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報告 > 區縣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3月8日在興寧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來源:興寧市人民政府網  時間:2022-04-08 11:30:24  瀏覽:-
字號: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22年3月8日在興寧市第十六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興寧市市長  洪國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工作總結

  過去一年,市政府在上級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上級和市委部署要求,全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積極主動應對經濟下行、疫情等影響,千方百計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經濟穩定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3億元、比增8.8%,增速梅州第一。28個省市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1.98億元。全麵落實各項促消費政策措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億元、比增2.7%。支持重點外貿企業開辟新市場、新業態,完成進出口總額6.6億元、比增9.3%。堅持開源和提質並舉,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5億元、比增3%,稅收收入占比56.8%。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加大,存貸比達64%。大力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激發活力,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21億元,新登記市場主體6835家。政府債務、金融風險防範化解有力,完成年內隱性債務“清零”目標,上市公司風險化解工作取得階段成效。

  (二)產業發展持續增效。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堅持“扶小、培大、育強”並重,推動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我市獲評全省2020年度製造業發展情況較好的縣(市)。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71.43億元、比增28.3%,兩年平均增長達16.34%;規上工業增加值18.1億元、比增26.8%,增速梅州第一。新增規上企業6家、總數達79家,新培育產值億元以上企業4家、總數達15家。金雁電工成為我市首個年產值超十億元的工業企業,成為梅州唯一入選省製造業500強的企業。引進合同項目17個、計劃總投資107.52億元,其中工業項目11個。園區建設日益完善。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8億元,共收儲土地1000多畝,“六橫六縱”路網基本建成通車,23.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建成使用,興寧•天河創新產業園、安置區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新進園企業14家、計劃總投資21億元,海思智能、天興冷鏈等10家企業建成投產,園區工業總產值比增31%、稅收比增39.2%。特色農業加快發展。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麵建成並通過省級驗收;在全省率先出台扶持肉鴿產業發展若幹措施,肉鴿產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興寧單叢茶”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興寧香米、興寧鴿入選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新增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4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新建高標準農田2.69萬畝,撂荒耕地複耕複種5.45萬畝,水田墾造、拆舊複墾有序開展,糧食安全保障有力,農業總產值比增8.3%。現代服務業方興未艾。互聯網產業園加快建設,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全麵建成,省級特色鄉村發展試點縣工作紮實推進,新增限上商貿流通企業5家。創建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全麵啟動,旅遊集散中心、“十裏版畫長廊”等項目紮實推進,熙和灣等7個重點文旅項目完成投資6.86億元,帶動文旅產業提速發展,全市累計接待遊客、旅遊總收入分別比增28.4%和50.8%。

  (三)城鄉麵貌持續改善。城鎮建設紮實推進。錦繡大橋建成通車,完成第二自來水廠擴建及取水點遷建,棚戶區改造、“四館一場”、寧江公園二期等工程進展順利。改造老舊小區5個,實施“三舊”改造114畝。完成永泰路人行道改造等6個市政項目,改造農貿市場2個。啟動6個圩鎮提升改造工程。“六亂”整治成效明顯,垃圾分類有序推行,數字化城管平台建成使用,省縣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紮實推進,“美麗梅州·美好家園”三年行動總成績排名梅州第二。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工作全麵推進,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項目100個,自然村集中供水實現全覆蓋,列入省民生實事的15個自然村生活汙水治理項目全麵完成,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整治削坡建房風險點1812戶。全麵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全部村莊達到幹淨整潔村標準,55%以上村莊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石馬鎮“六村聯動”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高標準建成,徑南鎮鄉村振興“十村聯動”、“刁坊、坭陂、新圩”三鎮美麗鄉村連片示範項目啟動實施。

