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古代又稱為元夕、元夜和上元節,梅州地區俗稱“正月半”或“月半”。在梅州地區,元宵節活動並不單單指正月十五那天,因為活動較多,一般都要延續好幾天,如興寧是從正月初九到十八日,而平遠則是正月十三至十五。一般而言,元宵節那天最為隆重,有些地方過“正月半”比過年還熱鬧,故有“月半大過年”的說法。下麵對梅州地區舊時元宵節期間的一些活動作簡單介紹——
觀燈遊藝
舊時元宵節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觀燈遊藝。其來源於遠古時期的元宵之夜,人們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插燭舉火的活動,俗稱“照田桑”“逐地鼠”,祈求全年少災、桑田豐收。後來才演變成了“觀燈”這個習俗。在梅州地區的方誌中“觀燈”又名“賞燈”,在崇禎《興寧縣誌》中已出現,其中寫道:“上元,自十三至十八,各寺廟結彩張花燈,張宴設樂,放花燒爆,自昏達旦,各街張燈如明星,或三四家或五六家設盛筵祀神,因其餕之,自昏達旦,歌管不絕,謂之賞燈。”元宵節觀燈,往往也是少女幽會佳偶、結識意中人的好時機,清代梅城詩人張芝田在《梅州竹枝詞》中寫道:“月夕觀燈約小姑,深藏巷口覷人無。背人悄立人還視,斜倚香肩倩女奴。”
梅州舊時最大的花燈或許是興寧城隍廟定製的酒甕花燈,據清代陳航清在《齊昌竹枝詞》中所寫,“元宵先看城隍廟,酒甕燈描漢魏圖。注:元宵城隍廟有酒甕燈,大十餘圍,遍畫三國人物。”清代胡曦在《興寧竹枝雜詠》記載的酒甕燈直徑達兩丈、圍六丈,可謂是當年的興寧花燈之最了,其中寫道:“月斜遊倦歸來說,四十圍強酒甕燈。注:元夕,邑城隍廟定製一燈,徑兩丈、圍六丈,曰酒甕。”
猜燈謎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誡、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於燈,供人猜測,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猜燈謎的活動在梅州地區很常見,在崇禎《興寧縣誌》中已有記載:“上元……或拈一物作迷,言隱,俟遊人射覆焉。”清代梅城詩人張芝田在《梅州竹枝詞》中也介紹了梅城當年猜燈謎的習俗:“清遊夜集步心宮,詩謎爭猜寓物工。射覆中時人喝彩,金花拜賜紙箋紅。注:河背步心宮(今注:或即莆心漢帝宮)上元夜,設有詩謎,猜中者賞以紙筆。”這種“賞以紙筆”的獎勵方式,或許也從側麵展現出舊時梅城文風之盛。
放煙花
元宵節放煙花活動舊時在梅城及興寧都非常流行,一般在一天的最後時刻才燃放。梅城下市有張、黃兩大姓,舊時到了正月半,在其總祠會燒煙架,放火箭、花梨、烺子,又陳設各樣的古玩、古瓷和名人的字畫對聯給別人看。“燒煙架”即在架子上放煙花,一名攢花,據清代梅城詩人張芝田在《梅州竹枝詞》中寫道:“天真不夜說張家,玉友金昆樂事賒。弦管四筵燈萬盞,酒闌團坐看攢花。注:張家圍元夕做燈會,昆季聚飲一堂,酒罷放煙架,煙架一名攢花。”又雲梅城舊時元宵放的煙花非常絢爛,梁伯聰在《梅縣風土二百詠》中寫道:“煙火元宵五色騰,茂生工技擅多能。衝天大箭轟天炮,散出琉璃萬盞燈。注:梅縣元宵有五色烺箭、傘箭、轟天炮,散入空中,光烈如電燈,滿天飄蕩,極壯觀,斯製為黎茂生店所售最佳。”
興寧地區舊時放煙花也頗為可觀,不但精巧,而且規模大,其中的代表便是會吐火蓮花的玲瓏寶塔。據羅震恒《興寧竹枝詞》記載,“龍岡踏月笑聲嘩,煙火春宵賽九華。四萬八千金寶塔,玲瓏齊吐火蓮花。注:邑煙火以玲瓏寶塔為最巧。龍岡,邑東十五裏,祀石古神最靈。上元十六夜,煙火以數千計。”清代興寧還有人用火箭千枝編成捆進行燃放,稱為“滿天星”,如清代陳昌謨在《齊昌竹枝詞》中寫道:“火箭千枝直射雲,滿天星鬥落紛紛。晴雲樓下人如蟻,煙火燒完夜未分。注:邑元宵煙火,有全用火箭編成謂之滿天星者,燒至此即完矣。”
元宵賞燈
“賞燈”又名“上燈”,本是指在元宵節欣賞花燈,但是由於在客家方言中“丁”與“燈”諧音,加之明清時期梅州人對於家族人丁的傳承非常重視,不知從何時起,梅州地區的“賞燈”又有了添丁之意。據民國《梅縣要覽》記載,“客俗元宵有賞燈之習,添新丁者,祖堂上添掛新燈一對,祭祀祖宗以後,主家要散新丁餅,講究的請親屬吃新丁酒,大張筵宴。”
2018年2月28日,興寧市寧新街道東風村的羅氏祠堂,村民將花燈“請”進祠堂裏升起來。(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高訊 攝)
放孔明燈
舊時興寧和梅城等地元宵節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據清代胡曦在《興寧竹枝雜詠》中寫道:“瞥驚月暗黑雲層,紅破天心一點凝。惹得兒童齊拍手,風高夜放孔明燈。注:孔明燈製高數尺,裁薄筠糊紙,上銳下圓,中以鐵絲係紙條,浸油燃火,乘風騰空上數十丈,經火熄乃墮。”據民國《梅縣要覽》記載,“元宵……男女老幼齊集門坪上,看放‘孔明燈’。”人們放孔明燈,也有卜一年吉凶的寓意,放得高就認為一年光景會順適;若放不高,或者被火燒開,就認為會不吉利。
走百病
古代五華地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道光《長樂縣誌》卷四載:“十六夜,男女遊觀,曰走百病”。“走百病”是指在元宵節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直到夜半始歸的一種活動。它的主要目的除了祛病除災,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興寧元宵節舞龍(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梁靄婷 攝)
舊時梅州地區元宵節的習俗很多,除上述活動以外,還有“舞龍及打船燈”“迎紫姑”“偷青與偷瓜”“迎神”“祭祖”“扮古事”“跳馬燈”等等,可謂是精彩紛呈,從中我們也可以一窺古代梅州人豐富多彩的節日生活。上述的習俗有些還在繼續,成為受到保護的非遺項目;有些則已經消逝,淹沒於曆史的煙雲之中。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廖誌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