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個跨越曆史的維度。十年,一段砥礪初心書寫世界客都新時代“僑”文章的曆程。
梅州,作為“華僑之鄉”,旅居海外僑胞有500多萬人,分布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海外僑胞的“娘家”,市僑聯充分發揮融通海內外優勢,堅持“黨建帶僑建、僑建為黨建”,堅持“兩個並重”“兩個拓展”,堅持文化引僑、平台聯僑、政策惠僑、經濟聚僑,不斷創新活動載體和工作機製,推動新時代僑聯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市委、市政府聯係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和紐帶。
梅州城區全景(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宋誌鋒 攝)
十年潛心為僑,市僑聯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2013年,市僑聯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僑聯聯合授予“全國僑聯係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6年,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被中國僑聯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2018年,市僑聯榮獲中國僑聯授予“全國僑聯係統先進組織”稱號;2019年,市東南亞歸僑聯誼會獲評“廣東省僑界貢獻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21年,梅江區僑聯獲評全國僑聯係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市僑聯1人獲評全國僑聯係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梅縣區僑聯獲評全國僑聯係統助力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蕉嶺縣三圳鎮芳心村“僑胞之家”獲評2018-2020年度全國僑聯係統優秀“僑胞之家”稱號;2022年,推動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成功獲批“中國僑鄉文化(梅州)研究中心”,成為廣東第三個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促成興寧市廣東壹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入選省僑聯第一批省市共建“南粵僑創基地”……
黨建引領聚僑力 畫好最大“同心圓”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伴隨著慷慨激昂的樂曲聲響起,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前,30多名僑胞和市、縣僑聯黨員幹部情不自禁地唱響《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等經典愛國歌曲,用歌聲傳達深切愛國情。
這是市僑聯開展“僑心永向黨 喜迎二十大”活動中的一幕,這個活動也是市僑聯堅持思想引領,以黨建帶僑建,凝聚僑心畫好最大“同心圓”的一個工作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僑聯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圍繞服務中心和服務僑胞兩條主線,不忘初心和使命,堅持黨建帶僑建,緊抓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曆次全會、建黨百年等重要節點,舉辦僑界熱議、座談會、學術研討、攝影圖片展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團結動員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為推進梅州發展、祖國建設貢獻“僑”力量。
連續多年舉辦麵向市、縣、鎮僑聯幹部的業務培訓班,強化提升僑聯隊伍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業務能力,鍛造懂僑、知僑、愛僑、護僑的幹部隊伍,當好僑界群眾貼心人、僑務工作實幹家。構建市、縣、鎮、村四級僑聯組織體係,打造僑胞之家,打通涉僑政策傳達、為僑服務“最後一公裏”,激發廣大歸僑僑眷愛國愛鄉情懷。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管好對外宣傳陣地,加強僑界輿情引導,把好意識形態政治關、導向關。積極發揮僑聯優勢,與海外人士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梅州聲音。致力發掘僑鄉人文曆史資源,保護傳承華僑文化,聯合高校、僑史學會,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僑心向黨”學術研討……
十年來,市僑聯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立足時代精神內涵,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注入“僑”元素,以一個個獨具梅州特色的“僑建”舉措,有效拉近了與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之間心的距離,激發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使命擔當。
用心開拓“聯”特色 以僑為橋謀發展
2020年9月2日上午,一輛載著100萬瓶梅州飲用水的貨櫃車從廣東南台水業股份有限公司啟程,駛向粵港澳大灣區。這是一次市僑聯牽線,加拿大僑胞、廣州半島投資集團執行董事王文康促成的一次意義非凡的合作。
相類似的僑企與梅州企業之間的“聯結”,在市僑聯的牽線搭橋下,近十年愈發常見:促成印尼中國中小企業聯盟來梅考察生產加工企業,對接推動客家傳統特色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廣州半島投資集團與梅江區金苑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助力梅江區客家預製菜開拓市場、走進大灣區;促成泰國慧龍國際與梅州麵不二食品公司合作,推動客家醃麵開拓東南亞市場……如今,海外僑胞來梅投資興業、尋求合作助力家鄉經濟發展“加速跑”蔚然成風,市僑聯充分發揮融通海內外優勢,凝聚共識,念好“聯”字經,利用廣闊的人脈資源引進僑資,助推本土企業實現對外發展交流,共促梅州“特色品牌”走出圍龍、走向全國、推向全世界起了關鍵作用。
