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現將《梅州市城鄉供水保障規劃(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水務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2日
梅州市城鄉供水保障規劃
(2021—2035年)
目 錄
第一章 規劃概況
第一節 項目背景
第二節 規劃範圍與期限
第三節 規劃依據
第四節 規劃原則
第五節 規劃目標
第二章 梅州市水資源概況
第一節 降水量
第二節 河流水係
第三節 水資源總量
第四節 水資源可利用量
第五節 水質情況
第三章 供水現狀調查評價
第一節 梅州城區及梅江區
第二節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
第三節 梅縣區
第五節 興寧市
第五節 平遠縣
第六節 蕉嶺縣
第七節 大埔縣
第八節 豐順縣
第九節 五華縣
第十節 鄉鎮外農村區域
第十一節 現狀小結與存在問題
第四章 相關規劃銜接
第一節 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第二節 各縣(市、區)總體規劃
第三節 梅州市國土空間規劃
第四節 梅州市地表水功能區劃
第五節 梅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年)
第五章 用水預測
第一節 預測方法與用水指標分析
第二節 用水人口
第三節 用水量預測
第六章 總體布局規劃
第一節 規劃策略
第二節 水源分類及選擇要求
第三節 布局思路
第四節 總體布局
第七章 梅州城區、工業園及各縣(市、區)供水區規劃
第一節 梅州城區及周邊區域供水區
第二節 梅州高新區—水口園供水區
第三節 梅縣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
第四節 興寧市
第五節 平遠縣
第六節 蕉嶺縣
第七節 大埔縣
第八節 豐順縣
第九節 五華縣
第八章 農村集中供水區規劃指引
第一節 供水分區布局思路
第二節 水源規劃思路
第三節 供水設施建設指引
第九章 水源地保護
第一節 規劃水源地概況
第二節 水源保護區劃定
第三節 水源保護措施
第十章 節水規劃
第一節 節水總體目標
第二節 節水指標
第三節 節水措施
第十一章 突發供水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節 突發供水事件分級分類
第二節 應急組織體係
第三節 預防與預警
第四節 應急響應
第五節 應急保障
第十二章 建設計劃
第一節 規劃思路
第二節 建設項目安排
第十三章 運行管護機製
第十四章 實施保障建議
第一章 規劃概況
第一節 項目背景
飲水安全涉及千家萬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事關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
一、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的要求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係治理保護和骨幹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堅持節水優先,完善水資源配置體係,建設水資源配置骨幹項目,加強重點水源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複,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恢複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係。
二、貫徹落實廣東省關於保障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要求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積極推進建設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和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提高供水品質。
三、疏解梅州市城鄉飲水安全問題,保障供水穩定
2020年梅州市降雨量較2019年同期大幅減少,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旱情,供水不穩定,城鄉供水安全問題突出。
2021年2月,市政府要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飲水困難地區摸查,作出應急保障安排;加快推動集中供水工程建設,係統謀劃農村飲水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策劃縣城備用水源、重點鎮飲用水保障等重大水利工程項目,為基本民生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2021年4月,《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優化配置水資源,堅持節水優先,落實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庫,提高水資源調蓄能力。完善城鎮應急備用水源規劃建設。加快建設區域內引調水工程,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統籌實施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節 規劃範圍與期限
本次規劃範圍為梅州市全域,總麵積1.59萬平方公裏,涵蓋梅州市中心城區、縣城、城鎮及農村地區。
本項目規劃期限確定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為2021—2025年;遠期為2026—2035年。
第三節 規劃依據
一、法規及政策文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016年修正)
(二)《城市供水條例》(2020年國務院令第726號)
(三)《廣東省城市供水管理規定》(2018年修訂)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9年修訂)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2019年修訂)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修訂)
(七)《城市規劃編製辦法》(建設部令第146號)(2006年)
(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2010年修訂)
(九)《水利部關於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責任體係的通知》(水農〔2019〕2號)
(十)《水利部關於推進農村供水工程規範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水農〔2019〕150號)
(十一)《關於推進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環水體函〔2019〕92號)
(十二)《廣東省農村供水管理試行辦法》(粵水農水〔2015〕2828號)
(十三)現行其他國家法規和政策
二、技術規範及標準
(一)《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2016)
(二)《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
(三)《室外給水設計規範》(GB50013—2018)
(四)《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12)
(六)《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
(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範》(HJ338—2018)
(八)《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T/CHES18—2018)
(九)相關技術規範
三、相關規劃
(一)《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
(二)《梅州市中心城區節水專項規劃》
(三)《梅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中期評審稿
(四)各縣(市、區)城市總體規劃
(五)《梅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
(六)《梅州市江河流域規劃修編報告》
(七)《梅州市地表水功能區劃》
(八)《梅州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規劃(2007—2020)》
(九)各縣(市、區)水資源綜合規劃
(十)各縣(市、區)農村“十四五”供水保障規劃
(十一)《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二)各縣(市、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三)其他相關規劃
第四節 規劃原則
一、節水優先,嚴控總量
深入貫徹新時期治水思路,以節水促發展方式的轉變;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依據“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考核辦法”的要求,嚴控用水總量。
二、統籌規劃,保障發展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思路,與國土空間規劃、水利及其他等規劃有機銜接,實施城鄉供水資源整合,對城市和農村供水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形成規模化供水格局,實現城鄉供水同標準、同質量、同服務。
三、因地製宜,適當超前
結合實際和發展需求,分區域合理預測供水需求,根據現狀用水狀況,按照適當超前的原則確定用水需求及相應的工程規模,為未來發展留下彈性空間,同時兼顧突發情況下應急調度的需求。
四、規模發展,科學布局
按照能延則延、能並則並、能擴則擴、能聯則聯、規模集中、整合提升的原則確定供水分區。對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地區,打破村、鎮等行政區域界限,最大限度地避免建設小規模、低標準工程,減少重複建設頻率。加強水源可靠性和工程運行可持續性論證,優化調整水資源分配方案,充分挖掘規模化集中供水潛力,提升供水水源保障能力。科學規劃供水設施,因地製宜布局供水設施,製訂切實可行的供水方案。
五、遠近結合,分步實施
結合近期建設規劃、“十四五”規劃等,按整體謀劃,遠近結合,分步實施的原則,科學有序地推進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規劃的指導性和實施性。
第五節 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綠色發展、節水優先、建管並重”的規劃理念,係統摸查城鄉生活供水短板,通過合理配置水源,優化供水格局,完善設施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多源互濟、安全優質、服務高效”供水保障新格局,實現城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城鄉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分項目標
(一)供水保證率。
根據相關規範要求以及梅州市實際情況,提出分類供水保證要求:梅州城區滿足P=99%供水保證率;各縣(市、區)城區、梅州高新區、重點工業園、中心鎮滿足P=98%供水保證率;一般鎮、農村滿足供水保證率P=95%供水保證率。
(二)水質。
原水水質應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12)的要求。
出廠水質滿足《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三)集中供水率。
梅州城區、縣城、城鎮、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率均達到100%。
(四)水源保護區劃定率。
梅州城區、縣城、城鎮、農村地區水源保護區劃定率均達到100%。
第二章 梅州市水資源概況
第一節 降水量
一、全市降雨量空間分布
梅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253.03億m³(1594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平遠縣、蕉嶺縣、豐順縣,其中豐順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高,為1835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低於全市平均水平的有梅江區、興寧市、梅縣區、大埔縣、五華縣,其中大埔縣最低,為1139mm。
表2-1 全市降雨量空間分布
二、全市降水量年內分布
梅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是不均勻的,受鋒麵雨和台風雨共同影響,西部山地地區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多出現在4—7月,其他較平緩的地區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多在5—8月,時間差異不大。各主要代表站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2~67%,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百分數最大的站為高基坪和犀狗寮,分別是67%和63%。
表2-2 梅州市主要代表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分配
圖2-1 梅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線圖
三、降水量年際分布
梅州市各站點降水的年際變化情況相差較大,同一站點的最大與最小降水量比值在1.78~3.98之間。主要雨量站各豐、枯年型年降水量變化差值受高、低雨區影響,呈現高區變化大、低區變化小的規律。降水高區豐水年(P=10%)與特枯年(P=97%)的變化值在550~1300mm之間,最大的為1290mm(貴人村站),最低的為580mm(百侯站)。變差係數梅州市全市Cv值為0.18,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從縣級行政區的情況來看,變差係數Cv值在0.18~0.21之間,豐枯極值比範圍為2.0~2.8之間。
圖2-2 梅州市年降水變差係數Cv等值線圖
第二節 河流水係
梅州市境內河流眾多,分屬韓江、榕江、東江3大水係。境內集雨麵積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3條(含韓江幹流),其中屬韓江水係的有48條,屬榕江水係的有4條,屬東江水係的有1條。集雨麵積大於1000km2的河流有7條,它們是韓江(包括琴江、梅江)、五華河、寧江、石窟河、汀江、梅潭河和榕江北河。梅州市各主要河流特征見表2-4。
一、韓江
韓江發源於汕尾市陸豐市與河源市紫金縣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源頭段稱南琴江,沿蓮花山西北側,自西南向東北流至五華縣琴口彙北琴江後稱琴江,於五華縣水寨鎮河口彙五華河後稱梅江,於興寧市水口鎮彙寧江、於梅城彙程江、於梅縣區丙村鎮彙石窟河、於梅縣區鬆口鎮彙鬆源河後,垂直切過蓮花山脈,在大埔縣三河壩附近與汀江、梅潭河彙合之後稱韓江(幹流)。韓江(幹流)在三河壩繼續向東南流經大埔高陂後再折向西南,沿蓮花山東南側自東北向西南流,方向與蓮花山西北側的梅江走向正好相反。韓江(幹流)於豐順的留隍附近作第三次90°轉彎,流向由西南轉向東南,並於潮州市的湘子橋分北溪、東溪和西溪分別進入三角洲河網區,以東溪為主幹注入南海。韓江全長470km,集雨麵積30112km2,河床比降為0.39‰。韓江是梅州通往汕頭的主要水道,因水土流失造成河水含沙量偏高,據橫山水文資料統計分析,其含沙量多年平均達0.27kg/m3。上遊興寧水口以下河段,河床比降較緩,天然落差不大,但多年平均流量大,宜低水頭大流量梯級開發水力資源。韓江在梅州市境內有集雨麵積14711km2,河長343km,河床比降0.4‰,總落差164m,水力資源豐富。
二、梅江
梅江是韓江的主流,是梅州市最主要的河流,發源於汕尾市陸豐市與河源市紫金縣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上遊稱琴江,流經五華縣水寨與五華河彙合後稱梅江,由西南向東北流經五華縣、興寧市、梅縣區、梅江區,至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汀江、梅潭河彙合後稱韓江。梅江全長307km,流域集雨麵積為14061km2,河床比降為0.4‰。梅江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10424km2,河長271km。梅江沿岸有水寨、梅城、丙村、鬆口等較大的盆地,其中梅城是梅州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新中國成立前梅江流域內水利工程極少,洪澇、幹旱頻繁發生,梅州人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新中國成立後大抓水利建設,梅江得到有效治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梅江兩岸堤防標準有了很大的提高,梅城“一江兩岸”加固改造工程已見成效。
三、琴江
琴江為梅江源頭,發源於汕尾市陸豐市與河源市紫金縣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洋頭後進入五華縣龍村鎮,在琴江口有北琴江(華陽水)彙入,經尖山水文站後至安流鎮,左岸有周江水、右岸有平安水彙入;在文葵又有大都水注入,再往下至橫陂鎮,左有橫陂水、右有蕉洲水彙入,經河東鎮、水寨鎮於河口大壩再彙五華河,五華河口以下則稱為梅江。琴江集雨麵積2871km2,河長136km,落差約32m,河床比降1.10‰。琴江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1984km2,河長100km,沿河流經五華縣龍村、梅林、安流、橫陂、河東、水寨(縣城)等鎮。
四、五華河
五華河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河源市龍川縣亞雞寨,上遊自北向南流,經龍川縣龍母至鐵場與橋頭水彙合後流入五華縣,於合水彙岐嶺河,於華城鎮彙潭下河,於轉水鎮彙矮車河,在水寨鎮彙入琴江,全長105km,集雨麵積1832km2,河床坡降0.99‰,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94萬kW,可開發量2.44萬kW。五華河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1003km2,河長49km,水土流失麵積180km2,水力資源蘊藏量1.07萬kW。新中國成立前,流域植被雖然較好,但洪澇災害常常威脅沿河兩岸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新中國成立後,加固了堤圍,進行聯圍治澇,並在其支流矮車河興建了一座大(二)型的益塘水庫(總庫容1.65億m3),控製集雨麵積251km2,對五華河的削峰滯洪起到很大作用,保障了下遊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五、寧江
寧江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荷峰佘,流經興寧市羅崗、坪洋,於合水彙黃陂河,於龍田彙石馬河,經過興寧市區後於壢陂彙永和水,在水口鎮流入梅江。寧江流域集雨麵積1423km2,河長107km,坡降1.19‰,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37萬kW。
新中國成立前,寧江流域水利設施貧乏,河道彎曲、急彎百多處,河床淤積嚴重,寬窄懸殊,寬的超過200m,窄的隻有40m,堤身低矮單薄,安全泄洪量僅達250m3/s,兩岸易旱易澇,水、旱災害嚴重。一旦發生洪水,不僅衝毀農田,而且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兩岸人們飽受自然災害之痛苦。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先後興建了大(二)型的合水水庫(總庫容1.16億m3)和溫公(總庫容2226萬m3)、石壁(總庫容2986萬m3)及和山岩(總庫容1289萬m3)等中型水庫以及鵝椒堤、大橋堤、陂新聯圍等萬畝以上堤圍,形成了以合水、石壁水庫聯合調度,與下遊堤圍配合的灌溉、防洪體係,比較徹底改變了沿岸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寧江合水以下河段,原長56.8km,彎曲係數較大,將其中十二段裁彎取順後,河長縮短至43.3km,河床降低0.4~1.1m,泄洪能力增大27%,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標準,寧江平均水位降低0.96m,大大改善了行洪條件。
六、程江
程江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藍峰,在平遠縣石正富石流入梅州,於梅縣區梅西龍崗岌彙龍虎水,於南口鎮東陂彙南口水後,在梅城烏廖沙流入梅江。程江有集雨麵積718km2,河長94km,平均坡降2.68‰,流域內植被較好,坡降陡,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程江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708km2,河長84km,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89萬kW,可開發裝機1.35萬kW。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程江的整治和開發,先後興建了梅西陂萬畝灌區、程江萬畝堤圍和梅西(總庫容5100萬m3)、富石(總庫容2388萬m3)2宗中型綜合利用水庫以及總裝機1.32萬kW的梯級水電站,基本形成了防洪、灌溉、發電、供水統一調度的體係,是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水資源的典型。為提高程江沿河防洪標準,於1970年、1974年分別在長灘、程江兩處進行了人工裁彎取直的移河改道工程,縮短河道3.3km。改革開放後,為配合城市規劃建設,提高梅州市區抗禦洪澇災害的能力,1989年在程江出口處對老百花洲河段進行裁彎取直,新開挖人工河道500m,將程江原出口上移至現在的烏廖沙。
七、石窟河
石窟河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福建省武平縣洋石壩,於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流入梅州,於河子口彙差幹河,於長潭鎮彙高陂河,經蕉嶺縣石窟河盆地,於新鋪鎮彙柚樹河,流經梅縣區白渡鎮,在丙村鎮東洲壩彙入梅江。石窟河集雨麵積3681km2,河長179km,平均坡降1.79‰。長潭以上河段河床陡峻,落差大,植被較好,水力資源豐富,長潭以下河段,河床較平緩,坡降0.6‰,河麵寬100~200m。石窟河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2295km2,河長87km。新中國成立前,沿河兩岸水利設施甚少,防洪能力差,洪水經常侵蝕田廬,沿岸人民群眾備受其苦。新中國成立後興建了平遠高峰灘萬畝灌區、黃田水庫(總庫容5440萬m3)和蕉嶺長潭萬畝灌區、長潭水庫(總庫容1.72億m3)以及河東萬畝堤圍,在主流興建了長潭水電站(裝機6萬kW)、瓜洲水電站(裝機1.005萬kW)和壩頭水電站(裝機1.5萬kW),並在支流柚樹河進行梯級開發,總裝機超過1萬kW。
八、鬆源河
鬆源河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福建省上杭縣大平山,於梅州市蕉嶺縣北礤流入梅州境內,於北礤彙北礤水,於梅縣區鬆源鎮彙南礤水,在鬆口鎮銅盤下彙入梅江。流域集雨麵積642km2,河長77km,平均坡降4.85‰,流域內植被較好,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鬆源河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462km2,河長59km,上遊河岸較低,攔河築陂可自流灌溉,中下遊水頭落差較大,可以梯級開發水力資源。目前,鬆源河上遊已興建了蕉嶺多寶中型水庫(總庫容2260萬m3),並興建了9級梯級電站,總裝機達1.33萬kW,水力資源開發較好。
九、汀江
汀江是韓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木馬山,在永定縣棉花灘流入梅州境內的大埔縣青溪,於茶陽鎮彙小靖河和漳溪河,在三河壩與梅江、梅潭河彙合流入韓江,流域集雨麵積11802km2,河長323km,平均坡降2.4‰。汀江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1333km2,河長55km,河床坡降1.27‰。汀江曾經是閩粵主要水路交通線,大埔茶陽至福建永定石下壩可通小機船,其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在上遊永定石下壩已建有大型棉花灘水庫,總庫容20億m3,裝機60萬kW;在下遊大埔青溪,已建中型青溪水庫,總庫容7468萬m3,裝機14.4萬kW;在青溪水庫下遊約10km、茶陽鎮上遊約1km處建有茶陽水電站,總庫容3723萬m3,裝機2.24萬kW。
十、梅潭河
梅潭河發源於福建省平和縣葛竹山,於梅州市大埔縣大東鎮流入梅州境內,流經雙溪、百侯、湖寮等地,於三河壩彙入汀江。梅潭河為汀江一級支流、韓江二級支流,三河壩改河後,仍然流入汀江。流域集雨麵積1603km2,河長137km,平均坡降2.0‰。梅潭河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678km2,河長83km,河床比降2.57‰,天然落差194m,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0.52萬kW,可開發量7.8萬kW,目前已開發了以雙溪水庫(總庫容9460萬m3)為龍頭的九座梯級電站(總裝機6.78萬kW),梅潭河下遊已建有三河壩水庫(總庫容2234萬m3)。
十一、大勝溪
大勝溪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潮州市饒平縣三縣頂,在梅州市豐順縣勝溪河口流入韓江,流域集雨麵積113km2,河長32km,平均坡降23.3‰。流域內山高坡陡,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1.62萬kW,可開發裝機1.6萬kW,主流可分3級開發。
十二、豐良河
豐良河是韓江一級支流,發源於興寧市鐵牛牯,於青潭流入豐順境內,於黃金望樓彙白溪,於高園彙龍溪,流經廣洋,在站口彙入韓江。流域集雨麵積899km2,河長75km,平均坡降2.86‰。流域內的白溪和龍溪兩條支流的集雨麵積超過100km2,流域內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4.96萬kW。在下遊廣洋、站口河段兩岸,土地低窪,加上受韓江頂托影響,常遭洪澇災害威脅。新中國成立後,經裁彎取順,在黃金萬畝洪泛區興建了防洪治澇工程,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條件。
十三、八鄉河
八鄉河是榕江一級支流五經富水的上遊,發源於豐順縣八鄉樓子崠,在嶽潭入揭陽龍頸水庫後彙入榕江南河。流域集雨麵積719km2,河長76km,平均坡降5.46‰。八鄉河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292km2,河長53km,平均坡降1.94‰。流域內山多田少,河床陡峻,天然總落差970m,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5.6萬kW。目前流域內已興建了八鄉水庫(總庫容4280萬m3)及眾多電站(總裝機3.5萬kW)。
十四、榕江北河
榕江北河是榕江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豐順縣桐子洋,於東裏彙南礤水,於湯坑鎮彙汶水溪,於湯南鎮彙龍車溪形成北河主流,在揭陽市雙溪咀彙入榕江。榕江北河集雨麵積1629km2,河長92km,平均坡降1.14‰,其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601km2,河長46km,平均坡降6.8‰。榕江北河湯坑以上河段,坡陡水急,河道彎曲,湯坑以下河段,兩岸地勢平坦,水流慢而平緩。新中國成立前,榕江北河兩岸水利設施薄弱,又地處蓮花山南的暴雨區,洪澇災害嚴重。新中國成立後,流域內興建了虎局水庫(總庫容1082萬m3)、引龍、雞籠山等3個萬畝灌區,並對榕江北河湯坑、新鋪段進行裁彎取直、移河改道,減輕了洪澇災害的侵襲。
此外,東江幹流(尋鄔水)亦沿梅州興寧市與河源龍川縣交界的邊境經過,流經河段長25km,興寧市羅浮一帶的羅浮水、信東河等支流彙入其中。東江在梅州市有集雨麵積272km2,河床坡降9.39‰,水力資源豐富,水土流失也較嚴重。
表2-4 梅州市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表
第三節 水資源總量
一、地表水資源量
梅州市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41.80億m³,折合徑流深為893mm。從行政分區計算結果看,多年平均年徑流深最大的為豐順縣,達1183mm,其次是大埔縣,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分別885mm;多年平均年徑流深最小的興寧市,隻有771mm,其次為梅江區、梅縣區,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均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表2-5 梅州市地表水資源量統計表
二、地下水資源量
梅州市屬於山丘區,以估算多年平均地下水總排泄量作為本地地下水資源量。梅州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34.63億m3,降水入滲補給模數為21.81萬m3/km2。
表2-6 梅州市地下水資源量統計表
三、水資源總量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資源的兩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互相聯係又互相轉化,河川徑流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補給量中又有一部分來源於地表水體中的下滲補給。梅州地處山丘區,地下水資源直接以降雨和地表徑流為補給源,並以河川基流的形式與地表水資源重複交替轉換。
因此,梅州市的淺層地下水資源量基本是地表水資源的重複計算量。水資源總量基本等同於地表水總量。梅州市常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1.80億m³。
第四節 水資源可利用量
梅州境內水資源可利用量為45.00億m3,可利用率31.7%。
梅州市入境水量豐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達128.77億m3,其中琴江、五華河、石窟河、鬆源河、汀江、梅潭河、漳溪河為梅州市主要入境河流。入境水資源可利用量27.18億m3,可利用率21.1%。
