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處理各類涉企糾紛3432件、嚴懲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35件、高效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民事案件188件、執結涉企執行案件1353件、執行到位金額5.5億元、走訪企業225家……一串串數字背後,是今年以來梅州法院堅持能動司法,聚焦公正與效率,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取得的亮眼成績。
近年來,梅州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不斷提升審判質效和透明度,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讓優質高效司法服務成為營造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護企暖商的“最強內核”。
以調促和 助企解困重返“賽道”
“法官,我親自帶團隊到深圳、東莞跑業務,拉回不少訂單,這個月的欠款能準時還上,放心!”興寧某科技公司負責人謝某語氣自信而輕快。
兩個多月前,該科技公司還因欠下巨額債務無力償還,被昔日的合作夥伴某電子公司一紙訴狀告上法庭。原來,兩家公司合作多年,電子公司一直向科技公司供應成品電子元器件,2022年9月合作終止時,科技公司仍欠貨款1013萬元。雙方約定分六期還款,但科技公司支付第一期貨款後,便因資金回籠困難無力支付剩餘的870多萬元欠款。
“雙方都是本地重點企業且案件標的額大,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對當地電子科技產業、企業正常經營和工人就業影響較大。”興寧法院立即對此案啟用涉企綠色通道,對案件優先送達、優先排期開庭,全力加速解紛。
此時,電子公司向法院申請訴中財產保全,要求查封科技公司機器設備,這無疑嚴重影響科技公司正常生產經營。
經過走訪調查、多方評估,了解到科技公司企業信用良好,兩家公司合作多年關係良好。“散買賣不散交情,有得談!”承辦法官心中有了決斷。
“合作多年,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值得體諒,心裏自然有杆秤。財產保全是為了更好、更快地解決糾紛,但若是一氣之下把對方的路堵死,可能是雙輸的結局!”承辦法官對電子公司負責人林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林某急切的態度有所緩和,采納了法院對設備進行“活查封”的建議,科技公司得以在查封期間繼續正常使用機器設備進行生產經營。
趁熱打鐵,聯合工業園區管委會多方協調,“在商言商,拖著欠款,不隻是電子公司資金受影響,科技公司商譽也受損。一個行業內,抬頭不見低頭見,各退一步吧!”
最終,電子公司主動放棄利息並自願承擔訴訟費和保全費,主動申請解除財產保全,雙方達成了分期履行的調解協議,科技公司每月向電子公司支付50萬元直至付清欠款。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今年以來,梅州法院進一步暢通涉企案件“立審執破”綠色通道,持續提升“法院+”多元解紛效能,大力推行涉企案件全流程解紛機製,調解買賣、借貸、擔保等各類涉企矛盾糾紛1540件。
活用“擔保置換” 巧執行為企鬆綁
“第三方案外人某機電公司表示,願意用案外土地‘活封’來置換被執行企業被凍結的不動產和賬戶!”市中院執行團隊接到電話後意識到:這起億元執行案有轉機了!
2021年8月,由於廣東某集團公司、興寧某房地產公司等8名被執行人未履行生效民事調解協議,申請執行人深圳某投資公司向法院申請強製執行,要求被執行人支付本息共計1.34億元。執行中法院依法查封、凍結被執行人相關不動產及賬戶,劃撥被執行人銀行賬戶2350萬元並及時發放給投資公司。
“收到的執行款和申請的執行金額還有較大差距!”投資公司並不滿意。“作為房地產企業,缺少流動資金、不動產和賬戶都被凍結,寸步難行啊!”被執行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各方僵持不下,案件艱難推進。執行團隊在多次走訪、與各方協調過程中了解到一個信息,其中一位被執行人可以提供案外土地進行“擔保置換”!
“對土地進行‘活封’,並不會影響該土地正常使用。一旦置換成功,被執行企業得以恢複正常經營,申請執行人有了‘定心丸’,雙方和解也會更有希望!”執行團隊反複向被執行人釋法說理、分析利弊,一遍一遍做思想工作。
在得到被執行人同意後,執行團隊迅速行動,組織相關部門認真審查,證實提供置換的土地權屬清晰、無瑕疵,且與被置換財產價值相當,滿足置換條件。2021年12月,法院依法對第三方案外人某機電公司提供用於擔保置換的土地采取了保全措施,並解封了被凍結的不動產和賬戶。
2023年5月,雙方終於達成和解協議,被執行人分9期向執行人支付本息1.49億元,至此這宗億元執行案得以圓滿解決。
今年以來,梅州法院深入開展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專項執行行動,采取“活封”“活扣”措施241次,促成涉企案件執行和解562件;探索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承諾和信用修複激勵機製,依法屏蔽涉企失信被執行人42人次,對11家企業適用納失寬限期,對11家企業出具自動履行證明。
破而後立 重整煥發生機再發展
2016年,某科技公司在新三板上市,但由於經營不善陷入債務困境,瀕臨破產。
“企業破產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背後更涉及民生和社會穩定,必須想盡辦法助企業重生,解決拖欠100多名工人工資和巨額債務問題!”
2021年,市中院民三庭主持對某科技公司進行破產重整,著手盤活企業資源,避免了破產拍賣情況下資產被賤賣甚至無人問津,導致普通債權人零受償的局麵,將其價值最大化,從而保障廣大職工和債權人合法權益。
經過一年多的破產重整程序,科技公司在法院的幫助下,成功引入廣東某重工企業注資。
“科技公司擁有專業證照,這在廣東省內很稀少,在梅州更是僅此一家。一旦破產,專業證照也隨之失效,太可惜了!”某重工企業負責人李某認為,通過向科技公司注入運營資金,既可以幫助科技公司迎來生機,重工企業又能使用專業證照切入新的行業,將起到雙贏的效果。
同時,市中院啟動府院聯動機製,聯合有關部門多次來到作為科技公司抵押債權人的銀行溝通協調:“將心比心,職工們工資得不到保障,將影響到100多個家庭的生活,請你們一定要理解和支持,配合優先保護職工債權得以實現。”在做通銀行工作後,拖欠100多名職工工資得以全額發放。
“拖欠的工資拿到了,企業也‘複活’了,我們又可以安心工作了!”職工們從欠薪和失業的陰霾中走出來,臉上帶著笑意和希望。
2021年以來,市中院成功對3家企業進行破產重整:盤活停產閑置土地廠房等資源14.3萬多平方米;依法處理不良債權2.1億元;相關執行案件154件8700多萬元依法終結。3家企業重整重生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1億元,稅收650萬元,解決就業210人。(梅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