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功皆興美好皆至,梅州今朝更多彩
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22-10-14 10:59:26  瀏覽:2227
字號:

  金秋的梅州大地,柚香四溢,奮進的足音鏗鏘有力。

  從蘇區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梅州這座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不斷提速奔跑,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奮力推動紅色蘇區綠色發展。

  時間在變,使命不變。回望十年,黨中央的關懷始終溫暖著這片紅色沃土。

  讓老區蘇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梅州用一組組亮眼的數字、一項項重大的改革、一個個精彩的瞬間、一項項重要的部署、一步步有效的落實,續寫時代榮光。

  書寫從一個裏程碑到另一個裏程碑的發展新答卷,梅州“振興浪潮”奔騰激蕩,生生不息。

 十年間,梅州城區提質擴容齊發力,建設更加宜居宜業宜遊城市。圖為梅州城區鳥瞰圖。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十年間,梅州城區提質擴容齊發力,建設更加宜居宜業宜遊城市。圖為梅州城區鳥瞰圖。記者 何森垚 攝


  全域皆紅

  全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

  9月30日,瑞金至梅州鐵路(廣東段)在梅州舉行動工儀式。正線全長240公裏的山區鐵路,承載著贛州和梅州兩地蘇區人民的振興期盼。

  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梅州是全國12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之一,也是廣東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全域皆紅,是這片土地過去十年發展的根本所在。

  回望十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梅州的重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鼓舞人心。

  2013年,梅州8個縣(市、區)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屬原中央蘇區範圍。

  2014年,梅州被列入國家《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

  2019年,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大埔縣召開。

  202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為解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中麵臨的共性問題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

  回望十年,殷殷囑托記於心,梅州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與推進黨的建設創新,前行的力量前所未有集聚。

  牢記“不讓老區群眾掉隊”的囑托,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梅州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負使命,盡銳出戰,著力鞏固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同全國一道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麵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目標。

  全市5.3萬戶14.5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349個相對貧困村出列並建成新農村示範村,省級考核連續三年獲評“好”的等次,五年綜合成績居全省第五。

  牢記“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的囑托,梅州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全市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695.75億元增至2021年1308.01億元,順利完成“十三五”確定的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謀劃振興新藍圖,梅州分類分期推進革命遺址修葺工程,修複一批革命遺址、名人故居。一大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或加速推進,全力加快振興發展步伐。

  曆史潮流洶湧澎湃,梅州振興正當其時。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梅州將蘇區精神轉化為接續奮鬥的動力與實際行動,密切對接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係,以及省相關配套政策製定情況,力爭將更多具有梅州元素的政策建議和項目納入體係、獲得支持。

  美好皆至

  全省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

  民生就是民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梅州蘇區的巨變藏在一個個民生福祉中,藏在城鄉中。

  10年來,困擾著梅州群眾的上學難、喝水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平安之鄉、法治梅州有效建設,安全生產持續穩定,群眾安全感穩居全省前列。

  10年來,梅州基礎設施、城鄉麵貌日益改善,全市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

  2019年10月11日,梅汕客專建成通車,梅州完成從“公路時代”到“高鐵時代”的曆史性跨越。

  當下,粵東革命老區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大動脈梅州至龍川鐵路,接連傳來建設利好消息。

  民生實事件件有著落,讓梅州這座城市有了發展的溫度,亦有了發展的速度。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彙聚,與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建設相輔相成。

  10年來,客都彙、萬象、萬達廣場、奧園廣場等商業綜合體相繼開業,一批批城市配套、公園、展館相繼建成使用,江南新城拔地而起,產城融合未來可期。

  當然,10年間,發生巨變的又何止於城市,梅州鄉村也悄然有了新貌。

  從“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到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從技能培訓到穩定就業,從落後村到先進村,天藍、地綠、水清、有序、活力、宜居的梅州鄉村張開雙臂,迎接更多歸鄉群眾、外來遊客。

  十年滄桑巨變,最好的答卷是人民的笑臉,最美的答卷是文明相隨。

  10年間,蘇區群眾的幸福感,更有文化之鄉湧動的發展新活力。

  “十四五”開局之年,獲評“東亞文化之都”成了梅州文化曆史的最好佐證。

  作為目前廣東省第一個和唯一一個被授予“東亞文化之都”榮譽稱號的城市,梅州正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擦亮打響曆史文化名城品牌,更好詮釋紅色蘇區的時代價值,推動文化建設再上新台階。

