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摘窮帽 闊步前行謀振興
來源:掌上梅州  時間:2022-10-25 16:26:26  瀏覽:-
字號:

  十年光陰,白駒一躍。回望過去的十年,在梅州大地上範圍最廣、力度最大、影響最深的兩件事,就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梅州是廣東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梅州市委、市政府精準施策、攻堅克難,以最堅決的態度、最迅速的行動、最有力的措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市5.3萬多戶14.5萬多相對貧困人口脫貧,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有序退出並建成新農村示範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進入“十四五”,梅州全市上下接續發力,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努力推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回首來路,梅州樂樂不殆,披荊斬棘;展望前景,梅州信心滿滿,再啟新征程。在梅州這片1.6萬平方公裏的紅色土地上,540多萬人民群眾正以更有力的舉措彙聚更強大的力量,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五華縣華城鎮“十村聯動”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黃埔村的武狀元李威光故居經過修繕提升後成為遊客“打卡點”之一。 (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高訊 攝)

  以頭雁帶群雁

  樹起鄉村振興“主心骨”

  走進五華縣龍村鎮湖中村,筆直寬闊的道路穿村而過,路旁綠樹成蔭、路燈整齊,看起來幹淨清爽。站在村委會門口放眼望去,所見是成片成片的稻田,綠道隨著蜿蜒的水圳直達村民家門口。中午時分,十多名村民準時從蘭花基地下班,騎著摩托車回家吃飯……從村民的衣食住行和幹淨整潔的村容村貌來看,如今的湖中村已經沒有了2016年被列為省定相對貧困村時的窮和困。

  2018年,通過黨員人才回鄉計劃,何俊霞當選為湖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這位“80後”女幹部凡事以身作則,切實發揮起“頭雁”作用,在市縣鎮三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多管齊下改變了原來村“兩委”班子黨建意識薄弱、責任缺失、不團結、戰鬥力不強的問題,從而讓湖中村發生徹底改變。何俊霞積極引導擴大村裏原有蘭花產業種植麵積,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同時在多方支持下,引進企業建設麵積100多畝、以小龍蝦養殖為主的生態種養基地,並大力發展食用藥用蛇養殖等產業……這些項目讓湖中村產業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不僅帶領貧困戶脫貧奔康,而且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2018年的7000多元躍升至2021年的30多萬元。

  通過建強支部、選好頭雁帶來大發展大效益的事例,在梅州大地比比皆是。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通過“撤、選、培、引、管、用”等舉措,持續深化推動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強了堡壘,聚了人心,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雁陣效應”。

  將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建設,是梅州立足產業發展、黨建固本的一大特色。大埔縣三河鎮舊寨村在村黨總支部下設立靈芝產業黨支部、蜜柚產業黨支部,發揮黨員帶頭示範作用,通過引導有一技之長的農村黨員帶頭發展種植,加快了富民產業的發展。這樣的工作模式為該村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也為鄉村振興和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2021年,梅州對全市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紅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選優配強第一書記337人,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從輸血到造血

  發展優勢特色富民產業

  “咕咕咕,咕咕咕……”清脆的鴿子叫聲從興寧市龍田鎮碧園村的肉鴿養殖基地裏傳來。步入鴿棚,數十萬隻鴿子撲騰著翅膀,工人們戴著口罩,正在檢查鴿子的情況。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效應,通過資金入股、種鴿代養、農光互補等方式,共帶動23個像碧園村這樣的省定相對貧困村參與肉鴿產業,輻射帶動貧困戶1000多戶3000多人脫貧奔康。

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揮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效應,共帶動23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參與肉鴿產業。  (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林翔 攝)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因地製宜找準產業,才能讓村民鼓起錢袋子。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駕好紅色旅遊、特色民宿、林下經濟“三駕馬車”,入選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蕉嶺縣文福鎮鶴湖村結合實際聯合發展特色養雞產業,並建起了辣椒種植基地;平遠縣差幹鎮三達村找到了“致富武器”——林下靈芝,第一年便帶來10萬元利潤……脫貧攻堅戰場上,梅州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努力變“輸血”扶貧為“造血”幫扶,積極探索發展符合各村實際的產業項目,全市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8.9萬個,為貧困村、貧困戶鋪就“致富路”。

  在推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中,梅州續力推動特色產業改造升級,帶動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興寧市在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肉鴿加工產業一體化項目,並引導企業積極探索進軍預製菜的發展藍海,2022年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鴿子產業總產值預計可達1億元,帶動養殖戶戶均增長20%的經濟效益。

  邁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梅州大力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行動,以工業思維發展農業,堅持強鏈延鏈補鏈,推動鄉村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驅車駛入蕉嶺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視野裏出現連片的稻田。白露過後,鬱鬱蔥蔥的稻苗進入孕穗階段,預示著豐收在望。作為蕉嶺縣“壽鄉畫廊”鄉村振興示範帶上最璀璨的明珠,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涵蓋蕉城、長潭、三圳、新鋪4個鎮,輻射帶動2萬農戶,種植水稻11萬畝,年產量達4.58萬噸、產值達14.6億元,戶年均增收逾3000元。該產業園生產的“秀才郎”等絲苗米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打出了名氣,“一粒米”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融灣入海的“香餑餑”。

