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檢、各種球類比賽、文藝表演……10月“敬老月”期間,梅州市舉辦了“敬老愛老助老·樂享智慧老年生活的係列活動,多彩的活動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鍛煉了老年人的身心。
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國事”。梅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776276人,占常住人口20.0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58175人,占14.41%,已進入深度老齡化。
養老問題既是梅州極為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是必須麵對的問題。
作為全國第二個“世界長壽之都”,近年來,梅州市重點在滿足老年人需求上下足功夫,整合老年人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社會優待等內容,推動老齡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世界長壽都,老人享安康。通過“長者飯堂”“銀齡安康”、健康管理服務等多措並舉,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生活無憂:給予生活補助設立長者飯堂
“哎呦,按(這麼)多銀(人)啊,十分感恰(感謝)喲。”正在屋外曬著深秋暖陽的李桂招,見到梅江區衛健局、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的到訪,笑容瞬間洋溢臉頰,用客家話熱情地打招呼。
今年已103周歲的李桂招,說起話來中氣十足,還不時與到訪者開玩笑。“活到了這把年紀,身邊能聊天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特別喜歡有人來跟我聊天。”李桂招招呼著梅江區金山街道敬老院的工作人員,從她的房間中拿出“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驕傲地向來訪者展示。
李桂招曾是梅江區城北鎮玉水村的一名生產隊長,早年丈夫下南洋後,便再無音訊,她獨自贍養著丈夫的母親直到她離世。李桂招曾經收養過一個女兒,如今女兒也已70多歲高齡,無力撫養老母親,便把母親安置在敬老院。
從2004年入住敬老院以來,李桂招便受到工作人員悉心的照料。“非常感謝他們,把我們照顧得很好。”在與到訪者一行聊天時,老人時不時都要說句感謝敬老院工作人員的話。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底,梅州市常住人口387.10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常住人口77.63萬,占常住人口20.05%;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55.82萬,占常住人口14.4%。
“世界長壽之都”梅州已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
養老問題一直是梅州市委、市政府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一邊是加大敬老院、福利院、養老院等托養機構的建設,讓老年人無憂安享晚年,一邊是加大財政支出為老年人發放補助金、長壽保健金等,並加大長者飯堂的建設力度,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每天一到午餐時間,陳友利就一路下樓敲門喊她的“飯友”們,一起到長者飯堂吃飯。
梅縣區新城辦富貴社區設立的長者飯堂距離陳友利家不足一公裏,“我們每天都約好在長者飯堂吃飯,兩塊錢一頓午飯,三菜一湯,既便宜又有營養。”陳友利興奮地向筆者推薦道。
富貴社區的長者飯堂自去年11月開始運營,每周一至周五向轄區內60周歲以上的長者供應午餐。筆者看到,當日的菜式中有紅燒腐竹、香菇炒肉,例湯是生地土伏湯。“每天的菜式都不一樣,而且非常適合我們老人家食用。”陳友利開心地分享道。
據梅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現有14間長者飯堂,試點以保障孤寡、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用餐需求為重點,采取集中就餐、送餐上門、分類補助等形式,向60周歲(含)以上的本市試點戶籍轄區內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每餐約12元,由政府部門按各地補助標準提供用餐補助。
除此之外,梅州市民政部門還積極向老年人發放補助金。各縣(市、區)依照各地實際情況,給予不同補助標準。如梅江區為年滿80—99周歲的老人每人每年發放300元,為年滿10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300元。
梅州市委、市政府設立“客家壽星獎”,為梅州市戶籍、年齡在100周歲以上老人每年一次性獎勵1200元。
“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是否善待老人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梅州市通過完善養老服務機構、給予老年人補助,建設長者飯堂等舉措,讓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社會保障、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上述梅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身心健康:打造娛樂設施提供康養服務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上午9時許,梅江區文化館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
