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梅州市民政局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加快“長者飯堂”試點示範建設,動員各縣(市、區)充分整合各類為老服務資源,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等的功能銜接。目前,全市共建有14間長者飯堂。(見《梅州日報》7月27日1版)
一日三餐呈生活,皆是人間煙火氣。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就是當下許多老年人特別是獨居、孤寡、失能、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群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梅州市“長者飯堂”的建設,無疑可以滿足很多老人的這個期盼。
所謂飯堂,就是實惠、方便用餐場所的代名詞。所以飯堂不同於酒店,必須是普通百姓消費得起的地方。從報道中可見,通過老人支付一點、政府補貼一點,飯堂每餐搭配兩葷一素一湯,既便宜又有營養;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講牙花”;高齡且行動不便者,有誌願者將配餐送到家中…… “長者飯堂”裏吃出了晚年幸福的味道,老人們唱起“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表達感恩之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食堂,大民生。實惠方便的“長者飯堂”,說白了是一種實在的公共服務。有了“長者飯堂”,老人暖了心,年輕人也省了心,因為在外打拚或在同城上班的他們,再也不用為家裏老人的吃飯問題而奔波或忐忑不安了。
就此而言,“長者飯堂”是社會發展成果之一,也是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相較於部分單位或企業收費等同於喊外賣的食堂,“長者飯堂”實惠的飯菜、融洽的用餐氛圍,相信會讓不少年輕人羨慕嫉妒恨,都會眼紅有“躺平”去蹭飯的衝動了。當然了,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將“長者飯堂”全麵鋪開,逐步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市場化的長者助餐配餐服務體係,實現包括農村老人在內的所有梅州老人都能享受這個“福利”,應該是相關部門接下來還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衣食住行”是生活基本需求。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得,社會責無旁貸。“長者飯堂”是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的一個切入口,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推動建立社區健康養老服務多元化、長效化機製。
發展健康養老養生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富硒稟賦、長壽資源是梅州得天獨厚的優勢。職能部門可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因地製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相關市場,圍繞康養、醫養、護養等板塊加快建設,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加快基本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不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引領梅州養老養生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成為生態富民強市的一個重要產業。
信息來源:《梅州日報》7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