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坪村距縣城約115公裏,我們的車子走了大路走小路,走了小路走山路,費了差不多兩個鍾頭總算到達。到了鳳坪村,一個高大宏偉的門樓牌坊立在村口,上麵書寫著 “豐順縣鳳坪佘族村”。村子沿路而建呈帶狀,不少嶄新的樓房讓人們感受到改革開放、時代進步帶來的成效。周圍的屋前屋後、山頂、山腰都種滿了茶樹,這裏是遠近聞名的“茶葉村”。在鳳坪村委會,我們受到了村幹部們和附近群眾的熱情接待,他們拿出了自產的茶葉,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泡茶給我們喝,茶濃情更濃,歡聲笑語中讓人感受到山區群眾淳樸善良的民風。在我們的要求下,村裏的老者拿出珍藏多年的、記載著佘族祖先傳奇故事的畫卷讓我們觀賞,這幅長達24米的畫卷圖文並茂,彩繪精美,讓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關於佘族民眾紀念高(狗)王的風俗習慣,民國版《豐順縣誌·風俗》有載:邑屬東鄙(邊)之風吹碟山村(在鳳凰山西麓,今潭山鎮鳳坪佘族管理區),有籃姓數十戶,稱為高王子孫,即佘民也。村南有鍾姓十餘戶,傳其祖為籃姓外甥。現在已同化,非複《利病書》所言之習俗矣!其舊操土音者,俗稱蛇羅語,極難異,今能操其語者亦少。惟舂米用杵臼以手搗之,猶沿古俗。每歲除夕,舉家必席地而坐,以為狗食必在地也。有祖遺下畫像一幅,長三尺許,圖其祖人身狗頭像,自出生時及狩獵為山羊觸死,各情事甚詳,是千古畫也。每歲之元日橫掛老屋廳堂中,翌早輒收藏,不為外人所見。此次我們所見到就是簡化了的佘族祖先圖,是佘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佘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是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佘族古稱“山客”、“章人”或“佘民”,廣東省佘族約有3200多人,其中有2/3以上居住在潮安、豐順兩縣境內的鳳凰山區(豐順縣潭山鎮鳳坪佘族管理區在鳳凰山西麓)。鳳坪村,海拔840米,氣候寒冷,曆史上有“風吹寨”之名。因為村口向東北,北風呼嘯,常吹破房屋。後因其地處鳳凰山麓下的一塊小盆地,改名為鳳坪。全村佘漢兩族總戶數110戶,總人口600多人,其中佘族71戶,400多人。據記載,佘族人到此紮根的時間是1569年。年年歲歲,佘族人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並與漢族和睦相處,逐漸趨同漢族的生活習俗。如今,村裏400多名佘族人的習俗與漢族無甚差異,隻是同族交流仍用佘語。我們走遍村莊,看不到任何習俗上的差別,連舊時房屋都與客家民居相同。據了解,其節日、婚喪等風俗與客家風俗並無兩樣。
站在鳳坪村附近的高山上遠眺,也許受氣候和土壤的影響,滿目青翠卻難見高大的樹木。佘族人素以勤勞出名,我們看見,隻要有一點泥土的空地,都被人們栽種上了茶樹或各種各樣的蔬菜和果苗,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陪同的村幹部告訴我們,勤勞持家是佘族人的良好傳統,人們從早忙到晚,總是閑不住,即使是七旬老人都習慣了勞動。這裏地勢較高,最高峰的雞公髻山海拔約1409米,氣候寒冷,比潭江鎮其它地區約低2~6℃,冬天有霜,素有“山高雲霧出好茶”之稱,這裏盛產茶葉,品種繁多,並成為當地農民的經濟支柱產業。
了解了一些鳳坪佘族的曆史文化和經濟現狀後,耳畔傳來毗鄰的鳳坪佘族學校傳出的琅琅書聲,佘族的小朋友們正在這座嶄新美觀的校舍裏,和城裏的孩子一樣接受著現代化的教育。站在村委會二樓向外眺望,隻見四周青山如黛、藍天白雲下錯落著一幢幢造型獨特的房舍和一個個綠意盎然的茶園。對麵山坡上有一座小四合院式的房子,半隱在茶林之中,以油畫般的雅致給人一種古樸寧靜的享受。同行的紅姐和輝叔看著“油畫”下方排列有序的幾十個方形物,以為是農民自己養蜂用的蜂箱,正準備捎帶買一些正宗環保無汙染的蜂蜜回家嚐嚐,走近一看才知這些“蜂箱”原是茶樹鋸去老枝後留下的茶樹樁,農人們用紡織袋套著保護樹樁,遠遠望去還真像一個個小巧的蜂箱呢。佘家藍姓的婆婆和大叔見有客人來了,熱情地迎了上來,邀請我們進屋喝茶。這個名叫“誌勤居”的小院落幹淨清爽,保留著很多古老、原汁原味的器皿和用具,例如木質的“臉盆架”等。陽光從瓦片邊緣瀉下,小小的院子處處散發著樸實濃鬱的生活氣息。天井裏一株不知名的蘭花,開著深藍色的小花,那種讓人幾乎不敢直視的藍色,於此時此境,竟流溢出一種奢華但冷豔的曠世之美。感慨之餘,照相機快門的哢嗒聲中,覺得單就與這小屋、這蘭花、這樸實無華的佘族老人相遇,也就不虛此行了。
我們的午餐在村委會進行。一桌子全是風味獨特、原汁原味的農家菜:白斬家雞、酸菜五花肉、當地特色做法的豬血燜豬蹄、綠油油的鮮嫩小白菜和豆角等,深山裏無汙染、自產自供的美味食物加上山裏人淳樸好客的盛情,讓我們留連忘返。(來源:梅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