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五公開 > 結果公開 > 落實情況公開
內外兼修抓機遇 雙線聯動促落實
大埔以強有力招商引資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心劑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7-06 09:15:47  瀏覽:-
字號:

三合實業引進新的陶瓷生產線,大大提高了效率。(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餘灝 攝)

  去年以來,大埔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總牽引,堅持製造業當家,將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縣域實體經濟首要突破口,堅持逢會必講招商、逢事必提招商、逢人必談招商,持續釋放大抓招商的鮮明信號,不斷強化精準招商、拓寬招商渠道、保障資源要素,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向外借力 打好精準對接“組合拳”

  仲夏時節,萬物蔥蘢。走進大埔縣城工業小區,重點工程項目工地上機器轟鳴,一棟棟標準化廠房正拔地而起。

  今年以來,大埔縣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大埔縣茶陽鎮防洪工程等億元以上項目集中動工,深圳市大埔商會考察團、客籍台商、廣東省香港商會考察團等多批客商相繼踏訪大埔,洽談合作。

  項目加快推進,客商紛至遝來,背後是大埔縣堅定不移抓招商、促發展的決心。招商引資一直是大埔的“一把手”工程。去年以來,大埔縣委主要領導先後帶隊赴福建省廈門市火炬高新區、泉州市德化縣以及山東省淄博市、廣東省潮州市等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同時,大埔積極開拓新思路,選聘一批懂經濟、熟縣情、會談判的複合型人才,組建2支駐外招商團隊在深圳、廈門等地開展常態化駐點招商工作,努力將“招商圖”變成投資興業的“實景圖”。

  精準招商,“對症下藥”是前提。一方麵,大埔搶抓《梅州市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省《關於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幹措施》等重大政策機遇,持續盯緊大灣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點地區產業轉移趨勢,瞄準央企、國企和龍頭企業,針對粵港澳及周邊地區的食品加工、裝備製造及電子信息等企業開展精準對接,保證項目對接高頻高效、企業信息反饋零時差、項目洽談跟進更及時。

  此外,大埔充分發揮電力和瓷土、稀土、砂土資源優勢,繪製產業鏈招商圖譜,挖掘產業鏈上下遊潛在合作夥伴,強化“鏈主”企業和“配套”企業的縱向合作。今年,大埔成功引進以煤渣為原料、總投資10億元的新華量大裝配式建材項目,與大埔電廠形成上下遊產業鏈條。

  深圳、廣州、廈門、漳州、泉州……大埔縣駐外招商團隊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圍繞先進製造業、先進材料、新能源三大產業布局,訪企業、看園區、談合作、尋商機,在項目招引上不斷發力,著力引進產業鏈關鍵環節、上下遊配套企業,緊盯產業發展方向,全力推進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深挖合作潛力,招商引資質效不斷提升。

  2022年,大埔引進招商項目並動工建設10個,計劃投資總額95.09億元。今年上半年,已簽約項目9個,計劃投資總額32.3億元。

  勤修內功 提升項目落地“加速度”

  項目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為推動投資項目盡快落地以及老項目擴規模、增效益,大埔以加強作風建設為抓手,構建“外線聯絡、內線落實”工作機製,圍繞項目落地和企業增資兩大板塊接連出招,提振經營主體信心,讓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抓發展。

  “項目落地不到兩年,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企業服務,政府都是有求必應,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在這裏發展。”鴻翔瑞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奇告訴記者,目前廠房建設已經進入尾聲,正在完善周邊的輔助設施,車間的部分生產線已在7月初完成調試投產。

  著眼於優化完善招商服務,大埔成立服務專班,圍繞登記注冊、項目代辦、建設協調、要素保障等方麵,提供全天候跟蹤服務,促進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同時製定《大埔縣招商引資和重點項目聯審聯批實施方案》,推動要素保障部門及早介入招商項目預研預審,全麵落實告知承諾和容缺預審機製。

  “我們嚴格貫徹‘一起益企’服務機製,以開展‘作風建設年’‘競標爭先’活動為契機,切實轉變作風、靠前服務,製定了《重點項目跟蹤服務製度》,為每家進園企業配備1名具體負責領導和業務聯絡員,切實當好服務企業、無事不擾、有需必應的‘店小二’。”大埔縣科工商務局副局長陳畢賢說道。

  除了引進大項目、好項目外,大埔縣還注重服務好現有企業,鼓勵和支持現有優質企業增資擴產,讓老樹發新枝、讓小樹成大樹,實現現有企業的提檔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

  大埔建立企業跟蹤服務機製,依托工業園區管委會設立項目服務專員,每家企業由專人進行“一對一”對接,通過優化精準服務、精準宣傳政策,做好項目協調服務工作,幫助企業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去年,大埔縣成功推動大埔電廠在原廠址周邊投資興建二期工程,總投資達80億元,建成投產後可增加年發電量超100億千瓦時,年產值超45億元,創造稅收超2.7億元,推動稅收增長超過50%。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接下來,大埔將大力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提升行動,堅持“用戶思維”,梳理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全麵保障要素,對新企業新項目落實領導和部門一對一服務,對老企業落實領導掛鉤和上門服務,主動幫助破解難題,切實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餘灝 羅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