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就能上好學、足不出戶享受優質醫療、技能培訓讓人輕鬆就業、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梅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樁樁、一件件民生實事猶如和煦春風,潤澤百姓心田。梅州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逐步增強。
教育強市不停步
今年9月1日,平遠縣石正實驗幼兒園迎來首批“幼苗”。作為平遠縣一所新建的鎮級全日製公辦幼兒園,該園規劃編製為9個教學班,可提供270個優質學位,大大緩解了周邊適齡幼兒就近入園問題。談起該園的環境,家長王女士豎起了大拇指:“校園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孩子送這上學我很放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抓投入、建學校、提質量,不斷提升公辦學校、幼兒園優質學位覆蓋率,有效推動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13年,梅州榮獲“廣東省教育強市”稱號,2019年獲“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稱號,2020年在省對市縣政府教育履職考核中,梅州列北部生態發展區第二名……亮眼的數據,是梅州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的生動體現。
自教育創強以來,梅州將建設優質學校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梅縣,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市區麵積由原來的298平方公裏變為3053平方公裏,擴大了10倍多。城市提質擴容,意味著更大的教育需求,梅縣外國語學校應運而生。緊接著,梅州市實驗小學、興寧市齊昌中小學和幼兒園、梅江區風眠小學、蕉嶺縣桂嶺學校、大埔縣田家炳實驗中學、豐順縣實驗中學、五華縣高級中學等一座座現代化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同時,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梅州市技師學院升格為高職院校,填補了我市無高職院校的空白。嘉應學院作為我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我市大力支持其實施“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深化與中山大學合作,推進省市共建,建設“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
“我們建立健全了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體製,全市財政教育支出從2012年約39.8億元增長到2021年約88.9億元,年均增長9.33%。保障了創強爭先等重點工作的順利開展。”市教育局副局長羅滌權說,十年來,一間間嶄新漂亮的學校拔地而起。
幸福指數再攀升
“我和朋友每天都約好在長者飯堂吃飯,兩塊錢一頓午飯,三菜一湯,便宜又有營養。”每周一至周五中午,梅縣區新城辦事處富貴社區的長者飯堂總會迎來一批批“飯友”,65歲的吳麗梅就是其中之一,她時常“呼朋喚友”在此小聚。
長者飯堂讓老人“食無憂”,智慧養老平台則為獨居老人的健康、安全提供智慧型養老服務,老人隻需在專用的手表上動動手指,便可一鍵呼叫社工、誌願者上門服務。“我們還通過成立老年人活動中心、開展群眾文藝比賽等,以老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老人精神世界。”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相關負責人說。
圖為西郊街道黃泥墩社區長者飯堂一角。(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吳騰江 攝)
近年來,我市凝聚社會力量,加快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係,多措並舉推進養老服務“質效雙升”。在此之餘,我市不斷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在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兜牢兜實民生底線,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人社部門積極主動幫助企業解決“招工難”,圖為受益企業“立訊精密”生產車間一景。(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吳騰江 攝)
市人社局局長黎紅英告訴記者,全市各級人社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社會保險“降、緩、返、擴、補、促”等多項助企紓困政策,開展“走企業、解難題”活動,同時發放各類創業、穩崗返還補貼等,以“真金白銀”解企業“燃眉之急”。
梅州市第二屆“南粵家政”技能大賽以競賽方式選拔家政人才。(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吳騰江 攝)
近年來,為推進育才引才穩就業工作,我市人社部門打出“組合拳”,全力抓好“人才振興16條”的宣傳貫徹,全方位做好“引育用留”工作,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提升勞動者技能,並支持全市技工院校與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
“十三五”期間,梅州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9.8%和100%,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提高50%以上,實現社會工作服務站鎮(街)全覆蓋;且於2019年實現醫療救助“一站式”直接結算;2021年實現市內、市外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的困難群眾二次救助“一站式”直接結算。
衛生建設有保障
全麵鋪開市、縣、鎮醫聯體建設,分級診療落地實施;在全省率先實現村衛生站改造全覆蓋,城鄉醫療資源布局更加合理、更趨優化;建立完善市、縣、鎮、村四級精神病防治體係,8個縣(市、區)均已掛牌成立精神衛生中心……
