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統計局 數據解讀分析 2022年上半年梅州農業經濟穩定發展
2022年上半年梅州農業經濟穩定發展
來源:本網   時間:2022-08-17 16:29:05   瀏覽:-
字號:


  上半年,全市各級持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全市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實現全市農業經濟穩定發展。

  一、上半年農業經濟總體運行情況

  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9.93億元,增長4.9%,比第一季度回落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9%,拉動上半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農業和畜牧業生產。農業產值81.83億元,增長4.7%,比第一季度回落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林業產值9.78億元,增長12.9%,比第一季度回落13.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牧業產值38.22億元,增長4.9%,比第一季提高1.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5.3個百分點;漁業產值6.09億元,增長0.1%,比第一季提高3.7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4.0億元,增長8.7%,比第一季提高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見表1)

  表1        各業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拉動增長情況表

項  目

上半年

產值

(萬元)

上半年拉動本期產值增長(%)

上半年拉動本期產值增長(%)

第一季拉動本期產值增長(%)

一、農林牧漁業

1399307

4.9

4.9

5.5

(一)農業

818284

4.7

2.3

2.5

其中:蔬菜

495707

3.3

1.0

1.7

水果

159756

2.5

0.2

0.1

(二)林業

97837

12.9

0.7

1.6

(三)牧業

382212

4.7

1.7

1.3

其中:生豬

189694

2.2

0.5

0.6

家禽

155949

11.3

1.1

0.7

(四)漁業

60924

0.1

0

-0.2

(五)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

40049

8.7

0.2

0.2

  (一)蔬菜生產穩定增長。上半年,全市蔬菜種植麵積55.68萬畝,增長3.4%,產量126.99萬噸,增長3.6%,比第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3.2%,其中:葉菜類43.77萬噸,增長2.8%;白菜類23.54萬噸,增長3.3%;根莖類13.45萬噸,增長1.3%;蔥蒜類8.33萬噸,增長2.3%;食用菌0.65萬噸,增長17%。(見表2)

  表2                上半年主要蔬菜生產情況

分類

播種麵積

(萬畝)

增長(%)

產量

(萬噸)

增長(%)

蔬菜及食用菌

55.68

3.4

126.99

3.6

葉菜類

19.99

3.7

43.77

2.8

白菜類

9.53

2.4

23.54

3.8

根莖類

6.12

2

13.45

1.3

蔥蒜類

3.24

-0.1

8.33

2.3

茄果類

4.15

1.64

8.61

5.8

豆類

3.56

6.6

7.56

5.2

  (二)水果生產平穩增長,柚子麵積增長較快。上半年,全市水果種植麵積125.99萬畝,增長3.3%,產量20.54萬噸,增長3.1%,比第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5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3.8%,其中:香(大)蕉3.15萬噸,增長5.1%;荔枝1.19萬噸,增長0.5%;李子7.41萬噸,增長6.9%;青梅0.13萬噸,增長9.9%;火龍果0.12萬噸,下降0.1%;其他雜果3.92萬噸,增長7.1%。近年來,全市各級積極實施梅州柚品牌帶動效應,不斷發展柚子產業,柚子麵積持續保持增長,上半年柚子麵積61.0萬畝,增長7.4%,兩年平均增長8.2%。(見表3)

  表3                上半年主要水果生產情況

分類

種植麵積

(萬畝)

增長(%)

產量

(萬噸)

增長(%)

園林水果

125.99

3.3

20.54

3.1

5.26

1.0

0.86

5.0

2.14

3.5

0.19

4.7

4.02

-0.9

0.03

4.8

柚子

61.0

7.4

-

-

香(大)蕉

5.55

-1.4

3.15

5.1

百香果

2.04

2.2

0.45

持平

火龍果

0.81

3.4

0.12

-0.1

枇杷

3.23

0.3

1.41

12

葡萄

0.33

10

0.15

24

  (三)茶葉生產增長較快,特色經濟作物大幅增長。上半年,茶葉麵積33.43萬畝,增長0.3%,產量1.75萬噸,增長6.3%,兩年平均增長5.4%。特色經濟作物中,花卉種植麵積0.79萬畝,增長21.4%,其中,鮮切花0.06萬畝,增長1.6%;盆栽觀賞植物(包括盆景)0.48萬畝,增長5.1%;觀賞苗木0.25萬畝,增長86.7%。

