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寧市羅崗鎮溪群村議事廳,村黨支部書記賴健平正與村裏幾名老黨員、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討論著村裏把400多畝土地流轉出去發展血橙產業的進展。
議事廳裏,溪群村黨員幹部和村民圍坐在一起討論村裏的發展。(受訪者供圖)
這是溪群村發揮“議事廳”平台作用,引導村民共同參與“自治”,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羅崗鎮堅持黨建引領,在溪群村探索打造“群眾說事、及時辦事、民主議事”為理念的“議事廳”平台,變“村裏事”為“自己事”,變“幹部幹、群眾看”為“幹部群眾一起幹”,努力破解鄉村治理難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構建議事平台
激活鄉村治理“感應末梢”
走進溪群村,隻見村莊環境整潔,生態環境優美,嶄新的村黨群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更方便的服務。這個總人口僅1183人的村子,曾經由於村民“小農意識”比較嚴重,矛盾糾紛較多,拖了發展的後腿。
如何破解村裏的治理難題?2019年,溪群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落成時,羅崗鎮在實踐站內設立村民議事廳,將基層協商民主作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著力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問題,化解矛盾糾紛,凝聚鄉村治理合力。
為提高議事廳的效率,溪群村專門製定了方案,明確把村民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公共設施使用、集體資產管理使用、村重點工作、村民主要利益矛盾糾紛、幫扶救助、社情民意等7個事項列入議事範圍。同時構建議事操作體係,通過調研和互聯網等渠道收集協商議題,按照輕重緩急原則,對收集的意見進行篩選,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召集村民代表議事,然後將結果“曬”出來,最後對事項進行辦理落實。
通過“集”“篩”“議”“曬”“辦”,溪群村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讓村民有序參與民主議事活動,激活了鄉村治理“感應末梢”,為全村發展加滿了正能量。
黨員帶頭執行
疏通鄉村治理“循環脈絡”
平台搭建好了,發揮作用至關重要。在解決項目用地和確保無障礙施工上,便發揮了重要作用。
“占用的田地怎麼賠付”“澆地水源堵塞了能否另外建一個”……在羅崗鎮將包括溪群村在內的幾個村串聯,共同打造“一河兩岸”工程時,溪群村村民在議事廳敞開心扉說出自己訴求。
“看似吃虧,實則受益!”老黨員陳慶雲說了這樣一句話,引導村民往促進村裏長遠發展考慮,其他黨員也帶頭支持,村民代表紛紛表示同意。最後通過共議共決方式,高效實現了“一河兩岸”工程建設用地全部由村民無償提供,既調動了村民參與村務的積極性,又弘揚了鄉村文明風尚。
議事廳設立以來,溪群村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將“黨建+網格”服務管理模式與議事廳運轉結合起來,通過“片區黨員+駐村幹部”網格化收集民情民意,讓更多村民積極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中來。農村公共廁所建設選址向來是村民比較關心的問題,溪群村黨支部在結合各自然村實際提出全村選址方案的基礎上,一方麵讓黨員幹部深入網格,宣傳農村公共廁所建設政策,並收集民意;另一方麵敞開議事廳大門,廣泛聽取收集村民意見,並提交議事廳決議,廣納群言、廣聚民意,在村級建設和村民訴求中取得最和諧的平衡點,土地由村民無償提供,全村5個公廁實現順利選點和建設。
如今在溪群村,村裏事務大家議已成為共識。撂荒耕地複耕複種、道路修複、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38個項目經議事廳決議,在溪群村順利實施、推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由“隻為自己添磚”變為“主動為集體加瓦”,真正成為鄉村治理的主人,循環推進村裏各項事業發展進步。
臨近傍晚,“一河兩岸”的太陽能路燈亮起來了,村民三三兩兩在散步。兩旁的稻浪翻滾,訴說著豐收的喜悅。溪群村在黨建引領下,在興寧市率先設立村民“議事廳”,也獲得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豐收”。曾經令人頭疼的“問題村”,正呈現出一幅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鄉村治理美好景象。(記者陳思傑 特約記者鍾思婷 通訊員張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