走近一看,原來是群英歌舞團的團員們正在排演節目。梅州一、三、五上午,該團的團員們都會齊聚一堂,或唱歌、或伴舞、或彈奏……老年人們結合各自的興趣愛好,盡情揮灑汗水,展示熱情。
“我們的團員都有著音樂方麵的愛好,大家通過共同的興趣走到一起。”歌舞團團長李紹群告訴筆者,平時他們通過文娛活動鍛煉身體,有時候政府部門需要了,也會到全市各地開展義演和送戲下鄉,“自己快樂了,也把快樂送給大家。”
在為子女成長和社會發展奔波了半輩子後,退休後的老年人該如何過好晚年生活?群英歌舞團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發揚興趣愛好,鍛煉身心健康。
在梅州,像群英歌舞團這樣的老年人興趣組織不在少數,他們或載歌載舞,或圍棋書法,或結伴遊行……繼續書寫人生精彩。
梅州各相關政府機構,也為實現老有所樂打好基建:擴建花園廣場,供老年人們跳廣場舞;完善社區健身器材,為老年人打造“健身生活圈”;不定期舉辦活動比賽,讓老年人重煥青春風采……
實現老有所樂,也需老有所醫。
老年人的健康深受社會各界關注。近年來,梅州市積極推進“銀齡安康”行動。今年,市縣兩級財政共同出資10805210元(其中,市級財政1800868元,縣級財政9004342元)為全市883913名60周歲以上老人購買老年人意外傷害綜合保險,繼續實現全市戶籍60周歲以上老人政府統保全覆蓋,增強了老年人抵禦風險的能力。
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今年以來,梅州市紮實開展以村(居)委會社區定點服務和上門入戶服務的方式,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務和2次醫養結合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醫養服務包括血壓測量、末梢血血糖檢測、康複指導、護理技能指導、保健谘詢、營養改善指導。”梅州市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梅州市為65歲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門進行健康評估,對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我們要求年度完成老年健康管理服務率達55%以上。”
家住梅江區西陽鎮四平村的李瑞華與黨同歲,今年正好100周歲。在兒媳婦的攙扶下,李瑞華拄著拐杖來到客廳,看到客廳裏許多陌生人前來拜訪,李瑞華招呼著兒子趕緊泡茶招待客人。
李瑞華的小兒子鍾德平介紹,母親身體狀況良好,除了患有20多年的結腸炎外,身體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每天可自己吃飯、洗衣。“政府派來的醫生為母親檢查過身體後,都說她的身體十分好,百歲老人有這樣的身體,不多見了。”
鍾德平說,因為身處農村,沒有為母親每年體檢的意識,如今政府有如此好的政策,一家人能更好地掌握母親的身體狀況。“每年也總會不定期有人來慰問、看望,感謝政府部門。”
健康保險增強了老年人抵禦風險的能力,健康體檢為老年健康提供了保障,身體鍛煉的設施設備則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打下了基礎。梅州通過一係列的舉措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老有所為:推動文化事業投身家鄉建設
已過花甲之年的李漢強在印度尼西亞度過了三十載人生,每季度他最期待的是從家鄉寄來的《南山季刊》,看看家鄉的變化,看看老友們的動態。
這本《南山季刊》從1988年4月創刊,至今33年,已出至117期。
持續不間斷做這項事業的是來自梅江區西陽鎮白宮壽而康聯誼會的一群老人們。他們一代接著一代把這本刊物傳遞下來,不僅因為刊物發行海外,是聯絡海外鄉親的重要讀物,更是因為這是他們晚年生活的一項事業,可以發揮餘熱,可以有所作為。
上世紀80年代,白宮村海外謀生經濟富足的鄉賢邱育新回到家鄉,聽到老人們反映,沒有休閑娛樂的地方,他立即出資建一棟樓為白宮村的老人們提供娛樂場所,並成立了壽而康聯誼會,吸納白宮村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入會,可以參加文娛活動,豐富老年生活。
據可查資料,壽而康聯誼會是省內第一個以老年人為主的聯誼會。從最初100多人,到如今3000多人,聯誼會在積極做好服務社會和服務老人工作的同時,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對健全社會和諧發展,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聯誼會也曾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先進集體創新獎”及省、市、(區)有關部門援予的“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成立之初,邱育新考慮如何讓海外的老年人們也可共享家鄉的養老服務,在一些熱愛文學的會員提議下,壽而康聯誼會啟動《南山季刊》的創辦工作,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華僑之鄉”梅州聯係海外鄉親的重要窗口。