整體水資源可利用量72.18億m3,占水資源總量26.7%。
表2-7 梅州市水資源可利用量統計表
表2-8 梅州市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統計表
第五節 水質情況
一、飲用水源水質
2020年,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年均水質均為優,其中市級飲用水水源地清涼山水庫年均水質達到I類標準。與上年相比,水質持續保持全優。
二、地表水斷麵
2020年梅州市江河水質總體優良。全市16個主要河段的30個監測斷麵(不包含入境斷麵)中有26個斷麵水質達到水質目標,達標率為86.7%;達到或優於II類水質斷麵30個,水質優良率為100%,無劣V類水質斷麵。與上年相比,斷麵水質達標率下降了6.6個百分點,斷麵水質優良率持平。
三、主要河流
2020年,梅州市主要河流水質均為良好以上,水質優良。其中,梅江、韓江(梅州段)、石窟河、柚樹河、梅潭河、汀江、隆文水、豐良河、石正河及琴江10條河流水質均為優,五華河、程江、鶴市河、寧江、榕江北河及鬆源河6條河流水質均為良好。
四、國考、省考、市考斷麵
10個省考(含3個國考)斷麵水質達標率為100%,水質優良率為100%。26個市考斷麵水質達標率為84.6%,水質優良率為100%。與上年相比,省考斷麵水質達標率和優良率持平;市核斷麵水質達標率下降了7.7個百分點,斷麵優良率持平。
五、跨省、跨市河流
我市出境河流韓江與潮州市交接的赤鳳斷麵水質為優,屬Ⅱ類水質。榕江北河與揭陽市交接的龍溪斷麵水質為良好,屬Ⅲ類水質。與上年相比,2個斷麵水質均保持穩定。
我市主要入境河流鶴市河與河源市交接的菜口電站斷麵水質為良好,屬Ⅲ類水質,未達到其水環境功能區劃目標,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汀江福建省龍岩市與我市交接的省界青溪斷麵水質為優,屬Ⅱ類水質。與上年相比,2個斷麵水質均保持穩定。
第三章 供水現狀調查評價
第一節 梅州城區及梅江區
一、現狀供水水廠
梅州城區采用6個供水水廠聯合供水形式,城區供水係統設計供水規模合計為31.17萬m3/d。現狀供水水廠分布於梅州城區中部和南部,主要由東升水廠、西橋水廠、江南水廠、新城水廠供水。西部和北部無大型水廠,南口、西陽、白宮和長沙片區由地方小型水廠供水,水廠淨水工藝落後,設備條件差,供水保障性弱。
(一)東升水廠。
東升水廠位於東升工業園內,設計供水規模為6萬m3/d,平均日供水量3.5萬m³/d,目前處於低負荷運營。采用清涼山水庫為供水水源,供水管道與梅州城區聯網供水。
(二)西橋水廠。
西橋水廠位於嘉應西路(國商中心側),設計供水規模為10萬m3/d,平均日供水量9.5萬m³/d,目前處於正常運營。采用清涼山水庫水為供水水源,梅江為備用水源。西橋水廠是梅州城區的主力給水廠,負擔著梅州城區主要片區的用水。
(三)江南水廠。
江南水廠位於梅江區梅新路西側,設計供水規模為5萬m3/d,平均日供水量4萬m³/d,目前處於正常運營。采用梅江為單一供水水源。現狀淨水工藝落後,耗能和耗材較大,維護困難。
(四)新城水廠。
新城水廠位於梅縣區劍英大道與G206國道交叉的東北側,設計供水規模為10萬m³/d,實際供水規模為8.5萬m³/d,目前處於正常運行。采用梅江為單一供水水源。現狀水廠範圍已預留二期用地,具有擴建潛力。
(五)清西自來水供應站。
清西自來水供應站位於梅江區西陽鎮莆田村雷公坑,設計供水規模為0.12萬m3/d,采用清涼山水庫為單一供水水源。
(六)長沙鎮昌運輸水站。
長沙鎮昌運輸水站位於梅江區長沙鎮小密村,設計供水規模為0.05萬m3/d,采用小密水為單一供水水源。
(七)梅州城區外梅江區其他水廠。
幹才水廠位於城北鎮幹才村,供水能力968m3/d,供水水源為幹才水庫;白宮水廠,供水能力800m3/d,供水水源為白宮河;群益村供水工程,供水能力175m3/d,供水水源為紮田河。
表3-1 梅州城區及梅江區現狀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圖3-1 梅州城區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梅州城區有3處水源地:清涼山水源地、梅江、小密水。主要飲用水源地為梅江幹流和清涼山水庫。2021年由於持續幹旱,梅州城區主要從梅江取水,清涼山水庫取水量較小,僅東升水廠取自清涼山水庫。梅江區有3處水源地:幹才水庫、白宮河、紮田河。
(一)清涼山水源地。
清涼山水源地包括清涼山水庫、狗咀坑水庫和盤湖水庫。清涼山水源地主要靠清涼山水庫供水,受季節影響,供水量波動大,不穩定,供水安全性弱。清涼山水源地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清涼山水庫位於梅州市東南部的西陽鎮,距梅州城區25km,是梅州城區主要供水水源。庫區集雨麵積94.36km2,正常蓄水位為232m,總庫容為4864萬m³,供水能力為17.9萬m³/d,現狀水質為Ⅱ類水質,多年平均降雨量1605.5mm,多年平均徑流量8176.8萬m3,是以供水、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的多年調節中型水庫。
狗咀坑水庫和盤湖水庫作為清涼山水庫補充水源,供水能力為3萬m³/d,現狀水質為Ⅱ類水質。
(二)梅江。
梅江是韓江主流,發源於汕尾陸豐與河源紫金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上遊稱琴江,流經五華縣水寨與五華河彙合後稱梅江,由西南向東北流經五華、興寧、梅縣、梅江區,至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汀江、梅潭河彙合後稱韓江。梅江全長307km,流域集雨麵積為14061km²,坡降為0.4‰。在梅州境內有集雨麵積10424km²(梅縣區段集雨麵積2748.247km²),河長154.587km,多年平均流量199.8m³/s,最小流量19.9m³/s,水量較豐富,現狀水質為Ⅱ—Ⅲ類水。梅江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三)小密水。
小密水是山溪水,位於梅江區長沙鎮小密村,有兩處取水口:小密村水庫隊東坑、小密大坑。小密水水質為Ⅲ類,產水量較小,暫未劃定水源保護區。
(四)幹才水庫。
幹才水庫為中型水庫,位於梅江區城北鎮幹才村,集雨麵積32km2,總庫容1106萬m³,現狀水質為Ⅲ類。
(五)白宮河。
白宮河為梅江支流,集雨麵積152.12km2,現狀水質為Ⅲ類。
表3-2梅州城區及梅江區現狀水源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二節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
一、現狀供水水廠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規劃範圍涉及水車鎮、水口鎮、佘江鎮、河東鎮,共規劃4個工業片區。佘江廣梅園(梅州高新區)已初具規模,由佘江水廠供水,設計供水規模4萬m3/d,供水水源為梅江,供水範圍為梅州高新區工業園、佘江鎮及周邊農村。目前可滿足正常需求,隨著工業園規模擴大,將難以滿足生產、生活供水需求。其他3個工業片區河東工業園、水車工業園、水口工業園尚在建設階段,入駐的工廠企業少,生產生活用水少,目前與周邊鎮區統一供水,即分別為五華縣城供水、水車水廠供水、水口水廠供水。
表3-3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現狀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現狀水源地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主要水源地4處:梅江幹流、安尾水庫、桂田水庫及鄒洞水庫,水質類別均為Ⅱ級,其中,2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安尾水庫、鄒洞水庫水蓄水量受氣候影響較大,梅江河流水供水水量較充足。
表3-4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現狀水源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三節 梅縣區
一、現狀供水水廠
梅縣區共21座水廠給各圩鎮供水,各鄉鎮鎮區基本由1座水廠供水,丙村鎮鎮區和南口鎮鎮區為3座水廠聯合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7.88萬m3/d。
梅縣區各鎮區現狀供水水廠分布均勻,大多位於圩鎮或圩鎮周邊。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均小於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可以滿足現狀需求。
表3-5 梅縣區現狀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圖3-2 梅縣區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梅縣區主要有18處水源地:梅江、添溪水庫、燕岩山塘、龍骨坑水庫、墩子岌水庫、嶺美水庫、礤麵岌頂、藍溪水庫、巴莊水庫、大勁水庫、新徑岌、魚田村、草塘唇、楊坑尾、雞嬤石、圩鎮東部溪水、安美水庫、礤梅村溪水。
水源地水質良好,類別均為Ⅱ類。水源地類型主要為水庫和山泉、溪水。其中水庫8處、山泉溪水7處、塘壩2處、河流1處。共有8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6 梅縣區鄉鎮現狀水源一覽表
第四節 興寧市
一、現狀供水水廠
(一)城區。
興寧市城區由1個水廠供水——興寧市第二自來水廠,解決城區及周邊地區40萬人飲水,能滿足現狀用水需求。
興寧市第二水廠位於合水鎮,水源來自合水水庫,現狀設計規模10.8萬m3/d。興寧市第二水廠主要供水對象是興寧城區生活和生產用水。
興寧市現狀工業園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位於葉塘鎮,現狀水源為合水水庫,由興寧市第二水廠供水。
表3-7 興寧市城區現狀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鎮區。
興寧市各鎮區獨立供水,各鎮區均有1座水廠(除合水鎮、龍田鎮、刁坊鎮),共14個水廠給鎮圩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6.54萬m3/d,供水範圍為各鎮圩鎮及周邊農村地區。
合水鎮鎮區由縣城擴網供水,現狀供水可以保證。龍田鎮、刁坊鎮鎮區由多個農村供水工程聯合供水,供水較為分散,無法保障供水。
興寧市各鎮區現狀供水水廠分布均勻,大多位於圩鎮或圩鎮周邊。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與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持平,可以滿足現狀需求。
表3-8 興寧市鄉鎮水廠一覽表
圖3-3 興寧市現狀主要水廠和水源地分布示意圖
二、現狀水源地
(一)城區水源地。
城區水源地2處,合水水庫為興寧市城區的常用水源,和山岩水庫作為應急備用水源。合水水庫、和山岩水庫分別屬大型和中型水庫,總庫容共12901萬m³,正常時段水量較豐富,蓄水量隨天氣影響較大,2020年7月曾出現中度幹旱,蓄水量下降了20%。目前水量可滿足正常供水需求。
合水水庫:位於合水鎮,總庫容11612萬m3,集雨麵積600km2,年供水能力11863萬m³。
和山岩水庫:位於興寧市寧中鎮大塋村,是以防洪和保衛國防機場為主,結合灌溉發電、供水的防洪重點中型水庫。集雨麵積21.4km2,正常庫容(防限庫容)728.8萬m3,總庫容1289萬m3。
表3-9 興寧城區現狀水源一覽表
(二)鎮區水源地。
鎮區水源地14處:和山岩水庫、羅坑山塘、熱水水庫、鉗口陂水庫、班基坪水庫、溫公水庫、老鹽裏和白沙坑山溪水、九萊口水庫、結兩墩山塘、旱寨和楊塘壩山窩彙集處山溪水、仙人座石水庫、九子坑水庫上庫、黎陂寨水庫、鄒洞水庫。其中和山岩水庫也是城區的備用水源。水源地類型以水庫為主,包括水庫12處、山泉溪水2處、塘壩1處。現狀水源地共有10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9 興寧市鄉鎮現狀水源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五節 平遠縣
一、現狀供水水廠
(一)城區。
平遠縣城區由1個水廠獨立供水,平遠縣自來水廠,解決城區及周邊農村9萬人飲水,平遠縣自來水廠水源來自黃田水庫,設計供水規模2萬m3/d,能滿足現狀用水需求。
表3-10 平遠縣城現狀水廠一覽表
(二)鎮區。
平遠縣各鎮區獨立供水,各鎮區均有1座水廠,共11個水廠給鎮圩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343萬m3/d。供水範圍為各鎮圩鎮及周邊農村地區。平遠各鎮區現狀供水水廠分布均勻,大多位於圩鎮或圩鎮周邊。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與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持平,可以滿足現狀需求。
表3-11 平遠縣鄉鎮水廠一覽表
圖3-4 平遠縣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一)城區水源地。
城區水源地1處,黃田水庫為平遠縣城區的常用水源,現狀無備用水源和應急水源。
黃田水庫:水量較豐富,總庫容為5230萬m³,蓄水水量隨天氣影響較大,現狀水質Ⅱ類水質。目前水量可滿足正常供水需求。現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12 平遠縣城現狀水源一覽表
(二)鎮區水源地。
平遠縣鎮區水源地11處:龍勁坑、麻樓水庫、刁坑水庫、黃竹良水庫、樟坑尾及高橋沿山、兩口塘、生柴坑、千斤窩及赤竹坪、山心及直坑裏、龍勾八及安坑裏、上舉村山溪水。水源地水質良好,類別均為Ⅱ類,除上舉村山溪水為Ⅲ類水質。水源地類型主要為山泉溪水和水庫。其中山泉溪水6處、水庫4處、塘壩1處。現狀水源地共有6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13 平遠縣鄉鎮現狀水源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六節 蕉嶺縣
一、現狀供水水廠
(一)城區。
蕉嶺縣城區由1個水廠供水——蕉嶺縣自來水廠,位於蕉城鎮橫崗村直徑。解決城區及周邊地區9萬人飲水,基本滿足現狀用水需求。供水水源為黃竹坪水庫、龍潭水庫,並設有1處備用水源長潭水庫。設計供水規模為5萬m3/d,平均日供水量2.8萬m3/d。服務範圍為東至東山村、橫崗村,南至三裏亭,西至長潭白馬、滸竹、神崗;北至文福樟坑等城鄉。
蕉嶺縣現狀工業園為蕉華管理區,由蕉華管理區自來水供應站供水。設計供水規模1.5萬m3/d,平均日供水量1.5萬m3/d。常用水源為水口水庫和隔子水庫。
表3-14 蕉嶺縣城現狀水廠一覽表
(二)鎮區。
蕉嶺縣各鎮區獨立供水,共6個水廠給鎮圩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0.9萬m3/d,供水範圍為各鎮圩鎮及周邊農村地區。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與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持平,可以滿足現狀需求。
表3-15 蕉嶺縣鄉鎮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圖3-5 蕉嶺縣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一)城區水源地。
城區水源地3處,其中,常用水源2個: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備用水源1個:長潭水庫。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總庫容共1610萬m³,水量較豐富。蓄水量隨天氣影響較大,2018年幹旱期兩個水庫蓄水量接近死水位。長潭水庫水量比較豐富。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現有蓄水量不可維持持續供水需求,目前采取長潭水庫下遊石窟河聯合供水的方式,基本保障正常供水需求。
蕉華管理區工業園2處常用水源:水口水庫和隔子水庫,總庫容169.57萬m³,蓄水量隨天氣影響較大,2018年幹旱期2座水庫接近幹涸。
表3-16 蕉嶺縣城水源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鎮區水源地。
蕉嶺縣鎮區水源地7處:黃竹坪水庫、龍潭水庫、百丈礤水庫上遊、彭坑尾水山塘、冷水坑水庫、石子排、桂花樹下。其中包含1處城區常用水源。各水源地水質良好,類別均為Ⅱ類。水源地類型主要為山泉溪水和水庫。其中山泉溪水3處、水庫3處、塘壩1處。現狀水源地共有5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17 蕉嶺縣鄉鎮主要水源地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七節 大埔縣
一、現狀供水水廠
(一)城區。
大埔縣城區由1個水廠供水——大埔五虎山自來水廠,位於大埔縣湖寮鎮黎家坪,解決城區及周邊農村17萬人飲水,水源來自梅潭河(雙溪水庫調節),設計供水規模3萬m3/d,目前日供水約2萬m3,能滿足現狀用水需求。
大埔縣現狀1處工業園,高陂工業園,常用水源為合溪,水量比較穩定,供水水廠為高陂鎮水廠,設計供水規模0.96萬m3/d,供水範圍為高陂鎮及周邊農村。
表3-18 大埔縣城現狀水廠一覽表
(二)鎮區。
大埔縣各鎮區獨立供水,共14個水廠給鎮圩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2.76萬m3/d。供水範圍為各鎮圩鎮及周邊農村地區。大埔縣各鎮區現狀供水水廠分布均勻,大多位於圩鎮或圩鎮周邊。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與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持平,可以滿足現狀需求。
表3-19 大埔縣鄉鎮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圖3-6 大埔縣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一)城區水源地。
大埔縣城區水源地3處,常用水源2個:梅潭河、雙溪水庫(起調節作用);應急備用水源1處:山豐水庫。梅潭河水量較豐富,山豐水庫總庫容297.14萬m³,現狀未蓄水。
高陂工業園水源地1處:合溪,水量比較穩定。
梅潭河:主源來自福建省平和縣葛竹山,次源來自平和九龍磜,為典型山區河流。總集雨麵積1603km2,幹流總長137km。大埔境內集雨麵積793.58km2,河長75.908km。梅潭河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內山高林密,植被較好,雨季雨量充沛而集中,水流湍急,洪水易漲易退。
山豐水庫:位於大埔縣縣城城西湖寮鎮山峰村梅潭河二級支流山豐水,壩址以上集雨麵積6.41km2,總庫容297.14萬m3,工程規模為小(一)型,工程任務以防洪、灌溉為主,兼大埔縣縣城飲用水備用水源和水電站發電。
雙溪水庫:屬中型水庫,位於楓朗鎮寺角裏,水庫總庫容為6510萬m3,集雨麵積為1095km2,正常蓄水位為154m。雙溪水庫水量充足,水質為Ⅱ類。
合溪:屬韓江一級支流,由漳溪水和桃源水組成,彙合後稱合溪。主流來自光德鎮上漳村單竹鷂婆炭,流經下漳、雷豐、澄坑、沙坪及高陂的堯溪、陶溪等村,總長32.502km,河床坡降9.41‰,集雨麵積136.69km2。
表3-20 大埔縣城水源地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鎮區水源地。
大埔縣鎮區水源地14處:大豐坑水庫、船枋坑/汀江、合溪、東城村塘卜山/坎下村大口井、直坑裏、韓江、金子坑、胡棟科、冠山分水礤、斜坑/礤頭尖峰/坪溪冷水坑/腳盆坑、百侯鎮南山村茅坑、大埔林場坪輋、團結水庫下遊山溪水、楠杞窩/楊脊貓/大窩、壩裏山溪水。其中包含1處工業園常用水源合溪。水源地類型主要為山泉溪水。現狀水源地共有9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21 大埔縣鄉鎮水源地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八節 豐順縣
一、現狀供水水廠
(一)城區。
豐順縣城區由1個供水水廠,豐順縣自來水廠,解決城區及周邊農村16萬人飲水,豐順縣自來水廠水源來自虎局水庫,設計供水規模3.7萬m3/d。
豐順縣現狀工業園1處,埔寨工業園,位於縣城範圍內,常用水源和供水水廠與縣城一致。
表3-22 豐順縣城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鎮區。
豐順縣各鎮區獨立供水,共16個水廠給鎮圩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3.6萬m3/d,供水範圍為各鎮圩鎮及周邊農村地區。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與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持平,可以滿足現狀需求。
表3-23 豐順縣鄉鎮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圖3-7 豐順縣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一)城區水源地。
豐順縣城區現狀水源地3個。常用水源1個,虎局水庫;應急備用水源2個,汶水河、石聯水庫。虎局水庫總庫容共1082萬m³,汶水河水量比較充足,石聯水庫總庫容165萬m³。目前虎局水庫現有蓄水量不能維持縣城持續供水需求,該縣已暫停從虎局水庫取水,目前從汶水河、石聯水庫取水,並采取分區域限時供水的方式維持城區供水需求,水量難以達到正常供水水量。
表3-24 豐順縣城水源地一覽表
(二)鎮區水源地。
豐順縣鎮區水源地18處:黃角窩、畚箕強、矮印山/粟輋、桐仔埔、寨背/大棟、石山下、幹嘴窩、大石頸、山仔角/大石岩/馬跡窩、西洞林場溪流、頭爐水庫、下茜坑水庫、老湖水庫、蛇柯水庫、寮長水庫、完子埂、洋坑水庫、教堂排水。水源地類型主要為山泉溪水。現狀水源地共有17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25 豐順縣鄉鎮水源地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九節 五華縣
一、現狀供水水廠
(一)城區。
五華縣城區由2個水廠聯合供水,即五華縣自來水廠、華城鎮水廠,總設計供水規模為16萬m3/d。解決城區及周邊農村飲水,能滿足現狀用水需求。
五華縣自來水廠常用水源來自桂田水庫,備用水源為蕉洲河、三渡水水庫,設計供水規模12萬m3/d。由於五華城區用水量的增加,桂田水庫為主力水源,水量不足時由蕉州河補充。
華城鎮水廠水源來自益塘水庫,設計供水規模4萬m3/d,供水範圍覆蓋華城鎮圩鎮、華城鎮工業區,以及周邊農村地區,總供水人口約20多萬人。能滿足現狀用水需求。
表3-26 五華縣城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鎮區。
五華縣各鎮區獨立供水,共13個水廠給鎮圩供水,總水廠設計供水規模7.59萬m3/d,供水範圍為各鎮圩鎮及周邊農村地區。五華縣各鎮區現狀供水水廠分布均勻,大多位於圩鎮或圩鎮周邊。各水廠的平均日供水量與水廠的設計供水規模基本持平,基本滿足現狀需求。
表3-27 五華縣鄉鎮水廠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圖3-8 五華縣供水現狀圖
二、現狀水源地
(一)城區水源地。
五華縣城區現狀水源地4個,常用水源2個:桂田水庫、益塘水庫;備用應急水源2處:蕉洲河、三渡水水庫。除三渡水水庫外,均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桂田水庫總庫容為1370萬m³/d,水量蓄水量波動較大,現狀水質Ⅱ類水質。現有蓄水量不可維持持續供水需求,目前采取聯合調度桂田水庫、三渡水水庫、益塘水庫供水的方式,基本保障正常供水需求。益塘水庫為大型水庫,是梅州市最大的水庫,位於五華縣城西北方向,距縣城20公裏。該水庫集雨麵積251km2,水庫總庫容16500萬m3。
表3-28 五華縣城水源地一覽表
(二)鎮區水源地。
五華縣鎮區水源地13處:益塘水庫、琴江河、黃沙坑水庫、紅洞電站攔水陂、軍營村白石見山溪水、三渡水水庫、模石村洋坑溪、福塘水庫、白葉塘水庫、石溪村硝塘山溪水、甘茶水庫上遊、仙溪瀝、黃洞村蜈蚣坑山溪水及登佘村赤礤坑山溪水。包含2處城區水源地益塘水庫、三渡水水庫。水源地類型主要為山泉溪水和水庫。現狀水源地共有4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3-29 五華縣鄉鎮主要水源地一覽表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第十節 鄉鎮外農村區域
梅州市100%行政村皆實現集中供水,92.5%自然村已實現集中供水,但受地形地貌、農村居民分散等客觀因素製約,還存在部分偏遠分散的自然村未能集中供水。未集中供水的村主要通過分散式供水、引山溪水、引山泉水、打井、自建供水等解決生活飲水。由於水源來水量少、取水設施簡易無保障、水池容量與水壓不足、水質淨化、消毒方麵的措施不夠完善等原因,部分村莊供水質量難以保障。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冬、春季降雨不均勻情況加劇,山泉水季節性枯竭,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導致部分水源斷流,出現嚴重季節性缺水,水源水量保障率低。
第十一節 現狀小結與存在問題
一、現狀小結
(一)現狀水廠。
全市供應梅州城區、縣城、重點工業園、鎮區水廠共計107座,總設計供水規模為99.77萬m³/d。其中,供應城區有13座水廠,總設計規模69.17萬m³/d;供應鄉鎮鎮區及其周邊村莊的水廠共有95座,總設計規模30.60萬m³/d。縣城外各鄉鎮基本采用獨立供水的形式,均有1處服務本鎮鎮區及周邊村莊的水廠,少部分鄉鎮由兩個或三個水廠聯合分片供水。其中大部分為鎮級水廠,少部分為村級水廠。
(二)現狀水源。
全市供應梅州城區、縣城、重點工業園、鎮區的現狀水源111處,年取水量約4.01億m³。除豐順、平遠、興寧、大埔縣城外,梅州城區、五華縣城、蕉嶺縣城現狀常用水源均為2個或以上,平遠縣城無應急備用水源,蕉嶺縣城、大埔縣城、五華縣城、興寧城區有1處應急備用水源,豐順縣城有2處應急備用水源。各鄉鎮鎮區水源基本為1處,少數鄉鎮有應急備用水源。
水廠多為單一水源,水源包括水庫塘壩、河流、引泉引溪水引井水。其中,以水庫塘壩、河流為水源的鄉鎮和以引泉引溪水引井水為水源的鄉鎮各占一半。由於幹旱期小型水庫、泉水、溪水因庫容和集雨麵積有限,調蓄能力有限,部分供水不穩定,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表3-30 梅州市供水現狀彙總表
說明: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供水規模計入各縣(區)
(資料來源:各縣區提供資料)
二、存在問題
(一)原水體係保障不足,缺乏應急調配水源。
⒈水源比較單一,依賴性較強。梅州城區、各縣城、工業園、鄉鎮對現狀水源依賴性較強,缺乏備用水源和應急水源,水源點較為單一,供水安全性弱,而現有的備用水源供水能力有限,在持續幹旱期或特殊時期難以保障供水安全。由於持續幹旱,近年來蕉嶺縣城、豐順縣城、五華縣城水源水量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幹旱期虎局水庫、桂田水庫、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等縣城供水水庫庫容大大下降,難以維持持續降水,其他縣城供水尚可保障正常供水。
⒉現狀水源穩定性較弱。梅州城區、各縣城主要以大中型水庫為水源,水源相對充足,但受降雨量影響較大,幹旱期水量存在水量不足的風險。各鄉鎮主要以山溪水為水源,山溪水供水能力有限,水量、水質受降雨量影響較大,年內分布不均勻,枯水期蓄水量難以保證,且缺乏調蓄能力,使得鄉鎮及其周邊村莊供水安全性弱。
(二)供水布局不盡合理,水廠供水能力有限。
⒈鄉鎮之間區域聯動性差。由於行政區劃的劃分,鄉鎮供水基本以鄉鎮為單位成為孤立的供水係統,鄉鎮各自建設水廠,規模小、運行成本高、水源保護困難,存在水質不良、水量不足等問題,缺乏統籌規劃,未能建立區域性(小城鎮群)大配套的有效供給體係,在持續幹旱時期或特殊時期相互之間無法互為保障,阻礙小城鎮供水係統的良性運行。
⒉部分水廠處於高負荷運行。盡管目前各縣城、各鄉鎮基本均有相應的水廠供水,但部分水廠供水規模較小,尤其是鄉鎮水廠設計日供水量一般為幾百立方米,原設計供水規模有限,但隨著供水規模的擴大和需求增長,目前部分水廠處於滿負荷或高負荷運行,如梅縣區的水車鎮、石坑鎮,興寧市大部分鄉鎮,水廠超產易導致出廠水水質不達標、設備得不到維保、故障率高等問題,應對水質變化能力較差。
⒊大部分水廠現有規模無法滿足擴網要求。目前仍有較大一部分鄉鎮水廠以供給鎮區為主,周邊村莊采用小型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的形式,根據鄉鎮推行城鄉一體化、規模化供水趨勢,鄉鎮鎮區周邊村莊將會納入鎮區供水管網體係,水廠供水需要統籌周邊村莊用水需求,但部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無法滿足擴網需求,因此,需要結合擴網需求擴大供水規模,擴大規模化供水範圍。
(三)原水水質不夠穩定,供水水質有待改善。
⒈部分水源地水質不穩定。我市地質結構中富含鐵、錳,且水源涵養林不足,部分水源地水質存在不夠穩定情況,如梅潭河、虎局水庫、黃田水庫、合水水庫、石窟河、長潭水庫、和山岩水庫等曾出現過環境問題。降雨量持續減少的幹旱時期,由於流量減少,水庫水質也無法得到保障,水質渾濁、汙染物超標問題偶有發生。
⒉鄉鎮水源保護力度不足。目前絕大部分水源為地表水水源,水源受周邊環境、活動影響較大,鄉鎮水源保護力度不足,部分水源地無專門管理人員,對周邊汙染源和汙染活動缺乏有效管控。
⒊鄉鎮水廠出廠水質待提高。部分水廠由於設施比較簡陋,自來水處理工藝簡單,老化嚴重,出廠水質難以保障,影響了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鄉鎮級別的水廠,如梅州城區的南口、長沙、西陽,以及各縣部分私人承包的鄉鎮水廠。
(四)節約用水落實不到位,節水意識亟待加強。
⒈工業用水效率總體偏低。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偏低,尚未建立節水用水的激勵機製,缺乏必要的節約獎勵、超額懲罰政策。用水計量管理薄弱。除自來水公司和一些重要的骨幹水利工程具有供水計量設施外,企業自備井、自備水庫以及一些小型水庫工程均普遍缺少計量,供水管理處於半失控狀態。
⒉生活用水浪費比較嚴重。居民節水意識薄弱,生活中浪費水現象比較嚴重,對公共用水缺乏有效計量,節水意識亟待加強。水網建設投入不足,部分供水管網老化嚴重,管網漏失率較大。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尤其縣鎮的節水普及率更低,造成水資源浪費比較嚴重。
第四章 相關規劃銜接
第一節 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一、與市域人口規模預測銜接
市域人口規模:規劃2020年梅州市常住人口規模為460—470萬人,2030年常住人口規模為530—550萬人。
市域城鎮化水平:至2020年總人口為62萬人,至2030年總人口為87萬人。
二、與市域用水量預測銜接
規劃采用分類加和法預測梅州市域的用水量。將梅州市域用水量分為兩大部分:城鎮用水量和農村用水量。用水人口按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550萬人取值,城鎮化率取65%,城鎮人口為360萬人,農村人口為190萬人。
(一)城鎮綜合用水量預測。
城鎮綜合用水量由生活用水量、工業用水、公共建築用水量、市政用水量和管網漏失水量五部分組成。
(二)農村用水量預測。
農村用水量包括了農村居民生活用水量,農業用水量。
(三)總需水量預測。
綜上所述,至2030年梅州城鎮綜合用水量約為22.7億立方米/年。
三、與飲用水源規劃的銜接
選取水源點、第二水源點、後備水源點時,優先利用離供水區域較近的地表水,優先通過改、擴建原蓄水工程庫容提高水源供水能力。當選用河流作為水源時,除水質應達標外,還需判定在一定保證率(大於90%)下年最枯月平均流量能否滿足用水需求。
(一)主要飲用水源。
中心城區主要飲用水源:清涼山水庫、梅南水利樞紐、益塘水庫。
興寧市區主要飲用水源:寧江、合水水庫。
五華縣城主要飲用水源:桂田水庫、益塘水庫、蕉洲河。
