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28日晚至9月8日,台風“蘇拉”“海葵”接踵而至,對梅州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防風防汛工作,主要負責同誌、分管負責同誌主持會議部署防禦工作,13天內共召開了13場防禦部署調度會議。從9月3日晚至9月8日,全市維持應急響應近120個小時,期間5次調整,並首次啟動防汛II級應急響應。從“臨戰”到“戰時”,從防風防汛到搶險救援,全市上下迅速行動、全力迎戰,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擔當。
臨戰
提前部署 精準防禦
從8月28日至9月8日,梅州市應急指揮中心一直燈火通明。這裏是梅州防風防汛的“樞紐”。應急響應生效期間,由市三防辦組織,應急管理、氣象、水文、水務、自然資源、交通、住建、農業農村、海事、消防等成員單位在此聯合值守,II級應急響應期間全體三防成員單位聯合值守,24小時不間斷高效運轉,根據台風監測動態,以小時為單位,提前部署調度市、縣、鎮防禦工作。關於梅州防風防汛應急響應級別、防禦工作要求、前置救援力量的通知、調令等陸續從這裏發出。
受強降雨雲係影響,8月29日晚,廣東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連續發布多個洪水藍色預警。29日23時,梅州啟動防汛IV級應急響應。隨著台風“蘇拉”不斷逼近,8月30日13時,梅州結束防汛IV級應急響應,啟動防風IV級應急響應,其後升級至III級。
9月2日8時,“蘇拉”逐漸遠離梅州,我市結束防風III級應急響應。9月3日22時,緊接到來的台風“海葵”拉響了全市防風防汛IV級應急響應,隨後曆經5次調整,直至9月8日18時30分結束防汛III級應急響應。
9月7日淩晨1時許,五華、大埔分鎮暴雨橙色預警擴展。隨後,豐順暴雨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並發布分鎮暴雨紅色預警。早上5時起,梅縣、蕉嶺、梅江先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7日早上7時43分,大埔解除暴雨預警信號;7時57分,平遠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應急響應等級的調整、預警信號的變化,背後體現的是梅州全市各級各部門上下一心的精心部署、精準施策。
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個例。9月7日,市水務、水文部門密切配合,根據雨情水情發展情況,統籌實施河庫聯調措施,通過預泄、攔洪、錯峰等措施,科學調度棉花灘水庫、高陂水庫、雙溪、長潭、合水、梅西等流域大中型水庫,騰出防洪庫容6000多萬立方米,避免了梅江、梅潭河、汀江洪峰疊加,確保高陂、茶陽、百侯、湖寮重點區域不受淹,鬆口、西陽降低受淹水位,減少受淹人口。
9月7日晚,據水文部門預報,預計水口(二)站將出現4160立方米每秒流量、梅縣(四)站將出現78.2米的水位,超出警戒水位(76.0米)2.2米。市三防指揮部於9月7日20時將梅江水口至三河壩河段涉及的興寧市、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等相關縣(市、區)防汛III級應急響應提升為防汛II級應急響應,其他縣依舊維持防汛III級應急響應。這也是自2011年《梅州市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預案》出台之後,我市首次啟動II級應急響應。
梅州市應急管理局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科科長林環興說,市三防指揮部堅持精準研判,精準防禦,最大程度上統籌兼顧老百姓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防禦精準性、靈敏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減輕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努力將各類損失降到最低。
戰時
聞“風”而動 全力抗汛
麵對超強台風“蘇拉”“海葵”,梅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各級各部門全麵進入“戰時”狀態,嚴陣以待、嚴防死守,剛性落實各項防禦措施,全力做好打贏防風抗汛硬仗的充分準備。
市三防辦統籌測、報、防、抗、救、建六個環節,及時發布防禦指引,提出具體防禦工作要求,並派出4個工作組對各縣(市、區)開展督導檢查防禦工作落實情況。
宣傳、應急管理、氣象、水文、水務、自然資源、住建、交通運輸、教育、海事等部門各司其職,緊盯重點環節,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全市各地各部門聯動形成強大合力,保障了防風防汛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各級黨員幹部下沉到防風防汛一線,挨家挨戶進行巡查,上門動員,將處在易受災點的群眾盡快轉移到應急避難場所,幫助行動不便的群眾有序轉移,確保應轉盡轉、妥善安置。
從9月4日起,梅縣區鬆口鎮蓬下村開始轉移地質災害風險點群眾,為做好轉移安置工作,該村黨支部書記黎概揚連續多日吃住在村委會。
9月6日,台風“海葵”殘餘環流持續發威,汛情步步緊逼。與時間賽跑,與雨情、汛情賽跑,暴雨防禦和搶險救援隨之加緊進行。
9月6日,針對鬆源、鬆口、高陂、茶陽、百侯、豐良、留隍、八鄉山等易受災區域,梅州統籌安排30支應急隊伍共413人,提前預置應急救援隊伍和配套救援裝備。
9月7日淩晨,大埔縣湖寮鎮200多名鎮村幹部在半小時內集結到位,1個小時內就對沿河低窪處和城中村內澇易淹浸區500多住戶的安全進行了全覆蓋排查,按照預先製定的“一對一”轉移清單在2小時內完成了21戶67人的轉移安置工作。
越是艱險越向前!調配沙袋、車輛、機械等防汛物資,加緊處置邊坡滑塌險情,搶通道路交通,派出護堤巡邏隊伍24小時巡堤查險……不分晝夜、嚴陣以待,在各級各部門努力下,一係列搶險救援緊張有序進行,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
災後
防疫消殺 有序複產
9月10日上午,梅州市應急管理局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科仍然一派繁忙,工作群消息提醒、電話鈴聲等不時響起。雖然是周末,但科室全員到齊,正在整理各縣(市、區)上報的受災情況。“雖然防汛應急響應結束了,但我們的工作沒有結束。除了統計受災情況,還要統籌災後複產,調撥救災物資,接下來是到現場核災。”林環興說。
受台風“海葵”殘餘環流和季風的共同影響,梅州出現嚴重災情。截至9月11日,全市逾13萬人受災,累計轉移群眾23824人,倒塌房屋56間;農作物受災麵積達 12133.7公頃,水產養殖受災麵積為1547.5公頃,全市直接經濟總損失約9.5億元。
如今,風雨已過,陽光重現。防疫消殺、基礎設施搶修、排查隱患等災後複產工作正加緊進行,受災群眾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複。時隔十年再下閘的梅江區江邊路東山旱閘已經開閘,江邊路、梅江橋恢複通行,街頭商鋪恢複營業,街道車輛行人如織,煙火氣又開始升騰……9月11日10時,全市結束自然災害救助IV級響應。
“回過頭看,全市防禦搶險工作有力有序,最終各方麵都有驚無險。”林環興說,近期各級各部門同誌連續作戰,夜以繼日地工作、值守,“看到大家都安全了,我們心裏也就踏實了。”(記者 劉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