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6月11日在梅縣區第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梅縣區人民政府區長 溫助民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9年和今年以來工作回顧
一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守初心、擔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生活穩步提升,“美麗梅縣·客都明珠”建設邁出新步伐。獲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區、全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入選國家、省級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創建名單,梅州綜合保稅區申報通過國家八部委聯審,正呈報國務院審批。
一、抓實體、興實業,實體經濟平穩發展。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10.2億元,比增3.8%。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8億元,稅收31.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3億美元。減稅降費4.8億元,釋放免抵押貸款3億元。新增規上企業12家,規上工業產值完成146.8億元。電商交易額突破60億元。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完成省級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建設任務,梅縣金柚品牌估值195.6億元。縣域旅遊競爭力連續九年進入全省10強。BPW車軸、嘉元科技、超華科技等企業逆勢增資擴產,福德金屬、中愛醫療等項目建成投產,雄輝實業、盛焰燃氣等項目啟動建設。產業集聚地投產企業54家。
二、抓項目、穩投資,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堅持“項目為王”,謀劃228項總投資615億元的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項目,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增6.8%。“3個10”項目完成投資47.7億元,55項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梅汕高鐵、梅平高速、梅佘快線如期建成通車,在全市率先實現通高鐵。瑞梅鐵路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地下綜合管廊、東環高速、葵崗高速出口等項目有序推進。投資50億元的客都人家項目從簽約至開工,僅用半年時間,創造了梅州速度。投資10億元的天虹購物中心落地建設。完成國省道改造112公裏、中小河流治理14.7公裏,建成城鄉汙水處理項目192個。丙雁大堤景觀提升工程入選省萬裏碧道試點。
三、抓提質、重管理,城鄉麵貌日新月異。加快城市提質擴容,公園南路、怡景路建成通車,3座人行天橋建成使用,困擾市民出行十多年之久的人民南路正式通車。投入1.6億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背街小巷、集貿市場整治取得實效。完成老舊小區“四網融合”試點建設,城區保潔全麵覆蓋,垃圾分類加快推廣,城市更加潔淨有序。認真落實“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和“兩美”行動,32個省定貧困村全麵建成幹淨整潔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和農村衛生公廁建設任務全部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到100%,長教村、大黃村獲評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雁上村入選全國第一批“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單位。加快美麗鄉村連線連片建設,“葉帥故裏·國際慢城”遊線獲評省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石窟河沿線提升初見成效。入選省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區創建名單。
四、抓重點、補短板,三大攻堅深入推進。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籌集各類資金5億多元,實施幫扶項目7.86萬個,6980戶15444人實現脫貧,脫貧率99.89%,32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相對貧困村行列。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麵辦結中央、省環保督察組轉辦案件。嚴格落實河長製,完成“五清”“清四亂”年度任務。全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8.9%,考核斷麵水質100%達標,生態修複和造林6.1萬畝,森林覆蓋率75.37%,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調整優化政府投資項目,壓減一般性支出10%,壓縮政府“三公”經費19.1%,盤活財政存量資金3.7億元,新增債券資金10億元,收支矛盾逐步緩解。
五、抓改革、促開放,創新活力明顯提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2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9個、發明專利575件,“高企”數量達到42家。嘉元科技建成全市首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振聲科技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堅持深化改革,行政服務中心進駐事項1132項,“無費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麵落實。8大改革任務、6大改革試點穩步實施,機構改革、區管校聘、雁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等縱深推進。積極實施“三好一正”工程,圓滿舉辦了我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係列活動、健康“一帶一路”暨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院士研討會和客商銀行·世界客都梅州馬拉鬆賽等大型活動,凝聚發展正能量。
六、抓民生、保穩定,社會事業保障有力。堅持把八成財力用於民生領域,十件民生實事基本完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31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38%。投入2.4億元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葉劍英紅軍小學建成開學,外國語小學、德興小學、憲梓中心小學、華師華業等學校擴建新建工程有序推進。外國語學校本科率穩居全市前茅。建設衛生強區,健康“一帶一路”院士研討會6項成果加速轉化,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晉級“二甲”,粵東醫院肝病大樓正式啟用,醫療衛生水平穩步提升。兜牢底線民生,發放低保金4813萬元,實施醫療救助9144人次,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文體事業蓬勃發展,入選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省級試點,華僑中學女足蟬聯“省長杯”冠軍。區級融媒體中心組建成立,新聞傳播多領域拓展。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投入2700多萬元建成綜治視聯網係統,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公安工作群眾滿意度全省第一。壓實安全監管責任,開展食品抽檢1983批次,安全生產事故比降30%。堅持“新官要理舊賬”,妥善解決8家房企產權登記、國商中心等曆史遺留問題。社會救助、慈善、養老、殘疾人事業、誌願服務、科技推廣等工作紮實開展。
過去一年,麵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錘煉務實作風、強化自身建設。壓減文件40%、會議35%。人大建議、政協提案辦複率和滿意率均為100%。港澳台僑聯誼、監察、審計、民宗、工青婦、氣象、史誌、檔案、文聯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擁軍優屬、優撫安置、應急救災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獲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
各位代表!
