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新時代梅州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梅州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總抓手,舉全市之力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梅州貢獻。
《方案》提出從十方麵、三十六項舉措推動新時代梅州高質量發展。其中,全力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方麵,實施產業引領、基礎支撐、改革賦能、開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六大”工程,推動一批重大事項、重大項目納入國家部委和省年度工作要點,加快構建融灣現代化產業體係,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融灣入海”重要支點和服務國內大循環節點城市。
持續有效擴大內需,加固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方麵,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優化完善縣域商業體係,創建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精準擴大有效投資,按照“三年工程瞄準兩年幹”要求,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建設高效順暢的現代物流體係,培育壯大商貿流通行業市場主體,加快公共型農產品冷鏈骨幹網建設。
堅持製造業當家,強化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方麵,建設現代化產業集群,對接融入省20大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先進材料千億產業集群和一批百億級產業;打造高水平產業發展平台,高標準謀劃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規劃建設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培育壯大一批優質企業群,深化“鏈主”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項培育工程,發展壯大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加強優質產業項目招引共建,建立完善市縣領導掛鉤聯係重點項目機製,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築牢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方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爭取省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事一議”項目,強化科技創新的教育和人才支撐。
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方麵,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健全支持各類市場主體融合發展的體製機製;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製;落實《梅州市全麵對標廣州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鍛造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方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堅持“精準畫像”,支持各縣(市、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係,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區域協同聯動,落實省市縱向幫扶和市際橫向幫扶協作,完善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機製。
推動綠色發展,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方麵,推進綠美梅州生態建設,深入實施“八大工程”,持續優化林分、改善林相,擴大綠量、提高綠質、增強綠效;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實施新一輪汙染物協同減排;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深入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強化民生保障服務,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方麵,聚焦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構建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係;增加高品質精神文化供給,加強革命遺址、紀念設施、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深挖客家文化內涵,打造更多具有時代特征、嶺南氣派、梅州風情的客家文藝精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開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社會保障從“製度全覆蓋”轉向“人群全覆蓋”。
統籌發展和安全,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底線方麵,堅守糧食安全底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完善數字電網、油氣管網和能源產供儲銷體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嚴防房地產、金融、財政等重點領域風險疊加共振;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
強化組織保障方麵,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新時代梅州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各方麵,將高質量發展各項任務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督辦項目,納入紀檢監察專責監督和巡察監督重點內容,用好考核評價“指揮棒”,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比學趕超、爭先創優,形成合力推動梅州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方案》指出,到2027年,全市高質量發展實現新進步,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城鄉區域協調性進一步增強,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綠美梅州生態建設持續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到2035年,高質量發展實現更大成效,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更加平衡,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加快形成,美麗梅州基本建成,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