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6·16”特大暴雨影響,當前,我市地質災害風險形勢依然嚴峻,連日來,各地各部門采取一係列有力措施,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工作,提升地質災害防範應對能力,築牢安全防線。
6月21日,我市發布今年第55號“未來24小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指出,預計6月21日17時至6月22日17時期間,我市部分地區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達3級(黃色預警)、4級(藍色預警),並明確防禦指引。預警信息通過市、縣、鎮、村、戶、人層層傳遞,確保每條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到村、到戶、到人。
巡查排查是地質災害防禦的重要舉措。我市各地以村(社區)為單元,以鎮(街道)為單位,開展“拉網式”“全覆蓋”“滾動式”風險隱患大排查。發現隱患能立即整治的立即整治,不能立即整治的則采取圍蔽、轉移人員等舉措,現場核實後,列入新排查出來的地災風險隱患底冊並納入下一步整治計劃。此外,我市搭建了“三員”群測群防員工作體係,由鎮、村和村民本人擔任專管員開展巡排查工作,鎮村組織有條件的地災隱患片區的群眾建立微信群,方便互相轉告提醒。
連日來,梅縣區組織人員深入開展涉險區域“拉網式”排查,重點加強削坡建房、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點的防禦,做好塌方等次生災害防範工作。在蕉嶺縣,新鋪鎮的鎮村幹部深入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入戶排查的方式,逐一走訪災區村民,詳細了解每位村民的受災情況和實際生活需求,同時耐心向村民解釋洪水對房屋結構和安全性的潛在影響。在此基礎上,鎮村幹部勸導村民暫住在安全區域,待專業人員進行安全排查,之後再返回家園開展房屋維修或重建工作,確保房屋安全後再入住。
為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風險,市水務局加強行業管理,強化對水庫、堤壩、電站、水閘的運營管理,落實管護責任,同時對在建水利工程高邊坡、隧道、深基坑等施工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做到早發現、早處置,確保運營施工安全。“我們實行24小時值班製度和領導帶班製,督查各水利工程的‘三個責任人’嚴格執行汛期巡查製度,全力抓好水利工程安全良性運行。”梅縣區水務局建管股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登記在冊水庫124宗、山塘341宗,目前轄區山塘水庫水位均處於良性運行狀態。
記者了解到,地質災害不僅在降雨期間容易發生,還具有滯後性。雨停後,山坡上部飽和的土體形成的地下水順著山坡向下滲透彙集,山坡下部岩土體處於超飽和狀態,在重力作用下極易失穩發生滑坡、崩塌。因此,降雨減弱並不代表風險解除,廣大群眾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避免前往地質災害易發區,保障自身安全。(記者 江嬋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