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團結一心、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所有外來投資者和建設者,長期關心支持我區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外出鄉賢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
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全力將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一是全麵實施高效一體的作戰體係。以戰時體係應對戰時狀況,第一時間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及時調度會商,加強閉環管理,織密織牢防控網,籌集防疫物資,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全麵落實最嚴格的防控舉措。堅決落實“四早”措施,設立1850個防疫監測點,選派1000多名機關幹部進駐社區,帶動1.5萬名誌願者投身基層一線防控,看緊城鄉“進出口”,堵住擴散“風險點”。三是全麵開展醫療救治工作。粵東醫院作為全市定點收治醫院,收治疑似病例201例、確診病例7例,全部醫治康複出院,醫務人員“零”感染,出院病人“零”複陽。13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馳援湖北,無私無畏、逆行抗疫,在“湖北保衛戰”中展現梅縣擔當、貢獻梅縣力量!四是全麵推動複工複產複學。緊跟疫情防控形勢,調整細化防控舉措,強化政銀企對接,出台支持複工複產“20條”,項目全部複工,企業有序複產,學生全麵複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大疫麵前有大愛。在這個特殊時期,全區上下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廣大醫務工作者英勇奮戰,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誌願者堅守崗位,快遞、環衛、抗疫物資生產運輸人員不辭辛苦,社會各界、海內外僑賢鄉賢捐款捐物,廣大群眾守望相助,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這是我們戰勝疫情的最大底氣、最強力量!
借此機會,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全區人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僑賢鄉賢和駐梅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對大家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麵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受全球疫情衝擊,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受阻,消費需求回落,出口業務下滑,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二是發展要素存在製約。閑置用地盤活效率不高,集聚地建設用地存量不足,一些招商項目因用地規模、土地指標、征地拆遷等原因難以落地。三是工業增長缺少支撐。支柱產業增速回落,新興產業集聚緩慢,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尚處培育階段,短期難以形成新的支撐。四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減稅降費政策全麵實施,減收因素增多,“三保”等剛性支出增大,政府債務化解任務較重,收支矛盾突出。五是政府執行力有待加強。政府工作存在不足,亚博网址链接 效率有待提高,營商環境仍需優化,少數幹部存在不作為、不敢為、不會為的現象。今後,我們一定用心用情、改進工作,履職盡責、不負韶華。
今年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工作部署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按照全國“兩會”和省委、市委、區委全會部署,緊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改革開放,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力度,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以內。
圍繞今年目標任務,要突出做好“七個聚焦”“三個加強”:
一、聚焦“兩個統籌”,全麵恢複經濟社會秩序
堅持底線思維,毫不放鬆抓緊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千方百計為生產生活秩序全麵恢複創造良好條件。
千方百計抓好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順應疫情形勢變化,抓實“四方責任”,加強來梅外籍人員健康管理服務。做好社區、學校、酒店、景區、娛樂場所等防控工作,防範聚集性疫情風險,確保萬無一失。
千方百計全麵恢複秩序。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消費循環,帶動上下遊企業協同複工達產。開放商場、住宿、餐飲、文體等生活場所,加快服務行業複市複業,穩住市場主體。全力保障學校複學複課,確保教學正常運轉。因類施策推動野生動物養殖戶有序轉產,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千方百計落實穩企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快“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穩外貿9條”落地,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國家專項債券項目資金申報,用好抗疫國債,讓政策的“真金白銀”切實惠及企業,精準支持企業保市場、保訂單、保份額,留住青山,贏得未來。
二、聚焦實體經濟,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扭緊實體經濟不放鬆,加強金融、政策、土地等要素保障,做大總量,提升質量,打造“11115”產業集群。