  2018年,梅州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資格,2021年繼續被推薦為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不斷深化文明創建加強文明培育,拓展文明實踐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梅州正在創文中迎接更多美好,建設城鄉融合的美好。

 以路為媒,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梅州新建、謀劃一批交通項目。圖為航拍大潮高速。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以路為媒,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梅州新建、謀劃一批交通項目。圖為航拍大潮高速。記者 何森垚 攝

  眾功皆興

  粵北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作為廣東生態發展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地,生態是梅州最大的優勢。

  10年間,梅州深知,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廣東省率先編製完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梅州舉全市之力走好綠色發展之路。自2015年6月啟動“創森”工作以來,如今梅州森林覆蓋率達74.5%,成為粵北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2021年,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競爭性選拔結果公布,由梅州市組織申報的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遊(原中央蘇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從全國29個競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唯一入選項目,獲20億元獎補資金。

  10年間,梅州始終進行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的蘇區振興探索,向生態要效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產業是蘇區振興之基。在廣州對口幫扶下,2020年全市10個省級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2.15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40.4%。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突破500家,比2016年末增加66家。

  亚博ap 高新區(廣梅產業園),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來往的車輛載著貨物,也載著蘇區振興的希望。

  作為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梅州高新區(廣梅產業園)集聚了廣汽集團、廣藥集團、法國聖戈班等世界500強企業,廣州輕工、廣州工控、科倫藥業、伊利食品等中國500強企業,以及珠江啤酒、廣州酒家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在10年前,這裏還是一片待開發之地。改變源於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的推進與落實。

  2013年起,廣州市充分發揮人才、資本、產業等優勢,立足梅州蘇區實際,以幫扶發展為核心,以壯大主導產業、培育市場主體、構建發展平台為重點,全方位落實對口幫扶梅州各項工作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

  用好幫扶力量,釋放改革紅利,謀劃產業促振興。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發展成為梅州上下的共識,成為蘇區振興的首要舉措。一係列的產業發展政策、招商政策、營商環境政策在梅州蘇區落地見效。

  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梅州正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突出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把“過日子思維”轉變為“發展思維”,把“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把更多的資源要素聚集在能“打糧食”的項目上,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助推蘇區振興大步向前。

  發展亮點

  敞開圍龍奏響對外開放強音

  2020年6月28日,梅州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成為廣東省首個內陸型綜合保稅區、梅州首個國家級發展平台。

  2021年6月28日,梅州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在梅州綜合保稅區綜合服務大樓舉行,標誌著綜保區建設發展邁入新階段,助力綜保區建設成為業態高端多元、功能布局完善、服務優質高效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2022年3月28日,梅州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

  從“0”到“1”,從建設到運行,梅州綜保區正釋放著強勁的發展潛能和紅利,成為拉動梅州外貿持續增長的新動能,進一步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梅州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意義重大。

  封關運作半年,進出口總值超5億元,目前,梅州綜保區共有落戶項目21個,區內已集聚加工製造、保稅物流、跨境電商等各類企業,投資總額約5.6億元,全部達產後年進出口額預計可達27億元。

  推動蘇區和灣區聯動發展,新時代的梅州敞開圍龍,奏響對外開放強音。

  用好用足蘇區政策,梅州做優平台促開放,加快梅州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國際無水港等平台建設,舉全市之力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推動紅色蘇區綠色發展。

  加快實現“一區一港一園一帶”發展格局。梅州國際無水港項目將於今年年底建成,與梅州綜合保稅區實現“區港”聯動、協同發展。未來以梅州國際無水港為起點,梅州將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交通圈”“經濟圈”,與鹽田港、汕頭港、潮州港等形成“山海聯動”,成為粵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現代鐵路物流中心。

  麵向灣區所需,立足梅州所能,梅州正圍繞推動紅色蘇區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把規劃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作為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的重中之重,申報設立國家級平台,推動蘇區和灣區聯動發展、合作共贏。(記者黃培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