  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我市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工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思維,重點打造柚果、茶葉、稻米、蔬菜、預製菜5大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目前,全市累計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數量居全省第一;“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方麵,累計建設17個國家級、260個省級專業鎮(村),特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打響,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為鄉村全麵振興奠定了堅實產業基礎。

  抓整治促提升

  繪就全域美麗鄉村畫卷

  2014年,我省啟動首批14個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借助這一契機,梅縣區以雁洋鎮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陰那村、南福村為示範片主體村,全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並依托優勢旅遊資源,發展以“走農家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為主的鄉村旅遊產業,帶旺了一批民宿和農家樂,拓寬了農民和村集體增收渠道。

  示範片的效應在持續放大。2016年以來,我市堅持因地製宜、科學規劃,針對不同村莊從易到難、分類實施,統籌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專項行動,突出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汙水和畜禽汙染等整治,全力推進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範村工作,加快村莊環境向潔化、綠化、美化、亮化轉變。

  如今,漫步在平遠縣八尺鎮排下村,一幅“歸園田居”的美好畫麵映入眼簾:一幢幢白牆黛瓦的民居點綴在田園之間,門前碧溪流淌,屋後綠樹掩映;農家小院裏,老人聊家常、小孩在嬉鬧,樹上小鳥嘰喳、樹下笑聲吟吟……昔日“髒亂差”的省定相對貧困村,已經蝶變成為粵贛邊界極具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

  為引導鄉村風貌“脫胎換骨”,我市設立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財政資金,發動社會鄉賢支持新農村建設,鼓勵企業家包縣、包鎮開展新農村建設,製定以獎代補工作方案,多措並舉籌措資金。“有政府的統一規劃,有政策的資金支持,我沒花多少錢就給那漏雨的‘火柴盒’穿上了新衣、戴上了新帽。我不說,誰知道這是1990年建的老房子呢!”排下村村民肖錦昭告訴記者。

  以“美”作媒,我市注重示範帶動,用典型力量和成功經驗示範一片、帶動一批,並以中心村為節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整合優勢資源、促進融合發展,創建了一批美麗宜居、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示範帶,加快繪就鄉村“五美”美美與共圖景。

  立足“山水田園、花香果鄉、榕情古韻”的規劃定位,梅江區城北鎮著力打造紮上—玉水鄉村振興示範帶,覆蓋紮上、紮下、玉水三個村,全長約16公裏。在提升農村風貌的基礎上,該鎮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投入5000多萬元用於沿線農村道路的提檔升級、周邊綠化、路燈配置等。同時,圍繞雨汙分流、管道化暗渠化收集和群眾的實際需求,建設農村汙水處理設施,並以“實用美觀”為原則,完成戶廁無害化改造。



梅江區城北鎮打造紮上—玉水鄉村振興示範帶,紮田河沿岸風光優美。(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林翔 攝)

  順勢而為,與時偕行。今年,我市接續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在示範創建引領、垃圾和生活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問題摸排整改、生態河道建設等多個方麵持續發力,推動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繪就一幅幅“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麗畫卷。

  強組織重引領

  健全基層鄉村治理體係

  豐順縣砂田鎮南溪村法治文體公園修建項目涉及到村民的12間舊瓦房,但該村黨支部書記梁俊堅一點也不著急:“我有信心,這不是大問題。”

  梁俊堅“不著急”是有底氣的。原來,南溪村有黨員37名,其中20多名無職黨員通過領崗履責參與網格區域內的黨建宣傳、疫情防控、糾紛調解、公共場所管護監督等工作,全村實現了村民糾紛不出村。法治文體公園修建項目涉及的舊瓦房問題也是如此。在黨員的帶動下,村民無償捐出舊瓦房,項目實現了零征地、零補償、零糾紛、零遺留。外出鄉賢得知公園順利建設,都紛紛出資捐贈附屬設施。如今,黨員群眾還自覺擔起了公園的日常管理任務,維護著這個當地及周邊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近年來,我市不斷強化基層黨建,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麵落實領導包保責任製和鎮級包片駐村,“一村一策”專項整頓10類重難點村。同時,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以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以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在農村基層建立健全黨組織集中統一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係。

  梅縣區雁洋鎮黨群服務中心是集公共服務、黨群教育、文化旅遊、政策宣傳等功能於一體的黨建工作新陣地。該中心麵積1200多平方米,有7個職能部門窗口,可承接辦理1905項行政審批事項,采取前台為群眾服務、後台為前台服務的管理模式,實行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等製度,年辦件量達9300多件,真正滿足基層群眾就近辦事需求。

  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培育農村學法用法示範戶、評選“十佳文明鎮”“百佳文明村”“書香家庭”等……我市還把鄉村治理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完善“中心+網格化+信息化”治理體係,探索“五治一體”新時代梅州“楓橋經驗”,不斷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目前,我市共有全國文明村鎮10個、省級文明村鎮11個,縣級以上文明村鎮達標創建覆蓋率99.7%,鄉村文明蔚然成風。精神文明,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既為鄉村“鑄魂”,也為鄉村振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脫貧攻堅