大力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梅州打造“銅箔之都”為契機,以壯大銅箔產業為抓手,以超華科技、嘉元科技等企業為龍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百億產業集群。依托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響“梅縣銅箔”自主品牌,全力扶持超華科技、嘉元科技等企業增資擴產、做強做大、提質升級,推動總投資40億元的4.5萬噸高端銅箔和600萬張高端芯板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力爭3年內銅箔產值翻番,助力梅州打造全國領先的銅箔製造基地。
大力培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全力促進寶麗華、梅雁吉祥等電力企業平穩發展。大力實施補鏈延鏈強鏈工程,加快BPW車軸八期擴產項目建設,鼓勵福德金屬、慶達實業、偉友耐磨等上下遊企業,與BPW、廣汽集團深度合作,開展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集聚度,打造裝備製造百億產業集群。
大力培育電商物流產業集群。搶抓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機遇,引導梅縣區電子商務產業園轉型升級,加快村之翼物流園區和標準化快件集散中心等項目建設。鼓勵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新建一批“雙創”示範基地,推進“互聯網+農產品”融合發展,力爭今年電商交易額增長10%以上,五年內達到百億產值。
大力培育文化旅遊產業集群。堅持全域旅遊發展思路,加快客都人家、特色小鎮、古梅夢景等省市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推動梅州嘉應古城項目盡快落地。整合雁洋優質文旅資源,大力完善雁南飛、雁山湖、葉劍英紀念園、靈光寺、大觀天下等A級景區服務配套,建設粵東旅遊第一名鎮。加快同懷別墅、九龍嶂等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推動紅色旅遊發展。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文化旅遊百億產業集群。
大力培育金柚產業集群。突出“圍繞大區域,培育大企業,運用大數據,對接大市場,做強大品牌,形成大產業”的要求,搶抓金柚“兩園一區”政策疊加機遇,以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延長鏈條為突破,發展金柚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和科技應用等全產業鏈,創建梅州柚優勢產區。加快國家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建設,組建大數據、大物流、大檢測中心,推行金柚有機認證和有機溯源,建設柚苷深加工等項目,培育金柚50億產業集群,打造國家金柚產業生產示範基地和全省山區現代農業樣板區。
三、聚焦項目為王,全力擴大有效投資
充分發揮投資的拉動作用,全力以赴抓項目、穩投資,穩住經濟基本盤。
集中精力攻項目。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化,強攻“3個10”項目,加快總投資623.7億元、年度投資80.4億元的88個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東部快線建設,推動梅龍高鐵(梅縣段)、瑞梅鐵路、西部快線年內動工,葵崗高速出口、東環高速年內通車。全力支持5G基站、大數據中心盡早建成,打造5G智慧城市。有序推進天虹商場、錦繡國際、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建設。
集中發力抓招商。落實招商引資三年行動方案,編製產業集群招商圖譜,推動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及時調整招商計劃,提前謀劃“三個一批”項目,籌備辦好世界客商大會,爭取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2個,投資總額超過65億元。緊密跟進合同項目和意向項目,推動華僑城、偉光彙通、鴻藝集團等投資項目盡早落地,實現招大商、招好商。
集中資源強配套。實施“5+6”工作機製,服務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見效。貫徹“個十百千萬”思路,高標準完善園區道路、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推廣“政府建設標準廠房、企業拎包入園”模式,鼓勵以租賃方式使用工業用地,降低企業投資成本。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配套實施獎勵政策,推動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38%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創新產業示範基地1個。
四、聚焦三大攻堅戰,決戰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堅持現行標準,緊盯當前未脫貧6戶17人,因人因戶施策,全麵解決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6月底前相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村全部如期有序退出。建立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政策兜底等長效機製,鞏固脫貧成果。落實“四個不摘”,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製,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落實能耗“雙控”,全麵治理大氣汙染,重點整治“散亂汙”工業企業,加強禁燃區管理,持續改善空氣質量。開展“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打造萬裏碧道工程試點樣板。因地製宜建設城鄉汙水處理設施,納入河長製管理體係。嚴格控製農業麵源汙染,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要達到75%以上,規模化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要達到95%以上,斷麵水質考核要100%達標。
全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堅持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用在刀刃上、緊要處。加強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壓減一般性支出10%以上,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三公”經費隻減不增。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清理回收結餘結轉資金,強化稅收征管,促進收支平衡。組建國企集團,盤活國有資源。加快土地收儲,保障土地供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五、聚焦 “三農”發展,持續推進鄉村振興
