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豐順縣推動社區矯正工作高質量發展
圍屋工作法既有“法度”更有“溫度”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5-22 12:06:39  瀏覽:123
字號:

智慧矯正中心分為三區十九室,設備齊全,設施完備,實現了社區矯正工作全流程智能化。


戴上VR頭盔設備就能模擬感受監獄服刑生活等場景。


社區矯正對象通過自助矯正終端設備辦理報到登記手續。


沙盤推演室,幫助社區矯正對象解決心理問題。


  客家圍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客家人的圍屋文化蘊含著“和善友愛、寬容禮讓、誠實守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近年來,豐順縣司法局堅定文化自信,將客家圍屋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引入社區矯正工作,實現社矯工作有愛更有法。2020年以來,豐順縣社區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率始終為零。

  注重真情關愛 營造“圍屋式”社區矯正環境

  圍屋是客家文化傳承發揚之地,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聯結鄉情的精神家園。社區矯正作為社會治理的一項製度,目的是促進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維護社會和諧,這與圍屋睦鄰互助的鮮明特點高度契合。

  “客家圍屋工作法指的是將客家文化引入社區矯正,把法治教育和客家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引導社區矯正對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法律素養和道德素養雙提升。”豐順縣司法局局長徐淑斌表示,將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社區矯正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包括在“智慧矯正中心”推進客家文化陣地建設、開展客家文化宣講和座談交流活動、運用客家文化開展心理輔導等,有助於幫助社區矯正對象重塑信心融入社會。

  豐順縣司法局緊密結合地區獨特的客家圍屋文化,在政府主管、社會幫扶、公益組織支持等多方力量的參與下,營造“圍屋式”社會環境,共同引導社區矯正對象重回人生正軌,實現在圍屋生活中重塑美好人生。

  對未成年社矯對象的監督管理是豐順縣司法局社矯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圍繞“製定幫扶方案、單獨教育管理、強化監護責任、心理輔導矯治、引導融入社會”方麵建設未成年人幫教體係,聯合誌願服務組織和心理社工等成立“暖陽”關愛未成年工作小組,深入開展“夥伴同行計劃”,實現因材施教精準社矯。

  16歲的陳某因犯罪被判緩刑2年,無業在家,稚嫩的臉上充斥著對未來生活的迷茫。社矯工作人員通過走訪得知陳某本性善良,但因父母離異缺少關愛而自暴自棄誤入歧途。掌握陳某的基本情況後,暖陽小組一方麵積極走訪陳某的親人做好親情接納,一方麵采取心理輔導彌補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當社區矯正融入真情,陳某卸下了心理防備,敞開心扉。在社矯過程中,陳某對廚藝的濃厚興趣引起了暖陽小組的注意。隨即,暖陽小組為他報名了粵菜師傅培訓班,幫助他重回正道。一年後的陳某在回訪中高興地告訴工作人員在本地酒店找到工作,對以後的生活充滿了向往。根據該案例拍攝製作的普法短片獲評廣東省未成年人保護優秀普法短劇。

  加強隊伍建設 夯實“圍屋式”社區矯正基礎

  豐順縣司法局高度重視社區矯正隊伍建設工作,建立健全縣鎮兩級社矯工作委員會和社矯工作聯席會議製度並常態化運行,配齊配全19名專職輔助人員和6名通曉客家民俗文化的社工,夯實“圍屋式”社區矯正基礎,充分保障社矯對象在“圍屋式”監管下改過自新。

  “在技能培訓方麵,對未成年人技能培訓需求進行摸底調查,邀請培訓機構進行就業指導培訓,並積極聯係民政和人社等部門,協調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參加相關技能培訓班。”徐淑斌表示,在心理幫扶方麵,則由專業持證心理老師和專業心理社工專門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心理沙盤輔導等。當前,豐順縣司法局正深入推進未成年社區矯正工作社會體係建設,打造學校、家庭、社會普法全覆蓋格局,讓關心支持未成年社矯工作成為社會廣泛共識。

  在社區矯正中,針對一些不服從管教、不遵守規定的社矯對象,社矯工作人員會對其進行分類管理,引入延伸管教警察實行個別化教育,推動剛性懲罰與柔性教育並舉,關愛引導與懲戒警示常在。

  “我認識到了自身錯誤,接受對我的處罰,保證遵紀守法,爭取順利解矯。”社矯對象鄭某因多次對社矯工作人員出言不遜,抗拒信息化核查等日常監督管理,延伸管教警察對其開展訓誡教育並發出了警告處罰決定書。延伸管教警察參與到社區矯正工作彌補了社矯工作人員在管理過程中缺乏嚴肅性和震懾力的不足,對心存僥幸、挑戰底線的社矯對象形成極大震懾。