  (四)畜牧業生產平穩增長。

  生豬、肉牛、羊和活家禽存欄略有下降,活雞存欄大幅增長。上半年,全市生豬存欄118.79萬頭,同比下降1.7%,環比增長2.1%,其中:能繁殖母豬11.06萬頭,同比增長0.6%,環比增長3.9%;肉牛存欄7.11萬頭,同比下降3.3%,環比下降4.5%;羊存欄8.87萬頭,同比下降4.6%,環比下降1.6%;活家禽存欄2506.21萬隻,同比下降0.5%,環比增長0.5%,其中,活雞存欄1127.33萬隻,同比增長14.3%,環比增長8.4%。

  生豬出欄平穩增長、活家禽出欄大幅增長,肉牛和羊出欄穩定增長。上半年,全市生豬出欄106.69萬頭,增長2.3%,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3.5%;活家禽出欄4069.1萬隻,增長12.1%,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6.1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7.9%,其中,活雞出欄2666.0萬隻,增長8.4%;肉牛出欄1.44萬頭,增長5.8%,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5.5個百分點;羊出欄5.84萬頭,增長7.6%,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見表4)

  表4              上半年主要畜禽肉產量

分類

肉產量(萬噸)

比上年同期(%)

豬肉

8.52

3.1

牛肉

0.17

4.8

羊肉

0.13

10.0

禽肉

4.98

7.8

  (五)水產品產量降幅收窄。上半年,全市水產品產量4.68萬噸,下降0.4%,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4.4百分點,其中:魚類4.55萬噸,下降0.8%;蝦蟹類0.05噸,增長24.5%;貝類0.05噸,增長0.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今年5-6月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農業生產遭受不同程度損失,特別是葉菜類和根莖類蔬菜生產受水災影響較大,第二季度,葉菜類和根莖類蔬菜產量分別下降0.2%和1.0%,分別比第一季度回落6和4.4個百分點。上半年,葉菜類和根莖類產量占全市蔬菜產量的45%,第二季度葉菜類和根莖類蔬菜產量下降,直接影響了全市蔬菜產量增長放緩,上半年增長3.6%,比第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

  (二)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壓力較大。因我市撂荒耕地山坑田占比大,種糧經濟效益低,複耕複種費用偏高等原因,農民複耕複種積極性不高,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壓力較大。

  (三)畜牧業增產壓力較大。二季末,全市生豬存欄118.79萬頭,同比下降1.7%;肉牛存欄7.11萬頭,下降3.3%;羊存欄8.87萬頭,下降4.6%;活家禽存欄2506.21萬隻,下降0.5%,二季末,豬、牛、羊和家禽存欄基本下降,後期如規模戶不能及時補欄,將影響下半年畜牧業生產產能。

  三、對策建議

  (一)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強災害天氣預警預報,及時發布氣象預警信息,減少災害損失,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拓展農業政策保障力度,完善農業保險製度和財政資助體係,保障農民減少災害損失。

  (二)穩定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一是抓好撂荒耕地複耕複種,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二是重點扶植蔬菜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適度規模經營。三是搭建完善農產品產銷對接平台,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

  (三)抓好生豬生產。壓實縣市區“菜籃子”主體責任,加大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情況監測頻次,合理引導養殖戶開展適度規模生產;加大農業保險力度、貸款貼息助產興產作用;加強對市場價格變化行情的監測,促進全市生豬生產健康穩定發展。

                                                                                                                                                                                供   稿:  農業和服務業科

                                                                                                                                                                                撰   稿:  吳加慶

                                                                                                                                                                                責任編輯: 林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