圍繞“五大振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讓人“記得住鄉愁”的秀美鄉村。
發展精細農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鞏固發展金柚、茶葉、南藥等特色優勢產業。完成5.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實施水田墾造,穩定水稻播種麵積。狠抓禁養區管理,推動生豬養殖向規模化、現代化、生態化轉型。推廣稻魚綜合種養,發展特色水產新業態,創建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引導發展休閑型、觀光型、體驗型、直供型城郊農業,釋放農村活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新建一批麵向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生產基地。
建設精美農村。加快建設國家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區,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按照“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目標,力爭今年355個行政村基本建成幹淨整潔美麗宜居村。抓好名人名居、革命舊址、古道古樹保護開發,加快丙雁片區、鬆源、桃堯等連線連片精品遊線建設,發展鄉村旅遊。突出“五沿”重點,圍繞“三江四線”,實施“增花添綠”工程,打造“一河一路一樹一花一景”生態景觀廊道。啟動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確保年內基本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基本完成“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登記發證工作。高質量完成162.9公裏“四好農村路”攻堅任務,提高農村公路通暢水平。強化農村建房管控,整治亂占耕地建房等違法行為,打造一批“美麗庭院”,提升農村整體風貌。
培養精勤農民。舉辦農村創新創業創富大賽,鼓勵企業家、技能人才、農民工返鄉投資興業。實施“鄉村工匠”工程,推動規劃師、建築師等“五師”下鄉。強化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探索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製改革,規範村級經濟組織運行。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增收三年行動,逐步消除無收益村(居),低收益村(居)要提高到5萬元以上,共推鄉村大振興。
六、聚焦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三宜城市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品味,發展城市經濟,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城市樣板。
加快城市提質。高標準編製城鄉建設規劃,高水平規劃高鐵片區、槐崗片區,增強主城區首位度。啟動丙雁片區規劃編製,打造梅州城市副中心。圍繞“六個一”,逐步提升中心鎮、專業鎮、建製鎮綜合承載力和產業集聚度。抓好“十個一批”城建民生項目,動工建設博物館、青少宮,新建憲梓公園,改造提升集貿市場、停車場、梅花山公園,提升城市品質。學習借鑒西安、杭州等城市建設先進經驗,堅持每年提升一條主幹道、改善一個片區,在主要節點營造城市花景、建設城市雕塑,通過“微改造、小更新”,實現“小擴容、大提質”。
加強城市管理。堅持以繡花功夫管好城市,用好智慧梅縣“數字城管”平台,加強“鐵騎”巡查執法,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係統,鞏固“創衛”成果。深入開展“兩美”行動,大力整治城區鐵皮瓦,共建“美麗梅縣·美好家園”。改造一批老舊小區,打好創文收官戰,同城共創全國文明城市。
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城鄉網格化管理,提升群防群治水平。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依法打擊各類犯罪。用好綜治視聯網平台,建設“平安梅縣”。強化應急管理“四個一”建設,抓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發揮村民理事會、村規民約作用,加快鄉村“五治融合”。開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依法加強民族和宗教事務管理。保障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退役軍人合法權益。抓好人防建設、知識產權、地方誌等工作。做好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國防教育基地建設,促進軍民融合發展,爭創省“雙擁模範城(縣)”。
七、聚焦民生改善,著力提升群眾幸福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千方百計保障民生支出,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新建、擴建外國語學校、德興小學、扶大中心小學、華師華業學校、昌盛實驗學校等一批城區學校。加快東山中學客都人家分校、佘江小學等鄉鎮學校建設。建好第二實驗幼兒園,落實城鎮住宅小區配建標準普惠性幼兒園政策。謀劃新建一所3000個學位以上的城區初級中學。實施名教師名校長示範帶動工程,開好思政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設立區級教育基金,完善獎教獎學激勵機製,健全生均經費保障製度,全麵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補齊公共衛生短板。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狠抓重大疫情防控,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做到應檢盡檢。完善疫苗冷鏈配送,推進預防接種標準化。謀劃新建傳染病救治醫院,加快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擴建項目建設,補齊醫療衛生短板。探索打造2家醫聯體,鼓勵扶持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大健康產業,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和省級健康促進區,支持南壽峰健康產業園、中大南藥健康產業園加快發展。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培養群眾良好衛生習慣。