豐順縣城主要飲用水源:虎局水庫、八鄉山流域。
佘江組團主要飲用水源:梅江、梅南水利樞紐、益塘水庫。
雁洋組團主要飲用水源:石窟河、添溪水庫、七樹徑水庫。
大埔縣城主要飲用水源:梅潭河。
蕉嶺縣城主要飲用水源: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
平遠縣城主要飲用水源:黃田水庫。
(二)後備水源規劃。
四、與給水廠規劃銜接
規劃2030年梅州市中心城區、各縣城共設置20座水廠。
五、與供水改善措施銜接
(一)除梅江區外,梅州各縣(市、區)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並不高,規劃建議在進行水源點選取以及水源工程建設時應進一步加大地表水開發利用。梅州市中心城區、各縣城後備水源及第二用水點選取依然以附近水庫及河流為主。
(二)梅州市地下水儲量充沛、水質良好。現階段地下水工程供水量占整個水源工程供水量比例很小,未來可考慮在進一步開發利用地表水的同時,合理提高地下水資源使用率。
(三)根據梅州現階段水源、給水工程設施及各縣(市、區)、鄉鎮分布情況,優化自來水廠布局。延伸現有城市管網,增大供水輻射麵,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在梅州市中心城區、各縣城及重點鎮區(雷江、雁洋、丙村等)建設一定規模的水廠,進行統一供水,並協調好工業自備水源供水關係。在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村鎮,建設連片、集中式供水設施(盡可能將周邊行政村納入服務範圍)。對農村居住人口分散的山區,優先選擇打井取水及山塘引泉方式分散供水。
(四)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後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
規劃銜接:本次規劃銜接城市總體規劃的水廠和水源,銜接相關供水改善措施,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優化調整。
第二節 各縣(市、區)總體規劃
本次規劃與《蕉嶺縣總體規劃(2007—2020)》《梅州市平遠縣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五華縣總體規劃(2012-2030)》《大埔縣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豐順縣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興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進行銜接,銜接各縣對供水需求的綜合預測以及水廠規模設置及水源的選取。
各縣(市、區)總體規劃水廠、水源規劃彙總表
第三節 梅州市國土空間規劃
一、人口規模預測
根據《梅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編),其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景進行了分析,結合梅州市現狀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產業轉型升級、資源集聚優勢,以及廣東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判斷梅州產業體係持續完善,就業環境不斷改善,吸引部分外來就業人口,同時吸引適量戶籍人口回流,人口總體平穩增長。
預測到2035年梅州市市域常住人口為460萬人,戶籍人口530萬人。
二、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打造“一區引領,四縣聯動,五星爭輝”的全域城鄉國土空間格局;以“五星爭輝”發展戰略為引領,以“一帶三脈”自然地理格局為基底,充分發揮梅江、興寧兩大盆地國土空間資源比較優勢,著力打造梅城、高新區、興寧、五華四位一體的生態組團式小城鎮群,成為梅州建設粵閩贛區域中心城市的主平台。在此基礎上,輻射帶動四個縣域人口城鎮化發展單元,形成各具特色、三產融合的美麗縣域經濟發展組團。
規劃銜接:本次規劃將結合現狀資料和國土空間規劃人口預測數據對供水需求進行綜合預測,銜接城鎮開發邊界,保障城鎮供水。
第四節 梅州市地表水功能區劃
一、區劃分級分類係統
市水功能區劃分采用兩級體係,即一級區劃和二級區劃。一級功能區劃分對二級功能區劃分具有宏觀指導作用。一級功能區分4類,即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緩衝區;
二級功能區劃分僅在一級區劃的開發利用區內進行,分7類,即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排汙控製區。
二、水功能區劃
根據區劃原則、方法和條件,梅州市共有省、市劃定水功能一級區62個、水功能二級區48個。
規劃銜接:本次規劃將結合功能區劃成果,選取合適水庫、河流作為供水水源。
第五節 梅州市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年)
一、需水預測
到2025年、2030年,全市生活需水量分別為32370萬m³、35220萬m³。
二、應急水源建設
規劃銜接:本次規劃銜接水資源綜合規劃確立的應急水源選取,銜接相關供水、節約用水等相關措施。
第五章 用水預測
第一節 預測方法與用水指標分析
本次規劃範圍為梅州市全域,由於城市、鄉鎮、農村用水需求不同,本次規劃根據相關技術規範,分別確定城市、鄉鎮、農村的用水指標以及預測用水量。
一、城市—梅州城區、各縣(市、區)城區
本次規劃根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2016)采用綜合生活用水比例法計算城市用水量。綜合生活用水比例法計算公式:
本次規劃結合相關要求和梅州市市級情況,確定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其他用水係數,根據公式計算梅州城區、各縣(市、區)城區用水量。
(一)綜合生活用水量。
⒈《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2016)指標。用水量指標應根據城市的地理位置、水資源狀況、城市性質和規模、產業結構、國民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等因素,在一定時期用水量和現狀用水量調查基礎上,結合節水要求,綜合分析;當缺乏資料時,最高日用水量指標可按下表取值。
表5-1 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表(單位:L/(人·d)
注:⒈P為城區常住人口,單位:萬人。
⒉綜合生活用水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與公共設施用水之和,不包括市政用水和管網漏失水量。
⒊廣東省屬於一區。
⒉梅州市近年實際用水指標。
綜合生活用水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與公共設施用水之和,本次規劃統計梅州市2015—2019年水資源公報中城鎮生活、城鎮公共兩項用水指標之和作為城鎮綜合生活用水量。梅州市城鎮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指標變化不大,大致呈緩慢下降趨勢。
城鎮綜合生活用水量為城區(縣城)、鄉鎮居民生活用水與公共用水之和,根據實際經驗,由於城區(縣城)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一般高於鄉鎮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則梅州市城市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一般略高於城鎮人均綜合生活用水。
表5-2 曆年梅州市城鎮人均綜合生活用水表(單位:L/(人·d)
注:由於2016年、2017年水資源公報隻統計居民生活用水,未區分城鎮生活、農村生活,故2016年、2017年人均綜合生活用水為城鄉居民綜合生活用水量。
⒊本規劃預測指標確定。
根據技術規範、梅州市曆年用水指標、城市職能、節水要求,確定梅州市各縣(市、區)城市規劃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由於近年來工業節水趨勢明顯,本次規劃指標確定以2019年為主要參照,確定規劃期末指標。
梅州城區參考梅江區2019年綜合生活用水指標[277L/(人·日)],中等城市[200-380L/(人·日)],同時考慮梅州城區為梅州市中心城區,用水需求較大,因此確定為330L/(人·日)。興寧城區、蕉嶺縣城、大埔縣城、五華縣城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用水量比城鎮平均略高,因此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在2019年城鎮指標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指標。平遠縣城、豐順縣城曆年用水量較高,從節水趨勢考慮,並結合《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的小城市指標,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在2019年基礎上適當降低。
表5-3 本規劃城市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預測指標表
(二)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
⒈梅州市近年工業用水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
根據梅州市2015—2019年水資源公報,各縣(市、區)工業用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本次規劃統計梅州市2015—2019年水資源公報中工業用水量與綜合居民用水量(城鎮生活、城鎮公共兩項用水指標之和)的比值,作為曆年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由於2016年和2017年水資源公報中城鎮生活用水和農村生活用水量合並統計為“居民用水”,導致2016年和2017年的工業用水與城鎮綜合生活用水量的比值出現驟降的現象。
表5-4 曆年工業用水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
⒉本次規劃確定指標。
綜合工業節水趨勢和各縣工業發展趨勢,確定本次規劃預測的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由於近年來工業節水趨勢明顯,本次規劃指標確定以2019年為主要參照,確定規劃期末比值。
根據梅州城區範圍內近十年工業用水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比例約0.2,考慮梅州城區未來以城市服務功能為主導,現狀零散工業將逐步退出,保留現狀東升工業園區,同時規劃在雁洋將發展銅箔產業基地等高新產業,因此將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確定為0.4;隨著廣州天河產業轉移園發展,興寧城區工業將逐步騰挪至工業園,結合節水趨勢,將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調整至0.5(廣州天河產業轉移園工業用水另計);平遠、蕉嶺、大埔、豐順主要工業園在縣城內或周邊,未來工業將在現狀基礎上優化調整,結合各縣工業發展規模和節水趨勢,微調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五華縣部分工業園在縣城內,隨著未來工業規模增加,工業用水將有所增加,本次規劃提高工業用水量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
表5-5 規劃城市工業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值預測指標表
(三)其他用水(市政用水及管網漏損)係數。
根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2016),其他用水(市政用水及管網漏損)係數可取0.1~0.15。考慮到梅州城區城市規模較大,為保障其他用水量,提高環境承載力,係數取0.3;各縣(市、區)取參考值的最大值0.15。
二、鄉鎮—各建製鎮鎮區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村鎮用水量根據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築用水量、飼養畜禽用水量、企業用水量、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的總和確定。由於鎮區消防用水需求量不大,可短時間間斷生活用水,不計消防用水量,此外,鎮區不計飼養畜禽用水量。
(一)居民生活用水量。
居民生活用水量計算公式:W=Pq/1000
W——居民生活用水量,m³/d
P——設計用水人口數,人
q——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額,L/(人·d)。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梅州市所處地區適用值為100~140L/(人·d);根據《廣東省用水定額》(DB44/T1461.3—2021)梅州市小城鎮生活用水定額值為140L/(人·d);根據梅州市2015—2019年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統計,各縣(市、區)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為130-190L/(人·d)。綜合上述三個指標,確定鎮區居民用水按140L/(人·d)預測。
(二)公共建築用水量。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建製鎮公共建築用水量可按照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5~25%估算,本次規劃公共建築用水量取20%。
(三)企業用水量。
由於缺乏各鎮企業資料,各鎮企業用水按照與居民生活用水量比例計算。其中,工業型城鎮參考各縣(市、區)工業與綜合生活用水量比例計算,其他非工業型城鎮按照居民生活用水量的20%估算。
(四)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量。
由於缺乏各鎮道路和綠地麵積資料,鎮區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量根據經驗值取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0%。
(五)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之和,宜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25%取值,本次規劃取15%。
三、農村
由於農村普遍采用山溪水、自備水井、水塘等獨立水源解決畜禽養殖的用水問題,不計飼養畜禽用水量;由於農村基本無工業,不計企業用水量;由於農村可短時間間斷生活用水,用以解決消防用水,不計消防用水量;不計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因此,農村用水量根據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築用水量、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的總和確定。
(一)居民生活用水量。
居民生活用水量計算公式:W=Pq/1000
W——居民生活用水量,m³/d
P——設計用水人口數,人
q——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額,L/(人·d)。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梅州市所處地區適用值為100~140L/(人·d);根據《廣東省用水定額》(DB44/T1461.3—2021)梅州市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額值為140L/(人·d);根據梅州市2015—2019年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統計,各縣(市、區)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為90~120L/(人·d)。綜合上述三類指標,確定農村居民用水按140L/(人·d)預測。
(二)公共建築用水量。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集鎮和鄉政府所在地公共建築用水量可按照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0~15%估算,農村地區的公共建築用水量一般小於集鎮和鄉政府,本次規劃公共建築用水量取10%。
(三)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
根據《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範》(SL310—2019),管網漏失水量和未預見水量之和,宜按上述用水量之和的10~25%取值,本次規劃取15%。
四、城鎮外獨立工業園
城鎮外獨立工業園主要有梅州高新區、水口工業園、城東白渡工業園、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園四個區域。由於工業園用水預測與產業類型相關,本次規劃獨立工業園用水量預測數據主要參考已編規劃中的相關指標。
梅州高新區:根據《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首期用地控製性詳細規劃》《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二期用地控製性詳細規劃》《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縣區)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2015—2030年)》,預測用水量為6.44萬m3/d(已考慮中水回用)。
水口工業園:根據《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發展總體規劃(2015—2035年)》、水口園總規,預測用水量為6.5萬m3/d(已考慮中水回用)。
城東白渡工業園:根據《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縣區)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2015—2030年)》,用水需求約為12.56萬m3/d(已考慮中水回用)。
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根據《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控製性詳細規劃》,用水需求約為4.3萬m³/d(已考慮中水回用)。
第二節 用水人口
用水人口采用常住人口數據,為保證人口預測的統一性,本次規劃銜接《梅州市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在編方案)的相關數據。根據《梅州市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在編方案市域人口發展目標預測,梅州市2025年常住人口為446萬人,城鎮人口為268萬人,城鎮化率為60%;2035年常住人口為460萬人,城鎮人口為299萬人,城鎮化率為65%。另外,根據《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2025年梅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期約為58%。因此,本次規劃確定2025年用水人口為446萬人,其中,城鎮用水人口為259.53萬人,農村用水人口為186.06萬人;2035年用水人口為460萬人,其中,城鎮用水人口為299.50萬人,農村用水人口為160.55萬人。
表5-6 梅州城區、各縣(市、區)常住人口預測表(單位:萬人)
表5-7 梅州市各鄉鎮常住人口預測表(單位:萬人)
第三節 用水量預測
根據前述預測方法和用水指標,結合用水人口,計算用水量。2025年,總用水量161.41萬m3/d,其中城鎮用水量120.36萬m3/d,農村用水量32.95m3/d,城鎮外獨立工業園用水量15.10萬m3/d;2035年,總用水量207.36萬m3/d,其中城鎮用水量139.20萬m3/d,農村用水量28.43萬m3/d,城鎮外獨立工業園用水量39.74萬m³/d。
表5-8梅州城區、各縣(市、區)用水量預測表(單位:萬m³/d)
表5-9 城鎮外獨立工業園用水量預測表(單位:萬m³/d)
表5-10 梅州市各鎮用水量預測表(單位:L/d)
第六章 總體布局規劃
第一節 規劃策略
一、推進原水體係建設,提升應急調配能力
補齊梅州市供水水源不足短板,增加供水水源儲備量,破解資源性缺水的製約,加快實施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提升城市供水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切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二、優化供水總體布局,推進供水工程建設
優化梅州市的水廠、水源布局,城鄉統籌,有條件地區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區域供水規模化建設;針對規模較小,難以滿足擴網需要,部分製水工藝落後,水質不達標的水廠予以擴建提升;新建部分水廠,完善各行政區間的管網連通,全麵提升供水的安全保障。
三、保護水源水質安全,提高水廠淨水工藝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行業標準HJT338—2018)並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對地表水水源地劃定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開展水源地定期評估以加強水源地環境管理力度,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加強水廠淨水處理能力,各水廠要根據原水水質情況、水處理要求,合理選擇水處理工藝,以達到提高水質合格率,降低水質處理成本的目的,提高水廠的經濟效益、保障用戶用水的安全性。
第二節 水源分類及選擇要求
一、水源分類
水源體係主要分為三類:常用水源、備用水源、應急水源。
常用水源為區域日常供水的水源,通常具有取水便捷,水質優良,水量穩定的特點,正常情況下能夠滿足城市規定供水保證率下水量供給。
備用水源為應對極端幹旱氣候、季節性排澇等水源水量或水質問題導致的常用水源可取水量不足或無法取用而建設,能與常用水源互為備用、切換運行的水源,通常以滿足規劃期城市供水保證率為目標。一般選用受降雨量影響較小、集雨麵積較大的河流、水庫。
應急水源為應對突發性水源汙染而建設,水源水質基本符合要求,且具備與常用水源快速切換運行能力的水源,通常以最大限度滿足城市居民生存、生活用水為目標。一般選用與常用、備用水源不同水係的、天然徑流量及庫容較大的水庫。
應急備用水源地的選擇與建設應結合已有供水水源地開采潛力,具備開發利用前景的河道、水庫、湖泊及地下水富水地段的開采能力及供水條件等因素,同時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麵:
(一)平衡好應急備用供水與常規供水的關係。應急備用供水不應影響到城市的常規供水,而是對常規供水剩餘潛力的拓展和挖掘。
(二)地表水與地下水綜合利用,實現聯合調度與互為備用。對於無地下水開采潛力或現狀本地地表水不能滿足供水需要的地區,應規劃可調用外地地表水來解決應急供水問題。
(三)目前仍具備開采潛力的地表水供水水源地和尚未開發的富水地段地下水均可考慮列入應急供水水源地;同時,當城市常規水源受損時,備用水源應不受影響。
(四)具備水源的即時可汲取性。供水水源不僅要能通過建設的應急備用供水工程與措施汲取出來,還應滿足快速及時的要求,即在較短時間內盡可能提供應急需要的水量。
(五)在可解決應急備用供水需求的情況下,應急備用供水水源地布局應盡量選擇距離城市或重要工業區位置近、供水條件便利的水源地或富水地段,並同時考慮行政區劃的一致性。
(六)可將供水條件適宜的一般性工業供水水源地也納入到城市或重要工業應急備用供水水源地範圍內。應急時由當地人民政府協調改變原供水方向,向城市生活或重要工業區進行應急供水。
(七)可對原有關停或規劃關停的水源地進行必要的修複和維護,並將其作為應急備用水源地。在原有的供水管網和取水設施基礎上,結合地區水汙染防治和水生態修複,逐步恢複其供水與儲水功能。
(八)環境危害控製在可接受範圍內。當城市遭遇應急狀況,出現供水危機時,雖然滿足應急供水是應急備用水源追求的優先目標,但本著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應爭取把應急供水引發的環境負效控製在可承受的水平。
(九)控製應急供水成本。任何供水均有成本費用分攤,應急供水也不例外,甚至其費用更高。因此,應急備用水源地選擇要兼顧開發成本、輸水成本以及對水源區的經濟影響等,盡量降低應急備用供水費用,減輕城市供水的經濟壓力。
二、水源選擇要求
根據《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2016)、《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50013—2018)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等相關規範,供水水源的要求包括以下條件:
(一)當取水規模超過一定範圍後,地下水開采相對較為困難,製水成本較高,優先選用地表水。由於地下水源較為分散、地下取水構築物的使用年限短、井泵的效率較低,由此而增加的運行管理費用可能超過因采用地下水源而節約的運行管理費用(如處理、輸配水係統的運行管理費用)。
(二)選用位於水體功能區劃所規定的取水地段。水功能區劃是按人類最適宜的用途和最優化的使用水域方式將水體按功能分類,通過水功能區的劃分,在宏觀上對流域水資源利用狀況進行總體控製,以便為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與管理提供依據,實現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不易受汙染,便於建立水源保護區;勘察新水源時,應從防止汙染的角度,對水源進行合理規劃布局,應選址於居住區上遊河段,遠離容易造成汙染危害的工廠,如化工、石油、電鍍等廠。
(四)供水保證率高;直接從水庫、湖泊或者閘上河段取水時,其枯水率不得低於90%。
(五)水源水質應為Ⅲ類及以上水質。水源水質應符合下列要求:隻經過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飲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樣中總大腸菌群MPN值不應超過200;經過淨化處理及加氯消毒後供生活飲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樣中總大腸菌群MPN值不應超過2000;水源水的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經處理後,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水源水的毒理學指標和放射性指標,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要求;當水源水中含有害化學物質時,其濃度不應超過所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水源水中耗氧量不應超過4mg/L;五日生化需氧量不應超過3mg/L;飲水型氟中毒流行區應選用含氟化物量適宜的水源。
(六)取水工程成本合理,可實施性較強。取水工程應設在水質較好的地點,靠近主流,有足夠的水深,有穩定的河床及岸邊,有良好的工程地質條件;盡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淩、支流和鹹潮等影響;靠近主要用水地區;不妨礙航運和排洪,並符合河道、湖泊、水庫整治規劃的要求;注意避開河流上的人工構築物或天然障礙物。
按照上述條件,篩選出集雨麵積較大,庫容較高,水量較穩定的河流、水庫作為待選用水源。
第三節 布局思路
一、完善水源體係,提升水源調蓄能力
針對目前水源水量保障不足的問題,完善常用水源體係,增加應急備用水源,形成“江河為主、水庫為輔,江庫聯動”的多源供水、統籌分配的原水係統,提高供水保障率。
梅州城區、縣城、重點工業園完善常用水源、備用水源、應急水源三類水源體係。其中,采用河流作為常用水源的區域,考慮到水量保證率高,不再規劃應對幹旱期缺水的備用水源,隻規劃應對水質性缺水的應急水源。采用水庫作為常用水源的區域,一般以供水保障率高的河流為備用水源,以水量水質穩定的水庫為應急水源。
鄉鎮完善常用水源、應急水源二類水源體係。水源調整思路如下:周邊有水量水質安全河流的鄉鎮,常用水源采用河流,原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周邊無可用河流的鄉鎮,常用水源采用水量水質安全的水庫,原水源作為應急。周邊無可用河流且供水規模不大的鄉鎮,保留原常用水源,新增水質水量穩定的水庫或地下水作為應急水源。
二、構建區域一體化為主、鄉鎮局域網為輔的規模化集中供水格局
按照城鄉統籌,聯網供水的原則,實現供水主管的互聯互通與主要水廠的互通互補:
一般情況下,縣域範圍內統籌供水,對於縣城、工業園周邊區域,形成縣城一體化供水格局,並輻射延伸供水管網至周邊可及的鄉鎮、農村,擴大區域一體化工程的覆蓋範圍,提高供水保障程度。
對於不能納入區域一體化的鄉鎮,依托穩定水源與供水設施,建立鄉鎮供水局域網並輻射延伸至周邊農村,按照“地理位置相近、工程可行性較高” 的原則整合水源格局並完善製水能力,實現集中管理和保障。將兩個或三個鎮作為局域網供水區,連接供水主管,聯合調度供水。
對於不能納入區域一體化供水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的其他邊遠農村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單村或聯村集中供水的方式進行供水。
第四節 總體布局
供水工程根據水源、用水需求、地形、居民點分布等條件,因地製宜合理確定供水分區。
一、供水分區
梅州城區、各縣城、鄉鎮及周邊村莊共劃分為58個供水分區(不含單村或聯村供水),其中區域一體化供水分區8個,鄉鎮局域網供水分區50個。
納入區域一體化及鄉鎮局域網供水區的總人口43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3.5%。其中:納入區域一體化供水區的人口約342.9萬人(含城區、鎮區外581個行政村),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4.5%。納入鄉鎮局域網供水區的人口約87.1萬人(含鎮區外482個行政村),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9.0%。未納入區域一體化及鄉鎮局域網供水區、通過單村或聯村供水的總人口為3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5%。
二、水源規劃
規劃水源152處(同一水源不同取水點分別計算),年取水量共8.92億m³(按總設計供水規模乘以1.1係數估算),新增取水量4.91億m³。
城區區域一體化供水區水源地共40處。現狀保留21處,新增水源19處。常用水源24處,備用水源3處,應急水源13處。
鄉鎮局域網供水區水源地共112處(不含4處與區域一體化供水區共用水源)。現狀保留34處,新增水源55處,調整水源地23處。常用水源55處,應急水源57處。
三、水廠規劃
