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五公開 > 結果公開 > 落實情況公開
梅江區圍繞“八大工程”深入推進綠美梅江生態建設
擦亮生態底色 賦能綠色發展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5-24 09:20:49  瀏覽:-
字號:

  初夏時節,漫步在梅江大地,公園裏、道路旁、田野間、河湖畔,從鄉村到城區處處綠意盎然,呈現出一幅綠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鳥為鄰的生態畫卷。

  當前,梅江區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深入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提出實施綠美森林提質、綠美城鄉建設、綠美保護地提升、綠美資源管護、綠美經濟增量、綠美生態增益、綠美文化發掘、綠美成果共享“八大工程”,做到在“增綠”上下功夫,在“提質”上做文章,在“惠民”上見成效,營造“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綠美城鄉人居環境,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讓天藍 、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卷成為梅江區亮麗名片。目前,梅江區森林覆蓋率達72.28%。

  城鄉移步成景 共享美麗家園

  日前,不少市民驚喜地發現,家門口的東山公園“變了樣”。東山公園位於梅江區東山大橋附近(江北端江邊路夾角),梅江區結合區域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提升行動,在保留原有景觀不變的基礎上,將該公園升級改造成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生態小公園。除了規劃便民停車場外,還在公園內增設了路燈、休閑座椅,鋪設了瀝青路和草地,栽種了花。“雖然不像大公園那樣功能齊全,但是也能夠滿足我們的休閑需求。晚飯後,和家人鄰居來這裏散散步、聊聊天,日子過得很舒心。”市民陳佳薇望著眼前這個小巧玲瓏的公園讚歎道。

  轉角見綠,移步入園。這些“見縫插綠”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袖珍公園,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的同時,也為周圍群眾提供了更加舒適便捷的休閑綠色空間。

  駕車行駛在西陽鎮X950線路段上,一道道紅、黃、藍相間的彩色路麵標識,如同彩虹一般,與沿途錯落有致的綠樹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公路風景。2022年9月,梅江區全麵完成西陽鎮X950線10.318公裏公路的挖補修複、鋪設瀝青,創新“紅黃藍”標誌標線等工作。同時,完善道路兩旁安防設施,種植三角梅、紅花檵木、爬山虎等喬灌木。“我們立足地方自然與文化特色,通過提升鞏固、整體改造等方式,推進公路綠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設,全麵提升交通沿線環境的生態性與觀賞性。”梅江區交通運輸服務中心工程師利建成說。

  綠化公園和公路,是梅江區實施綠美城鄉建設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城鄉一體綠美提升,建設一批綠美小公園、綠美住宅小區等,同時,提升綠色通道品質,堅持“綠美公路”建設與生態文明相結合,與鄉村振興同步規劃實施,加快暢通路網“毛細血管”,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綠化體係,打造“暢、安、舒、美”通行環境。2023年,梅江區將集中力量打造綠美住宅小區30個、城市綠美小公園(口袋公園)30個、綠美自然村莊65個、綠美鄉村小公園60個、建成綠美古驛道60公裏、建成綠美碧道100公裏、建成綠美鄉村公路81.68公裏。

  科學精準施策 提高森林質量

  在城北鎮玉水村桐花穀郊野公園,沿著石階而上,可見近年栽種的樹苗錯落有致。據介紹,2020年至2021年,梅江區在城北鎮玉水村、紮上村、嶺上村實施森林碳彙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造林作業項目,選擇紅錐、油桐等特色樹種進行隨機混交造林,讓森林內部生態係統變得更加穩定。

  這是梅江區積極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建設的一個縮影。當前,梅江區通過優化百歲山郊野公園、長沙鎮梅江河兩岸、公益林人工桉樹純林采伐跡地、防火林帶等,並因地製宜采取人工造林、更新優化等方式,對已發生鬆材線蟲病的質量低的樹種進行采伐除治,補植紅錐、南方紅豆杉、紅花荷、鐵冬青、陰香、木荷等質量高的樹種,同時以割灌除草、鬆土擴穴、培土施肥方式進行撫育,不僅有利於森林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優美的景觀,還能有效解決火險係數高、森林病蟲害風險大的問題,提高森林質量。據了解,今年梅江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林分優化目標6000畝,目前已完成4648畝,占年度目標任務77%,同時正在實施22500畝森林撫育和剩餘的林分優化工程。

  保護森林資源,是一項不容鬆懈的長期工作。梅江區在做好植綠、補綠工作的同時,還持續加大守綠護綠力度。通過建立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林長體係,配備基層監管員和專職護林員,構建“一長兩員”(即“村級林長+護林員+林管員”)管護模式,劃分責任區域,實施網格化管理。全區豎立151塊區、鎮(街)、村三級林長公示牌,目前全區各級林長144人,村級管護責任人248人,專職護林員共156人。同時,梅江區建立“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工作機製,加強涉林行政執法與司法、公安機關相銜接,依法打擊林業違法犯罪活動。“每天我們都會在各自負責的區域內進行巡查,做好古樹保護、勸阻野外違規用火行為等工作。”在梅江區城北鎮玉水村護林員這個崗位堅守了十多年的朱永猛告訴記者,他將盡職盡責巡護好每一個山頭、每一片林區,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盤活林下經濟 實現綠富雙贏

  走進位於西陽鎮龍坑村的森峰現代農業綜合體示範園林下種植基地,茂密的樹林中,隻見一朵朵剛冒頭的紫靈芝分布在林間,生機勃勃。“今年先行在林下種了600多畝紫靈芝,預計總產量13000斤,產值可達300萬元,四至五個月後,便可采摘。”看著長勢良好的紫靈芝,廣東森峰農林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衛星十分高興。

  記者了解到,西陽鎮龍坑村、秀竹村自然生態環境好,交通便利。起初,廣東森峰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在大棚種植赤靈芝,後進一步擴大產業發展,把種植基地拓展到大自然,利用當地林下自然環境,發展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特色產業。林下種出的紫靈芝更接近野生風味,品質更佳,更受市場歡迎。隨著種植基地不斷擴大,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增加收入。

  護“綠”有方,林下才能生“金”。在梅江區農業農村局的指導支持下,龍坑村對該村楊梅坑現有布局不合理的桉樹林進行改造,先鏟除了原有的桉樹,重新栽種紅錐、木荷、火力楠等,改造麵積共41.85畝,進一步改善林相,為林下種植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森林蓄積量。黃衛星表示,接下來企業將在保護森林生態係統基礎上,進一步盤活閑置林地,經營特色產業,預計三年後靈芝、南藥種植麵積達1800畝,逐漸形成集培育、種植、深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產業鏈,實現“一地生多金”。

  林業高質量發展,是“山水經”轉換為“致富經”的有力推手。在梅江區,發展林下經濟的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共有12家,主要林下經濟作物有鐵皮石斛、紅豆杉等。接下來,梅江區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因地製宜發展林下產業,促進林下經濟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讓綠水青山不斷“產金出銀”,實現農林資源優勢互補,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的生態富民路。(記者 張瑩娜 吳騰江 特約記者 鍾戈 鍾偉才 陳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