每張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背後,折射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多措並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千方百計提高廣大群眾醫療保障邁出的堅實足印。
“以前我們老百姓看病總是舍近求遠去市區,掛號、預約、排隊,有時來來回回得花上兩三天,卻也無奈,因為很多業務這邊沒法開展。現在騎摩托車十分鍾就能來到一家敞亮整潔、服務周到、技術成熟的醫院。”2019年,五華縣華城鎮中心衛生院完成升級改造,梅州市人民醫院對其進行全麵托管,就醫環境、醫療水平“全線升級”,給五華縣華城鎮當地群眾帶來了福音。
除了五華縣華城鎮中心衛生院,豐順縣留隍鎮中心衛生院、梅縣區佘江鎮中心衛生院、興寧市水口鎮中心衛生院、安流鎮中心衛生院等多家鄉鎮中心醫院也相繼完成改造並啟用,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
“十三五”期間,我市全麵鋪開市、縣、鎮醫聯體建設,分級診療落地實施,打通了群眾就醫“最後一公裏”問題。此外,還建成了2個城市醫療集團、24個縣域醫聯體、6個專科聯盟、5個遠程醫療平台,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定位更加精準,做到了相互補充、便民利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持續抓緊、抓實公共衛生、疾病預防工作,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市迅速反應、嚴密防控,毫不鬆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我市還不斷推進醫療衛生重點項目和高水平醫院建設,持續落實我市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有序實施城鄉婦女“兩癌”免費檢查、出生缺陷綜合防控和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項目;推進市中醫醫院建設高水平中醫醫院和特色中醫醫院;抓好繼續教育醫學管理、生物安全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管理等工作。讓我市醫療衛生環境實現了日益優化。
奮進故事
兩封感謝信 濃濃幫扶情
2022年1月底,梅州市教育局收到兩封由市曾憲梓中學轉來的感謝信,寫信人刁鵬及黃鳳菲均是市曾憲梓中學畢業生,於2021年考上中山大學。
“這兩位學生在高中階段分別享受了免學雜費和助學金的資助,大學還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當我得知他們在各種資助政策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能上大學追夢且知上進、懂感恩,讓我深為感動。”看到信後,市教育局學生助學中心負責人感慨道。
刁鵬和黃鳳菲在信中提到,他們倆都曾因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一度為了學費愁眉不展。政府所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等扶貧政策就像是雨露和陽光,給他們帶來了希望,讓他們得以繼續完成學業,也讓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回饋社會、報答祖國的種子。
兩封樸實無華的感謝信,字裏行間體現了家庭困難的學生對黨和政府推行的學生資助政策的高度認可和讚譽。近年來,我市全麵推進精準資助、應助盡助和資助育人工作,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學生資助項目全覆蓋,全麵實施了本專科、研究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政策,構建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饋”良性循環的學生資助體係。據統計,2012至2022年,我市通過國家資助、地方政府資助、學校資助、社會資助4類30個項目,累計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150萬人次,發放學生資助資金約30億元,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十年掠影
● 2012年至2022年,全市累計投入教育資金56.7億元,新建公辦學校48所,新增學位81896個;新建民辦中小學校4所,新增學位12780個,投入17.51億元。
● “十三五”期間,全市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資金達18833.91萬元,共惠及51931人次;創業擔保貸款共發放2239筆,貸款金額32884.6萬元,共貼息3162萬元,新增城鎮就業13.02萬人。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487戶居家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全市16家“長者飯堂”投入運營;建立養老機構167家,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519個。
● “十三五”時期,我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省衛生城市、省衛生縣城全麵覆蓋;“世界長壽之都”順利通過認證。全市中醫藥服務體係實現市縣兩級中醫院全覆蓋、縣級中醫院“二甲”全覆蓋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全覆蓋。
美好藍圖
●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鞏固提升“5080”攻堅工程成果,在2020年基礎上新增9000個以上公辦幼兒園學位、42500個以上公辦義務教育學位、5000個以上普通高中學位,進一步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 力爭到2025年底全麵建立居家社區探訪製度,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實現全市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100%覆蓋;人口100萬以上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1所精神衛生福利設施。
● 到2025年,我市將打造不少於1個優勢明顯、綜合競爭力強的省級以上醫學重點學科,人均預期壽命將在2020年基礎上提高0.4歲,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至27%,全麵推進健康梅州建設。(記者吳海清 林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