  強化科技賦能 打造“圍屋式”智慧矯正中心

  2021年,豐順縣“智慧矯正中心”成為全省第一批創建單位。豐順縣司法局革故鼎新,傳承圍屋建築智慧,因地製宜製定出符合山區特點的創建方案,借助現代科技創新以前瞻思想謀劃創建“智慧矯正中心”,高站位部署高標準謀劃,率先建成“智慧矯正中心”。

  走進豐順縣社區矯正中心,記者看到,社區矯正對象通過自助矯正終端設備迅速辦理了報到登記手續,全程不到10分鍾。

  “‘智慧矯正中心’分為三區十九室,目前中心設備齊全,設施完備,實現了社區矯正工作全流程智能化。”豐順縣司法局副局長張加席表示,中心主要功能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社區矯正工作深度融合,實現社區矯正工作“數據一體化、管理智能化、互聯移動化、指揮可視化”。

  豐順縣“智慧矯正中心”設置有綜合管理區、監督管理區、教育幫扶區三大區域和19個功能室等“三區十九室”,配置了自助矯正終端、教育學習設備、心理矯正設備、遠程視頻督察設備、移動執法車、電子定位裝置等智能化設備,全天候、全方位掌握社區矯正對象行蹤,有效防止脫管漏管。

  “這裏的工作人員特別好,對我特別照顧。”已經進行社區矯正一年多的關某告訴記者,在矯正期間,他生怕自己再犯錯誤,因此牢記著司法所工作人員說的每一項監督管理要求,準時打電話報告行蹤、按時當麵報到並提交思想彙報,積極接受教育矯正和參加公益活動。目前,關某正從事房屋租賃工作,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軌。“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的好。”他感慨道。

  “監獄的生活從早上起床整理內務開始,你先把牙具、毛巾放到正確的位置。”VR教育室的設施引人注目,社區矯正對象戴上VR頭盔設備,就能模擬感受監獄服刑生活、吸毒危害、酒駕醉駕後果等場景,實現自我警醒,提升守法意識,增強自我約束能力。

  “對社區矯正對象而言,在入矯時通過自助矯正終端可以實現個人信息的自助錄入和數據的自動核驗,並自動同步到省社區矯正一體化平台,通過智能分析和綜合研判,自動生成個性化教育矯正方案。”徐淑斌表示,在矯期間可以在自助矯正室完成日常學習、報到、請銷假、在線幫扶等,大大提高了社區矯正對象教育矯治的精準性和便捷性。

  豐順縣司法局堅持以人為本的社區矯正工作理念,依托“智慧矯正中心”持續推動社區矯正剛性執法和柔性關懷有機結合,在做好監督管理的同時,注重教育感化和暖心關懷,以真心真情幫助社區矯正對象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社區矯正對象也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回歸社會、服務社會的決心。

  創新教育模式 搭建“圍屋式”社會接納橋梁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學壞三日,學好三年”……在豐順縣社矯中心,客家諺語家訓和法治文化標語交相輝映,溫馨濃厚的氛圍給社矯對象豐潤的心靈滋養和精神力量。

  相關研究顯示,社區矯正對象普遍存在焦慮、自卑、抵觸心理,他們渴望融入社會卻又擔心不被社會接納。而生活在客家圍屋的居民世代聚族而居,宗族和睦的共同追求為圍屋居民帶來心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社區矯正中心工作人員隊伍有4名公務員和4名專職輔助人員,1名延伸管教警察,1名信息化工作人員和6名社工,各司法所配備1名至2名公務員和專職輔助員。”豐順縣司法局社區矯正管理局局長朱報杭表示,中心依托客家圍屋教化作用和祖訓家規的教育功能,自主編寫、印製相關客家家訓等宣傳資料,組織社矯對象參觀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和梅州監獄,推動柔和教育和震懾教育雙管齊下,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在圍屋中開展“每月一主題”教育“警示教育會”“感恩主題會”,鼓勵社區矯正對象分享自身故事,消除抵觸情緒,說出內心訴求,在傳承客家文化中洗滌心田,在德育熏陶中悔過自新。

  “參加公益活動,對提升社矯對象的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更好回歸社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張加席表示,下一步,社矯中心將組織社矯對象開展更多學習教育活動,讓社矯對象以更陽光、積極的心態接受教育矯正。

  豐順縣司法局將法治教育與客家文化教育結合起來,鼓勵社矯對象奉獻社會、服務社會,幫助社矯對象在傳承客家文化中認知自我,在弘揚客家文化中修複社會關係、培養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與社會建立起緊密聯係,重塑自信自愛、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撰文 王銳 鄭坤 卜優芬 本版攝影 吳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