規劃水廠93座(區域一體化供水區及鄉鎮局域網供水區範圍內水廠數量),設計日供水量222.13萬m³/d,新增日供水量122.36萬m³/d。縣城及周邊鄉鎮一體化區域的水廠29座(現狀保留12座、擴建8座、在建1座、新建8座);鄉鎮供水區的水廠64座(現狀保留17座、擴建45座、新建2座)。
表6-1 市域布局規劃彙總表
(注:表中梅縣區為除梅州城區—城東白渡、高新區、丙村、雁洋、梅南、水車外的區域,興寧市為除水口工業園外的區域)
第一節 梅州城區及周邊區域供水區
(一)供水範圍和人口。
梅州城區及周邊區域供水區供水範圍包括梅州市中心城區,含水車鎮、梅南鎮、丙村鎮、雁洋鎮、城東鎮、白渡鎮、城東白渡工業園、長沙鎮、西陽鎮、城北鎮、程江鎮其他109個行政村,周邊村莊毗鄰中心城區,供水擴網可實施性較強。供水人口共116.8萬人,其中,城鎮100.7萬人,鄉村9.1萬人(涉及鎮區外109個行政村),工業園就業人口7萬人。
(二)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
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梅州城區-城東白渡供水區用水量為68.21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江南水廠、西橋水廠、東升水廠、新城水廠、清西自來水供應站、長沙昌運輸水站、城東水廠、白渡鑫濤水廠、白渡源豐源水廠、雁洋水廠、錦發水廠、老金盤水廠、新金盤水廠、梅南水廠、水車水廠15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33萬m3/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35.21萬m3/d的缺口。
目前供水範圍主要為梅州城區建成區、長沙鎮區、西陽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結合城市建設向外圍擴網。清西自來水供應站、長沙昌運輸水站由於水廠規模較小、淨水工藝較落後,將予以取消,規劃需要在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一)水資源分析。
根據《廣東省地下水功能區劃》,梅州城區全域範圍為地下水源涵養區,無地下水開發利用區,無可作為供水水源的區域;由於地下水開采相對較為困難,製水成本較高,規劃不建議跨區域引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因此,本規劃不采用地下水作為梅州城區供水水源,主要對地表水進行分析。
⒈河流。梅州城區及周邊的主要河流(集雨麵積大於100km2)包括梅江、程江、石窟河、南口水、周溪河等。
梅江為現狀水源,梅縣區段集雨麵積為2748.247km2,水質水量安全穩定。
程江為梅江一級支流,在平遠石正富石流入梅州,於梅縣區梅西龍崗岌彙龍虎水,於南口東陂彙南口水後,在梅城烏廖沙流入梅江。集雨麵積為708km2,受沿途農村生產生活汙染,水質不穩定,建議暫不作為水源。
石窟河為梅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217.57km2,適宜取水點距離梅州城區約20km,工程成本合理。水質優良,水量穩定,且上遊有長潭水庫可蓄水調節,可作為城區水源。
周溪河為梅江一級支流,南口水為梅江二級支流,考慮梅州城區需水量大,以上兩條河流水量有限,不建議作為城區水源。
⒉水庫。根據梅市府函〔2015〕190號文件精神、《梅州市益塘水庫引水工程規劃選址評估報告》和《廣東省梅州市梅南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等文件要求,可作為梅州城區的水源包括益塘水庫和梅南水利樞紐工程(大密水庫+藍溪水庫+梅南水庫+葉田水庫)。根據《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幹才水庫作為備用水源。
益塘水庫距離梅州城區約80km,梅南水利樞紐工程距離梅州城區約50km,引水工程成本較高,實施性較差,從經濟可行的角度考慮,建議暫不作為梅州城區水源。幹才水庫總庫容為1106萬m³,現為周邊村莊供水水源,可給城區供水水量有限,建議暫不作為梅州城區供水水源。此外,除現狀水源中型水庫清涼山水庫以及程江上遊中型水庫梅西水庫外,梅州城區及周邊無大中型水庫。
石子嶺水庫、冷水角水庫、汶水水庫等為城東白渡周邊小(一)型水庫,根據現狀情況,水庫水量不穩定,不建議作為水源。
(二)水源規劃。
梅州城區—城東白渡:保留常用水源梅江、清涼山水庫,新增常用水源石窟河,三個水源互為保障。
丙村—雁洋片區:新增常用水源石窟河、梅江,保留現狀水源燕岩山塘、龍骨坑水庫,添溪水庫調整為應急水源。
水車—梅南片區:新增常用水源梅江,原常用水源大窩水庫、安美水庫調整為應急水源。
(三)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水源供水量可滿足P=99%(100年一遇)枯水年枯水月的需水量要求,豐水年、平水年亦能滿足供水需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1 梅州城區及周邊區域供水區水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水廠規劃。
為保障梅城中心城區供水的安全性,通過對梅州市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設置12座水廠,水廠總設計供水規模71.28萬m³/d。保留提升現狀西橋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0萬m³/d,水源取自清涼山水庫及周邊水庫;保留提升江南水廠,設計供水規模5萬m³/d,水源取自梅江;保留提升東升水廠,設計供水規模6萬m³/d,水源取自清涼山水庫及周邊水庫;新城水廠由現狀10萬m³/d擴建至20萬m³/d,水源取自梅江;新建城東水廠,設計供水規模20萬m³/d,水源取自石窟河;新建丙村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5萬m³/d,水源取自石窟河;擴建雁洋水廠,水源取自梅江;保留錦發水廠、新金盤水廠、老金盤水廠,設計供水規模共0.38萬m³/d。取消現狀清西輸水站、長沙昌運輸水站、鑫濤水廠,停用源豐源水廠、城東水廠作為應急備用水廠。
表7-2 梅州城區及周邊區域規劃水廠一覽表
(二)原水管路由意向。
城東水廠水源石窟河取水點位於白渡鎮石窟河大橋以西700米,原水管沿石窟河布置,沿G206國道達到城東水廠,新建原水管長約18km。
丙村水廠新增水源石窟河取水點位於丙村鎮,原水管沿道路引入丙村水廠,新建原水管1km。
雁洋水廠新增水源梅江取水點位於雁洋鎮,原水管沿道路引入雁洋水廠,新建原水管2km。
水車工業園水廠新增水源梅江取水點位於梅南鎮,原水管沿道路引入水車工業園水廠,新建原水管6km。
圖7-1 梅州城區及周邊區域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二節 梅州高新區—水口園供水區
(一)供水範圍和人口。
梅州高新區—水口園供水區包括梅州高新區、水口工業園、佘江鎮、水口鎮鎮區及周邊20個行政村。
供水人口共21.03萬人,其中城鎮17萬人(已含工業人口),鄉村4.03萬人(涉及鎮區外20個行政村)。
(二)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
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梅州高新區—水口園供水區用水量為17.92萬m³/d,其中工業園區用水12.94萬m³/d,城鎮用水量4.27萬m³/d,農村用水量0.71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高新區水廠、水口水廠等,總供水能力為4.60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13.32萬m³/d的缺口。
目前供水範圍主要為廣梅園、相關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結合工業園及城鎮建設向外圍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現狀小型水廠,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一)水資源分析。
⒈河流。梅州高新區—水口園周邊主要河流有梅江、寧江、蓮江溪、鬆陂河、宋聲河、新彰河。
梅江為現狀水源,興寧市段集雨麵積約1001.714km2,水量水質安全穩定。
寧江為韓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784.221km2,發源於興寧羅浮陽天嶂,流經羅崗、坪洋,於合水彙黃陂河,於龍田彙石馬河,經過興寧市區後於壢陂彙永和水,在水口流入梅江。寧江(合水水庫下遊)在水功能區劃中為開發利用區(飲用農業用水區),可進行取水。水量比較豐富,但工業園位於寧江下遊,下遊水質不穩定,不建議作為水源。
蓮江溪為梅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70km2,是周邊河流中集雨麵積最大的支流,產水量保障程度較高,上遊目前有獅象電站,庫容約15萬m³,遠期建設葉田水庫可蓄水調節,與高新區距離8km,工程成本較低,可實施性強,可作為應急水源。
鬆陂水、宋聲河、新彰河產水量較小,水量條件較蓮江溪差,不作為水源。
⒉水庫。梅州高新區—水口園周邊較大的水庫為瓦窯下水庫,集雨麵積3.1km2,總庫容130萬m³,水質較差,距離高新區約7km,不建議作為水源。
教美水庫庫容較大,但取水距離較遠;鄒洞水庫現狀為水口鎮水源。均不建議作為水源;其他水庫集雨麵積有限,庫容和產水量較小,部分水質不達標,不滿足需求。
(二)水源規劃。
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保留常用水源梅江,新增蓮江溪—葉田水庫為應急水源。考慮到常用水源水量充足,不再規劃備用水源。
(三)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水源供水量可滿足P=98%(50年一遇)枯水年枯水月的需水量要求,豐水年、平水年亦能滿足供水需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3 梅州高新區-水口園水量供需平衡
(一)水廠規劃。
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規劃設置2座水廠,總設計供水規模18萬m³/d。規劃擴建現狀高新區水廠,設計供水規模8萬m³/d;新建水口工業園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0萬m³/d。水廠常用水源取自梅江,蓮江溪—葉田水庫作為應急水源。
表7-4 梅州高新區-水口園規劃水廠一覽表
(二)原水管路由意向。
高新區水廠使用現狀梅江取水口和原水管。
水口工業園使用現狀梅江取水口,原水管沿梅江向上遊布置,到達水廠,長度約2㎞。
圖7-2 梅州高新區—水口園區域一體化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三節 梅縣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
(一)供水範圍和人口。
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梅縣區鄉鎮劃分為7個鄉鎮供水局域網:鬆源供水區、桃堯供水區、隆文供水區、鬆口供水區、石扇供水區、梅西—石坑—大坪供水區、南口供水區。
供水人口共11.78萬人,其中,城鎮4.1萬人,農村(100個行政村)7.68萬人。
(二)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
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梅縣區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2.39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鬆源鎮圩水廠、隆文圩鎮水廠、石扇鎮中心水廠、鬆口鎮水廠、南口圩鎮水廠、南口鎮瑤上圩鎮水廠、南口荷泗水廠、大坪供水站、梅西鎮車子排供水站、桃堯鎮新勝才水廠、石坑鎮水廠11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2.16萬m3/d。供水範圍主要為梅西鎮區、石坑鎮區、大坪鎮區、鬆口鎮區、鬆源鎮區、南口鎮區、隆文鎮區、石扇鎮區、桃堯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0.23萬m3/d的缺口。規劃需要再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一)水資源分析。
梅縣區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為河流、水庫、山溪水。山溪水的來水量受氣候、降雨影響大,徑流具有年際變化大、地區和季節分配差異大的特點。
梅縣區境內有1宗中型水庫:梅西水庫。小型水庫數量眾多,共有134宗,其中:小(一)型水庫27宗,小(二)型水庫宗107宗。
梅縣區水資源豐富,但地下水資源除河穀地區外,其他地區埋藏較深,開發成本較高,而地表水資源較豐富,開發容易,所以規劃期間將地表水作為主要的供水水源。可供利用的地表水主要是水庫水和河流,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7處河流、27處小(一)型水庫和梅西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5 梅縣區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二)水源規劃。
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⒈鬆源供水區。現狀水源為嶺美水庫,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鬆源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鬆源河,嶺美水庫由常用調整為備用。
⒉隆文供水區。境內無可用河流,保留常用水源塘坑裏泉溪水,新增應急水源蘆墩坳水庫。
⒊桃堯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塘坑鹿子湖、塔子裏、長坑尾泉溪水,新增應急水源鬆源河。
⒋鬆口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梅江,新增應急水源石泉壩水庫。
⒌石扇供水區。現狀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巴莊水庫,新增應急水源石扇河。
⒍梅西—石坑—大坪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程江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琴江,新增常用水源程江,山溪水由常用調整為應急。
⒎南口供水區。綜合分析,現狀水源為最優選擇,保留常用水源大勁水庫、新徑岌泉溪水、魚田村泉溪水,新增應急水源瑤美水庫。
(三)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梅縣區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6 梅縣區鄉鎮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表
梅縣區7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11座,現狀保留5座,規劃擴建6座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2.83萬m³/d,新增0.67萬m³/d。
(一)鬆源供水區。
保留現狀水廠1座,鬆源鎮圩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鬆源鎮區及周邊村莊(18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6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8萬人,鄉村人口1.83萬人。
(二)隆文供水區。
規劃擴建水廠1座,隆文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3萬m³/d(新增0.0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隆文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29萬人。
(三)桃堯供水區。
規劃擴建水廠1座,新勝才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萬m³/d(新增0.0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桃堯鎮區及周邊村莊(4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萬人,鄉村人口0.28萬人。
(四)鬆口供水區。
規劃擴建水廠1座,鬆口鎮自來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65萬m³/d(新增0.39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鬆口鎮區及周邊村莊(1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3.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萬人,鄉村人口1.9萬人。
(五)石扇供水區。
保留現狀水廠1座,石扇鎮中心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2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石扇鎮區及周邊村莊(18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7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46萬人。
(六)梅西—石坑—大坪供水區。
規劃擴建水廠3座,梅西鎮車子排供水站(新增規模0.023萬m³/d)、石坑鎮自來水廠(新增規模0.136萬m³/d)、大坪供水站(新增規模0.09萬m³/d)。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0.42萬m³/d(新增規模0.2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梅西鎮、石坑鎮、大坪鎮區及其周邊村莊(1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1.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9萬人,鄉村人口0.62萬人。
(七)南口供水區。
保留現狀水廠3座,南口圩鎮水廠、南口鎮瑤上圩鎮水廠、南口荷泗自來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0.7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南口鎮區、瑤上圩鎮、荷泗圩鎮及周邊村莊(2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7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萬人,鄉村人口2.31萬人。
表7-7梅縣區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3梅縣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四節 興寧市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興寧城區及周邊地勢平坦,連片供水條件較好,根據相關供水意向,規劃將興寧城區、寧中鎮、新陂鎮、刁坊鎮、坭陂鎮、龍田鎮、合水鎮、永和鎮作為一體化供水區,進行統籌供水,供水範圍包括鎮區及部分農村。供水人口共56.1萬人,其中城鎮43.5萬人,鄉村12.6萬人(涉及鎮區外131個行政村)。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興寧城區供水區用水量為21.09萬m³/d,其中城鎮用水量14.55萬m³/d,農村用水量2.23萬m³/d,工業園區用水4.30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興寧市第二水廠、葉塘水廠、新陂水廠、坭陂水廠、和山岩水廠,總供水能力為13.4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7.49萬m³/d的缺口。
目前鎮級以上水廠供水範圍主要為興寧城區、相關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結合工業園及城鎮建設向外圍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現狀小型水廠,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資源分析。
(1)河流。興寧城區周邊主要河流有寧江、梅江、渡田河、羅浮河、黃陂河、石馬河、羅崗河。
寧江為韓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784.221km2,發源於興寧羅浮陽天嶂,流經羅崗、坪洋,於合水彙黃陂河,於龍田彙石馬河,經過興寧市區後於壢陂彙永和水,在水口流入梅江。水量比較豐富,但興寧縣城位於寧江中下遊,水質不穩定,不建議作為水源。
梅江水量豐富,梅江興寧段地表水區劃為保留區,必要時可進行取水,距離興寧城區約20km,在有其他水源選擇的情況下,不建議作為水源。
東江幹流(渡田河)沿興寧市與河源龍川縣交界的邊境經過,水量比較豐富,但東江現狀為香港供水水源,且與縣城距離較遠,不作為水源。
羅浮河為東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110.43km2,與縣城距離較遠,不作為水源。
黃陂河、石馬河、羅崗河為寧江上遊支流,向南彙入合水水庫,考慮興寧水源現狀主要為合水水庫,以上三條河流不作為縣城水源。
(2)水庫。興寧縣城周邊水庫除現狀大型水庫合水水庫、中型水庫和山岩水庫外,主要有石壁水庫、溫公水庫、鉗口陂水庫。
石壁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102km2,總庫容2986萬m³,水質優良,與合水水庫相近,與興寧城區距離約12km,引水工程成本較低,且可與合水水庫引水工程共管,可作為水源。
溫公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56.2km2,總庫容2281萬m³,由於其與興寧縣城距離約40km,且為黃陂鎮水源,不建議作為水源。
鉗口陂水庫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麵積4.05km2,總庫容273.7萬m³,由於其與興寧縣城距離約35km,且為大坪鎮水源,剩餘水量有限,不建議作為水源。
⒉水源規劃。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保留現狀常用水源合水水庫、應急水源和山岩水庫,新增應急水源石壁水庫。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雖然P=98%(50年一遇)枯水年最枯月徑流量小於月取水量,但由於合水水庫庫容大,加上其他3座應急水庫聯合供給,水源供水量可滿足最不利情況下的需水量要求,豐水年、平水年亦能滿足供水需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8 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核心區水量供需平衡
(三)水廠與原水管規劃。
⒈水廠規劃。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規劃設置2座水廠,總供水規模21.5萬m³/d。擴建興寧市第二水廠,設計供水規模21萬m³/d,保留和山岩水廠,設計供水規模0.5萬m³/d。停用葉塘水廠、寧中水廠、新圩水廠、坭陂水廠,留作應急備用水廠。
表7-9 興寧城區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⒉原水管路由意向由於石壁水庫與合水水庫相近,規劃共同使用合水水庫原水管,從取水口新建原水管接入合水水庫原水管,新建原水管長度約2km。
圖7-4 興寧城區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二、興寧市鄉鎮局域網供水區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興寧市鄉鎮劃分為7個鄉鎮供水局域網:羅浮供水區、羅崗供水區、黃陂—黃槐供水區、大坪供水區、石馬供水區、徑南供水區、新圩供水區。供水人口共17.98萬人,其中,城鎮5.5萬人,農村(92個行政村)12.48萬人。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興寧市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3.65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羅浮鎮水廠、羅崗鎮水廠、大坪鎮水廠、黃槐鎮水廠、黃陂鎮水廠、石馬鎮水廠、徑南鎮水廠、新圩鎮黎陂寨水廠8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3.34萬m3/d。供水範圍主要為羅浮鎮區、羅崗鎮區、大坪鎮區、黃槐鎮區、黃陂鎮區、石馬鎮區、徑南鎮區、新圩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0.31萬m3/d的缺口。規劃需要再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興寧市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為河流、水庫。興寧市北部的羅浮鎮屬東江流域,鎮內河溪均流入東江上遊的渡田河。其餘19個鎮(街道)屬韓江流域,鎮內46條河溪水流入韓江上遊的梅江。興寧市境內有1宗大型水庫:合水水庫,3宗中型水庫:石壁水庫、和山岩水庫、溫公水庫。小型水庫數量眾多,共有139宗,其中:小(一)型水庫39宗,小(二)型水庫宗30宗。
興寧市地表水資源豐富,開發容易,所以規劃期間將地表水作為主要的供水水源。可供利用的地表水主要是水庫水和河流,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7處河流、3宗中型水庫、39處小(一)型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10 興寧市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⒉水源規劃。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1)羅浮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高坑水庫可做水源,羅坑山塘由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2)羅崗供水區。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規劃保留常用水源熱水水庫,新增應急水源坪田水庫。
(3)黃陂—黃槐供水區。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規劃保留常用水源班基坪水庫、溫公水庫,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4)大坪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鉗口陂水庫,新增應急水源大浪水庫。
(5)石馬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老鹽裏和白沙坑山溪水,新增備用水源仙人庵水庫。
(6)徑南供水區。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保留常用水源山泉水,新增應急水源馬山水庫、梧地徑水庫。
(7)新圩供水區。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保留常用水源黎陂寨水庫,新增應急水源大蕉坑水庫。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興寧市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11 興寧市鄉鎮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表
(三)水廠規劃。
⒈興寧市7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8座,現狀保留3座,擴建5座。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4.1萬m³/d,新增0.76萬m³/d。
⒉羅浮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羅浮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52萬m³/d(新增0.2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羅浮鎮區及周邊村莊(8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4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萬人,鄉村人口1.47萬人。
⒊羅崗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羅崗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61萬m³/d(新增0.0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羅崗鎮區及周邊村莊(1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3.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8萬人,鄉村人口2.3萬人。
⒋黃陂—黃槐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黃槐鎮水廠,規劃擴建水廠1座,黃陂鎮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1.35萬m³/d(新增0.2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黃陂鎮、黃槐鎮區及周邊村莊(2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6.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萬人,鄉村人口4.29萬人。
⒌大坪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大坪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55萬m³/d(新增0.2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大坪鎮區及周邊村莊(1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8萬人,鄉村人口1.9萬人。
⒍石馬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石馬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4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石馬鎮區及周邊村莊(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34萬人。
