平遠有很多山,項山甑的視野,五指石的翠綠,鐵山嶂的險峻、南台山的秀麗……選擇在平遠登高,收獲到的遠遠不止春色旖旎,相信讓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春天原本的襟懷和春日登高的真諦。這些山,要數哪裏最精彩,莫過於春天的南台山了。
南台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位於梅州市平遠縣石正鎮。此山發育於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中晚期,受地殼運動的影響,逐漸形成以礫岩岩層為主的石峰。山形千姿百態,如螺、如甑、如甕,層出不窮,變幻萬千。南台山海拔六百多米,奇峰突起,大大小小的登山路數都數不清,但沒有一條是不險陡、崎嶇的,但不管是哪一條,都有嶙峋的怪石、纏繞的古藤、不知名的野花、不知方向的山風……各異的奇妙風景都會讓你嘖嘖稱奇,也不管哪一條都能通上山頂。或許這正如人生的路,有許多條,有許多方向,雖然有些長一些艱難一些,但沿途總有別人看不到的獨到景色,最終都能登上人生的巔峰,一覽眾山。
南台山中隱逸有不少寺廟,規模不大,多建於明清時期。當地人在廟中供奉神靈,其中以佛道兩家作為民間信仰。走進路邊的白雲寺,寺頂有一塊螺形的巨石,寺門有聯:“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雲出石青雲”。入寺後隻見大門旁邊就是做飯的灶頭,難得還帶有人間煙火的生活氣息。廟中石碑刻有“嚐謂 人無百歲期 枉作千年詩 何必孜孜為利徒……”等小字碑銘,像是留給後人的告誡。
從寺廟出來,一邊扶著山石繼續走著山路,石階高高低低,每一塊都爬著毛茸茸的苔蘚,有些還掛著小小的露珠,好像一個個靈動的小眼睛,晶瑩可人。這些石階上的綠色小精靈一路引著我們走入了一個小山坳,突然間奇峰隱退,眼前開闊起來,一小片茶園映入眼簾。“茶樹三尺有神明”,地形的起伏,使得茶樹的種植非常零散,或長於山穀間,或種於岩石上。加上山中茶樹生長環境各異,山陽山背,每株茶樹接受的光照、溫濕度、汲取營養不同,其生長態勢也不一。山中的茶樹多為當地群體種,光是看茶葉外形就覺得品種非常豐富,有圓葉、有細葉,還有不少生長出來的嫩葉多“沾”有紅、紫色,猶如獨特的山場記號。
春天的南台山,百花爭豔,生機盎然。清明前後,滿山的杜鵑花開,滿園春色芳菲,像是將整個春天都裝裹起來。登上山頂,仿佛瞬間進入了紅色的海洋。一眼望去,漫山遍野,杜鵑花紅豔似火,一簇簇怒放的花朵,就是一團團奔放的赤焰,在翠玉叢中熊熊燃燒著。
丹霞南台,英魂所係。南台山還是革命先烈戰鬥過的地方。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東支隊副支隊長兼第四獨立大隊大隊長程嚴率部在南台山嶂肚裏與敵軍8個連兵力激戰,多人壯烈犧牲。他本人身負重傷被捕,卻頑強不屈,視死如歸,最終倒在敵人的屠刀下,犧牲時年僅33歲。時光流逝,硝煙散盡,因曾經曆過血與火的洗禮,每年清明前後,南台山上的杜鵑花便開得特別豔麗,長得特別熱烈,紅得特別璀璨。或許正是有烈士的碧血浸染,才有南台山的春意盎然;正是先烈的舍生忘死,才有今日的幸福和平。
站在山頂小憩,微風吹過,一路攀登的疲累暫別,站在山頂遠眺石正鎮全景,一派新農村氣象。現在的南台山,對平遠人來說,南台山是又一座臥佛,它像佛一樣護佑著平遠人民。人們白晝望其而作,日落望其而歸,春夏秋冬、日夜輪回它都站在那裏,靜靜地看著山下的人們,聽每家每戶的嘮叨和孩童的歡聲笑語。(文/圖 朱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