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融灣賦新能 構建開放新格局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10-13 09:47:08  瀏覽:-
字號:

  蘇區振興、灣區建設,是中央和省委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近年來,作為全域均屬原中央蘇區的梅州,搶抓“蘇區+灣區”疊加政策,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新格局,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交通互聯互通、產業梯度轉移、農特產品“入灣”等方麵全麵發力,全力培育發展新優勢,賦能梅州加快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暢通連接灣區大通道

  梅州有著光榮的革命曆史,是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翻開地圖,梅州雖然位於粵東北,但與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連,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天然的優勢。

  對接融入,交通基礎設施先行。

  2019年10月11日,全長122.4公裏、設計時速250公裏的梅汕客專在梅州人民熱切盼望中建成通車。線路北起梅州西站,途經梅州、揭陽、潮州三市,在潮汕站與廈深鐵路接軌。開通運營後,該線路成為梅州連接潮汕乃至珠三角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從此,山區梅州邁入“高鐵時代”,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生活圈,進一步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暢享發展盛宴。

全長122.4公裏、設計時速250公裏的梅汕客專在梅州人民熱切盼望中建成通車。(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很快,鐵路方麵還有更多好消息傳來:2019年12月15日,梅州至龍川鐵路順利開工,項目建成後將大幅縮減梅州通達大灣區的時長;今年9月30日,瑞金至梅州鐵路(廣東段)在梅江區西陽鎮申渡村規劃的瑞梅鐵路梅江特大橋北引橋東開工建設,廣東段全線計劃於2027年3月建成通車。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一條集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為一體的快速走廊,對完善贛粵地區鐵路網和加強珠三角、粵東地區與中部地區間的交通聯係具有重要意義。

  公路方麵,自2015年平興高速建成通車後,我市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接著,梅平、興華、華陸、大潮(含大漳支線)、豐華等高速公路陸續建成通車,各縣(市、區)市民往來更加便捷,梅州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路程更順、車程更短。

  梅州機場持續優化加密航線,與深圳、廣州、珠海等大灣區主要城市實現了航線覆蓋,進一步加強了梅州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聯通。

  日前,《廣州市對口幫扶梅州市助推老區蘇區全麵振興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下稱《規劃》)印發。《規劃》提出,將積極推進梅州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5小時經濟生活圈。對於梅州未來發展而言,又是一大利好。

  打造融入灣區新高地

  2020年6月28日,梅州綜保區獲國務院批複設立,梅州實現了國家級發展平台零的突破,成為梅州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服務對接“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的“新窗口”。

梅州綜保區獲國務院批複設立,梅州實現國家級發展平台零的突破。(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作為地處粵閩贛交界區域的內陸型綜保區,梅州綜保區具有輻射帶動範圍廣闊、享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優勢,以及發展空間大、倉儲成本低、梅州國際無水港鐵路物流配套設施等資源優勢。梅州市與省商務廳正在全力申報以梅州綜保區為重要載體,建設省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示範園,發揮大灣區外貿總量大、供應鏈物流、國際貿易、金融等產業發達的優勢,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推動梅州綜保區成為大灣區企業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供應鏈上的重要環節,打造成為大灣區產業轉移的廣闊腹地。

  梧高鳳必至。廣東首個內陸型綜保區、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讓越來越多灣區企業選擇蘇區梅州。至目前,梅州綜保區共有落戶項目19個,投資總額約5.8億元,全部達產後年進出口額預計可達32億元。其中,有13家落戶企業都是從大灣區轉移過來或投資設立的,包括加工製造、國際貿易、跨境電商等類型。

  除了建設好梅州綜保區,市委市政府把規劃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作為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的重中之重,申報設立國家級平台,推動蘇區和灣區聯動發展、合作共贏。讓人振奮的是,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支持梅州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這是對梅州的最大支持、最大利好。

  市委書記馬正勇強調,梅州要用好“蘇區+灣區”的疊加政策,紮實推進先行區建設,重點在引進產業項目、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創新體製機製等方麵先行先試、取得實效,全力打造革命老區對接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試驗區、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先行區、蘇區探索共同富裕樣板區。

