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廣東省梅州市發展的底色。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森林城市,梅州市林地麵積1782萬畝、森林覆蓋率74.54%,連續多年居廣東省前列。
為持續涵養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今年以來,梅州市“四綠”並舉高標準高質量實施綠美梅州生態建設“八大工程”,努力打造綠美廣東“梅州樣板”。
管綠,引領綠美生態建設
梅州成立以市委書記任組長的綠美梅州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總林長令,要求各級林長凝聚共識、率先垂範,聚焦綠美森林提質、綠美城鄉建設、綠美保護地提升、綠美資源管護、綠美經濟增量、綠美生態增益、綠美文化發掘、綠美成果共享等“八大工程”,計劃到2027年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55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25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100萬畝。
“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梅州市謀劃打造一批示範工程項目,豐富綠美生態產品供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梅州市林業局局長熊鋒鬆說。目前,全市共遴選示範點66個,其中12個被列入廣東省100個以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範點,因地製宜融入林業產業、森林景觀、環境整治、科普教育、困難地塊生態修複等相關內容,打造不同主題。
植綠,提升綠美森林品質
全市突出喬灌結合,優化林分、改善林相,擴大種植紅錐、木荷、楠木等鄉土樹種,提高闊葉混交林比重。啟動困難立地生態修複建設項目,著力消除造林“空白點”。針對森林火災風險高、抗病蟲害能力低的鬆樹純林及低質低效桉樹林,結合鬆材線蟲病防治、油茶林新造低改、國家儲備林建設等工作,改善樹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
梅州向全市發出開展“植此青綠·綠美有我”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倡議,開展綠美家園、綠美城鄉等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今年以來,全市共舉行線下義務植樹活動192場(次),參與人數2.39萬人次,種植樹苗16.93萬株,建立“黨員林”“青年林”等一批主題鮮明的紀念林,綠色發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為優化造林模式,全市積極開展“先造後補”試點,苗木種植後,堅持“一種三撫育”,保證造林綠化成效。熊鋒鬆介紹,“造林資金投入堅持靶向發力,人工造林標準由原來的每畝最高1200元提升到每畝最高1700元,森林撫育標準由原來的每畝200元提升到最高每畝400元。”
護綠,保障綠美家園安全
梅州市不斷建立健全林業行政執法體製機製,依托林長製建立“林長+警長”“林長+檢察長”工作機製,建立市縣兩級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製度,開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行動,強化多環節、多領域、多角度森林資源保護監管。
通過建立“梅州市智慧林業生態感知綜合服務平台”,加強市對縣森林資源監管和信息化服務。熊鋒鬆介紹,在重點林區、自然保護地建設林火遠程視頻監控係統,配置無人機,給基層護林員配置北鬥巡護終端,加強基層網格化管理。在自然保護地設置野生動物網絡監測點。通過AI識別技術識別變化圖斑,加強森林資源監測更新和森林督查等工作。
梅州市還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古樹名木摸底調查和保護、森林防火宣傳月等愛綠護綠宣傳活動,營造全民參與的和諧氛圍。
興綠,釋放綠美綜合效益
“綠美梅州不僅要守好一片青山,更要讓青山的綜合效益充分釋放。”熊鋒鬆說,全市正在集中資源要素,重點發展南藥、油茶、竹木等特色產業和林下經濟,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輻射帶動林農興綠致富。精心籌辦廣東林業博覽會,全力搭建梅州林業供應鏈服務平台,樹好“興綠”梅州品牌。引進有實力的企業發展國家儲備林、林下經濟等項目,延伸上下遊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集聚效應。
推動生態增益,探索文化增值。梅州積極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開展全國林業碳彙試點市申報,推動梅州碳普惠項目開發交易。編製《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試點市實施方案》。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內涵,全麵推動森林文旅融合發展,開發特色生態文化產品,建設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