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梅州代表團向記者開放團組會議,譚君鐵回答媒體關心的熱點問題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18-01-28 14:46:40  瀏覽:-
字號:

在媒體提問環節,譚君鐵回答了記者提問。(特派首席記者鍾小豐 攝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梅州如何處理好保護生態和加快發展的關係?如何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怎樣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根據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安排,梅州代表團向記者開放團組會議,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譚君鐵回答了《南方日報》、中外新聞社等媒體記者關心的熱點話題。

譚君鐵表示,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要深刻把握區域特點和發展條件的變化,改變粵東西北作為同類地區的思維定勢,結合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進一步明確珠三角、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發展定位,明確協調發展的努力方向。要牢牢把握粵北山區的生態發展定位,築牢粵北生態屏障,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對不同區域實施差異化評價考核。這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化認識省情的基礎上,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部署。梅州要順應新定位、新要求,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全麵把握生態環境良好、客家曆史人文豐厚的獨特優勢,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富民強市新路子,促進對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譚君鐵認為,梅州地處山區,遠離中心城市輻射,產業基礎薄弱,產業要素相對難以集聚。梅州作為省裏確定的生態發展區,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如果追求粗放型、低質量的發展道路,梅州的生態、文化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對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梅州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省“兩會”的部署,結合省委書記李希同誌來梅調研講話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方麵取得紮實進展,推動生態富民強市,奮力開創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局麵。

譚君鐵表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梅州將重點抓好六方麵工作:一是堅持不懈厚植生態優勢,做到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汙染防治,突出抓好植樹造林、林相改造、崩崗治理等,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公園;全麵落實河長製,確保一江清水長流不息;加強農業麵源汙染防治,保護土壤安全;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強工地道路揚塵、工業源、露天焚燒等汙染防控,確保空氣清新。二是力促製造業轉型升級。在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集中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廣梅產業轉移園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發揮線路板、電聲、陶瓷等產業優勢,激發企業主體活力,按照製造業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三是力促文化旅遊產業轉型升級。以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為統領,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打造文旅小鎮、足球小鎮、花燈小鎮等獨具魅力的特色小鎮,整體提升梅州文化旅遊產業影響力。四是力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增加中高端供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發揮綠色、安全、有機等優勢,聯合省農業廳、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組建專家團隊對大宗農產品進行全鏈條開發,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分層次推進整潔鄉村、宜居鄉村、美麗鄉村建設,整潔鄉村今年實現全覆蓋。五是努力培育與生態發展區、與梅州資源稟賦相適應的新業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發展,要在守護好青山綠水的基礎上,精準研究戰略新興產業落地需要的政策、人才、環境支撐,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區域總部經濟、文化創意、冷鏈物流、生物製藥等環境友好型、物流成本敏感度低、附加值高的產業。六是持續用力抓好幹部隊伍建設,突出抓好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努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按照中央、省委部署,結合省委書記李希同誌來梅調研講話要求,進一步細化措施,對幹部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全麵落實首問責任製、馬上就辦工作機製,做到“親”則兩利、“清”則兩安,把梅州打造成為高端產業、高端人才集聚的福地、窪地。

譚君鐵表示,梅州是全省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全市相對貧困人口158994人、占全省9.1%,省定貧困村349條、占全省15.3%。2016年、2017年均完成省下達給梅州的年度脫貧任務,全市共有110896人實現精準脫貧。今年將完成48098人精準脫貧任務,確保在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掉隊。今後將嚴格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夯實市、縣、鎮、村的責任,突出縣、鎮主體責任落實,在發揮幫扶單位積極性、完成省定貧困村精準脫貧攻堅任務的同時,特別注重抓好分散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攻堅。市級層麵將重點抓好督促檢查,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製度、督查巡查製度、資金監管製度,專項治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確保扶貧領域風清氣正。(本報記者 劉世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