⒎徑南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徑南鎮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0.17萬m³/d(新增0.03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徑南鎮區及周邊村莊(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5萬人。
⒏新圩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新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新圩鎮區及周邊村莊(1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5萬人,鄉村人口1.68萬人。
表7-12 興寧市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5興寧市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五節 平遠縣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由於平遠大型水源較少,連片供水條件一般,規劃將平遠縣城、石正鎮作為一體化供水區,進行統籌供水,供水範圍包括鎮區及所有農村。供水人口共13.8萬人,其中城鎮12萬人,鄉村1.8萬人(涉及鎮區外35個行政村)。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平遠縣城供水區用水量為9.29萬m³/d,其中城鎮用水量8.97萬m³/d,農村用水量0.32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平遠縣水廠、石正水廠,總供水能力為2.4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6.89萬m³/d的缺口。目前鎮級以上水廠供水範圍主要為平遠縣城、石正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向外圍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石正水廠,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
(1)河流。平遠縣城周邊主要河流有柚樹河、大柘河、石正河、差幹河。
柚樹河為韓江二級支流,集雨麵積679.419km2,柚樹河主流發源於縣內八尺鎮梅龍寨,流經河頭、大柘、熱柘等鎮,由熱柘鎮小膽灘出口流入蕉嶺縣新布鎮,彙入石窟河。柚樹河是全縣最大的河流,縣內集雨麵積占全縣總麵積的78.05%。該河流主要由東石河、大柘河、長田河、柚樹河(沿岸)、象牙河、稔田河、樟田河、中行河、河頭河、黃地河彙成。水功能區劃中為開發利用區(農業用水區),可進行取水。水量豐富,水質穩定,可作為水源。
石正河屬韓江二級支流,集雨麵積105.711km2,主流發源於江西省扒頭嶂,流經石正鎮後在平遠縣梅西鎮的交界處出境後流入梅西水庫,該河流由5條支流彙成。水功能區劃中為開發利用區(農業用水區),可進行取水。水量比較豐富,但經富石水庫後,流經鎮區後流出平遠縣,無合適取水位置,不便於劃定水源保護區,暫不作為水源。
差幹河屬韓江二級支流,集雨麵積140.9km2,主流發源於縣內仁居鎮黃佘村牛牯棟,流經仁居鎮、差幹鎮後與福建省的鬆溪河合口,沿上舉、泗水流入長潭水庫。差幹河主要由仁居河、木溪河、下舉河、湖洋河、差幹河(沿岸)彙成。水功能區劃中為開發利用區(農業用水區),可進行取水。差幹河縣內多年平均產水量為2.73億m³,但考慮到與平遠縣城距離較遠,不建議作為水源。
大柘河為柚樹河支流,集雨麵積140.7km2,途徑平遠縣城,水量比較豐富,水質優良,可作為水源。
(2)水庫。平遠縣城周邊水庫除現狀中型水庫黃田水庫外,主要有富石水庫、大坑頭水庫、長田水庫。
富石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53km2,總庫容2388萬m³,受上遊影響,水質汙染,暫不作為水源。
大坑頭水庫為小(一)型水庫,總庫容13.4萬m³,水質優良,與平遠縣城距離約14km,引水工程成本較低,可作為水源。
長田水庫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麵積14km2,總庫容375萬m³,其與平遠縣城距離約15km,可作為水源。
⒉水源規劃。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除黃田水庫外,柚樹河、大柘河、大坑頭水庫、長田水庫可作為平遠縣城供水區水源。
從平遠縣城與水源距離、水量情況考慮,規劃將柚樹河作為常用水源,將大柘河作為備用水源,將大坑頭水庫、長田水庫作為應急水源。
綜上,保留常用水源黃田水庫,新增常用水源柚樹河,新增備用水源大柘河,新增應急水源大坑頭水庫、長田水庫。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雖然P=98%(50年一遇)枯水年最枯月徑流量小於月取水量,但由於黃田水庫庫容大,加上其他2座應急水庫聯合供給,水源供水量可滿足最不利情況下的需水量要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13 平遠縣城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
(三)水廠與原水管規劃。
⒈水廠規劃。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結合平遠縣相關規劃,規劃設置1座水廠。即遷建平遠縣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0萬m³/d。停用石正水廠,留作應急備用水廠。
表7-14 平遠縣城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⒉原水管路由意向。
柚樹河取水點位於熱柘鎮熱柘村,規劃原水管從取水點沿河向北布置,於大柘鎮賢關村向西沿梅二村、梅東村X967向東,到達平遠縣城。新建原水管長度約8km。
大柘河取水點位於大柘鎮賢關村,與上述柚樹河共同使用原水管。
大坑頭水庫取水點位於東石鎮東汶村,原水管沿村道向東進入X036,沿X036向南達到平遠縣城。新建原水管長度約16km。
長田水庫取水點位於長田村,原水管沿村道向北進入G206,沿G206向西北進入平遠縣城。新建原水管長度約25km。
圖7-6 平遠縣城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平遠縣鄉鎮劃分為10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差幹供水區、仁居供水區、上舉供水區、泗水供水區、八尺供水區、河頭供水區、中行供水區、東石供水區、熱柘供水區、長田供水區。供水人口共5.85萬人,其中,城鎮2萬人,農村(47個行政村)3.85萬人。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平遠區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1.31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差幹鎮圩鎮水廠、仁居鎮圩鎮水廠、東石鎮水廠(鴻鑫水廠)、八尺鎮圩鎮水廠、中行鎮圩鎮水廠、河頭鎮圩鎮水廠、泗水鎮圩鎮水廠、長田鎮圩鎮水廠、熱柘鎮水廠、上舉鎮圩鎮水廠10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0.94萬m3/d。供水範圍主要為差幹鎮區、仁居鎮區、東石鎮區、八尺鎮區、中行鎮區、河頭鎮區、泗水鎮區、長田鎮區、熱柘鎮區、上舉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0.37萬m3/d的缺口。規劃需要再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平遠縣內河流眾多,平遠的主要河流有3條,即北部的差幹河,中部的柚樹河和南部的石正河,河係屬珠江流域韓江水係。全縣集雨麵積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6條,10平方公裏的小溪18條。
平遠縣境內有2宗中型水庫:黃田水庫、富石水庫。小型水庫數量較少,僅有39宗,其中:小(一)型水庫9宗,小(二)型水庫宗30宗。
由於境內水庫數量較少且河流都屬山區型,集雨區山地陡峭,河床坡降大,汛期暴雨後,洪峰大,曆時短,河道渲泄不暢,易造成洪澇災害;而在枯水季節水量不足,小河溪甚至斷流。境內可用水資源有限所以規劃將集雨麵積較大的河流作為主要的供水水源,並保留現狀常用水源。可供利用的地表水主要是河流和山溪水,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6處河流、1宗中型水庫、9處小(一)型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15 平遠縣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⒉水源規劃。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1)差幹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差幹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差幹河,湖洋村上坑尾龍頸坑由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2)仁居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差幹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差幹河,麻樓水庫由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3)上舉供水區。綜合分析,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規劃保留常用水源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4)泗水供水區。綜合分析,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規劃保留常用水源千斤窩、赤竹坪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5)八尺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樟坑尾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高橋水庫。
(6)河頭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生財坑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7)中行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兩口塘,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8)東石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冷水坑水庫、刁坑水庫,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9)熱柘供水區。綜合分析,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保留常用水源隆勾八、安坑、礤尾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10)長田供水區。綜合分析,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保留常用水源山心、直坑子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長田水庫。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平遠縣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16 平遠縣鄉鎮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表
(三)水廠規劃。
平遠縣10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10座,現狀保留2座,擴建8座。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1.5萬m³/d,新增0.55萬m³/d。
⒈差幹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差幹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差幹鎮區及周邊村莊(2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3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萬人,鄉村人口0.11萬人。
⒉仁居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仁居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2萬m³/d(新增0.0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仁居鎮區及周邊村莊(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6萬人,鄉村人口0.26萬人。
⒊上舉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上舉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7萬m³/d(新增0.0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上舉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2萬人。
⒋泗水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泗水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7萬m³/d(新增0.04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泗水鎮區及周邊村莊(4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3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23萬人。
⒌八尺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八尺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9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八尺鎮區及周邊村莊(6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3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23萬人。
⒍河頭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河頭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6萬m³/d(新增規模0.03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河頭鎮及其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18萬人。
⒎中行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中行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7萬m³/d(新增規模0.0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中行鎮及其周邊村莊(2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2萬人。
⒏東石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東石鎮自來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5萬m³/d(新增規模0.23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東石鎮及其周邊村莊(1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5萬人,鄉村人口1.5萬人。
⒐熱柘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熱柘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6m³/d(新增0.06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熱柘鎮區及周邊村莊(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8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73萬人。
⒑長田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長田鎮圩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8m³/d(新增0.03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長田鎮區及周邊村莊(2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2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19萬人。
表7-17 平遠縣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7平遠縣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六節 蕉嶺縣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蕉嶺縣城沿石窟河兩側地勢平坦,連片供水條件較高,規劃將蕉嶺縣城、蕉華管理區、三圳鎮作為一體化供水區,進行統籌供水,供水範圍包括鎮區及部分農村。供水人口共15.52萬人,其中城鎮13.0萬人,鄉村1.42萬人(涉及鎮區外33個行政村)。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蕉嶺縣城供水區用水量為11.79萬m³/d,其中城鎮用水量11.54萬m³/d,農村用水量0.25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蕉嶺縣自來水廠、蕉華自來水廠,總供水能力為6.5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5.29萬m³/d的缺口。目前鎮級以上水廠供水範圍主要為蕉嶺縣城、三圳鎮區、蕉華管理區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向外圍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文福水廠,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
(1)河流。蕉嶺縣城周邊主要河流有石窟河、柚樹河。
石窟河是韓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為2295km2,發源於福建武平洋石壩,於蕉嶺廣福流入梅州,於河子口彙差幹河,於長潭彙高陂河,經蕉嶺石窟河盆地,於新鋪彙柚樹河,流經梅縣區白渡鎮,在丙村東洲壩彙入梅江。水量比較豐富,上遊有大型水庫長潭水庫調節蓄水,與蕉嶺縣城距離近,工程可實施性強,可作為水源。
柚樹河為韓江二級支流,集雨麵積149.1km2,柚樹河主流發源於縣內八尺鎮梅龍寨,流經河頭、大柘、熱柘等鎮,由熱柘鎮小膽灘出口流入蕉嶺縣新鋪鎮,彙入石窟河。由於柚樹河蕉嶺縣為下遊,水源水質不穩定,不建議作為水源。
(2)水庫。蕉嶺縣城周邊水庫除現狀大型水庫長潭水庫、中型水庫黃竹坪水庫、小型水庫龍潭水庫外,主要有紅坑水庫、水口水庫。
紅坑水庫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麵積9.29km2,總庫容430萬m³,水量比較穩定,水質優良,距離蕉嶺縣城約4km,可作為水源。
水口水庫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麵積2.49km2,總庫容130.27萬m³,水質優良,現狀為蕉華管理區水源,根據現狀水量情況,水量保障程度不穩定,建議調整為應急水源。
⒉水源規劃。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除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長潭水庫外,石窟河、紅坑水庫、水口水庫可作為蕉嶺縣城供水區水源。
從蕉嶺縣城與水源距離、水量情況考慮,規劃將石窟河作為常用水源,將紅坑水庫、水口水庫作為應急水源。
綜上,保留常用水源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新增常用水源石窟河,長潭水庫由備用水源調整為常用水源,新增應急水源紅坑水庫,水口水庫由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石窟河、長潭水庫互為保障。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雖然P=98%(50年一遇)枯水年最枯月徑流量小於月取水量,但由於長潭水庫庫容大,加上其他2座應急水庫聯合供給,水源供水量可滿足最不利情況下的需水量要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18 蕉嶺縣城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
(三)水廠與原水管規劃。
⒈水廠規劃。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規劃設置3座水廠,總供水規模12.5萬m³/d。保留蕉嶺縣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5萬m³/d;保留蕉華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5萬m³/d;新建蕉嶺縣第二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6.0萬m³/d。
表7-19 蕉嶺縣城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⒉原水管路由意向。
龍潭水庫、黃竹坪水庫、水口水庫使用現狀原水管。
長潭水庫、石窟河取水點位於長潭村,規劃共同使用原水管,原水管沿X046布置,向南達到蕉嶺縣城,新建原水管長度約4km。
紅坑水庫取水點位於藍坊鎮藍坊村,規劃原水管沿X045布置,向東延伸到達蕉嶺縣城,新建原水管長度約5km。
圖7-8 蕉嶺縣城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蕉嶺縣鄉鎮劃分為5個鄉鎮供水局域網:新鋪供水區、藍坊供水區、廣福供水區、文福供水區、南礤供水區。供水人口共4.88萬人,其中,城鎮2.0萬人,農村(34個行政村)2.88萬人。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蕉嶺縣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2.0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新鋪鎮西區水廠、新鋪鎮馬鞍山水廠、廣福鎮水廠、文福鎮自來水廠、藍坊鎮水廠、南礤鎮區水廠6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0.9萬m³/d。供水範圍主要為新鋪鎮區、廣福鎮區、文福鎮、藍坊鎮區、南礤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1.1萬m³/d的缺口。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蕉嶺縣屬韓江流域梅江水係,境內主要有石窟河、隆文河、鬆源河等三大水係及其10條重要支流,其中集雨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3條,分別是石窟河、柚樹河、高陂河。
蕉嶺縣境內有1宗大型水庫:長潭水庫(省管),中型水庫2宗:多寶水庫、黃竹坪水庫。小型水庫47宗,其中小(一)型水庫7宗,小(二)型水庫40宗。
蕉嶺縣現狀水源主要為地表水,部分地區零星使用地下水,石窟河流域是蕉嶺縣最大、最主要的地表水飲用水源。地表水資源表現為量多,但時空分配不均,汛期多,枯水少的特點。蕉嶺縣深層地下水無資料,難於估算。淺層地下水估算為1.74億m3,開發利用尚處於起步階段。據有關部門監測化驗,大部分地區的地下水水質良好,可以作為各類用途的供水水源。規劃將以保留現狀常用水源為主,適當調整部分地區的常用水源。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2處河流、2宗中型水庫、7處小(一)型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20 蕉嶺縣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⒉水源規劃。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1)新鋪供水區。現狀水源為百丈礤水庫上、彭坑尾水山塘,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石窟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石窟河,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2)藍坊供水區。境內暫無河流優於現狀水源,規劃保留常用水源石子排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3)廣福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冷水坑水庫,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4)南礤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桂花樹下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5)文福供水區。現狀常用水源為黃竹坪水庫、龍潭水庫,水量比較充足,保留常用水源,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蕉嶺縣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21 蕉嶺縣水量供需平衡表
(三)水廠規劃。
蕉嶺縣5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6座,現狀保留2座,擴建4座。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2.1m³/d,新增1.2萬m³/d。
⒈新鋪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2座,新鋪鎮西區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0.6萬m³/d(新增規模0.4萬m³/d)、新鋪鎮馬鞍山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0.5萬m³/d(新增規模0.3萬m³/d)。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1.1萬m³/d(新增0.7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新鋪鎮區及周邊村莊(16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萬人,鄉村人口1.4萬人。
⒉藍坊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藍坊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藍坊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08萬人。
⒊廣福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廣福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5萬m³/d(新增0.3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廣福鎮區及周邊村莊(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1.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5萬人,鄉村人口0.52萬人。
⒋南礤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南礤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南礤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1萬人,鄉村人口0.08萬人。
⒌文福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文福鎮路亭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4萬m³/d(新增0.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文福鎮區及周邊村莊(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1.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80萬人。
表7-22 蕉嶺縣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9 蕉嶺縣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七節 大埔縣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大埔縣城三江彙流區域地勢平坦,連片供水條件較高,規劃將大埔縣城、大麻鎮、茶陽鎮、西河鎮、三河鎮作為一體化供水區,進行統籌供水,供水範圍包括鎮區及部分農村。供水人口共18.6萬人,其中城鎮15.9萬人,鄉村2.7萬人(涉及鎮區外39個行政村)。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大埔縣城供水區用水量為8.07萬m³/d,其中城鎮用水量7.59萬m³/d,農村用水量0.48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五虎山自來水廠、大麻鎮水廠、三河鎮水廠、茶陽鎮水廠、西河鎮水廠總供水能力為4.1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3.97萬m³/d的缺口。目前鎮級以上水廠供水範圍主要為大埔縣城、大麻鎮、三河鎮、茶陽鎮、西河鎮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向外圍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供水規模較小、製水工藝較差的水廠,充分發揮規模供水的優勢,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