  (四)發展環境持續提升。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梅龍高鐵建設提速,河惠莞高速麻布崗出口至羅浮連接線(興寧段)、“一江兩岸”河堤公路、“四好農村路”等項目紮實推進。水庫除險加固、崩崗治理、碧道建設等工程穩步實施,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3.2公裏、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16平方公裏。省天然氣管網“縣縣通工程”項目建設有序。黃槐電網升級改造全麵完成。新建5G基站266座,實現充電樁鄉鎮全覆蓋。生態環境整體向好。全麵落實河(湖)長製,完成河湖“四亂”整改銷號6宗、小水電清理整改退出1宗。水口水洋國控斷麵連續達標,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麵推行林長製,完成造林5733畝、森林撫育22.7萬畝,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加快創建。工業源、移動源汙染等治理有效,煙花爆竹、建築揚塵等管控有力,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2%。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項目獲3.77億元中央資金支持,鐵山嶂廢棄礦區生態綜合治理修複項目紮實推進,靜脈產業園一期投入運營,新鋪設城鄉汙水管網73.68公裏。中央環保督察交辦案件結案率96.4%。改革創新步伐加快。“放管服”改革、“數字政府”建設成效顯著,行政許可事項時限壓減率達95.05%,“互聯網+監管”事項覆蓋率梅州排名第一,全麵實現投資審批事項線上並聯辦理,工程項目審批、“交房即交證”“不動產登記+金融”等改革穩步開展。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家,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14家,新增梅州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家。獲批建設省農業科技園區。拓展盈輝成為我市首個參與國家標準製定的企業。

  (五)民生保障持續加強。民生投入穩步增長。全年民生支出60.8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7.78%。十件民生實事23項具體任務全麵完成,辦成779個“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脫貧成果鞏固提升。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工作紮實有效,駐鎮幫鎮扶村順利開展,所有行政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保障體係不斷完善。底線民生、社會救助等標準逐步提高,醫療保險基本實現製度內全覆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覆蓋率穩步提高。“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完成培訓3174人,城鎮新增就業40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社會事業全麵進步。20所鎮(街)中心幼兒園實現獨立建製;完成錦繡學校二期等7個新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8150個;創建技師學院一期工程動工建設,創建省級重點中職學校進度加快。新建市人民醫院項目完成主體建設;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工作紮實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實現全覆蓋,竹板歌入選國家非遺項目名錄,新增省級非遺項目3個、省級文保單位2個。大壩裏體育場升級改造全麵完成,建成社區體育公園2個。國防動員、擁軍優屬等工作有效落實,全國示範型退役軍人服務站達標數量居梅州前列。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順利完成。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檔案、方誌等工作取得新成績。社會治理有力有效。常態化疫情防控有力,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環節等防控措施精準有力,3周歲以上人群疫苗接種覆蓋率81.97%。市普法辦榮獲2016-2020年全國依法治理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打造司法‘雲’時代”成為我省2021年唯一入選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的案例。群眾信訪訴求綜合服務中心揭牌運行。市公安局“梅安2021”專項行動考核梅州第一。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態勢得到明顯遏製。“雪亮工程”持續推進,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消防安全、掃黑除惡等工作有效開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一年來,我們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縱深推進全麵從嚴治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持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高質量辦理建議、提案。紮實開展市政府學法活動,加大政務公開,強化審計、財政監督和整改,自覺接受各類監督,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深化。鄉鎮體製等改革深入推進,政府治理體係不斷完善。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大力樹新風、糾“四風”,政府作風持續轉變。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得益於上級和市委的堅強領導,得益於市人大、市政協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全市上下的團結拚搏。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向對口幫扶的天河區、駐鎮幫鎮扶村各工作隊,向駐興單位、駐興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和消防救援指戰員,向關心支持興寧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興寧經濟社會發展麵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發展質效有待提高。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實體經濟發展還不夠快,二產占比偏低;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有待完善,城鄉配套服務與群眾期望還有差距。二是發展動力有待增強。重大投資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消費、外貿還未恢複至疫情前水平,增速不夠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三是發展保障有待強化。企業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凸顯;“三保”壓力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幹部作風仍需改進,營商環境仍需優化;等等。對此,我們要迎難而上,拿出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須扛起使命擔當,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突出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個重點,務實重幹、拚搏進取,千方百計把經濟搞上去,在推動興寧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梅州市委工作安排,按照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市委十四屆二次全會的工作要求,圍繞“112345”工作思路和“八大工程”具體抓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今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進出口總額增長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任務。