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優先穩就業,認真落實“粵菜(客家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工程,穩定現有就業,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全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因病因災暫時困難人員及時救助。加大食品抽樣檢驗力度,推動校園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
八、加強戰略謀劃,築牢發展平台
科學編製“十四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優化整合自然保護地,合理劃定生態保護、工業用地、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四條紅線,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謀劃建設槐崗片區、高鐵片區、丙雁片區、綜保區、臨港物流園、臨港工業園,加快推進梅州華僑文化旅遊經濟合作試驗區、城區至鬆口旅遊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打造城市新的發展極。圍繞綜保區“年內獲批、批複一年內封關運行”目標,加快推動圍網、卡口和信息化等配套項目建設,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平台。同步推動鬆棚貨場建設,積極申報指定口岸,打造國際“無水港”。
九、加強重點領域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持續營造市場化、法製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親商、愛商、護商的首善之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證照聯辦”“用地清單製”改革,推動施工報建“容缺受理、並聯審批”,實現企業開辦、稅費繳納網上辦理。建設智慧梅縣二期,加快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等應用落地,打造“數字政府”。深化簡政放權,確保企業開辦全流程1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登記的一般登記3個工作日內、抵押登記1個工作日內完成。縮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確保政府投資項目審批90個工作日內、社會投資項目60個工作日內完成。推動市場監管領域相關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
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治理效能
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建立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製度體係。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馳而不息糾治“四風”,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改進督查考核方式,嚴防文山會海反彈回潮,持續為基層減負。加強跟蹤審計,抓好審計整改。強化正向激勵,實施績效考核體係。落實“三好一正”工程,打造模範機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紀委監委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認真落實民主集中製,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提升治理效能。
各位代表,人心齊,泰山移。特別之年,需要我們采取特別之舉,展現特別之為,取得特別之效。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弘揚一心為民的蘇區精神,拿出賽龍奪錦的誌氣、破難攻堅的擔當、抓鐵有痕的韌勁,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統籌兼顧、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麵勝利,推動梅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梅縣•客都明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名詞解釋
一、“3個10”項目:即工業投資類項目10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類項目10個,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投資類項目10個。
二、四網融合:是整合供電、移動、電信、聯通公司等運營單位力量,推動廣播電視網、互聯網、電信網和智能電網融合的創新舉措。
三、五清:即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麵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湖違法違建。
四、清四亂:是指清理河湖“亂占、亂采、亂堆、亂建”行為。
五、企業開辦“無費市”:即為新開辦企業提供營業執照郵寄,首次申領發票郵寄,刻製企業公章一枚,材料複印服務和營業執照作廢公告免費服務。
六、區管校聘:是通過“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機製,促進教師資源合理布局、科學配置,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創新舉措。
七、“四早”措施:是指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是疫情防控工作中,快速切斷疫情傳播途徑的重要辦法。
八、“四方責任”:即疫情防控中,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的責任。
3-18
九、“雙創”示範基地:是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
十、兩園一區:即國家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和梅州柚優勢產區。