為大局綢繆,為發展奔波。十年來,市僑聯積極融入世界客屬青年大會、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世界客商大會等重要平台,對接服務海內外僑商考察團及回鄉僑胞,引導其關注和支持家鄉建設。“我們還注重客家文化在海外的傳承與推廣,以文化激發僑胞心中桑梓情誼、家國情懷,同時促進文化互通共融。”市僑聯主席湯誌平告訴筆者,今年已推動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與毛裏求斯中華文化藝術委員會達成戰略合作,在毛裏求斯首都設立首個“廣東漢劇海外傳承推廣中心”;“客家春晚”也已四次走出國門,先後登上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澳洲舞台;我市攝影家協會成功赴印尼舉辦“世界客僑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鬆口”攝影展;舉辦市僑聯成立35周年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抗戰80周年係列活動;圓滿承辦中國僑聯六省市250名僑聯幹部培訓班現場教學活動,提高梅州僑鄉知名度……一係列活動均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促進了文化交融。
與此同時,市僑聯通過訪問交流、“雲”聯誼,每日向僑界推送祖國家鄉重要時訊等聯情方式,促進了鄉情聯絡,深化了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僑界“朋友圈”。
“聯”外維係鄉情紐帶,共謀新發展;“聯”內做好歸僑服務,同心向未來。一直以來,市僑聯在多措並舉加強與海外僑胞聯絡交流的同時,持續開拓“聯”特色,開展活動、搭建平台、走訪慰問,夯實基層僑聯組織建設,及時幫助廣大歸僑僑眷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做好歸僑僑眷權益保護工作。
厚植僑海大情懷 擔當建功新時代
彙僑智、護僑益、凝僑心、聚僑力,一直以來,市僑聯厚植為僑情懷,發揮好服務經濟發展、依法維護僑益、拓展海外聯誼、積極參政議政、弘揚中華文化、參與社會建設六大職能,在新時代推動僑聯工作再出發,再創新成果。
既是情懷,也是智慧,市僑聯推選僑聯幹部和僑界人士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彙聚僑智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獻策出力。翻開市僑聯近年來組織僑界代表積極建言、參政議政的“長軸畫卷”,其間的手筆恢宏可見:十年間,市僑聯廣泛發動市、縣兩級僑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梅州發展以及僑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積極反映僑情民意,先後提出《關於對60周歲以上歸僑發放生活補貼的建議》《關於提升僑鄉文化建設的建議》《關於加強對海外華僑後代僑務工作的建議》等建議、提案,在反映僑界呼聲、參與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適應海內外僑情新變化,全麵拓展新僑工作。“不少老華僑在慢慢老去,新僑正登上時代舞台,成為新興‘僑’力。”市僑聯主席湯誌平表示,老華僑對家國自有一種情懷,但從小出生在國外的新僑這種情感稍加欠缺,為此,搭建溝通平台、暢通交流渠道、營造文化氛圍,主動把新僑“請進來”顯得至關重要。連續多年來,市僑聯在涵養僑力資源上下足了功夫。
傾力打造青少年“尋根之旅”夏(冬)令營品牌活動,增進“新僑”對中華文化、客家文化的認識,並將留學人員及其社團作為新階段僑聯海外聯誼工作延伸的聯係對象之一,指導成立市留學人員發展聯合會,選優配強社團班子,引導帶動留學人員歸國創新創業、建設家鄉。此外,一方麵推動成立市新階聯僑眷分會,為僑界新階聯人士交流合作、投身梅州振興發展創造平台;另一方麵致力中外人才交流和培養,促成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設立“梅州獎學金”,目前已推薦18名梅州學生入讀該大學。
一方有難,雙向奔赴。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市僑聯一封倡議書,就得到了萬千海外僑胞的響應,抗疫資金288萬元、一次性口罩79.3萬隻和其他防疫物資一批漂洋過海而至。當海外疫情肆虐時,市僑聯也第一時間發出同心抗疫家書,多渠道發送防疫訊息,協助市委、市政府向海外17個國家25個客屬社團捐贈防疫口罩26萬隻。而這一個個特殊時期的全力以赴,也正是市僑聯厚植僑海情懷的碩果。
展望下一個十年,僑聯事業藍圖已繪就,市僑聯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深懷愛僑之心,恪守為僑之責,辦好利僑之事,在凝心聚力中畫好最大同心圓,奮楫揚帆啟新程。
【數說十年】
十年來,各級僑聯深入開展僑界“養老、助學、關愛、安居、樂業”五大公益行動,發動海外僑胞、僑團為家鄉抗擊疫情、捐建學校、醫院和捐贈藥品、醫療用品、教材、禦寒物品等物資,共捐資捐物達3000多萬元,資助6000多名學子。
全市8個縣(市、區)、111個鎮(街)全麵建立僑聯組織,727個村(社區)建立了僑聯工作小組,全市建成“僑胞之家”24個。
十年來,全市補助特困低保歸僑、困難歸僑子女和困難歸僑臨時救助12000多人次,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美好藍圖】
發揮優勢做好新時代“僑”文章
下一步,全市僑聯組織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團、僑務和統戰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以及視察廣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牢牢把握同圓共享中國夢主題,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堅持黨對僑聯工作的全麵領導,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兩個並重”、深化“兩個拓展”,堅持文化引僑、平台聯僑、政策惠僑、經濟聚僑,充分履行“服務經濟發展、依法維護僑益、拓展海外聯誼、積極參政議政、弘揚中華文化、參與社會建設”六大職能,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為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貢獻僑界力量。(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