  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一)發力實體經濟,提升發展能級

  壯大工業產業。全麵落實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加快構建工業產業發展新體係,力爭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工業投資14億元。突出打造主導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我市扶持政策,做大做強裝備製造業,做精做優生態特色食品、現代輕工紡織、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特色產業,培育壯大醫療器械、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力爭裝備製造業產值達30億元以上。聚焦培育龍頭企業,加快金雁電工3萬噸特種漆包線、躍速體育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海思智能、興盛玩具、辰浩醫療、聯康藥業等企業增資擴產、提質增效,引導富農生物等龍頭企業上市發展,輻射帶動產業集聚。實施企業“倍增計劃”,引導中小微企業做強做優,力爭新增6家規上企業、2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

  夯實園區平台。搶抓《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等重大政策機遇,全力做好粵閩贛蘇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試驗區興寧片區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試驗區規劃建設落地見效。積極貫徹《廣東省推動醫療器械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在全省率先與省藥監局共建計劃總投資50億元、規劃用地780畝的醫療器械產業園,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加快標準廠房三期、安置區三期等項目建設,完善園區小學、醫院、商住小區等配套設施,力爭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新收儲土地300畝以上,健全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和項目退出機製,強化畝產效益評價。堅持企業入園、產業集聚,爭取新引進10家以上企業進園發展,力爭園區工業總產值和稅收均增長30%。

  強化招商引資。深入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完善以商招商、共建招商等機製,力爭引進合同項目12個以上、計劃總投資70億元以上。突出延鏈補鏈強鏈,大力引進關聯度高、競爭力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好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聚焦招大引強,瞄準500強企業、央企國企、上市公司、大型民營企業等,努力引進重大投資項目。壓實招商項目“五個一”機製,推行全周期全鏈條的“母親式”“一站式”服務,力促引進項目(企業)“當年簽約、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當年上規”,提高資金到位率、開工率和投產率。

  發展現代服務業。聚力發展數字經濟,力爭完成互聯網產業園主體建設,發展工業互聯網,壯大互聯網產業。提質發展文旅產業,加快推進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建成旅遊集散中心、旅遊大數據中心,完善提升旅遊配套設施,培育發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鄉村旅遊、康養旅遊等業態,打造旅遊精品線路。引導明珠養生山城等景區提檔升級,力爭新創建2家國家3A級景區。落實各級促消費政策措施,擴大汽車、家電、餐飲、文旅等傳統消費,培育發展信息服務、智能終端等新型消費。加快省數字鄉村發展試點項目建設,發展“客運+快遞+鎮村電商物流服務站點”配送模式,實現物流快遞“村村通”,帶動鎮村消費。發展現代商貿新業態,推進農貿市場、商業街區改造提升,搞活夜間經濟、假日經濟。

