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新賽道讓“菜籃子”變“菜盤子”
梅州以客家菜預製菜為抓手,實施農產品食品化發展戰略
來源:南方日報  時間:2022-05-11 10:53:16  瀏覽:-
字號:

  在當前“宅經濟”崛起的大環境下,預製菜以其菜式豐富、口味良好、製作便捷等特點走紅。有關數據顯示,預製菜正迎來黃金發展期,預計未來中國預製菜市場將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長率,2023年預製菜市場規模或將達5165億元。

  在廣東舉全省之力推廣預製菜的大局和積極引導支持之下,梅州根據已有的行業基礎,加快預製菜產業發展,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預製菜式。

  麵對預製菜發展的一片藍海,梅州以名客勝、向麗食品、金綠現代農業等為代表的企業在預製菜賽道提前謀篇布局,發揮領軍作用,同時,客家鹽焗雞、客家娘酒雞、梅菜扣肉、臘肉、鴿子等一批客家菜預製菜,正不斷走向百姓餐桌。

  邁上新征程,梅州正以客家菜預製菜為抓手,大力實施農產品食品化發展戰略,使其成為食品工業發展方向和新的增長點,有力帶動鄉村振興發展。

  地利

  優質農產品為預製菜發展提供基礎

  原料清洗、鹵製、烘幹、攤涼、真空包裝、速凍……走進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每個環節井然有序,一片忙碌的景象。

  “企業生產的預製菜以陳小鴿風味乳鴿為主,這些包裝好的乳鴿預製菜產品將用液氮速凍保鮮技術處理,然後再銷售往全國各地,消費者解凍後進行簡單加熱即可端上餐桌。”金綠現代農業總經理陳偉波說。

  興寧素有飼養鴿子的傳統,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每年養殖及收購鴿子超1400萬隻,規模化的鴿子養殖產業為企業發展預製菜帶來了良好基礎。

  鄉村振興,一頭連著產地田頭,一頭連著市場餐桌,農產品食品化有效銜接兩端,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橋梁。得益於梅州擁有豐富農產品作為優質食材,農產品“預製菜化”也迎來了全新機遇。

  “目前,企業的陳小鴿風味乳鴿預製菜日銷售量約1萬隻,自熱鴿湯月銷售量在3萬罐左右,今年鴿子產業總產值預計1億元,其中預製菜產值占比30%。”陳偉波說,通過預製菜加工,企業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養殖戶戶均增長20%的經濟效益。

  梅州地處粵東北地區,是優質食材產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

  在蕉嶺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一片嫩綠的秧苗正在田裏沐浴著明媚的春光,吸收著土地的養分,茁壯成長,秋收時節,它們將結出累累碩果;梅江區強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裏,苦瓜等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澆水;走進興寧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乳鴿養殖基地,可見鴿群在籠裏撲騰出陣陣雪白的小浪潮,這些農產品均可成為預製菜的原材料……

     截至今年1月份,梅州已培育了217個“粵字號”農業品牌,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49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及加工企業102個,培育了一大批從事客家鹽焗食品、鴿子、梅菜扣肉、臘肉等客家預製菜生產的規模化企業。

  “梅州生態良好,農業生產條件優良,農產品豐富,可以為預製菜提供品質較好的原材料,同時也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處處長、食品科學與工程教授白衛東說,加之客家菜豐富的飲食文化和烹飪技巧,都為預製菜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梅州客家菜,是客家這支獨特的民係在求生求變的過程中生存智慧的味覺體現。它養育了南遷的客家人,也吸收和保留了客家人走過的每一個地域的味道,最終形成了集兼容並蓄和大道至簡於一身的美食文化體係。

  目前,全世界的客家人約有1億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客家人超過5000萬人,廣東省內約1500萬人。客家菜是粵菜三大組成菜係之一,以其獨特的飲食文化,在客家人中正不斷發揚光大,傳播四海。發展客家菜預製菜,梅州有著廣闊的市場。

  隨著農產品“預製菜化”被捧上了全新風口,在梅州,以區域公用品牌為代表的品牌農產品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在提升區域經濟、帶動龍頭企業發展、提升百姓收入方麵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天時

  政策機遇助力預製菜差異化、規模化發展

  2022年,預製菜再一次被捧上了風口浪尖。政策加持、資本市場的助瀾,讓預製菜這個當下農業領域當之無愧的“網紅”持續走紅。

  隨著全國首個省級預製菜產業政策《加快推進廣東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下稱“預製菜十條”)的出台,廣東預製菜再迎高光時刻。對於梅州而言,緊抓預製菜十條機遇,正作為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謀劃工作,積極部署客家菜預製菜產業發展。

  “不能起早床,趕晚圩。”梅州市名客勝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黃俊鵬說,目前客家菜預製菜產業發展有基礎優勢,但在全省而言,還沒有跑出頭部品牌,必須在市場競爭中快速打造梅州的領軍隊伍和客家特色菜品,不能成為該賽道的陪跑者。

   風口之上,梅州客家菜預製菜能否占領一席之地,還需梅州政府、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