十一、三個一批:是指竣工一批項目、動工一批項目、簽約一批項目。
十二、“5+6”工作機製:“5”是指“一個項目、一套方案、一名領導、一支隊伍、一抓到底”;“6”是指重點辦、責任單位每周彙總一次,分管領導每月研判一次,“兩辦”每月督查一次,區政府常務會議每季度研究一次,人大、政協每半年調研一次,發改部門儲備一批項目。
十三、個十百千萬:“個”是每年辦好一個招商會,投入一個億財政資金;“十”是每年新入園10個項目,固投實現10%的增長;“百”是每年增加收儲土地100畝以上,早日達到百億工業產值;“千”是園區要達到千畝以上總規模,每年增加稅收1000萬以上;“萬”是建成100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廠房,實現萬人以上的就業。
十四、四個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是精準扶貧工作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的重要抓手。
十五、能耗“雙控”:是指嚴格控製單位GDP能耗,嚴格控製能源消費總量。
十六、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
十七、五沿:即交通幹道沿線、省際邊界沿線、河流兩岸沿線、旅遊景區沿線、城市郊區沿線。
十八、三江四線:是指梅江、程江、石窟河,雁洋-鬆口-鬆源線、梅南-佘江線、程江-南口線、城東-白渡-丙村線。
十九、五師:即規劃師、設計師、建築師、美術師、社工師。
二十、圩鎮建設“六個一”項目:是指修編一個能落地的規劃,儲備一批建設用地,完善一批市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個綠色宜居住宅小區,打造一條特色商業街,建成一個亚博网址链接 中心。
二十一、城建民生十個一批:即是提升一批老舊社區人居環境,連通一批道路,完善一批交通信號燈,建設一批人行天橋,建設一批停車場,提升一批生態公園,實施一批亮化工程,設置一批社工服務站,升級改造和建設一批公廁和垃圾中轉站,升級改造一批集貿市場。
二十二、應急管理“四個一”建設:即具備一個健全的應急管理組織體係、一支應急救援隊伍、一個應急指揮平台、一個應急救援物資倉庫。
二十三、五治融合:是指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融合。
二十四、雙隨機、一公開:即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十件民生實事
2020年,區政府將全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一、增加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供給。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50個,完成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0%以上。完成扶大中心小學、梅縣外國語學校小學部和德興小學擴建工程。拆除原程江鎮槐崗小學,重建一所小學。實施佘江小學教學樓、南口中學學生宿舍新建工程。
二、健全學前至普通高中各學段生均經費保障製度。學前教育生均經費補助最低標準由每生每年300元提高到400元。小學、初中按省定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執行。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準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
三、深入實施“粵菜(客家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培訓工程。培養“客家菜師傅”270名以上。開展居家、母嬰、養老和醫護四個培訓項目,培訓660人次以上。支持廣東技工終身持續提升發展,全麵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完成各類職業技能提升培訓800人次以上。
四、推進疫苗冷鏈配送和預防接種標準化建設。升級建設梅縣區疾控機構冷鏈係統。實現19家預防接種門診數字化。
五、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補貼和殘疾人補貼等保障水平。城鄉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555元、290元提高到609元、302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平分別從每人每月1685元和1025元提高到1820元和111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65元和220元提高到175元、235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低收入救助對象的住院費用一次救助的救助比例從80%提高至85%。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的特定病種門診一次救助的救助比例從80%提高至85%。
六、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廁所。完成農村衛生公廁建設185座。支持28所以上中小學廁所改造。新建旅遊廁所4座。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廁所5座。
七、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通1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麵硬底化130公裏。改造危橋2座。完成人民南路斷頭路建設。
八、推進重點區域飲用水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作,基本完成全部行政村集中供水任務,全麵完成32個省定貧困村130個自然村集中供水任務,保障農村人口飲水基本安全。完成城區15個老舊小區供水管網改造,提高城區供水服務質量。
九、加大食品抽檢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食品檢驗量達到每千人5批次,及時公布食品抽檢信息,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率達到100%,防控食品安全風險。實現全區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強化關鍵節點風險防控,推進校園食品安全。
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完成2處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完成1處地質災害專業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