  (二)聚焦項目投資,增強發展動力

  擴大重點領域投資。用好上級政策,爭取各方支持,著力擴大交通、水利、電網、能源、信息等領域投資。全力保障梅龍高鐵興寧段建設,力爭年內貫通所有隧道,完成投資5.89億元。啟動高鐵南站站前綜合廣場和快速連接線項目,加快河惠莞高速公路麻布崗出口至羅浮連接線(興寧段)建設,爭取“一江兩岸”河堤公路6月底建成通車,實施省道S226線婦幼保健院至洋裏段、省道S239線赤巷口至錦繡大橋段改造工程,推進“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力爭完成交通投資5.1億元。謀劃濟廣高速(平興段)羅浮鎮支線高速公路、省道S226線興城至羅浮、省道S333線黃陂甘專至羅崗圩鎮段改建、水口三橋等項目。推進15宗水庫除險加固、6宗中小河流治理、2宗碧道建設,實施石壁水庫增效擴容改造及和山岩、和山水庫清淤等工程,抓好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力爭完成水利投資11.41億元。實施500千伏五華(興寧)輸變電配套線路等重大輸電工程,新改建中低壓線路99千米,力爭完成電網改造投資6000萬元。配合完成省天然氣管網“縣縣通工程”建設,發展光伏發電。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5G網絡城區全覆蓋。

  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樹立強烈的抓重大項目意識,力爭用大項目引領大發展。搶抓省財政5年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省支持梅州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等重大機遇,加強重大項目的謀劃建設。用“搶”和“爭”的姿態,做深做細做實項目前期工作,全麵完成省市重點項目年度投資任務,更大力度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支持。完善重大工程項目總指揮部機製,加強重大項目全過程的跟蹤管理服務,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引進一批、儲備一批”的良好態勢。

  加強要素服務保障。全麵強化用地、用工、融資、審批等保障,傾斜支持“打糧食”項目。加大征地拆遷和土地收儲力度,用地指標優先支持重大項目,50%以上的縣級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用於產業項目。全麵落實減稅降費等惠企政策,用好風險信貸補償基金,促進政銀企對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支持重點項目的能力。全力爭取債券、政策性銀行貸款等資金支持,統籌用好各類資金,注重績效評價管理,保障重點項目建設。深化“暖企”行動,大力幫助企業項目紓困解難。

  (三)推進城鄉統籌,夯實發展基礎

  振興鄉村產業。抓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加快廣弘農牧、寶寧農牧等項目進度,組織徑南鎮創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努力打造一批產業強村,探索建設1-2個鄉村產業社區。各鎮街要聚力打造1個具有一定規模、聯農帶農結合緊密的產業群。加快肉鴿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申報創建油茶、單叢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用工業化理念抓農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推動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推廣農機、農技、農資服務,強化金融、保險支持,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打造粵字號農產品5個。強化糧食安全,新建高標準農田1.5萬畝,撂荒耕地複耕複種1.96萬畝,持續推進水田墾造,堅決製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發揮產業益農帶農富農作用,紮實推進駐鎮幫鎮扶村,深入開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深化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推動土地集中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70%以上行政村集體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建設美麗鎮村。推進重點鎮村“四沿”示範帶和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加快徑南鎮鄉村振興“十村聯動”連片示範項目建設,建成“刁坊、坭陂、新圩”三鎮連片示範項目。深入開展“九大攻堅戰”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繼續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項目,實現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鞏固農村集中供水、汙水治理、垃圾處理、廁所革命等成果,完善通信、物流和助農服務等設施,因地製宜建設“四小園”,實現60%以上村莊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全域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加強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加快農村民居外立麵改造提升,完成削坡建房和經營性自建房整治任務。大力開展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全麵完成圩鎮人居環境整治,所有圩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2個以上圩鎮達到示範圩鎮標準。

  推進城鎮建設。加快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製,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加快南部新城建設。推進城市更新,加快棚戶區改造、寧江公園二期、老城區供排水升級改造(一期)等項目建設,改造23個老舊小區,連片化集聚化開展“三舊”改造,謀劃在城區北部、南部各建設1個綜合肉菜市場,提升一批道路、公廁、管網、停車場等設施,著力化解交通擁堵、城市內澇、“馬路拉鏈”、停車難等問題。加快完善數字化城管平台,推進城市運行“一張網”,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紮實推進創建省縣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積極推進擴權強鎮,支持中心鎮、重點鎮、專業鎮建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製,暢通城鄉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流通渠道,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注重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科學做好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

