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保護措施 本項目鐵路專用線卸油設施不新增占地,鐵路專用線至油庫輸油管線工程全程埋地敷設,管線長約1278.11m,施工期已結束,臨時占地的植被已恢複,沿線周邊的植被主要為半天然林以及人工種植的芭蕉樹、竹林,本項目所處區域無原始植被生長和珍稀野生動物二、廢水汙染防治措施 運營期無廢水產生。 三、廢氣汙染防治措施 運營期廢氣汙染物主要為卸油區動靜密封點的非甲烷總烴,裝卸鶴管設有鶴管帽,保證鶴管帽與槽車口貼緊防止油蒸汽泄漏,裝卸過程中基本無有機廢氣逸出,槽車開蓋伸入卸油鶴管和取出卸油鶴管封蓋時會揮發少量有機廢氣,開蓋及封蓋時間短,產生有機廢氣量極少,滿足《儲油庫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20950-2020)中“5.3 企業邊界排放限值”,廠區內非甲烷總烴滿足《固定汙染源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排放標準》(DB44/2367-2022)廠區內VOCs無組織排放限值”。 四、噪聲汙染防治措施 本項目主要新增收油泵4台、掃倉泵2台、電動潛油泵18台,其聲源強度約為80dB(A)。通過選用低噪低振機型,油泵及水泵進出水管上設柔性減振接頭,從機房處減少振動,降低噪聲。根據噪聲預測結果,廠界四周能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4類標準,敏感點茅塘村處聲環境質量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 中1類標準限值(晝間≤55dB(A)、夜間≤45dB(A))。 五、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本項目不新增員工人數,運營期間無固體廢物產生。 六、地下水汙染防治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卸油區采用地麵硬化進行防滲,輸油管道采用密閉輸送,且輸油管線起點和終點設置有切斷閥,自動化程度較高,一旦發生管道泄漏,可遠程或就地關閉切斷閥,在正常狀態下,卸油區、輸油管線對地下水環境無影響。泄漏事故情況下,根據預測,當發生油品泄漏時,在汙染物瞬時泄漏的工況下,地下水的汙染範圍相對較小,通過提高防腐性能、加強巡檢等上述防範措施,可有效防止地下水汙染的產生,事故工況發生時,由於汙染擴散速度較慢,可針對周邊小範圍內含水層的汙染及時采取措施清除,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較小。 七、土壤汙染防治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本項目卸油區采取嚴格的硬化及防滲處理,油品環節做好防風、防水、防滲措施,避免有害物質流入土壤;卸油區設置汙油罐,廠區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將消防廢水、泄漏物料等轉移至汙油罐或汙水處理站暫存,待故障、事故解除後妥善處理,禁止將未經有效處理的廢汙水外排;在項目占地範圍及廠界周圍種植較強吸附能力的植物,做好綠化工作,利用植物吸附作用減少土壤環境影響。 八、環境風險防範措施 輸油管采用聚丙烯防腐膠帶及防腐膠帶底漆防腐措施;輸油管線穿越國道G205段管道進行防腐漆+聚丙烯膠粘帶兩層防腐,增加套管,並對套管刷防腐塗料;定期檢查管道安全保護係統(如截斷閥、安全閥等)。根據預測結果,火災伴生/次生SO2事故排放時,在不利氣象條件下,SO2最大濃度未達到毒性終點濃度。火災伴生/次生CO事故排放時,在不利氣象條件下,CO在事故下風向580m範圍外可滿足大氣毒性終點濃度-2(95mg/m3)。建設單位通過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嚴格管理,遵守操作規程,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維修,一旦發生事故,立即啟動事故應急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