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一圓樓——花萼樓。
近日,我們前往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花萼樓,到達的時候已是中午時分。
圓圓的土樓旁邊,一塊黃色景觀石,坐落在停車場那邊,石頭上刻有“大埔姓氏·民俗館”的紅色大字。以鵝卵石為牆基砌成的黃泥黑瓦土樓聳立在眼前,大門卻是用堅硬的花崗岩築之,藍色的“花萼樓”大字鐫刻在門楣上,過年貼的紅底黑字楹聯“花開常棣 萼發青雲”格外醒目,凸顯出渾厚的文化底蘊。《詩經·小雅·常棣》雲:“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語中,華:即花,鄂:通“萼”,花萼之名自應由此來之。
大門口幾頂顏色各異的遮陽篷撐著,一大伯正熱情地吆喝著招攬生意。門廊兩邊的灰磚牆上,貼著“廣東第一圓樓——花萼樓九大特色”的圖片文字介紹,還有大埔縣人民政府頒發的“重點保護特色民居”牌匾。樓梯旁有一個已幹涸的卵石池,想必是從前的引水或排水係統,或是婦女們在此浣衣漿洗,或荷鋤而歸洗腳入屋的池子?門廊兩旁有老人在擺賣各色土特產,一看就是自家產的,都是些紅薯、芋頭、橙子、鹹菜什麼的,竟然還有一簸箕拳頭大的鬆果,算是就地取材的工藝品了。
穿過略顯陰暗的門廊,眼前豁然開朗,好壯觀的一座樓啊!巨大的圓形土樓,恰如水中蕩漾著三環三層的漣漪。正中心有鵝卵石鋪成的銅錢圖案,正廳供奉著觀音娘娘。
花萼樓的設計真是別出心裁,由裏向外,呈倍數30、60、120增長,雖有210間房,俱采用單家獨戶三層複式結構。我隨意從一戶進入,沒想到在這方寸之間,竟也是別有洞天,真乃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順著陡峭的樓梯登上空無一物的二樓,透窗向內能看見土樓圓心,據說站在圓心傳話,聲音能傳達到每一個角落,每一家人還都能聽到。站立片刻,腦補著昔日主人曾經的生活場景;上三樓的通道是近乎直立的窄木梯,要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三樓是相對比較方正的房間,外牆有一扇不大的瞭望窗,可以看見土樓外的景致和往來人員的情況。前門通向環繞整座土樓的走廊。走廊沒有柵欄,環樓的木柱之間,用木板拚成略向中心傾斜的台麵,連成一片,形似土星的帽簷,想必是起晾曬之用。
我坐上木板平台,背靠木柱,望天圓地圓,感天地悠然,遐想於此簷前,聽風賞雨、吟詩誦經,何等快哉!陶醉間,不知從何飛來一隻青鳥,渾身純青,不染一絲雜色,就停在不遠處的台麵上。據說青鳥是鳳凰的前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鳥與吉祥、幸福和快樂的傳遞緊密相關,被視為神的使者。沒想到,在這花萼樓竟有如此奇遇,不禁美滋滋欣欣然!
告別花萼樓,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大埔,又一次驚豔到我!腦子裏想起了那首《夢裏客家》,熟悉的旋律又在耳邊唱響:“常常想起那山下,圓圓的土樓圍龍的家……那是一幅山水畫,是我心中最美的圖畫。那是一首田園詩,是我親親夢裏客家。”(文/圖 溫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