  (四)鞏固生態優勢,厚植發展底色

  狠抓環境治理。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省生態發展區定位,深入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抓好工業汙染、揚塵汙染、移動源汙染的治理,嚴格管控煙花爆竹燃放和露天焚燒,開展城區餐飲行業油煙廢氣專項整治,確保空氣質量優良率優於上級要求。全麵落實河(湖)長製,抓好寧江河、合水水庫等水質保護,完成飲用水水源整治任務,確保考核斷麵水質順利達標。鞏固東排溝水體水質治理成果,徹底消除劣V類水體。建成高鐵新城汙水處理廠,完善城鎮汙水處理管網。開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攻堅,完成上級下達的150個自然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抓好農業麵源汙染治理,加強建設用地、重點企業土壤環境監管。實施黃泥坑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啟動靜脈產業園廚餘垃圾處理廠項目,推進9座城區垃圾中轉站改造,謀劃在城區南部新建1座垃圾中轉站,推動60%以上城區村(社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加強固體廢物的安全處置,積極創建“無廢城市”。抓好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更大力度查辦生態環境信訪問題。

  嚴抓生態保護。強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一崗雙責”,實行市、鎮、村三級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執法監管,抓好耕地質量提升及安全利用示範區建設。全麵落實林長製,推進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實施新造林7300畝、森林撫育5.7萬畝,配合做好梅州國儲林項目建設,完成省南嶺山地森林項目(興寧段)造林綠化工程,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加快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項目,加快推進鐵山嶂廢棄礦山生態修複綜合治理工程,全麵完成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計劃任務。

  大抓綠色發展。強化能耗“雙控”,嚴格項目審批,全麵落實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把好企業項目審批關、準入關、監管關,堅決遏製“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強化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加快產業綠色化改造,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產業。深入開展綠色係列創建行動,倡導綠色低碳。

  (五)深化改革創新,激揚發展活力

  抓好重點改革。堅持“用戶思維”,做好審批“減法”和服務“加法”,努力打造懂市場、懂企業、懂群眾的政府。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等辦理效率走在梅州前列。全麵推行“證照聯辦”、告知承諾製等改革舉措,加強市場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市場信用體係,抓好質量強市工作,激發市場活力,爭取新登記市場主體7000家。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深化亚博网址链接 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力爭年底前實現行政審批事項網上受理率、辦結率、高頻政務事項全流程線上辦理率“三個100%”。推進資源資產價值化,力爭在礦產資源、水資源開發方麵率先突破。探索建立生態資源及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體係。加快城投、園投公司實體化運作,支持依法參與資源資產價值化、基礎設施、實體經濟、公共服務等項目。持續深化鄉鎮街道體製、綜合行政執法等改革,抓好財政、教育、衛生等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強政企溝通交流,大力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強化創新驅動。加大科研投入,建好創新平台,加快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力爭創建3個梅州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眾創空間。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力爭認定5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3%。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力爭完成技改投資3億元,推動8家規上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完善人才引進、培育、留用機製,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大力實施“青梅計劃”,推進技工教育大發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引導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向產業、向鄉村流動集聚。

  擴大開放合作。深化與天河區的合作共建,用足用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資源,集聚愛心鄉賢力量,賦能產業建設、鄉村振興、民生發展。積極融灣入灣,高水平打造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主動對接梅州綜保區、綜試區等平台,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拓展多元市場,努力增加機電、工藝等出口銷量,多渠道做大外貿規模,力爭完成進出口總額6.7億元以上。加強與江西尋烏等周邊地區的交流合作,探索在省際邊界交通設施提升、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方麵先行先試。