  建設灣區後方大農場

  9月,一輛滿載梅州蜜柚的貨車從位於梅縣區石扇鎮的梅州市興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緩緩駛出,向粵港澳大灣區進發。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生產基地將梅州蘇區的優質農產品銷往大灣區、為當地市民餐桌送去“客家味”的生動寫照。

  記者了解到,在廣州、梅州和五華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於2019年6月落戶五華縣河東工業園,項目總規劃麵積250畝,首期已投入2.87億元,總建築麵積達4.6萬平方米,建成初級產品倉配集散、產品精深加工、電子商務與展貿、綜合商務辦公等功能區。“該中心的建成,有助於進一步拓寬梅州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為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健康的綠色農產品。”據梅州市風行菜籃子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慶偉介紹,配送中心以立足梅州所需、服務灣區、輻射泛珠定位,以“一個標準供灣區”為原則,構建以梅州五華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係,成為粵東地區及粵閩贛區域綠色優質農產品服務平台、穗梅聯手發展綠色產業的重要基地。目前通過配送中心平台銷往粵港澳大灣區的農產品,不僅有梅州柚、客都米、嘉應茶、壽鄉水、平遠橙、興寧鴿、五華高山紅薯等優質農特產品,還有以梅菜扣肉和鹽焗雞、鴿子湯等為代表的客家預製菜,均深受灣區市民青睞。

工人正在將梅州蜜柚裝車運往珠三角城市。(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截至目前,梅州配送中心累計認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已有104家,覆蓋全市48個鎮,涉及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種植養殖規模7萬餘畝,帶動就業4.3萬餘人。

  接下來,梅州將繼續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依托,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全麵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格局,把梅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長壽食品、食材等優質農產品主要供應地,讓梅州農業火起來、農民富起來。

  至目前,梅州綜保區共有落戶項目19個,投資總額約5.8億元,全部達產後年進出口額預計可達32億元。其中,有13家落戶企業都是從粵港澳大灣區轉移過來或投資設立的,包括加工製造、國際貿易、跨境電商等類型。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累計認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加工企業104家,覆蓋全市48個鎮,涉及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種植養殖規模7萬餘畝,帶動就業4.3萬餘人。

  梅州綜保區吸引廣州科技企業落戶

  落戶梅州綜保區的麥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液晶電視生產和銷售,企業總部位於廣州花都。當深入了解了梅州的營商環境和梅州綜保區優惠政策後,公司很快決定在梅州設立分公司,專營外貿進出口業務。

  “梅州綜保區招商隊到廣州開展招商推介會,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梅州綜保區的建設發展、產業規劃和優惠政策等。可以說,我是被梅州綜保區這個國家級平台和梅州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過來的。”麥威科技總經理支遠翔表示,項目從落地到投產得到了梅州當地黨委、政府的指導和幫助。“在注冊公司、廠房租賃、產品報關等方麵給予我們全方位服務,讓我們順利投產。預計公司今年產值可突破1000萬元。接下來公司將紮根梅州,擴大產能,探索開展保稅維修業務,全力把公司做大做強。”支遠翔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梅州柚擺上大灣區市民餐桌

  梅州興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梅縣區石扇鎮建新村,是一家從事蜜柚、沙田柚等柚果的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梅州配送中心的生產基地之一。據了解,該公司共種植了近1600畝的柚果,今年蜜柚總銷量已達到400多萬斤,主要售往廣州、深圳等地。

  “公司於2019年被認證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這意味著我們的產品獲得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的‘通行證’,為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打響梅州柚品牌夯實基礎。同時配送中心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高,我們則嚴格根據標準進行種植、培育、管護,產出的柚果皮薄汁多、酸甜爽口,深受大灣區顧客的喜愛。”梅州興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綠表示,配送中心對帶動農產品更好地走出梅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起到良好的作用,在配送中心的賦能下,該公司產品的質量與銷量雙雙提升。

  林綠表示,該公司將強化生產、加工、品牌營銷等各個環節,確保柚果的質量,擦亮梅州柚“金字招牌”,推動梅州柚更好地走向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記者林德培 黃科 張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