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塘鎮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打造溫泉度假產品。(吳騰江 攝)
遊長廊、賞版畫、泡溫泉、品美食……在興寧市葉塘鎮,不僅可享受到高品質服務,還能欣賞到鄉村的美麗田園風光、更能體驗到客家特色美食帶給舌尖上的滿足。近年來,葉塘鎮利用自身旅遊資源優勢,堅持推動產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康養休閑文化旅遊產業,創建省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活化非遺項目
實現溫泉熝菜產業化
葉塘鎮製作熝菜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曾任興寧縣令的祝枝山在品嚐後揮筆題詞,讓葉塘溫泉熝菜聲名遠揚。
記者了解到,葉塘鎮熝菜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當地特有的溫泉水燙製。每到冬天,當地家家戶戶都會種些芥菜,收成後用天然溫泉水燙製成脆爽的熝菜用作佐餐之需。結合當地天然的溫泉優勢,以及用溫泉水來熝菜的習俗,葉塘鎮近年來開發了特色旅遊產品溫泉熝菜,並注冊了商標。
“我們如今已開展了溫泉熝菜產品的深加工模式,通過與廣州工商學院建立食品專業合作平台,研發了溫泉熝菜拌醬等產品。並建設了溫泉熝菜加工廠,進一步延長拓展溫泉熝菜產業鏈。”葉塘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鎮建立了“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合作共贏模式,由企業進行專業化指導和收購,已帶動了100多戶農戶種植芥菜。同時,通過深挖溫泉文化和習俗,實現了溫泉相關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葉塘鎮芥菜規模化種植麵積約100畝,溫泉熝菜已成為葉塘獨具特色的富民產業,2023年產業產值達2000萬元。
突出示範引領
帶動特色鄉村旅遊
葉塘鎮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據廣東省水文地質隊測定,葉塘鎮湯湖村溫泉水溫高達82℃,日流量可達2700立方米,富含碳酸氫鈉、硫化氫、氡、鋰、碘等十幾種化學物質及微量元素。
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葉塘鎮打造了以“玖崇湖溫泉度假小鎮”“逍遙穀民宿館”“好客都溫泉民宿”等為核心的溫泉度假產品。其中,玖崇湖溫泉度假小鎮占地麵積4500畝,現已建設溫泉度假酒店、溫泉養生中式合院、江南水岸商街、七彩花海、人文濕地等主題區。全部項目完成可吸引遊客每年約100萬人次,直接或間接帶動約3000人的新增就業。
同時,葉塘鎮還以鴨池村為示範點,著力扶持打造了以餐飲美食為主的葉南漁村,形成了葉南漁村觀光農業帶。此外還打造了集觀光遊覽、科普教育和采摘體驗為一體的嘉寶果采摘互動體驗園,提升遊客的互動體驗度,鴨池村憑借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成功創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在此基礎上,葉塘鎮大力鼓勵發展休閑體驗、農業觀光、紅色教育、田園采摘、美食品嚐等一體化旅遊產業新態勢。該鎮目前已成功打造了龍塘村沃柑園、下洋村西瓜采摘園、群星蔬菜基地等一批項目。同時,該鎮還建設了線下180平方米的客家菜文化展館和客家農產品展櫃,向遊客傳播客家文化,帶動了當地的農產品銷售。
堅持文旅融合
提升鎮域發展質量
行走在新陂、葉塘“兩鎮五村”鄉村振興連片示範區,穿梭在十裏版畫長廊中,一側是整潔寬敞的景觀公路,一側是麻嶺河的潺潺流水讓人在觀賞版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鄉村美景給人帶來的愜意。
興寧市素有“中國南方版畫之鄉”之稱,版畫藝術在興寧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為擦亮“中國南方版畫之鄉”名片、深化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興寧市依托新陂、葉塘“兩鎮五村”鄉村振興連片示範區,規劃建設了十裏版畫長廊項目。如今,十裏版畫長廊已經成為融合當代藝術教育基地、鄉村文化旅遊景點、文創產品展銷、版畫藝術體驗的綜合現代人文景觀。
在十裏版畫長廊不遠處,則是興寧保存最完好之一的圍龍屋古民居——磐安圍。葉塘鎮在做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磐安圍”保護的同時,在磐安圍內設置了興寧版畫實踐基地。基地結合興寧的紅色曆史,設置了抗戰木刻作品展覽區,精心挑選展出了興寧籍版畫作者有關抗日救國和民族解放題材的創作作品。這個始建於1895年的大型圍龍屋,通過精心打造後成為了興寧版畫參觀交流的中心,也成為了興寧文化旅遊的亮麗名片和特色窗口。
此外,葉塘鎮還成功引進並打造了“夢裏圍龍·溫泉之鄉”鄉村振興示範帶、葉南漁村、報福寺等旅遊景區景點10多處,實現了客家文化遊、溫泉遊、農家遊、生態遊、研學遊等為主的一、二、三產業間的融合發展。在研學旅遊發展方麵,葉塘鎮利用現有資源,打造了一個以客家古民居科普、興寧版畫體驗為中心,整合優秀曆史紅色資源故事、傳承打造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和田園農業種植風光帶為主線,串聯磐安圍、十裏版畫長廊、葉南漁村等主要景點,具有客家傳統文化科普、紅色曆史文化教育、客家菜知識科普、農耕文化與現代田園風光的大中小學生“研學遊”教育與科普基地。
葉塘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旅遊產業既是“百千萬工程”發展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葉塘鎮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該鎮接下來將著力提升集溫泉旅遊、農業采摘、客家文化體驗和美食品嚐於一體的葉塘“溫泉+”旅遊品牌,加強全鎮旅遊服務供給能力,促進工農旅互聯共生、產城鄉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康養葉塘”。(記者 陳思傑 特約記者 鍾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