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大埔縣縱深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
打通土地“經脈” 繪就和美鄉村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10-17 10:26:40  瀏覽:-
字號:

三河鎮以生態修複為切入點,對駁岸進行了修複治理。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範點三河壩綠美公園。


高陂鎮坪溪村推行煙稻輪作種植模式,推動耕地集中連片流轉。


三河鎮推進村民相對集中居住,打造高品質的鄉村公共空間。圖為彙城村民居。(劉文烽 攝)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以土地資源要素流動、空間布局優化為路徑,重構土地利益格局,破解部分地區存在的空間布局無序化、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態功能退化“四化”問題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前,大埔縣有1個鎮入選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近年來,大埔縣聚焦“百千萬工程”,以三河鎮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推進為主線,通過規劃先行、搭建平台、以點帶麵、統籌實施等係列舉措,縱深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和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舊居煥新 “活”出高品質

  三河鎮位於大埔縣西部,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彙合處,也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但曾因產業基礎薄弱,導致許多村民外出務工,空閑地塊、空置房屋較多,土地利用率低,一度限製了該鎮發展。

  為盤活土地資源,改善生活環境,近年來,三河鎮以推進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為契機,統籌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複、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等重點任務,加快構建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的和美鄉村新格局。

  打出係列“組合拳”,聚力為土地“整形”。為統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2023年11月,大埔縣成立了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指揮部,由縣委主要領導任總指揮、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第一副總指揮,下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辦公室,統籌推進全縣工作。同時,大埔縣嚴格按照《梅州市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意見》《梅州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任務書》部署和要求,把握時間節點,協調縣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部門,科學製定政策,廣泛征求意見,製定出台20多項政策性文件,為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提供了指導性、激勵性保障。

  如今,三河鎮采取“先建新後拆舊”模式,將空閑率高、基礎設施差、散而小的村民居住點置換至位於鎮中心的安置小區。“安置小區第一期擬建設8棟168套房,預計明年底前村民就能入住。”三河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推進過程中,該鎮充分考慮村民意願,通過農村宅基地平移,推進村民相對集中居住,打造高品質的鄉村公共空間,盤活低效村莊建設用地820畝、工礦用地131畝。

  “搬遷以後,學校、診所都在小區周邊,不僅出行更加方便,而且小孩也能就近上學,我們都很期待。”談起正在建設的安置小區,三河鎮白石村村民黃青田難掩笑意。他說,新房建好後,鄰裏鄰舍都是熟人,還是與以前一樣可以經常串門,待入住後他和幾位村民還打算到附近的工業園找一份工作,增加收入。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提升了農村土地的流轉率,而且可以讓當地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也能得到極大改善。”大埔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如三河鎮在彙東村預留了產業區245畝,所需建設用地指標通過礦山修複項目、閑置宅基地騰退等建設用地整理項目增減掛鉤方式解決,所需耕地指標通過梓裏村農用地整理項目新增補充耕地指標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該地塊騰挪之後,將建設一個集生態、旅遊、助農於一體的工業園區,第一期預計能提供140個工作崗位,可吸引一部分農村青壯年回鄉就業。

  農田成片 “產”出新希望

  近日,記者來到高陂鎮坪溪村看到,位於村委會附近連片的高標準農田裏水稻長勢良好,豐收在望。村委會門口就是千畝良田,坪溪村黨支部書記蘇小明隻要有空,都會去看看水稻長勢。他告訴記者,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這幾年村裏積極推動複耕複種、完善灌排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我們村以千畝優質稻種植基地為試點,推行煙稻輪作種植模式,推動耕地集中連片流轉耕種。千畝高標準煙田種植投產後,預計每年可產出煙葉3000擔,能夠帶動當地300多人就業。”

  農用地整理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核心內容。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來,大埔縣針對轄區內耕地碎片化、布局無序化、利用低效化等問題,精準施策、對症下藥,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旱地”變“良田”,“巴掌田”變“連片田”,“低產田”變“高產田”,全麵統籌農業發展空間,優化農業總體布局。

  一方麵,大埔縣持續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政府引導、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思路,大力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發展。如高陂鎮坪溪村打破村域界限,引導700餘戶村民參與土地流轉,聯合鄰村古東村集約整合1150畝土地,有效“化零為整”,著力打造千畝優質稻種植基地。

  一招改,全盤活。該模式在坪溪村試點成功後,高陂鎮大塘壩村、桃花村、三洲村、五家輋村也進行了集約連片整合,一同發揮規模種植優勢,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糧食增產增收。三河鎮梓裏村、源坑村、小坑村、白石村、良江村等5個村經組建的強村公司流轉農用地,采取“企業+農戶+種植基地”的模式集約1311.34畝耕地,推動連片耕地流轉經營,帶動農戶約640戶增收。

  同時,大埔縣推動各鎮借助“三資”清查工作契機,先行先試、大膽實踐,創新推進農村土地集約流轉,打破傳統發包碎片化、效益低的困局,推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目前,大埔縣完成線上交易的耕地流轉共有6宗,共計514.4畝。大埔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縣目前共集約流轉經營權耕地麵積105000多畝,集中連片流轉100畝以上的耕地7900多畝,預計新增耕地麵積約2800畝。

  從千畝良田到鄉村新居,由特色產業到文旅融合,大埔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正穩紮穩打,帶領當地闊步向縱深推進,“山水相連、田河相映、村產相融、路橋相通”的全域整治秀美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連誌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