(1)河流。大埔縣城周邊主要河流除現狀水源梅潭河外,有韓江、汀江、銀江河、合溪、小靖河、漳溪河。
韓江發源於汕尾陸豐與河源紫金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源頭段稱南琴江,沿蓮花山西北側,自西南向東北流至五華琴口彙北琴江後稱琴江,於水寨河口彙五華河後稱梅江,於興寧水口彙寧江、於梅城彙程江、於梅縣丙村彙石窟河、於梅縣鬆口彙鬆源河後,在大埔縣三河壩附近與汀江、梅潭河彙合之後稱韓江(幹流)。韓江(幹流)在三河壩繼續向東南流經大埔高陂後再折向西南,沿蓮花山東南側自東北向西南流。水功能區劃中為開發利用區(工業農業用水區),可進行取水。水量豐富,距離大埔縣城供水區約40km,不建議作為水源。
汀江是韓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福建寧化木馬山,在永定棉花灘流入梅州境內的大埔青溪,於茶陽彙小靖河和漳溪河,在三河壩與梅江、梅潭河彙合流入韓江,汀江位於大埔縣城供水區中心位置,向周邊供水便利。水功能區劃中為保留,可進行取水。根據大埔縣第二水廠水資源論證報告,水量水質可以滿足供水要求,可作為水源。
小靖河屬汀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埔縣豐溪林場上坪佘,流經大覺、古村、戀墩、太寧、渡頭崗等鄉村,至茶陽鎮仙居橋出口入汀江,集雨麵積123.81km2。水質良好,但水量不穩定,不建議作為水源。
漳溪河屬汀江一級支流,發源於福建永定縣東華山,流至大埔縣西河鎮上黃砂上村後稱為漳溪河。沿程進過西河鎮的上黃砂、下黃砂、漳北、漳溪、車龍、黃塘、北塘和茶陽鎮的梅林、角庵等村,到茶陽鎮穿仙基橋流入汀江。由於水力資源豐富,沿線已建水電站較多,為保障發電功能,不建議作為水源。
銀江河、合溪為韓江以及支流,與大埔縣城供水區約60km,引水工程成本高,不建議作為水源。
(2)水庫。大埔縣城周邊水庫主要有青溪水庫、雙溪水庫、山豐水庫。
青溪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9157km2,總庫容7470萬m³,水量比較穩定,水質優良,青溪水庫為汀江上的水庫,考慮到汀江已作為水源,不再選用其作為水源。
雙溪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1095km2,總庫容6510萬m³,水質優良,雙溪水庫為梅潭河上遊水源,由於梅潭河已經為現狀水源,不再將雙溪水庫規劃為水源。
山豐水庫為規劃水庫,根據大埔縣總規作為應急水源,與蕉嶺縣城距離約3km,可作為水源。
⒉水源規劃。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除梅潭河外,汀江、山豐水庫可作為大埔縣城供水區水源。
從大埔縣城與水源距離、水量情況考慮,結合相關規劃,規劃將汀江河作為常用水源,將山豐水庫作為應急水源,同時,汀江和梅潭河互為保障。考慮到常用水源水量充足,規劃不再設置備用水源。
綜上,保留常用水源梅潭河,新增常用水源汀江,新增應急水源山豐水庫。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水源供水量可滿足P=98%(50年一遇)枯水年枯水月的需水量要求,豐水年、平水年亦能滿足供水需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23 大埔縣城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
(三)水廠與原水管規劃。
⒈水廠規劃。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規劃設置2座水廠,總供水規模13萬m³/d。保留提升大埔縣五虎山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3萬m³/d,新建大埔縣第二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8萬m³/d。停用大麻鎮水廠、三河鎮水廠、茶陽鎮水廠、西河鎮水廠,留作應急備用水廠。
表7-24 大埔城區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⒉原水管路由意向。梅潭河、山豐水庫使用現狀原水管。汀江取水點位於茶陽鎮,規劃原水管沿汀江布置,接入位於汀江邊的大埔縣第二自來水廠。
圖7-10 大埔縣城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大埔縣鄉鎮劃分為8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光德供水區、桃源供水區、高陂供水區、楓朗—大東—百侯供水區、銀江供水區、洲瑞供水區、青溪供水區、豐溪林場供水區。供水人口共10.34萬人,其中,城鎮7.2萬人,農村(37個行政村)3.14萬人。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大埔縣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3.65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高陂鎮水廠、楓朗鎮水廠、大東鎮水廠、青溪鎮水廠、銀江鎮水廠、百侯鎮水廠、光德鎮水廠、桃源鎮水廠、洲瑞鎮水廠、豐溪林場水廠10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1.66萬m3/d。供水範圍主要為高陂鎮區、楓朗鎮區、大東鎮區、青溪鎮區、銀江鎮區、百侯鎮區、光德鎮區、桃源鎮區、洲瑞鎮區、豐溪林場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1.99萬m3/d的缺口。規劃需要再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大埔縣江河眾多,溪澗縱橫,河流交錯,水力資源豐富。集雨麵積在1萬km2以上的有韓江、汀江和梅江等3條過境河流;集雨麵積在100km2以上的有梅潭河、漳溪河、銀江河、合溪河、小靖河等5條河流。
大埔縣河流水質狀況總體較好。主要河流韓江是汀江、梅江、梅潭河三大河流交彙在一起的廣東省第二大河流,總體水質較好,水體質量與附近人口密集度有關。
大埔境內有3宗中型水庫:青溪水庫、雙溪水庫、三河壩水庫。小型水庫共有46宗,其中:小(一)型水庫10宗,小(二)型水庫宗36宗。
大埔縣水資源豐富,開發容易,所以規劃期間將地表水作為主要的供水水源。可供利用的地表水主要是河流和水庫水,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7處河流、3宗中型水庫、10處小(一)型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25 現狀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⒉水源規劃。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1)光德供水區。現狀水源可以滿足供水需求,規劃保留常用水源大埔林場坪輋山泉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2)桃源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桃源水可做水源,為提高供水質量,新增常用水源桃源水,調整現狀水源團結水庫下遊溪水為應急水源。
(3)高陂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韓江可做水源,為保障高陂產業園供水需求,規劃保留常用水源合溪,新增常用水源韓江,兩水源互為保障。
(4)楓朗—大東—百侯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梅潭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規劃新增常用水源梅潭河,調整現狀水源山溪水、大口井水、直坑裏山溪水、茅坪山溪水為應急水源。
(5)銀江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銀江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規劃新增常用水源銀江河,調整現狀水源冠山分水礤、斜坑、礤頭尖峰、坪溪冷水坑、腳盆坑為應急水源。
(6)洲瑞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可以滿足供水需求,規劃保留常用水源楠杞窩、楊脊貓、大窩山泉水,新增應急水源三洲溪。
(7)青溪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可以滿足供水需求,規劃保留常用水源金子坑,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8)豐溪林場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可以滿足供水需求,規劃保留常用水源壩裏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大埔縣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26 大埔縣鄉鎮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表
(三)水廠規劃。
大埔縣8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11座,現狀保留2座,擴建8座水廠,新建1座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5.50萬m³/d,新增4.84萬m³/d。
⒈光德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光德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25萬m³/d(新增規模1.17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光德鎮及其周邊村莊(1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萬人,鄉村人口0.12萬人。
⒉桃源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桃源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26萬m³/d(新增規模0.17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桃源鎮及其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萬人,鄉村人口0.24萬人。
⒊高陂供水區。規劃新建水廠1座,高陂鎮第二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3.0萬m³/d;保留高陂鎮水廠,設計供水規模0.9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高陂鎮及其周邊村莊(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4.7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萬人,鄉村人口0.75萬人。
⒋楓朗—大東—百侯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3座,楓朗鎮水廠(新增規模0.15萬m³/d)、大東鎮水廠(新增規模0.01萬m³/d)、百侯鎮水廠(新增規模0.2萬m³/d)。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0.66萬m³/d(新增規模0.3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楓朗鎮、大東鎮、百侯鎮區及周邊村莊(16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萬人,鄉村人口1.18萬人。
⒌銀江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銀江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5萬m³/d(新增0.0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銀江鎮區及周邊村莊(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39萬人。
⒍洲瑞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洲瑞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萬m³/d(新增0.0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洲瑞鎮區及周邊村莊(2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3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萬人,鄉村人口0.16萬人。
⒎青溪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青溪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1萬m³/d(新增0.03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青溪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萬人,鄉村人口0.3萬人。
⒏豐溪林場供水區。現狀保留水廠1座,豐溪林場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0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豐溪林場,規劃供水人口共0.1萬人。
表7-27 大埔縣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11 大埔縣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八節 豐順縣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豐順縣城涵蓋湯西鎮、湯坑鎮、湯南鎮、埔寨鎮,連片供水條件較好,北鬥鎮毗鄰縣城,將其納入統一供水範圍,則豐順縣城、北鬥鎮作為一體化供水區,進行統籌供水,供水範圍包括鎮區及部分農村。供水人口共26.48萬人,其中城鎮24.3萬人,鄉村2.18萬人(涉及鎮區外29個行政村)。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豐順縣城供水區用水量為14.26萬m³/d,其中城鎮用水量13.87萬m³/d,農村用水量0.39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豐順縣自來水廠、埔寨水廠、湯西水廠、湯南水廠、北鬥水廠,總供水能力為4.87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9.39萬m³/d的缺口。目前鎮級以上水廠供水範圍主要為豐順縣城、北鬥鎮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向外圍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供水規模較小、製水工藝較差、水源不穩定的水廠,充分發揮規模供水的優勢,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
(1)河流。豐順縣城周邊主要河流除汶水河外,有榕江北河、八鄉河。
榕江北河是榕江一級支流,是豐順縣較重要的一條河流,發源於北鬥桐梓洋崠。彙入本流域麵積較大的二級支流有汶水溪(集雨麵積為174.6km2)和龍車溪(集雨麵積138.664km2)。北河主流自北而南,流經北鬥區十八渡、石角壩至湯坑鎮東裏彙合南礤水,在湯坑與汶水溪彙合,至湯南與龍車溪彙合厚,流入揭陽縣。水功能區劃中北鬥鎮下遊為開發利用區(飲用漁業用水區),集雨麵積601.6km2,水量比較豐富,但目前水質不穩定,暫不作為水源。
八鄉河是榕江南河主要支流五經富水的上遊河段,發源於三縣崠,經八鄉水背、戲潭、灘下、火灘流入龍頸水庫,再經揭西縣五經富後,流入南河。流域集雨麵積219.04km2,水量比較豐富,上遊有八鄉水庫可調節蓄水,下遊有梅豐B站庫區便於蓄水取水,可作為水源。
(2)水庫。豐順縣城周邊水庫除虎局水庫、石聯水庫外,主要有八鄉水庫、八角塘水庫。
八鄉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56.4km2,總庫容4280萬m³,水量比較穩定,水質優良,與豐順縣城距離約60km,引水工程成本較高,不建議作為水源。
八角塘水庫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麵積2km2,總庫容119萬m³,來水量較小,且位於縣城內,不利於水源保護,不建議作為水源。
⒉水源規劃。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除虎局水庫、汶水河、石聯水庫外,八鄉河(梅豐B站庫區)可作為豐順縣城供水區水源。
從豐順縣城與水源距離、水量情況考慮,結合相關規劃,規劃將八鄉河(梅豐B站庫區)作為常用水源。
綜上,保留常用水源虎局水庫、八鄉河(梅豐B站庫區),新增備用水源汶水河,保留應急水源石聯水庫。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雖然P=98%(50年一遇)枯水年最枯月徑流量小於月取水量,但由於虎局水庫、梅豐B站庫容大,加上應急水庫石聯水庫聯合供給,水源供水量可滿足最不利情況下的需水量要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28 豐順縣城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
(三)水廠與原水管規劃。
⒈水廠規劃。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規劃設置2座水廠,總供水規模18.0萬m³/d。保留提升豐順縣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3.7萬m³/d,新建建豐順新區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4.3萬m³/d。停用埔寨水廠、湯西水廠、湯南水廠、北鬥水廠,留作應急備用水廠。
表7-29 豐順縣城供水區水廠規劃表
⒉原水管路由意向。虎局水庫、汶水河、石聯水庫使用現狀原水管。八鄉河(梅豐B站庫區)取水點位於梅豐B站,豐順新區水廠位於湯西鎮大羅村,規劃原水管沿村道布置,到達新建水廠,新建原水管長度約2km。
圖7-12 豐順縣城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豐順縣鄉鎮劃分為9個鄉鎮供水局域網:豐良—建橋—龍崗供水區、八鄉山供水區、潭江供水區、留隍供水區、砂田供水區、小勝供水區、大龍華供水區、黃金供水區、潘田供水區。供水人口共14.71萬人,其中,城鎮5.7萬人,農村(81個行政村)9.01萬人。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豐順縣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3.03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黃金鎮金山頂水廠、潭江鎮水廠、龍崗鎮水廠、潘田中心水廠、小勝鎮水廠、大龍華鎮水廠、砂田鎮水廠、八鄉山鎮水廠、隍西區中心水廠、隍鎮東留水廠、建橋鎮水廠、豐良鎮水廠12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2.44萬m3/d。供水範圍主要為黃金鎮區、潭江鎮區、龍崗鎮區、潘田鎮區、小勝鎮區、大龍華鎮區、砂田鎮區、八鄉山鎮區、隍鎮區、豐良鎮區、建橋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0.59萬m3/d的缺口。規劃需要再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豐順縣河流分屬韓江及榕江兩大水係,河川徑流主要受降水補給,河流溪澗縱橫密布,集雨麵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1條。豐順縣境內中型水庫2宗:八鄉水庫、虎局水庫,小型水庫63宗,其中小(一)型水庫10宗,小(二)型水庫53宗。豐順縣水資源量主要表現為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地下水開采受限,不適合大量開采)。該縣降水量多,相對濕度大,蒸發量較少,形成地表水資源豐富。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7處河流、2宗中型水庫、10處小(一)型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30 豐順縣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⒉水源規劃。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1)豐良—建橋—龍崗供水區。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豐良河及庫容較大的教堂水庫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豐良河、教堂水庫,原常用水源洋坑水庫、矮印山、粟輋調整為應急水源。
(2)八鄉山供水區。現狀水源為山仔角、大石岩、馬跡窩山溪水,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八鄉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八鄉河,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3)潭江供水區。現狀水源為畚箕強山溪水,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韓江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韓江,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4)隍供水區。現狀水源為富興水庫、頭爐水庫,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韓江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韓江,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5)砂田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幹嘴窩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6)小勝供水區。現狀供水規模較小,水源可以保障供水,保留常用水源寨背、大棟山溪水,新增應急水源馬鞍山水庫。
(7)大龍華供水區。現狀水源為石山下山溪水,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白溪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白溪河,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8)黃金供水區。現狀水源為黃角窩山溪水,黃金鎮臨近韓江,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韓江,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9)潘田供水區。境內有水質較好、庫容較大的華亭水庫可做水源,同時由於潘田鎮臨近韓江,規劃新增常用水源華亭水庫、韓江,調整現狀常用水源桐仔埔山溪水為應急水源。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豐順縣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31 豐順縣鄉鎮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表
(三)水廠規劃。
豐順縣9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12座,現狀保留3座,規劃擴建9座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3.26萬m³/d,新增0.82萬m³/d。
⒈豐良—建橋—龍崗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1座,建橋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3萬m³/d。規劃擴建水廠2座,豐良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6萬m³/d(新增0.18萬m³/d)、龍崗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2萬m³/d(新增0.02萬m³/d)。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1.02萬m³/d(共新增0.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豐良鎮、建橋鎮、龍崗鎮區及周邊村莊(21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4.3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萬人,鄉村人口2.71萬人。
⒉八鄉山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八鄉山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萬m³/d(新增0.0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八鄉山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萬人,鄉村人口0.3萬人。
⒊潭江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潭江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7萬m³/d(新增0.1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潭江鎮區及周邊村莊(4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48萬人。
⒋隍供水區。保留現狀水廠2座,隍西區中心水廠、隍鎮東留水廠。總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1.08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隍鎮區及周邊村莊(22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5.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萬人,鄉村人口3.04萬人。
⒌砂田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砂田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3萬m³/d(新增0.067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砂田鎮區及周邊村莊(3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18萬人。
⒍小勝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小勝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1萬m³/d(新增0.06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小勝鎮區及周邊村莊(5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萬人,鄉村人口0.33萬人。
⒎大龍華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大龍華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8萬m³/d(新增0.1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大龍華鎮區及周邊村莊(9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0.54萬人。
⒏黃金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黃金鎮金山頂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19萬m³/d(新增0.09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黃金鎮區及周邊村莊(10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0.9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2萬人,鄉村人口0.78萬人。
⒐潘田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潘田中心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22萬m³/d(新增0.12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潘田鎮區及周邊村莊(4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1.0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萬人,鄉村人口0.66萬人。
表7-32 豐順縣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13 豐順縣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九節 五華縣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現狀情況,五華縣城及周邊鎮已經采用連片供水形式進行供水。本次規劃在現狀基礎上,將擴大向農村地區供水範圍。規劃將五華縣城、華城鎮、橫陂鎮、轉水鎮、華城鎮、岐嶺鎮、河東鎮(含河東工業園)、安流鎮、棉洋鎮作為一體化供水區,進行統籌供水,供水範圍包括鎮區及部分農村。供水人口共75.68萬人,其中城鎮41.70萬人,鄉村33.98萬人(涉及鎮區外185個行政村)。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五華縣城供水區用水量為29.50萬m³/d,其中城鎮用水量16.35萬m³/d,農村用水量6.01萬m³/d。供水區域內現有五華縣自來水廠、華城水廠、轉水水廠、潭下水廠、橫陂水廠、岐嶺水廠、安流水廠、棉洋水廠,總供水能力為18.96萬m³/d,則對比現狀供水能力,存在10.54萬m³/d的缺口。目前鎮級以上水廠供水範圍主要為五華縣城、相關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未來需要向外圍農村擴網。從規模化、標準化供水考慮,擬整合供水規模較小、製水工藝較差、水量不穩定的水廠,充分發揮規模供水的優勢,合理安排供水規模。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