“壽而康裏可以打乒乓球、跳舞、寫作,老人們各得其所,各有所為。”壽而康聯誼會現任會長邱漢強說,聯誼會與梅州市政府所提倡的“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不謀而合,每年還會獲得梅州市衛健部門經費支持。“誰說老來不中用,我們依然可以有所作為。”
壽而康的老人們在積極出刊出書,而一些長者退休後仍然活躍在基層一線,或當起小區管理者,或成為活動賽事的秩序維護者,或積極帶頭參與家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秋雨過後,群山環繞的大埔縣桃源鎮新東村煙霧朦朧,山腳下是一棟棟居民樓,告別矮破舊的平房,不少村民都蓋起了小洋樓。小溪如同一條玉帶繞著村莊而行,小溪的一側為寬敞公路,另一側則為美麗的公園,花草環繞的綠道成為村民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村民鍾立源圍著公園綠道行走,既是飯後散步,也為了檢查村莊裏的環境衛生。自從教師崗位退休後,鍾立源回到家鄉新東村,村裏正轟轟烈烈地開展著新農村建設,身為黨員的鍾立源認為,自己應該投身於家鄉建設中,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村民理事會。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現場,在發動村民捐款的人群中,在維護村莊環境的誌願隊裏,都可見鍾立源的身影。“能為村民辦實事,為村莊建設出份力,感覺自己有存在感,也很開心。”在一幫權威且熱心的退休村民帶領下,新東村的村民們紛紛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
“通過鼓勵老年人參與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社會服務,充分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也是推動老有所樂的一項重要內容。”梅州市衛健局老齡健康與家庭發展科相關負責人說,推動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將是未來的重點工作。
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103周歲老人李桂招:樂觀開朗的心態很重要
陽光正好,李桂招從屋子裏搬出椅子,坐在門口曬太陽,享受安靜的時光。
雖已一頭銀發,但李桂招身體健朗,散步、閑聊、吃美食都可輕鬆完成。若不是金山街道敬老院的人告知,李桂招老人已有103歲高齡,旁人難以看出她的實際年齡,以為她隻有七八十歲。
李桂招年輕時經曆過不少苦難,丈夫下南洋後了無音訊,當時年僅20多歲的她便再也沒嫁,並贍養丈夫的媽媽直至她去世。
她曾經收養過一個女兒,女兒後跟隨家人到深圳生活,無法照顧李桂招便把她送到敬老院中。以前,女兒還時不時回來看望她,但這些年女兒也有70多歲了,遇上疫情等原因,也無法經常回來看她。
但她從來不抱怨命運,而是感歎自己所擁有的美好。“她很樂觀,對人抱有善意。”敬老院的工作人員說,李桂招最常說的話是感謝。
李桂招喜愛甜食,食物無糖不歡,同時也很喜歡吃肉食。敬老院工作人員說,李桂招經常會讓工作人員買鹽焗雞腿,她會慢慢撕開來吃。休閑時光裏,李桂招會和敬老院的老人們一起看電視、閑聊。
記者一行結束拜訪離開時,老人揮手道別還不忘送上祝福:“祝你們像階梯一樣步步高升。”
100周歲老人李瑞華:梅州山水讓我健康長壽
四世同堂的李瑞華樂於享受天倫之樂。她曾生育8個子女,如今6個子女健在,年齡最小的64歲了。
李瑞華會依據心情選擇去三個兒子家小住一段時間,子孫孝順待她,是她最欣慰的事。李瑞華的三兒子鍾德平說,母親家族有長壽基因,其多個兄弟姐妹仍在世,都已有90多歲的高齡。
“母親辛勞勤苦一輩子,一直到70多歲都還下地幹活。她喜愛清淡飲食,喜歡喝肉湯,吃水果。”鍾德平說,母親最愛的水果是柚子。
談起長壽的原因,鍾德平認為除了母親自身的長壽基因外,還因為梅州的山水環境好,讓母親得以頤養天年。“我們以前喝的是清涼山的水,現在喝的是南山的水,都是山泉水。梅州的生態環境好,人也健康長壽。”
2020年底,梅州市戶籍人口543.96萬人(常住人口387.10萬)
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91.56萬人(常住77.63萬)占戶籍人口的16.83%(占常住人口20.05%)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1.95萬人(常住55.82萬)占戶籍人口的11.3%(占常住人口14.4%)占老年人口總數的72.4%
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即高齡老年人)為14.14萬人占老年人口總量的16.24%
“十四五”時期,梅州市老年人口規模將不斷擴大,在總人口中占比會更高
2021年度由市縣兩級財政共投入1081萬元為88.39萬名全市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購買了“銀齡安康”老年意外傷害保險,切實增強老年人的意外傷害保障能力,讓老年人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今年至9月23日,梅州市各地鄉鎮醫療衛生部門為全市38.82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4.93%
為17.76萬人提供老年人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的健康管理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為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