  十年掠影 

  2016年至2020年12月底

  全市累計投入使用扶貧資金42.7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使用33.54億元。

  全市累計選派505個駐村(鎮)幫扶工作隊、2136名駐村幫扶幹部參與脫貧攻堅;累計動員1311家市內外企業結對幫扶1634個村,其中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覆蓋。

  全市累計實施幫扶貧困戶項目87.1萬個、幫扶貧困村項目15520個。其中,投入7.89億元實施光伏扶貧項目723個,規模和成效均居全省第一;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15億元,受益貧困戶9070戶,居全省第二。 

  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市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53180戶145032人全部脫貧,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退出。

  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0元,比2016年增長302%;省定相對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5元,超過當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省定相對貧困村自然村村莊規劃、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率達100%,村莊標準垃圾屋覆蓋率達100%,20戶以上的自然村集中供水率達100%。

  奮進故事

  蕉嶺廣育村:全要素聯動改革盤活資源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如何解決產業發展“錢、地、人”的難題,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蕉嶺縣廣福鎮廣育村的生動實踐,給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五社協同”全要素聯動改革(“五社”即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土地合作社、資金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產業合作社)。

  2018年,蕉嶺縣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經濟製度改革試點縣,廣育村先行先試,成為蕉嶺全縣乃至梅州全市首個成立農村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的行政村,探索了“五社協同”發展模式。廣育村以農民組織化建設為抓手,突出要素資源整合,以農村組織、土地、資金、勞務、產業五大要素為核心,探索黨支部+“五社”+“一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合作組織機製,增強農村農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過去,村民大部分靠種植水稻為生,收入結構單一。”廣育村黨總支書記黃忠鐸說,改革後,村裏引進梅州市南方長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廣東省蕉嶺縣夫妻樹富硒木耳扶貧產業示範園黑木耳產業園。由此,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年便能增加20萬元,2018年達到35.2萬元。產業園還為周邊鎮村100人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種植黑木耳500畝。

  “通過改革,僅我們廣育村改革第一年就通過資金合作幫助農民完成產業發展貸款240萬元。”黃忠鐸說。黑木耳種植戶黃福城便是受益人之一。黃福城在土地合作社流轉了30畝土地種植黑木耳,采摘高峰期通過勞務合作社請村民來幫忙,遇到資金不足時,村裏的資金合作社貸了20萬元給他。村裏還有不少像黃福城這樣的合作社成員,他們通過一年的辛勤勞動,種植每畝黑木耳可得純利潤5830元,效益可觀。

  有了效益,黑木耳種植以廣育村為中心在廣福鎮快速鋪開,葉田村、石峰村、豪嶺村、樂幹村、洪才村等村都與梅州市南方長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發展食用菌產業。如今,廣福鎮黑木耳產業年產量達100萬斤,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蕉嶺縣廣福鎮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讓群眾走上增收致富路。 (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吳騰江   攝) 

  鄉村振興

  數說成效

  今年全市爭取省級涉農資金31.67億元。上半年,市本級共安排1.78億元投入農業農村領域,爭取地方政府債券21.21億元投入35個農業農村領域項目。全市110個鎮(街道)納入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組團結對幫扶,已全部完成鎮域鄉村振興規劃、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五年規劃編製。

  截至2022年6月底——

  人居環境提升:全市11331個自然村基本建成幹淨整潔村,其中建成美麗宜居村6053個、特色精品村397個。

  鄉風文明建設:全市2048個行政村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完善任務,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全覆蓋,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2577個。全市有全國文明村鎮10個、省級文明村鎮11個,縣級以上文明村鎮達標創建覆蓋率99.7%。

  鄉村產業發展:累計創建1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個國家級、2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7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60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村)。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77家,其中省級以上148家,占全省11%,數量居全省第一。

大埔縣豐溪林場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將生態景觀、尋幽吸氧等元素整合在一起,繪製美麗鄉村新圖景。 (圖片來源:掌上梅州  連誌城 攝)

  美好藍圖

  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

  《梅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提出:

  加速推進精細農業發展,加快精美農村建設,加強培育精勤農民,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到2025年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階段性突破,城鎮與鄉村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城鄉融合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梅州市進一步加快推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

  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鄉村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全產業鏈建設加快推進,鄉村產業體係健全完備,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具體包括:穩產保供能力持續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量保持在113.69萬噸以上;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壯大,力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160家,各種渠道上市、掛牌融資農業企業達到5家,培育超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5家至10家;特色優勢產業全麵提升,形成“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體係,新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一批產值超10億元的產業集群,培育發展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粵字號”標杆區域品牌;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壯大,初加工、精深加工產品不斷豐富,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鄉村休閑產業提檔升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年接待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

  建成一大批鄉村振興示範帶

  《梅州市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實施方案》提出:

  各縣(市、區)要在2年至3年內建成2條以上連線成片、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示範帶,推動全市鄉村建設發展由“點上精彩、線上美麗、麵上整潔”邁向“生態美麗、宜居宜業、富民興村”。(記者劉曉娟  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