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客都大地,猶如一幅多彩畫卷。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凝心鑄魂,在推動鄉村振興中淬煉幹部,在城鄉基層治理中建強堡壘,在發展實體經濟中集聚人才……一個個生動蓬勃的場景,呈現過去十年蘇區梅州組織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累累碩果。
群眾在梅縣區新城黨群服務中心黨建書吧閱讀。(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在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範點梅江區西陽鎮北聯村,黨員幹部在紅色基因館聆聽紅色故事。(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新中苑老舊小區成立臨時黨支部,激發居民黨員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積極性,不斷改善小區人居環境。(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鍾小豐 攝)
大埔縣三河鎮舊寨村是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範點,圖為注入紅色元素的大埔火車站。(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幹部人才隊伍活力不斷激發,基層組織功能不斷強化。特別是市第八次黨代會召開後,組織工作緊扣服務市委中心大局,以新擔當新作為,全力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黨建引領
基層治理走深走實
時下,正是蕉嶺縣廣福鎮葉田村的百香果豐收季,村民們忙碌地分揀包裝,準備將這份甜蜜銷往各地。葉田村采取“黨總支部+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村民參與,打造了約50畝百香果黨員種植示範基地,畝產值超2萬元,年總產值近百萬元。村民不僅可以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還能在基地務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在黨員引領帶動下,葉田村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百香果、黑木耳、花生、烤煙等產業蓬勃發展。”葉田村黨總支部書記鍾欽榮自豪地表示,村民們袋子鼓了,還帶動鄉風文明持續向好,村子從內到外都發生了喜人變化。
我市堅持把組織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第一工程”,立足鄉村振興實際,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我市在近年來儲備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幹部3500多人;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工作和紅色村示範行動,建成紅色主題旅遊線路21條,連片打造紅色美麗示範帶16個;至去年底,全麵消除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自全科網格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梅縣區新城辦將轄區網格優化為四級網格38個小網格,打造全科網格智慧管理服務平台,網格內黨的建設、常態化疫情防控、市容市貌等工作均納入平台管理。
這是我市以“黨旗紅”推動“治理優”的生動體現。這些年來,我市全麵實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基層治理從“獨唱”轉變為“大合唱”;“雙報到、雙服務”工作持續深化,有效解決一係列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支部進小區”工作紮實推進;“兩新”組織的黨建活力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工作體係不斷健全,真正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精準引才
打造山區人才高地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我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人才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
推出急需緊缺人才和“博八條”政策,吸引人才來梅發展;實施省“揚帆計劃”項目,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人才;統籌推進嘉應岐黃人才培養工程、蕉嶺數學小鎮人才計劃等項目;開展博士基層行等活動;市人才公寓揭幕啟用……我市以一係列有力的舉措,推動招才引智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發《加快新時代人才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即人才振興“16條”),明確提出要實施“青梅計劃”“鴻雁計劃”“宗匠計劃”“金穀計劃”“桂竹計劃”等五大人才發展計劃。“1+N”政策的組合疊加,必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梅創新創業。
黨建領航風帆勁,奮勇爭先行致遠。站在新征程上,全市上下將深入貫徹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推動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強根鑄魂
堅持黨的政治建設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條主線,我市廣泛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每年對全市縣處級幹部進行全員集中培訓,辦好中青年幹部、新任科處級幹部、村(社區)“兩委”幹部等專題培訓班,確保理論武裝全員覆蓋、紮實有效,引領廣大黨員幹部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麵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市注重加強政治忠誠教育,提高黨員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強化政治監督和政治督查,推動貫徹執行省委“兩個維護”十項製度機製,確保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梅州大地落地生根結碩果。同時,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規範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民主評議黨員、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會等基本製度,基層黨組織組織生活更加嚴肅認真規範。
作為廣東省唯一全域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我市紮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集中性學習教育,把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持續推動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赤址昭日月,梅州別樣紅。我市修複或複原革命舊址遺跡509處、打造中組部組織振興試點5個、省級“紅色村”黨建工程示範點12個、省級市級黨員教育基地22個,建設具有蘇區特色的紅色教育線路10條,創建省市級鎮街黨校示範點29個,組建由252名黨員組成的鎮街黨校講師隊伍,《三河壩戰役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意義》精品黨課被中組部采用,打造出黨員學習教育梅州品牌。
實幹擔當
鍛造過硬幹部隊伍
幹事業、謀發展,幹部是關鍵。麵對“選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幹部”“如何選人、怎樣用人”等一道道“必答題”,我市樹立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統籌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幹部育選管用工作,努力建設忠誠幹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以隊伍高素質保證發展高質量。
以爭創模範機關為契機,市直機關工委連續兩年開展梅州市黨建工作創新大賽,營造比學趕幫、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全麵鍛造過硬幹部隊伍。在2021年黨建工作創新大賽中,市直機關工委擇優推薦作品參加第九屆廣東省市直機關“先鋒杯”工作創新大賽,我市機關黨建類作品榮獲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創下曆年來的最好成績。
隻有嚴管到位、厚愛有方,幹部才能健康成才。我市堅持嚴管與厚愛並重、培養與使用並舉、賦能與壓責並行,幹部隊伍更有激情、更有幹勁。實施《關於在全市幹部中深入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工作方案》,落實容錯糾錯機製和激勵幹部擔當作為政策措施,鞏固職務與職級並行製度成果,大力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
過硬的幹部隊伍,應是經得住考驗、挑得起擔子的。我市出台《梅州市“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破題攻堅行動實施方案》,著重在高質量發展主戰場、矛盾風險最前沿、艱苦偏遠第一線中發現、培養和選拔幹部。在梅州疫情防控、抗洪救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重點項目、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急難險重任務一線,我們總能看到高高飄揚的黨旗、衝鋒在前的共產黨員。
全市黨的基層組織10037個;共產黨員24.7萬名。
梅州城區7個街道、66個社區全部實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推動7621個綜合網格建立網格黨支部,成立116個小區黨組織。
2015年來,累計對422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進行整頓。
全市共有16個“紅色村”試點,其中12個入選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範點,5個被中組部評為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鄉村試點。
2021年來,建成各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共114家,全市引進各類人才6747人。
從“老破亂”到“新家園”
走進梅江區江南街道新中苑小區,隻見牆壁粉刷一新,柏油路開闊平坦,花池內綠植生機勃勃……難以想象的是,在幾年前,這裏還是一副“老破亂”的模樣。
“老舊小區改造,改什麼、怎麼改、改成什麼樣都由居民說了算。”江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袁濤介紹說,新中苑小區建於20世紀80至90年代,是典型的老舊小區。2019年8月, 新中苑小區被列為梅州老舊小區改造示範點,改造項目啟動以來,江南街道黨工委以梅龍社區黨委為核心,區域化黨建為基礎,通過創新成立社區“大黨委”製度、設立臨時黨支部、居民黨員“亮身份”等一係列舉措, 將黨建引領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提質、社會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真正做到讓居民滿意、得到實惠。
新中苑老舊小區實現“舊貌換新顏”、居民從“局外人”變為“主人翁”,小區黨員功不可沒。老舊小區改造動員會召開後,楊誌光、陳紹榮、沈森華等多名社區老黨員迅速行動起來,主動調查征求住戶意見。新中苑小區還設立了黨員責任區,由熱心業主擔任衛生保潔、綠化養護等管理工作,提升小區自治水平。
今年,《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探索——以梅江區江南街道老舊小區改造為例》獲評“中國基層領導力典型案例征集”活動的優秀案例。(記者江嬋 黃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