(1)河流。五華縣城周邊主要河流除蕉洲河外,有琴江、五華河、潭下河、周江河、大都河。
琴江為梅江源頭,發源於汕尾陸豐與河源紫金交界的烏突山七星崠,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洋頭後進入五華縣龍村,在琴江口有北琴江(華陽水)彙入,經尖山水文站後至安流鎮,左岸有周江水、右岸有平安水彙入;在文葵又有大都水注入,再往下至橫陂,左有橫陂水、右有蕉洲水彙入,經河東、水寨於河口大壩再彙五華河,五華河口以下則稱為梅江。水功能區劃中為保護區,必要時可進行取水。集雨麵積1750.35km2,水量豐富,水質優良,途徑五華縣城,供引水可實施性強,可作為水源。
五華河為韓江一級支流,集雨麵積720.6km2,發源於河源龍川縣亞雞寨,上遊自北向南流,經龍川縣龍母至鐵場與橋頭水彙合後流入五華縣,於合水彙岐嶺河,於華城彙潭下河,於轉水彙矮車河,在水寨彙入琴江。五華河轉水至水寨段在水功能區劃中為開發利用區(飲用水源區),可進行取水。水質優良,途徑五華縣城,引水可實施性強,且上遊有三渡水水庫調節蓄水,可作為水源。
大都河屬琴江一級支流,大都河發源於雙華鎮龍獅寨,流經大都鎮、安流鎮的文葵裏江村注入琴江,集雨麵積為168.3km2。上遊植被良好,水質良好,根據水利“十四五”規劃,擬實施大都河—蕉洲河—三渡水水庫水係連通工程,連通後大都河可作為水源。
潭下河屬五華河支流發源於潭下鎮大田分水凹,經潭下、華城兩鎮,於湖田村黃塘嶺注入五華河,集雨麵積為417.4km2,有9條支流彙入,流域內建有大型益塘水。由於潭下河與現狀水源益塘水庫屬於同一水係,不建議將潭下河作為水源。
周江河屬琴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長布鎮爛泥凹,經周江、安流鎮在藍田村注入琴江,流域麵積為266.24km2,有8條支流彙入。上遊植被良好。周江河距離五華縣城約20km,且現狀為長布鎮水源,規劃擬作周江鎮、安流鎮水源,可用水量有限,因此不建議作為縣城水源。
優河屬琴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揭西縣茶壺崠,流經棉洋鎮橋江村,在梅林鎮堵河石注入琴江,流域麵積為109.075km2。優河途徑棉洋鎮,產水量比較穩定,可作為棉洋鎮水源。
(2)水庫。五華縣城周邊水庫除現狀中型水庫桂田水庫(常用水源)、益塘水庫(常用水源)外,主要有東方紅水庫、岩前水庫、三渡水水庫。
東方紅水庫為中型水庫,集雨麵積28.55km2,總庫容1408萬m³,水量比較穩定,但其以灌溉功能為主,且毗鄰五華縣城,不利於水源保護,不建議作為水源。
三渡水水庫為小(一)型水庫,是蕉洲河上遊水庫,集雨麵積22.5km2,總庫容804萬m³,根據粵東水資源配置規劃,將其引入桂田水庫作為水源補充。
根據河東工業園總規,河東工業園水源可用益塘水庫和岩前水庫。益塘水庫除了供應五華縣城外,仍有部分富餘水量,且距離河東工業園較近,可作為水源。按相關計劃,岩前水庫目前無供水任務,不建議開發作為供水水源。
⒉水源規劃。根據上述水資源分析,結合粵東水資源配置規劃,水源規劃如下:
(1)五華縣城及周邊鎮村:保留現狀常用水源桂田水庫,蕉洲河、大都河、三渡水水庫水係連通引入桂田水庫;保留現狀常用水源益塘水庫。從五華縣城與水源距離、水量情況考慮,將琴江作為備用水源,將五華河作為應急水源。
(2)河東工業園:新增益塘水庫作為常用水源,應急水源采用五華河。
綜上,保留常用水源桂田水庫(蕉洲河、大都河、三渡水水庫水係連通)、益塘水庫、黃沙坑水庫(棉洋現狀水源),新增備用水源琴江,新增應急水源五華河。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規劃供水人口計算的需水規模、供水水源進行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水源供水量可滿足P=98%(50年一遇)枯水年枯水月的需水量要求,豐水年、平水年亦能滿足供水需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如下:
表7-33 五華縣城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
(三)水廠與原水管規劃。
⒈水廠規劃。通過對現狀供水水廠的空間布局和運營情況分析,規劃設置5座水廠,總供水規模36.3萬m³/d。保留現狀五華縣自來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2萬m³/d;擴建華城水廠,設計供水規模6萬m³/d;保留現狀安流水廠,設計供水規模2萬m³/d;新建五華縣城第二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5萬m³/d;擴建棉洋水廠,設計供水規模1.3萬m³/d。停用潭下水廠、岐嶺水廠,留作應急備用水廠。
表7-34 五華縣城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⒉原水管路由意向。
桂田水庫、益塘水庫、黃沙坑水庫使用現狀原水管。
琴江取水點位於橫陂鎮,規劃原水管沿河向北布置,到達五華縣城,新建原水管長度約18km。
五華河取水點位於岐嶺鎮,規劃原水管沿河向東布置,於華城鎮與益塘水庫共管。新建原水管長度約20km。
圖7-14 五華縣城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一)供水範圍與供水需求。
⒈供水範圍和人口。根據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工程條件等,將五華縣鄉鎮劃分為4個鄉鎮供水局域網:龍村—梅林—華陽供水區、長布—周江供水區、雙華供水區、郭田供水區。供水人口共21.76萬人,其中,城鎮5.0萬人,農村(123個行政村)16.76萬人。
⒉供水需求測算及現狀供水能力複核。根據供水需求測算結果,五華縣鄉鎮供水區總用水量為4.36萬m3/d。供水區域內現有華陽鎮水廠、雙華鎮水廠、郭田鎮水廠、梅林鎮水廠、龍村鎮水廠、龍村鎮硝芳水廠、周江鎮水廠、仙溪自來水廠8座水廠,總供水能力為0.64萬m3/d。供水範圍主要為華陽鎮區、雙華鎮區、郭田鎮區、梅林鎮區、龍村鎮區、周江鎮區、長布鎮區及周邊部分村莊,對比現狀用水量,存在3.72萬m3/d的缺口。規劃需要再新增供水規模滿足總用水需求。
(二)水資源分析與水源規劃。
⒈水資源分析。五華縣內河流屬韓江流域琴江水係,集雨麵積在10km2以上大小河流98條。主要河流有琴江河,集雨麵積1750.35km2,五華河,集雨麵積720.6km2。五華縣境內地形複雜且降雨量分布不均,地處南嶺與蓮花山脈之間,地形受曆次地殼運動影響,形成了五華大斷裂和紫金大斷裂,並伴隨形成周江斷裂、水寨斷裂。地下水資源直接以降雨和地表徑流為補給源,並以河川基流的形成與地表水資源重複交替轉換。五華縣境內水庫眾多,有大型水庫1宗:益塘水庫,中型水庫3宗:岩前水庫、桂田水庫、東方紅水庫,小型水庫191宗,其中小(一)型水庫31宗,小(二)型水庫160宗。五華縣水資源量主要表現為地表水資源。根據水源選擇要求主要有9處河流、3宗中型水庫、31處小(一)型水庫可供選篩選。
表7-35 五華縣主要水資源一覽表
⒉水源規劃。由於水源主要為山溪水、泉水、山塘、小型水庫等,水量普遍有限,枯水期供水難以保障。本次規劃為提高供水保證率(按P=95%供水保證率設計),實現水質水量安全穩定,對水源體係進行優化調整。
(1)龍村—梅林—華陽供水區。現狀水源為石溪村硝塘山溪水、福塘水庫、白葉塘水庫,由於福塘水庫、白葉塘水庫的水量極不穩定且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琴江河及庫容較大的黃洞水庫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琴江河、黃洞水庫,原常用水源石溪村硝塘山溪水調整為應急水源,取消福塘水庫、白葉塘水庫2處水源,並新增應急水源地下水。
(2)長布—周江供水區。現狀水源為仙溪瀝、甘茶水庫,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周江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周江河,原常用水源甘茶水庫調整為應急水源。
(3)雙華供水區。現狀水源為軍營村白石見山溪水,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大都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大都河,原常用水源調整為應急水源。
(4)郭田供水區。現狀水源為三渡水水庫,由於該水庫的水量極不穩定,且境內有水量較大、水質較好的蕉洲河可做水源,為保障供水,新增常用水源蕉洲河,取消原常用水源三渡水水庫,並增加應急水源地下水。
⒊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根據需水預測、可供水量分析成果進行計算各分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分析平水平年及枯水年來水狀況,結果表明可以滿足P=95%枯水年供水需求。五華縣鄉鎮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詳見下表:
表7-36 五華縣鄉鎮供水區水量供需平衡表
(三)水廠規劃。
五華縣4個鄉鎮供水局域網共規劃水廠6座,其中規劃擴建水廠5座、新建水廠1座。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4.66萬m³/d,新增4.02萬m³/d。
⒈龍村—梅林—華陽供水區。規劃新建水廠1座,龍村鎮水廠,規劃擴建水廠1座,硝芳水廠。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2.9萬m³/d(新增2.58萬m³/d)。其中,龍村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2.6萬m³/d,硝芳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3萬m³/d(新增0.23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龍村鎮、梅林鎮、華陽鎮區及周邊村莊(52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12.7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萬人,鄉村人口9.76萬人。
⒉長布—周江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2座,仙溪自來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41萬m³/d(新增規模0.37萬m³/d)、周江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36萬m³/d(新增規模0.28萬m³/d)。規劃總設計供水規模為0.77萬m³/d(新增0.65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長布鎮、周江鎮區及周邊村莊(21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3.7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萬人,鄉村人口2.45萬人。
⒊雙華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雙華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48萬m³/d(新增0.38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雙華鎮區及周邊村莊(21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4萬人,鄉村人口2.12萬人。
⒋郭田供水區。規劃擴建水廠1座,郭田鎮水廠。規劃設計供水規模為0.51萬m³/d(新增0.41萬m³/d)。規劃供水範圍為郭田鎮區及周邊村莊(7個行政村),規劃供水人口共2.7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3萬人,鄉村人口2.44萬人。
表7-37 五華縣鄉鎮供水區規劃水廠一覽表
圖7-15 五華縣鄉鎮局域網供水區供水規劃圖
第八章 農村集中供水區規劃指引
第一節 供水分區布局思路
以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規模化為發展方向,堅持能集中就不分散、能大則大、能延則延、能並則並的原則,結合村莊距離城鎮遠近、現供水設施和各縣(市、區)農村飲水十四五保障規劃等,分區選擇供水方式。位於城鎮周邊的村莊,延伸城鎮供水管網保障供水,實現集中管理、集中保障;距離城鎮較遠的村莊,可建設給水工程,聯村或單村供水。
納入區域一體化供水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的農村人口:120.2萬人,占農村常住人口(161萬)的74.7%。其他25.3%農村常住人口由於地理位置、居民點分布、地形條件、工程成本等原因無法納入區域一體化供水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的,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單村供水或聯村供水的形式,到2021年實現自然村100%集中供水全覆蓋。
聯村供水。在水量有保障、工程難度不大的前提下,通過新建工程、或原供水工程擴網、或新舊結合有效整合原有水源、水廠的形式,由兩個或多個村莊進行聯合統一供水,盡可能地擴大聯村供水範圍,提高供水規模,保障供水穩定性,鼓勵采用多個水廠聯網供水,水源互為備用。
單村供水。對於無法與周邊農村進行統一的,采用單村供水形式,單村供水應保障供水同標準、同質量、同服務。
第二節 水源規劃思路
一、水源要求
(一)水質良好。原水水質應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要求。
(二)水量充沛。以地下水為水源時,設計取水量應小於可開采量,開采後不應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或地麵沉降。以地表水為水源時,供水工程枯水期設計取水量的保證率不應低於95%。
(三)便於保護的水源。取水點應避開汙染源,宜選在汙染源和居住區的上遊。
二、水源規劃
(一)常用水源。一般以水質潔淨(Ⅲ類以上水質)、水量穩定的水庫、山塘作為常用水源,無可利用的水庫山塘等水體時,選取水量水質達標的山溪作為常用水源。
(二)應急水源。一般選用水量水質達標的地下水,建設水井取水。
第三節 供水設施建設指引
一、水源保護和取水工程建設
(一)供水工程飲用水源應依法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水源保護範圍,設立水源保護標誌並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二)水源工程建設,室外地下水源井設置井台井蓋;滲渠設置人工反濾層、集水井和檢查井;引泉池設置人工反濾層、蓄水構築物;截潛流、滲渠、引泉等取水構築物應在最大凍土深度以下取水。采用管井取深層地下水時,應封堵非開采含水層。以地表水為水源的取水構築物,應有防止洪水和冰凍破壞、漂浮物和水生物堵塞等措施。
二、配套完善淨化消毒設施設備
根據水源類型、原水水質及季節性變化情況、供水規模、製水成本、運行管理條件等確定淨水工藝。
(一)以地表水為水源的水廠,要設置淨水設施設備和附屬管理設施。地下水中氟化物、硝酸鹽、氯化物、硫酸鹽等超標時,優先考慮尋找優質淡水等水源替換,否則應采用合理的淨化處理措施。
(二)以地表水為水源時,供水工程應配備消毒設備,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應采取定期投加消毒劑等適宜消毒措施。采用氯(液氯、次氯酸鈉、次氯酸鈣等)、二氧化氯和臭氧消毒時,應單獨設置消毒間,並有通風措施。
(三)水廠應單獨或聯合設立水質化驗室或通過委托第三方檢測等方式開展日常水質檢測。
三、輸配水管網敷設
(一)供水水壓應滿足配水管網中最不利用戶接管點的最小服務水頭要求,必要時采取局部加壓措施。
(二)山丘區輸配水幹支管網應采取防水錘措施,必要時設置減壓池(閥)和空氣閥等減壓措施。
(三)農村供水工程輸配水管網除岩石地基地區和山區且無防凍要求外應埋設於地下,管道埋設的管頂覆土厚度應達到安全埋深要求,在覆蓋層很淺或基岩出露的地區可淺溝埋設或采取保護措施。
第一節 規劃水源地概況
全市區域一體化供水區、鄉鎮局域網供水區規劃水源地152處。其中水庫水源地54處,河流水源地44處,塘壩水源地3處,引泉引溪水33處,地下水水源地18處。
區域一體化供水區水源40處。現狀保留21處,新增水源19處。常用水源24處,備用水源3處,應急水源13處。
鄉鎮局域網供水區水源(不含4處與區域一體化公用水源)共112處。現狀保留34處,新增水源55處,調整水源地23處。常用水源55處,應急水源57處。
第二節 水源保護區劃定
全市區域一體化供水水源共有22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麵積合計462.23平方公裏。其中,一級水源保護區76.43平方米公裏,二級水源保護區271.72平方米公裏,準保護區114.09平方公裏。
全市鄉鎮供水水源共有35處已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10—1 已劃定水源保護區的區域一體化供水水源一覽表(單位:km2)
規劃的152處水源中,有18處區域一體化供水水源和77處鄉鎮供水水源未劃定水源保護區。規劃按照相關規範要求對其劃定水源保護區。
表10—2 未劃定水源保護區的區域一體化供水水源
表10—3 鄉鎮級未劃定水源保護區水源地
飲用水源保護區是指依法在飲用水源取水口附近劃定的水域和陸域,包括地表水源保護區和地下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去看劃分技術規範》、《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等相關文件要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應按照不同水域特點進行水質定量預測,並考慮當地具體條件,保證在規劃設計的水文條件、汙染負荷以及供水量時,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相應的標準。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應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供水量、開采方式和汙染源分布確定,並保證開采規劃水量時能達到所要求的水質標準。
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應當符合水環境功能區劃。
第三節 水源保護措施
城市和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保持85%以上,國控、省控斷麵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跨市斷麵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為加強梅州市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有效防止水庫水質汙染,保障群眾飲用水安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市範圍內承擔水源功能的小型水庫退出養殖承包,實行“人放天養”。禁止向水庫投放魚飼料、有機肥、無機肥和其他生物複合肥,取締或關停水庫周邊的畜禽養殖場,確保水庫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III類標準以上。
規劃203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承擔水源功能的小(1)型水庫退出養殖承包;2035年前完成全市所有承擔水源功能的小(2)型水庫退出養殖功能。
三、地下水保護措施
(一)按照《取水許可與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等有關法規,加強全市地下水開采管理,嚴格地下水資源取水許可審批和水資源論證製度,實行地下水開發利用紅線管理,嚴格地下水開采總量控製。嚴格執行《廣東省地下水功能區劃》,全麵加強地表及地下水資源保護和管理。
(二)推動地下水汙染防治體係建設。堅持保護優先的總體方針,加大對地下水汙染狀況調查和監管力度,綜合防治,著力解決地下水汙染突出問題,切實保障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嚴格控製城鎮、重點工業、農業麵源對地下水的汙染,加強土壤對地下水汙染的防控,健全法規標準,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成以防為主的地下水汙染防治體係。
(三)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在國土資源、水利及環境保護等部門已有地下水監測工作基礎上,充分銜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監測網絡,整合並優化地下水環境監測布設點位,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地下水環境監測信息共享。
(四)根據梅州市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強化韓江上遊流域生態公益林的建設,發揮生態公益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方麵的生態功能。
(五)近年來,梅州市農業麵源汙染呈發展趨勢,對水環境質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故要堅持“以防為主”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針,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管理體係,合理施用化肥、農藥量,實施“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並重”的環境保護方針,積極開展農村生態示範村建設,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入,減少來自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和破壞。
(六)構建和完善由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農田防護林、城市環境風景林、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省級生態公益林和市、縣級生態公益林組成的生態公益林體係,逐步使生態公益林麵積占50%,努力構建梅州市生態經濟體係;落實《廣東省森林保護條例》規定各級財政對林業的投入不少於財政支出1%的法律規定,切實增加對森林保護的投入。此外,盡快解決木材和經濟林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材料林,提高林木生長量和木材產出量,緩解對森林保護特別是生態公益林保護的壓力,促進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發展。
四、地表水保護措施
(一)加強保障現有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其主要目的是檢驗地表水水質保護工作的進展情況。目前梅州市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並能按水環境功能區的要求穩定達到國家相應功能區的標準。梅州市各監測站點(斷麵)目前能適應其水資源保護的需要,今後隨著梅州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縣級行政區排汙情況會發生變化,現有的監測站點(斷麵)也應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各級政府應積極推行重點汙染企業安裝在線自動監測係統,加強對重點汙染企業的汙染監控管理。進一步完善主要江河湖庫水環境監測網的建設,及時掌握區域水環境質量動態情況。加強跨行政區域水環境質量監控體係建設,促進“地方人民政府對管轄區環境質量負責”落實。完善飲用水源地監測製度和報告製度。
(二)加強汙染事故應急處理係統建設。近年來,廣東省水汙染事件時有發生,梅州市應總結其經驗教訓,為了能使事故發生的危害控製在最小限度內,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理係統。應對以往發生的事故類型進行分析,對事故發生處理等環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係統。
(三)加強信息能力建設,構建水質信息化服務是科學有效管理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為了加強信息化能力,梅州市各地區水質數據的采集、傳輸、處理、評價等,需要借助現代通訊與網絡係統。結合梅州市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及現有的科技水平,提出具體的水質信息服務係統的組成及功能,並提出係統設備的配備方案和實施進度,最後進行投資估算。
(四)加強市、縣、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保護。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等有關法規、政策,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
(五)優化調整取水排水格局,實現高、低用水功能之間的相對分離與協調和諧;供水通道嚴禁新建排汙口,依法關停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排汙口,彙入供水通道的支流水質要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要求。
(六)全市所有鎮以上(含鎮級)供水企業應基本實現自動控製,出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嚴格監控飲用水源地取水口1000米範圍內工業汙染源(點源)的分布及汙染物達標排放情況、農業麵源、生活汙染源和流動源的分布以及汙染程度。
(七)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風險排查,列出清單,依法清理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汙口。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工作,在人類活動頻繁影響較大的一級水源保護區設置隔離防護設施。
(八)建立健全飲用水源安全預警製度,受上遊汙染、降雨徑流、農田退水等因素影響較大的飲用水源,要建立相應的汙染預警製度,形成飲用水源的汙染來源預警、水質安全預警和水廠處理預警三位一體的飲用水源安全預警體係。
第一節 節水總體目標
通過控製用水總量、提高用水利率、落實節水措施、提高監控能力,提高節水意識等,將梅州市建成“產業結構布局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水資源配置與高效利用工程體係完善、多方位現代化水資源管理覆蓋全麵、節水管理製度貫徹到位、全民節水意識提高”的節水型社會,實現人水和諧。
第二節 節水指標
從生活(包括公共機構)用水、工業用水、水生態與環境、非常規水源利用四個方麵提出節水目標指標,對節水目標進行引導。
表10—1 節水指標表
說明:2025年、2035年目標值參照《梅州市節約用水規劃》,2035年依據2030年指標,根據梅州實際情況,適當提高。
(一)加強供水管網改造,控製供水係統漏損。加快供水管網技術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供水管網綜合漏損率降低到目標值,達到節水型管網漏損率標準要求。
(二)推廣和安裝生活節水器具。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提高節水器具普及率,安裝新型智能水表,推廣節水型生活器具、節水型便器係統、節水型淋浴設施。
(三)創建節水型小區。開展節水型社區和城鎮示範工程建設,在新建小區中選擇示範點,創建節水型居民小區和社區,逐步將節水的先進管理辦法和措施推廣輻射到梅州市更多的居民小區中,推動節水工作的開展。節水型居民生活小區應做到合理配置居民小區的各類水資源,小區居民生活用水和小區內的公共用水配置節水型器具,實行定額用水,節水管理組織健全,節水器具配備齊全、性能達標,運行良好,水表計量準確等。
(四)加強節水知識宣傳和教育。調動全市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把節約用水變成群眾參與的自覺行動,改變群眾用水習慣,減少不必要用水和提高水重複利用率。
(五)合理提高水價,實行階梯水價管理。對生活用水逐步實行階梯式水價製度,取消“包費製”,分戶裝表,計量收費,按用水量多少實行階梯水價控製管理,逐步建立起由水資源費、自來水水費和汙水處理費組成的較合理、係統的水價體係。
二、公共生活節水措施
(一)創建節水型示範點。選擇典型單位(主要是公共機構、酒店餐飲、教育等部門),創建節水型示範點。通過示範點的示範帶動作用,逐步將節水的先進管理辦法和措施通過建設節水型示範點建設工程,推動節水工作的開展。
(二)開展利用多水源,推廣非常規水源回用技術。城鎮中水管網係統與各類公共建築相連,在公共用水中全麵取代自來水,並利用價格杠杆,引導洗車場用中水,並引導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企業利用中水。
表10—2 節水示範工程建設內容表
三、工業節水措施
(一)大力發展循環用水係統、串聯用水係統和回用水係統,優化企業用水網絡係統;發展和推廣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術,發展閉式回收係統;發展外排廢水回用和“零排放”技術,推廣外排廢(汙)水處理後回用於循環冷卻水係統的技術。重點加強工業冷卻水的循環利用,尤其是對火電冷卻水的循環利用是今後節水工作的重點,火力發電行業節水主要是完善和推廣濃漿成套輸灰、幹除灰、幹除渣及空冷等技術和設備,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降低生產單耗指標。
(二)建立分質供水網絡,按照生產工藝對水質的不同要求,在各縣(市、區)工業園區廠際間推廣串聯供水技術,增加工藝水重複利用率。
(三)嚴格市場準入及限製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產能過剩行業,大力推廣工業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推動用水器具生產企業及現有高耗水行業的節水技術改造。
第十一章 突發供水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節 突發供水事件分級分類
根據突發供水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梅州城區突發供水事件可分為自然災害、工程事故和公共衛生事件三類:
(一)自然災害引起的突發性事件。
⒈連年幹旱,清涼山水庫或梅江河水位持續下降,取水設施無法正常取水,導致供水設施不能滿足正常供水需求;
⒉地震、台風、洪災、滑坡等自然災害導致供水水源破壞,輸配水管網破裂,輸配電、淨水工程和機電設備損毀等。
(二)工程事故引起的突發性事件。
