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南鎮濁水村,整潔美觀的柏油公路,綠油油的高標準農田,一座座茶坊散落在村子各處,空氣裏不時飄著陣陣茶香。(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沿205國道來到興寧市徑南鎮濁水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整潔美觀的柏油公路,路旁是大片綠油油的禾苗,一座座茶坊散落在村子各處,空氣裏不時飄著陣陣茶香。
當前,興寧市聚焦濁水村的傳統茶葉產業,與黃蜂窩茶酒產業基地、珍珠紅誠意酒城聯動發展,大力推進茶酒產業社區建設,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典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特色樣板。如今濁水村茶酒產業社區建設初見成效,不僅美了鄉村,更是興了產業、富了百姓。
建好組織網 黨建引領村級發展
“父老鄉親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以主人翁姿態投身到產業社區建設中去,共同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家園,共同譜寫美麗濁水新篇章。”去年11月濁水村啟動產業社區建設以來,村子裏經常出現黨員幹部入戶宣傳的身影。
“我們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村民小組為單元,劃分7個黨員責任區,全村黨員每人聯係6至7戶群眾,通過逐戶發放《濁水產業社區建設倡議書》《濁水村村規民約》等,加大宣傳發動力度,全麵激活內生動力。”該村黨支部書記何永珍表示,通過黨員帶動,濁水村全體村民紛紛參與撂荒耕地土地流轉、“三清三拆三整治”、牲畜圈養、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四小園”和停車場規劃打造等工作。與此同時,多名黨員還主動將自家菜地、閑置地貢獻出來,營造了“黨員帶頭幹、群眾跟著上”的良好氛圍。
作為興寧市、鎮、村三級書記黨建賦能“書記領航項目”,徑南鎮黨委、政府將產業社區建設項目作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重要抓手,通過成立徑南鎮濁水產業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加強統籌規劃、建設指導、政策扶持,確保項目推進上下貫通。同時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並成立了濁水產業社區建設理事會,充分發揮村民代表和理事會的最大效能。
激活產業網 拓寬農民致富渠道
“村子裏家家戶戶都種有茶葉,我家裏也種了幾畝,采的茶青可以直接賣到合作社,家裏能多一份可觀的收入。”村民何偉強到寶林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售賣自家采摘的茶青時如是說。該合作社負責人何茂江告訴記者,像這樣帶著茶青來合作社售賣的村民每天都有很多,隻要品質符合標準,他們全都可以收購。
“產業社區建設以後,政府部門對村裏零散的茶產業進行了整合和統一規劃,也出台了一些獎勵措施,對我們合作社、茶廠、茶農幫助特別大。”何茂江告訴記者,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他購置了一批茶葉生產設備,產能從以前每年可加工10萬斤幹茶到現在可加工15萬斤。隨著產能的提升,今年以來該合作社已向當地村民收購茶青超200萬元,帶動當地茶農增收。
濁水村擁有3140畝茶園和24家茶葉加工廠的資源優勢,在產業社區建設中,興寧市發揮其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和“興寧單叢”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品牌效應,盤活濁水村205國道旁多家民房,打造了興寧單叢茶集散中心,形成大型產品流通交易中心,並融入茶葉種植、技術交流、茶藝培訓、直播帶貨推廣等功能,促進產業、文化、旅遊及社區功能融合發展。如今,第一批由濁水村經聯社托管的八間茶葉門店已入駐並已正常營業,可把徑南鎮乃至興寧各地的茶葉集中在一起進行銷售。此外,興寧單叢茶文化館也正在這裏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興寧單叢茶集散中心建設以後,茶葉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吸引了很多外地客戶前來品嚐和購買。”俊記茶坊負責人李堅華說。
位於濁水村的黃蜂窩茶酒產業基地、珍珠紅誠意酒城,是當地大力推進茶酒產業社區建設的重要產業載體之一。它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方式,一期預計達產後年產值可達10億元,安排直接就業人數1000人,間接帶動就業人數2000人,實現企業效益和農戶增收雙贏。此外,當地充分發揮茶酒文化與農旅結合的聯動效應,將茶酒文化的展示、茶園自然風光、珍珠紅誠意酒城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聯動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為支持茶產業各個環節提升品質和效益,我鎮成立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聯動相關職能部門為茶企茶農爭取更多政策、技術、資金、人才支持。”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徑南鎮已出台《徑南鎮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獎補辦法(試行)》和《徑南鎮金融貸款貼息專項資金規定(試行)》,引導支持龍頭企業整合資源要素謀劃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提升產業規模效益。該鎮積極“請進來、走出去”,邀請相關茶葉專家、製茶大師指導茶農提升種茶技術及製茶工藝,並帶領茶企負責人到潮州市開展招商引資,加大加快農業龍頭企業招引和本土農業企業培育力度。
“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積極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到‘打糧食’項目上,全力支持‘四上’企業。”該鎮相關負責人說,徑南鎮將努力實現“做強茶、果、酒三個產業、培育三個規上企業”的目標,探索走出一條“出山融灣”的產業振興之路。
做好規劃圖 全力打造和美鄉村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村民的殷切期盼,自去年11月啟動產業社區建設以來,濁水村這個普通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各級的持續努力,既改善提升了村容村貌,又補齊了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我們以規劃引領項目建設,邀請專業規劃團隊,與我們共同製定了環境提升項目策劃方案、產業與文旅發展規劃方案,深入推進鄉村振興。”該鎮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濁水村茶酒產業社區完成了3公裏205國道濁水村段及4公裏主村道的升級改造;完成了600米河道改造提升;完成了5500餘平方米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其中拆除危舊房3100餘平方米;完成了80餘戶農房風貌提升;因地製宜打造了22 處“四小園”、13處停車場,規劃設置了10處文明鄉風、家庭家風家教宣傳標識。此外,美麗村屋建設、沿線垃圾分類屋增設、主村道綠化、農房風貌提升等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中。
織好治理網 培育文明村風民風
在實現人居環境提升和興產富民的同時,提升農民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弘揚時代新風,激勵群眾向上向善,營造良好的農村新風尚,也是實施產業社區建設的一大課題。
記者了解到,當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大力培育良好家風、弘揚文明鄉風、涵養淳樸民風,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充分利用黨員會議室等村級主陣地,搭建群眾議事平台,召開村民議事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組織黨員群眾對村級產業發展、鄉村治理、公共服務等進行民主議事,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並充分發揮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建立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積極創建“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此外,在村“兩委”幹部中先行培育4名“法律明白人”的基礎上,如今這一隊伍已擴大至10人,引導帶動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主動參與矛盾糾紛預防、排查等工作,為產業社區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撰文 陳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