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堅持“融”的導向、“實”的理念,全方位、深層次、浸潤式推進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一是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築牢學校教育主陣地。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聯合出台《關於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通知》,推廣使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學生評價準則、能力提升等各個環節,開設“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開學第一課”等專題課,切實做到入教材、入頭腦、入課堂。注重融入學校宣傳欄、黑板報、校報、文化走廊、文藝活動等校園文化建設,精心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民族歌舞比賽、書法創作、“校園之星”評選、百米畫卷、猜謎遊戲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切實增強活動感染力、吸引力、實效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學生心靈、融入血液。
二是與社會實踐相融合,激活民族團結正能量。注重發揮實踐育人的激勵作用,依托“梅州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構建“課堂──基地”立體化實踐課堂新模式,開展“愛我客家·小小講解員”誌願者活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青少年心靈,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曆史淵源、文化交融與現代發展成就的認識,激發愛國情感。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青少年熱情參與公益活動、社區服務、生態保護等社會實踐,用自己的勞動技能、愛心善意服務社會、學校和他人,以青春“小我”融入強國“大我”。
三是與紅色資源相融合,擴大交流交往朋友圈。立足梅州紅色資源稟賦,探索建立老紅軍、脫貧攻堅楷模、抗疫英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人物等“紅色講師庫”,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紅色教育”教師梯隊,深入開展“石榴花開校園·籽籽同心向黨”等愛國主義現場教學,增進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推動本地學校與港澳地區學校建立姊妹學校合作關係,將紅色資源、客家風情、非遺文化、僑鄉曆史等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深化場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體驗,創新港澳台僑青年一代與內地學子“同吃同住同學同娛”交流融合方式,讓其深入感知內地家庭生活氛圍和祖國發展變化,增進情感交流,增強港澳台僑青年對祖國、家鄉光輝曆史和璀璨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