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融灣”,是梅州2023年的高頻詞;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市“兩會”期間,參會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結合本職工作與履職實踐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梅州更好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用好政策 敢想善為
“國家有關部委印發的《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下稱《梅州方案》)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幹措施》(下稱《若幹措施》)出台實施,讓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發展的信心和共識,一批融灣重大政策和項目逐步落地,有力促進經濟發展提質增速。”市人大代表、市發改局局長吳特宏表示,全市發改係統將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深挖《梅州方案》《若幹措施》政策紅利,努力轉化為“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實效。
“一是抓政策促融灣,積極做好《若幹措施》的學習貫徹和宣傳解讀,爭取省出台2024年工作要點和相關部門配套措施。二是抓產業促增長,借力穗梅橫向幫扶和省直單位縱向幫扶,積極承接珠三角等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培育發展“四上”企業和縣域主導產業,加快建設“反向飛地”等融灣平台。三是抓項目促投資,加快推進梅龍高鐵、梅武高鐵和大埔電廠二期、五華抽蓄二期等重大交通、能源項目,完善融灣基礎設施。四是抓改革促服務,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加快推進營商環境立法和綜合改革。五是抓保障促安全,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製,紮實做好能源保供等工作,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吳特宏說。
堅定信心 大膽作為
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離不開企業的參與。
“市政府工作報告針對‘融灣入海’提出的具體工作部署,振奮人心,催人奮進,讓我更加堅定了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方向。”市人大代表、廣東大周湖農業觀光旅遊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藝樺表示,目前企業正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斷調整發展思路進行資源整合,推進戰略轉型,尋找發展機會。接下來,企業也將繼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繼續紮根“三農”,進一步完善聯農帶農機製,擴大種植麵積,保證產品質量,采用“文農旅”相結合的方式,助力當地農民增加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麵助力鄉村振興。
同時,王藝樺也希望可以借助此次大會,加大豐順農特產品宣傳力度,讓更多粵港澳大灣區的市民知道、了解豐順,感受豐順特色農產品的獨特魅力,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產銷對接,暢通銷售渠道,助力農特產品更好“走出去”。
文化融灣 大有可為
推動梅州的文化建設是市政協委員李錦讓一直不遺餘力持續呼籲的事情。今年,他提交了《以文化產業賦能梅州“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關於進一步深入推動嘉應古城建設》兩個提案。
“深厚的文化底蘊始終是梅州最大的優勢和底牌。我們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不能因為強調抓經濟就偏廢了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 他認為,文化產業絕對是關聯性強的產業,絕對是富民產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文化產業賦能“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以及文化融灣,是梅州推動高質量發展和融灣入海的題中之義。
“現在梅州不少鄉村,已經開始文化產業賦能‘百千萬工程’的探索。比如說在大埔縣西河北塘藝術部落,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把寫生經濟搞得紅紅火火,輻射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增收致富。”李錦讓說,作為文化之鄉,梅州在抓好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打糧食,而且可以同時打物質糧食和精神糧食,實現雙豐收。
“客家文化在澳門生根成長,曆史悠久。”廣東海外聯誼會理事、澳門嘉應同鄉會理事長梁鋼是來自澳門的市政協委員,他認為,梅州“融灣入海”,不僅僅要經濟融灣,也要做到文化融灣,客家文化也可以“出圈”。
“去年10月份廣東漢劇全國巡演走進澳門時,澳門嘉應同鄉會是演出的協辦單位,我們提前通過澳門日報和企業友好社團進行宣傳,演出門票一票難求,前來觀演的觀眾中有不少人第一次接觸廣東漢劇就表現出很大興趣。”梁鋼建議,要進一步擴大廣東漢劇、客家山歌、提線木偶戲、采茶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力,加大宣傳力度,擦亮品牌,讓這些藝術精品既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又能走出“山門”、融入“灣區”。
梁鋼還提到了前幾日在澳門完成錄製的“客家春晚·粵港澳大灣區(澳門)之夜”。“漢劇巡演也好,客家春晚也好,都是以文化搭橋的方式,彰顯世界客都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在潛移默化中讓更多粵港澳大灣區的人了解和喜歡梅州,進而到梅州觀光旅遊和投資興業。”梁鋼說。(記者 黃科 何梓瑜 黃鈺然 王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