⒈戰爭、恐怖活動等導致供水水源破壞,取水受阻,泵房(站)淹沒,機電設備損毀等;
⒉清涼山水庫大壩、取水涵管等發生垮塌、斷裂致使水源枯竭,或因出現危險情況需要緊急停用維修、或停止取水;
⒊主要輸供水幹管和配水管網發生爆管,造成大範圍供水壓力降低、水量不足甚至停水,或其他工程事故導致供水中斷;
⒋供水消毒、輸配電、淨水構築物等發生火災、爆炸、倒塌、鹽酸嚴重泄漏等;
⒌大型或重點工程施工需要,實施大麵積臨時停水。
(三)公共衛生事件引起的突發性事件。
⒈水源或供水設施遭受有毒有機物、重金屬、有毒化工產品或致病原微生物汙染,或藻類大規模繁殖等影響正常供水;
⒉水源或供水設施遭受毒劑、病毒、油汙或放射性物質等汙染,影響正常供水。
根據《廣東省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征求意見稿)按供水事件可控性、影響城市供水居民人口數量和供水範圍的嚴重程度分為I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
(一)I級突發供水事件。
⒈受影響的居民人口超40萬人或超城市居民總人口40%;
⒉受影響的供水範圍占城市總供水範圍的50%以上;
⒊滿足前者之一且48小時以上不能恢複供水。
(二)Ⅱ級突發供水事件。
⒈受影響的居民人口為30~40萬人或占城市居民總人口30~40%;
⒉受影響的供水範圍占城市總供水範圍的40%~50%以上。
(三)Ⅲ級突發供水事件。
⒈受影響的居民人口為20~30萬人或占城市居民總人口20~30%;
⒉受影響的供水範圍占城市總供水範圍的40~50%以上。
(四)Ⅳ級突發供水事件。
⒈受影響的居民人口為10~20萬人或占城市居民總人口10~20%;
⒉受影響的供水範圍占城市總供水範圍的20~30%以上。
第二節 應急組織體係
突發供水事件應急領導小組(簡稱供水應急領導小組)為突發供水事件應急處理的綜合指揮機構。組長由主管供水的市或縣(市、區)領導擔任,副組長由協調城區供水的市或縣(市、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應急管理局局長擔任。成員由市或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宣傳部、應急管理局、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交通運輸局、水務局、衛生健康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氣象局、農業農村局、梅州海事局、梅州航道局、省水文局梅州分局、梅州軍分區、武警梅州市支隊、梅州供電局、通信公司、供水企業等組成。
供水應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簡稱供水應急辦),作為梅州城區、各縣(市、區)城區突發供水事件應急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彙總和綜合協調職責,設在市、各縣(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任由市、各縣(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兼任。
供水應急辦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檢查梅州城區突發供水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並負責梅州城區、各縣(市、區)突發供水事件的具體處置工作。
發生突發供水事件後,市供水應急領導小組按照市應急委員會的指令,成立現場指揮部並指定現場指揮官,開展現場應急處置工作,事畢後即行解散。
供水應急辦負責組建梅州城區、各縣(市、區)城區突發供水事件應急處置專家組,為突發供水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技術研判和評估決策的建議,是應急組織的谘詢機構,專家組由各成員單位的有關專家組成。
工作組為應急組織的工作機構。根據具體情況,供水應急領導小組下設11個工作組,分別為:綜合協調組、治安保障組、工程搶險組、環境監測組、醫療救護組、送水服務組、信息報送組、新聞宣傳組、物資保障組、調查評估組、善後處理組。各個工作組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牽頭,與負有應急處置責任的供水企業等組成,負責各自職責和專業範圍內的應急工作,受現場指揮部統一指揮。
第三節 預防與預警
監測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城市供水水質監管體係和檢測網絡,對檢測信息進行收集、彙總分析;對城市供水係統運行狀況進行評估並做出報告。
水質監測以市或縣(市、區)生態環境局和衛生健康局為主。生態環境局負責水源水體水質監測,汙染物排放的監督檢查;衛生健康局嚴格執行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加強對市民生活飲用水的監督監測工作。
供水水源監控:應急響應期間,水務局、廣東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負責每天報告水源水量情況。
水源水質監控:應急響應期間,生態環境局、衛生健康局根據各自職責負責水質的監控,每天報告水質情況。
供水連續性監控:由市或縣(市、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負責,並及時報告城區供水情況。
(一)預警信息。
預警信息包括:突發供水事件預警的級別、類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範圍、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警示事項以及應采取的相關措施和發布機構等。
(二)預警發布。
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預警信息均由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負責發布。
一旦確定發生發布Ⅰ級突發事件,市或縣(市、區)供水應急領導小組立即向市人民政府和省住建廳突發事件指揮部報告,省住建廳突發事件指揮部立即向省級人民政府和住建部報告。
Ⅱ級突發事件發生後,市或縣(市、區)供水應急領導小組立即向市人民政府和省住建廳突發事件指揮部報告,省住建廳突發事件指揮部應立即啟動本預案並向省級人民政府和住建部報告。
Ⅲ級突發事件發生後,由市或縣(市、區)供水應急領導小組負責,並向市人民政府和省住建廳報告。
Ⅳ級突發事件發生後,由縣(區)供水應急領導小組負責,並向市人民政府和市住建局報告。
(一)預警應對。
⒈發布Ⅲ級、Ⅳ級警報,宣布進入預警期後,各成員單位應根據即將發生的突發事件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2)發布預警公告;
(3)責令有關部門、專業機構、監測網點和負有特定職責的人員及時收集、報告有關信息,向社會公布反映突發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強對突發事件發生、發展情況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
(4)組織有關部門和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有關專家學者,隨時對突發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預測發生突發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響範圍和強度以及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級別;
(5)定時向社會發布與公眾有關的突發事件預測信息和分析評估結果,並對相關信息的報道工作進行管理;
(6)及時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發布可能受到突發事件危害的警告,宣傳避免、減輕危害的常識,公布谘詢電話。
⒉發布Ⅰ級、Ⅱ級警報,宣布進入預警期後,各成員單位除采取上述措施外,還應當采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措施:
(1)責令應急救援隊伍、負有特定職責的人員進入待命狀態,並動員後備人員做好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的準備;
(2)調集應急救援所需物資、設備、工具,準備應急設施和避難場所,並確保其處於良好狀態、隨時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3)加強對重點單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衛,維護社會治安秩序;
(4)采取必要措施,確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等公共設施的安全和正常運行;
(5)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避免或者減輕危害的建議、勸告;
(6)轉移、疏散或者撤離易受突發事件危害的人員並予以妥善安置,轉移重要財產;
(7)關閉或者限製使用易受突發事件危害的場所,控製或者限製容易導致危害擴大的公共場所的活動;
(8)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必要的防範性、保護性措施。
(二)預警信息調整、解除。
發布預警信息的部門根據事態的發展,按照有關規定適時調整預警級別,及時更新發布預警信息。
有事實證明不可能發生突發事件或者危險已經解除的,預警發布信息的部門應當立即在原公布範圍內宣布解除警報,終止預警期,並解除已經采取的有關措施。
(三)預警信息發布、調整、解除方式。
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宣傳車等,采用公開播送、派發傳單、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學校等特殊場所、警報盲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方式。
第四節 應急響應
突發供水事件發生後,水源工程管理單位、供水企業作為第一響應責任單位,應在事發後立即啟動以本單位為主體的先期處置預案機製,並立即報告市供水應急辦。
接到突發供水事件信息後,供水應急辦應立即派人核實其真實性,根據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波及範圍等情況,相關部門進行必要的社會動員,並向社會提出安全保障及各項臨時措施的有關要求,做好城市供水突發事件信息發布工作。
供水應急辦向供水應急領導小組彙報後,應按照市供水應急領導小組的要求立即通知環境監測組、工程搶險組、物資保障組和送水服務組等按照預案職責分工和分類應急措施的方案迅速進入應急準備狀態,確保應急物資和搶險隊伍及時到位。
受城市供水突發事件直接影響的單位負責人要在最短時間趕赴現場,做好生產安排、調度工作機相關人員的安撫工作。
(一)如果水質不達標時,通過水廠進行強化處理,例如:增加投放藥量,增加飲用水在水廠停留時間。梅江河水位低時,采用減壓、限製、分段供水的方式進行供水。
(二)梅江河發生突發性水源汙染事件時,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和《城市供水和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技術標準》(CJJ∕T282—2019)短期突發性水源汙染事件對城市供水的影響一般為5~10d。
(三)當一個水廠檢修或者出現事故時,其他水廠的聯合調度按梅州粵海水務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來執行。
(四)通過挖潛增加供水量並啟用備用水源,此時應對水質進行檢測,確保達到相應供水水質標準。
(五)對自然災害事件中損毀的水源工程、輸配水管網、淨水工程及配套設施設備等進行緊急搶修,並啟用應急備用水源和臨時供水設施。
(六)根據水源、輸配水管網布局及連通情況,實施多水源聯合應急調度,合理調配管網供水量及供水範圍,采取分時段分片供水。
(七)以同時兼具農業灌溉功能水庫作為供水水源的,根據具體情況限製或停止向農業灌溉供水。
(八)適時壓縮用水指標,限製城市建築、洗車、綠化、娛樂、洗浴行業用水,控製工業用水。
(九)根據《城市供水和應急備用水源工程技術標準》(CJJ∕T282—2019)水源短缺時,應急供水應首先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其次為重大生命線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的用水需求,包括醫院、電力、通信、消防、供熱供氣、黨政機關、公用公共服務等,以及其他特殊用水,如重點企業、科研結構的用水。
(十)對局部區域、重點用水單位,調配運水車輛送水。
(十一)對本地的桶裝水、礦泉水和純淨水進行統一調配,並緊急從周邊區域調運桶裝水、礦泉水和純淨水,及時發放給居民飲用。
(十二)行政區域、跨流域進行應急調度,保證城市應急供水。
(一)緊急搶修事故中損毀的工程設備,如水源工程、輸配水管網、淨水工程及配套設施機電設備和計算機係統,啟用應急備用水源、臨時供水設施和備用係統,實施水量應急調度。
(二)調配和安裝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移動式淨水設備、水質淨化裝置。
(三)適時壓縮用水指標,限製城市建築、洗車、綠化、娛樂、洗浴行業用水,控製工業用水。
(四)針對局部區域或重點用水單位,調配運水車輛送水。
(五)對當地的桶裝水、礦泉水和純淨水進行統一調配,並緊急從周邊區域調運桶裝水、礦泉水和純淨水等,及時發放給居民飲用。
(一)當常用水源受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汙染時,應迅速派人趕赴汙染發生現場,掌握情況,確定汙染源,同時關閉供水設施,停止供水,加強對受汙染的水源實施加密監測。啟用應急水源,采用減壓、限製、分段供水的方式進行供水,在App或短信通知提醒市民貯備好飲用水。
(二)供水管網水質發生汙染後,應迅速派人趕赴汙染發生現場,了解汙染情況、範圍,並立即采樣分析,製定相應對策,並報告市疾控中心。同時關閉有關管網閥門,將管網儲水排空。經過衝洗消毒達到規定要求後,才能將管網投入使用。
(三)水源短缺時,應急供水應首先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其次為重大生命線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的用水需求,包括醫院、電力、通信、消防、供熱供氣、黨政機關、公用公共服務等,以及其他特殊用水,如重點企業、科研結構的用水。
(四)增加自備水源供水量,由市環境監測中心、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等對其水質進行化驗,確保達到飲用標準。
(五)調配安裝小型集中式供水設施、移動式淨水設備、水質淨化裝置等應急供水設施。
(六)根據水源、輸配水管網布局及連通情況,合理調配管網供水量及供水範圍,采取分時段分片供水。
(七)適時壓縮用水指標,限製城市建築、洗車、綠化、娛樂、洗浴行業用水,控製工業用水。
(八)針對局部區域或重點用水單位,調配運水車輛送水。
(九)根據重點汙染企業廢水排放和重點排水企業檔案,關閉水閘、水閥,加強對重點排汙企業的監管力度,限產或停產。
(十)對當地的桶裝水、礦泉水和純淨水進行統一調配,並緊急從周邊區域調運桶裝水、礦泉水和純淨水等,及時發放給居民飲用。
第五節 應急保障
工程設施搶險力量:供水企業搶險隊是突發供水事件搶險的主要專業隊伍,擔負事發現場的工程設施搶險和安全保障工作。市防汛機動搶險隊、各急救中心等作為搶險隊伍的補充,在需要時聽從市供水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調遣。同時要積極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誌願者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建立群眾性應急隊伍。駐梅部隊、武警、民兵預備役負有參與和支援搶險救災的義務。
專家谘詢和技術力量:由從事科研、勘察、設計、施工、質檢、安檢等工作的技術專家組成,負責事發現場的工程設施的運行安全性鑒定,研究應急方案,提出相應對策和意見等。
應急管理力量:由市政府有關工作人員組成,負責接收省、市政府應急指令,組織各有關單位對城市供水企業安全事故進行應急處置,並與有關部門進行協調及信息交換。
市或縣(市、區)供水應急辦負責組織、協調各供水企業的應急物資的儲存、調撥和緊急供應,保障搶險救援隊伍的相應裝備投入;市或縣(市、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組織藥品的儲存、供應;市或縣(市、區)財政局負責安排突發供水事件應急準備和搶險救援工作資金,並對應急保障資金的使用和效果進行監管和績效評價。應急工作中應急物資的調用,由市或縣(市、區)供水應急辦組織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實施。
突發供水事件發生後,市或縣(市、區)衛生健康局根據需要組織、協調應急響應時的醫療救治工作,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組織開展群眾性衛生救護和醫療救治知識宣傳工作。根據突發供水事件的特性和需要,做好疾病控製、消毒隔離和衛生防疫準備,並嚴密組織實施。
為處置突發供水事件做好運輸保障工作。市或縣(市、區)公安局負責緊急處置交通安全保障的組織與實施,製定緊急情況下應急交通工具優先通行製度,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保障運輸安全暢通。梅州海事局負責並依法實施內河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人民政府協助做好緊急交通保障工作。
市或縣(市、區)交通運輸局依法建立緊急情況社會交通工具的征用程序,確保搶險救災物資人員能夠及時、安全送達。
突發供水事件發生後,市或縣(市、區)公安局負責應急工作中的治安保障,及時、主動、有效地采取疏散、搶救人員,設立現場警戒等緊急處置措施,控製事態發展,減少危害發生。武警支隊予以協助和配合,並負責相關保衛工作。事件所在地區人民政府協助做好治安保障工作,基層政府和社區組織要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群防聯防,協助公安部門實施治安保衛工作。屬地警力、基層政府和社區組織要迅速組織救災現場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嚴懲趁火打劫和製造事端的犯罪行為,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防範保護。
開發突發供水事件環境信息和救援力量信息數據庫,在現有市或縣(市、區)應急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城區突發供水事件應急通信和信息管理係統。加強突發供水事件監測預警係統,完善城區突發供水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準。
根據應急處置工作需要,市或縣(市、區)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協調組織各電信運營商架設臨時專用通信線路、啟動應急通信車或其他特種通信裝備,建設現場應急處置機動通信樞紐,實現現場應急指揮部與市供水應急領導小組之間視頻、音頻和數據信息的實時傳輸,確保突發供水事件應急處置時的通信暢通。
成立突發供水事件應急處置專家委員會。由市或縣(市、區)供水應急辦負責與有關專家的日常聯係,並針對突發供水事件的類型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置專家信息係統。同時組織有關專家針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供水事件開展監測、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方法的研究。
第一節 規劃思路
按照保障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要求,將建設工程分為近期(2021—2025年)和中遠期(2026—2035年)。
近期主要任務如下:(一)按輕重緩急推進蓄、引水工程實施,解決城鎮供水問題,加快重要水源地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工程,實現各縣(市、區)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
中遠期主要任務如下:進一步優化區域一體化、鄉鎮局域網供水區、農村集中供水區劃分,擴大統籌供水覆蓋範圍,優化水源配置,提高供水品質,推進節水技術與智慧供水運用,完善運營維護機製,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建立配置合理、高效利用、安全穩定的水資源保障體係。
第二節 建設項目安排
規劃建設項目60個,總投資141.49億元,分近期和中遠期實施。其中近期規劃建設項目41個,投資96.41億元,中遠期規劃建設項目19個,投資45.08億元。
一、近期建設項目安排
結合《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各縣(市、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策劃的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各縣(市、區)供水保障近期建設項目如下表所示:
表12-1 各縣(市、區)供水保障近期建設項目表
圖10-1 梅州市近期供水規劃圖(注:部分工程未在圖上表示)
二、中遠期建設項目安排
在近期項目的基礎上,優化供水區劃分,擴大統籌供水覆蓋範圍,優化水源配置,提高供水品質,推進節水技術與智慧供水運用,完善運營維護機製。
表12-2 各縣(市、區)供水保障中遠期建設項目表
第十三章 運行管護機製
一、管理主體
以國家投資(包括省、市、區級財政投資)修建的供水工程,資產所有權歸各級政府所有,由鎮(街、區)政府組織成立供水管理單位或委托相關單位管理。
由社會資金投資修建的供水工程,資產歸投資者所有,由投資者組建的項目法人負責管理。
二、管護內容
(一)工程設施保護。
劃定工程管理範圍和保護範圍。在供水設施及其附屬物的安全保護範圍內,禁止進行對供水設施安全和水質有影響的行為,如挖坑、取土、挖砂和爆破,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修建建築物、構築物,堆放垃圾、糞便,其他從事危害供水設施安全的活動。
(二)工程設施管理。
經營管理單位應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建立包括水源衛生防護、水質檢驗、輸配水管網、淨水設施與設備、崗位責任、運行操作、交接班、維護保養、計量收費等運行管理製度,嚴格按照製度進行管理。
(三)日常生產管理。
由經營管理主體單位應根據建立的工程運行管理製度、崗位職責,加強日常運行管理。應建立工程運行管理檔案製度,歸檔材料包括:供水工程竣工報告、竣工圖紙、工程招標合同、設計文件、圖表、驗收文件、工程結算、財產清單等;供水工程運行中的水質監測記錄、水源變化記錄、設備檢修記錄、生產運行報表和運行日誌。
(四)日常水質監測管理。
由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負責檢測。可利用自來水公司現有的在線監測係統對各水廠水源水、出廠水和管網水的水質進行在線監測。經營管理單位應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到水廠進行製水工藝技術的具體指導,確保出廠水合格。
(五)管網運行管理。
對供水管網進行日常管理,確保管網的安全運行。
(六)管網搶修隊伍的建立與投訴平台管理。
經營管理單位要建立專業的工程養護和搶險隊伍,建立和完善供水工程維護的服務體係,定期對淨水設施、管道、供水建構物和設備等進行養護。供水管網日常的維護搶修,可委托第三方進行外包,確保搶修的及時率。對報修、報漏及投訴可利用現有的供水熱線平台,確保用水戶投訴渠道暢通。
三、管護責任
(一)水廠職責。
對所屬的供水工程製定具體的項目運行管護辦法,落實管護人員、管護措施和管護人員報酬,並明確其責任和義務,報縣級水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簽訂工程的管護相關協議;製定水收費標準,報當地物價部門審批執行,並按相關規定將收取的折舊費、大修費上交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工程發揮持久效益負責;對管轄範圍內的水源保護區、提水站、水池、輸水管道、管網、管理房等設施進行監管;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損毀情況進行統計彙總,向相關管理部門申請維修,並完善項目維修及運行管理檔案;向相關部門提交年度工程運行情況報告。
(二)縣、鎮級人民政府職責。
負責協助本轄區內管理的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工作,對工程發揮持久效益負責;依法查處轄區內破壞飲水工程的行為;監督工程項目的運行管護狀況。
(三)市、縣(區)自來水總公司職責。
負責對轄區內供水的業務指導、水質監測和經營管理監督;對工程建設及維護提供有關技術服務。
(四)市、縣(區)水行政部門職責。
在市、縣(區)政府的領導下,牽頭與相關單位劃定水源保護區;製定水利部門管理的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費收取標準,報當地物價部門審批執行,並將收取的折舊費、大修費儲存於市、縣(區)級財政供水工程管護資金專戶;依法查處轄區內破壞供水工程的行為,監督工程項日的運行管護狀況,對轄區內管理機構的運行管護工作進行考核,參與轄區內供水工程運行管護的監督管理工作;負責供水工程項目維修技術方案的審查上報,並監督完善項目實施方案;組織驗收維修建設項目。
四、監督管理
相關單位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共同搞好供水工程運行管護工作,確保收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水利部門:負責抓好供水工程運行管護的監督管理工作,核查審批供水工程維修技術方案,對供水工程管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對維修項目實施組織驗收,依法查處轄區內破壞農村供水工程的行為。
財政部門:負責按有關要求集中管理供水工程管護資金,設立專戶、滾動使用; 按規定撥付農村供水工程所需維修補貼資金,並對各項目管護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衛生部門:加強居民生活飲用水的衛生監督工作,定期對出廠水、二次供水、末梢水等水質進行監測,並建立居民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信息發布製度。
生態環境部門:負責配合做好供水工程水源保護區劃定及相關工作。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預警機製,並將水質監測數據與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共享。
第十四章 實施保障建議
隨著梅州市經濟的平穩有序發展,改變城鄉環境,建設完善的城鄉供水保障係統工程,將對城鄉發展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城鄉供水保障規劃的實施提出以下實施保障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逐級壓實責任
通過加強組織協調,督促各級相關部門按照責任分工,落實責任,協調聯動:水利部門技術到位,財政部門確保資金投入,審計部門加強資金的監督使用,發展改革部門加強項目管理,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內外結合”的工作體係。
二、引入市場機製,多方籌措資金
(一)加大財政投入。結合年度實施計劃,集中財力,一是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二是通過政府投資、貸款、融資等,積極落實地方政府投入,按時、足額落實資金,持續鞏固財政性資金在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投入。
(二)擴大融資渠道。建立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供水項目投融資體係,吸引和鼓勵多種投資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引導供水企業和業主投入,鼓勵社會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飲水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堅持“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發動群眾,多方集資,形成多元化的投入體係。
(三)加強資金管理。一是嚴格執行國家水利資金管理辦法和廣東省城鄉供水項目相關資金管理辦法,對城鄉供水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嚴格財經紀律,加強財務審計,杜絕違紀行為,確保政府投融資資金用到刀刃上。二是實行縣級報賬製,加強項目資金管理。三是財政、審計部門隨時對項目資金進行監督檢查,跟蹤使用情況,紀檢監察部門對項目實行全過程監督。
三、堅持規劃引導,規範工程建設
堅持規劃引導。加強供水專項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各相關行業規劃的銜接協調。樹立規劃先行理念,以規劃為指導,製定年度實施計劃,引領供水設施建設。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要按照近遠期相結合的建設原則,分期、分批組織實施。給水管網的建設應與給水水源、給水廠的建設同步進行,以確保供水的保證率。在再生水利用工程中,對再生水用戶應明確提出用水管理要求,再生水用水設施要和再生水處理設施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四、加強運行管護,健全機製體製
加快完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法規政策體係的建設,將水源地等保護工作切實納入到法規政策體係中,嚴格執行規定,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查處各種環境違法和破壞行為,提高執法工作力度。
五、創新節水技術,建設節水城市
推進供水設施智能化建設,深化完善智慧供水係統,實現全流程遠程監管和智能聯動控製,優化生產調度,保障高效供水,促進節能降耗,降低產銷差,實現智慧化運營。
利用微信平台、宣傳欄、發放宣傳頁等形式,大力宣傳水源保護、節約用水的重要性,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進一步樹立生態文明和人水和諧的理念,動員全體市民自覺行動起來,更加珍惜、節約保護水資源,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企業內部的用水重複利用率,重視節水工作,加大節水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工業企業利用再生水,以節約城市水資源。
六、建好人才隊伍,加強人才保障
重視人才招引,牢固樹立人才意識,做好關鍵崗位和核心專業的人才引進工作。重視人才培訓,建立健全學習培訓體係,強化人才梯隊培養體係建設,重點加強農村供水人才隊伍建設,為供水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重視人才激勵。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設和完善人員考核體係,打破大鍋飯格局,建立一係列人才公平競爭機製,通過薪酬改革、輪崗交流、公開競聘等辦法,增強幹部職工崗位危機意識和反腐敗風險意識,激發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