  (六)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成果

  加強社會保障。優先穩就業,大力推進“粵菜師傅”等三項工程,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力爭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000人以上、城鎮新增就業4000人以上。強化低保兜底保障,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製度,織密社會保障網。加快實施“雙百工程”,實現全市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全覆蓋。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工作,抓好社會保險擴麵征繳工作。完善藥品采購、醫藥服務價格形成機製,減輕群眾用藥和就醫負擔。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做好婦女、兒童、青少年關愛服務,支持普惠性托幼、養老服務發展,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和殘疾人權益。堅持“房住不炒”,科學有序釋放土地空間,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

  發展優質教育。大力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市)創建工作。完成寧新中心幼兒園改擴建工程,推進碧桂園等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工作,鞏固提升學前教育“5080”攻堅成果。健全城區“幼升小”升學機製。完成寧江中學擴建、壢陂中學遷建等工程,推進葉塘工業園學校等新建工作,謀劃建設文峰片區學校,力爭新增義務教育學位2000個。推動興寧一中爭創一流高中,推動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加快省級重點中職學校、技師學院的創建進度。建成教師發展中心,推進第二輪教師“縣管校聘”工作,實施師研“雙強工程”,提高教師隊伍水平。落實“雙減”政策,規範校外培訓,重視家庭教育,抓好實踐鍛煉,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支持特殊教育、開放教育、社區教育發展。

  建設“健康興寧”。慎終如始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科學精準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加快健全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體係,不斷鞏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力爭新建市人民醫院在年底完成搬遷,開展創“三甲”工作;推進慢性病防治院和福興、寧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建工作。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力爭完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任務。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加快縣域醫共體建設。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民健身活動,提升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打造文化強市。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建成圖書檔案館,加快美術館建設,抓好文保單位、名人故居等的保護修繕,推動國家級文保單位申報工作,推進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建成“十裏版畫長廊”。加強劉光夏、羅屏漢、鄧逸凡故居等革命遺址的活化利用,建設一批紅色村,打造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抓好華南教育曆史研學基地、南粵古驛道等項目建設,開展“東亞文化之都”係列推廣活動。推進鎮村誌編修工作。深入實施文化惠民、文藝“雙精”工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足球場地、社區體育公園等基礎設施,深化體教融合,促進足球青訓發展,推進梅州創建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足球特區工作。

  強化社會治理。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力爭成功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深化平安興寧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網絡,推動掃黑除惡長效常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狠抓禁毒、反電詐工作,強化意識形態和網絡安全。加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園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和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嚴格管控政府債務,依法依規支持上市公司化解風險,從嚴打擊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開展“無信訪”創建活動,著力將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穩妥化解信訪積案,有序解決問題樓盤等曆史遺留問題。加強國防動員和民兵後備力量建設,做好擁軍優屬、退役軍人優撫安置等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老區建設、統計、氣象、方誌、檔案、保密等工作。

  辦好民生實事。根據上級安排,結合我市實際,我們擬訂了2022年十件民生實事的12個候選項目,請各位代表審議並票選出今年的十件實事,我們將全力辦好。同時,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努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各位代表同誌們,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征程需要新作為。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履新之年,我們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做到忠誠幹淨擔當,努力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高效政府、陽光政府、廉潔政府、有為政府。一要加強政治建設。旗幟鮮明講政治,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決貫徹落實上級和市委決策部署,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要堅持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設,做到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堅持重大事項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向市政協通報,辦好建議、提案。強化審計整改,加強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監督。深入推進“八五”普法。三要於真抓實幹。把求真務實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注重摸實情、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幹就幹好,善作善成。發揚臨難不避、擔當負責的精神,更好發現和解決問題、防範和化解風險。深入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不斷解放思想、提升能力、創新工作。馳而不息糾“四風”、轉作風,讓敢為、善為、有為蔚然成風。恪守清正廉潔。縱深推進全麵從嚴治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支持開展巡視巡察,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強化預算編製和績效評價,把有限的財力用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以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和企業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同誌們,凝心聚力鼓幹勁,踔厲奮發啟新程!讓我們在上級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隻爭朝夕,真抓實幹,篤行不怠,為推動興寧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