   “生產一道‘隻要稍微烹煮便可享用’的預製菜,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全產業鏈的有力支撐。”梅州向麗食品有限公司餐飲部負責人陳煒說,企業目前應該著重於精研技術,在口感、風味、營養上麵不斷創新,在標準化之外提供更多差異化,打造梅州客家菜預製菜的爆品,而政府相關部門,則可以在政策、土地、資金方麵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提升標準體係,完善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引領客家菜預製菜產業發展。

  陳偉波則認為,目前消費群體對梅州客家菜預製菜的接受度還較低,酒香也怕巷子深,當前還處於大力推廣階段,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搭建產銷對接平台,開拓銷售渠道,打響屬於梅州客家菜預製菜的品牌。

  如何為梅州客家菜預製菜添把火,讓這盆菜越來越旺?梅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鄉村振興局局長羅偉純認為,梅州政府要搭建平台,從食品質量標準、技術攻關、人才培育、食材來源供應、客家菜預製菜平台建設等方麵發力,讓企業大施拳腳。

  具體而言,發展梅州客家菜預製菜,要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更好激發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種動力。“自上而下,梅州將謀劃建立客家菜預製菜產業園,籌建梅州客家菜預製菜產業聯盟,引進深加工技術成熟先進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產區優勢、產業優勢,引領帶動產業發展;自下而上,要扶持培育本地領軍企業、引導客家小吃產業等走向規範化、標準化道路,積小成大,彙聚堅實的產業基礎。”羅偉純說,以此賦能梅州客家菜預製菜產業發展,推動梅州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化發展,助力梅州鄉村產業振興。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梅州還在紮實推進《梅州市客家菜保護傳承和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立法工作,著力解決客家菜產業發展、技能人才培養等麵臨的實際問題,助力梅州客家菜預製菜香飄四海。

  人和

  產學研攜手做好預製客家“一桌菜”

  走進位於梅城萬象彙的金苑酒家,一個擺滿預製菜的展示架映入眼簾,有客家鹽焗雞、梅菜扣肉、橄欖蒸飛鴿、蜜汁焗排骨等,不少顧客吃完飯後還會順便帶上幾盒預製菜回去。

  “從籌建廠房、研發產品到產品試投產,我們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從幾百道客家菜品庫,到三十道選品研發、再到二十道投入試產,最終定下16道預製客家美食推出上市,背後花了很多的心血和功夫。”黃俊鵬說,預計2022年預製菜綜合產值可達5000萬元。

  一份5分鍾即食的預製菜要端上餐桌,需要研發人員對菜品進行幾個月的反複調試。“在負責研發梅城金苑酒家的預製菜品時,試菜常常要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確定好製作比例後,研發人員再試吃幾個月,確定口味和食品安全性均沒有問題,這道菜才能和廣大消費者見麵。”注冊資深中國烹飪大師、國家高級烹調技師陳鋼文說。

  預製菜既要維持風味,又要考慮如何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成分,陳鋼文表示,這要求研發人員在菜品研發過程中尋找到水量、菜量、調味料量的最佳平衡配比。

  據了解,梅州市名客勝食品有限公司與陳鋼文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共同建立菜品研發平台。“研發人員對菜品進行工藝化轉換,以達到標準化生產的要求。”白衛東說。

  預製菜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近年來,各式各樣的“粵菜師傅”培訓班不定期在梅州各地如火如荼開展。據統計,自實施“粵菜師傅”工程以來,全市累計培訓“粵菜師傅”8634人次,目前梅州市建立了6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1個培養示範基地、11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建成全國首個客家菜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6個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

  但現階段梅州的預製菜產業還處於起步時期,沒有與之相關的研發中心。

  “我們想要發展預製菜,需要結合市場需求研發菜品的人才,也需要對食品工業化生產精通的人才,希望政府能夠牽頭組建一個預製菜研發中心,讓預製菜企業可以共享人才紅利。”陳煒說,企業將以梅江區水產產業園躋身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契機,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冷鏈、倉儲、物流為一體的水產產業園區,推出以水產品為主的魚丸、魚腸、魚卷等預製菜品,擦亮“客都草魚”品牌,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助力梅州預製客家“一桌菜”。

  白衛東說,預製菜需要結合傳統的飲食文化、烹飪技藝、現代科技,每個細分領域,都需要儲備一定專業水準的人才。

  ■對話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食品科學教授白衛東:

  打通從研發到生產、銷售通道 補齊預製菜發展短板

    325日,廣東省推出《加快推進廣東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下稱“預製菜十條”),預製菜十條的發布走在全國前列,對農業、食品工業,特別是廣東的預製菜產業,都是重大利好。對於梅州而言,應該如何把握住這一政策機遇,在預製菜的風口上發力?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研究生處處長、食品科學教授白衛東。

  南方日報:梅州發展預製菜產業有哪些優勢?

  白衛東:首先梅州的農產品豐富,有蔬菜、水果、肉類等,加上自然環境較好,又是長壽之鄉,土地富硒,出產的農產品品質較好,為預製菜的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材料;其次,客家菜係風格獨特,傳統的烹飪技藝好,例如釀豆腐、鹽焗雞、梅菜扣肉等,隻有廚師把菜肴做出來,才有把它製成預製菜的可能;最後是客家菜背後的客家文化獨具特色,飲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客家菜肴、客家預製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吸引人的地方。

  南方日報:梅州發展預製菜有哪些短板?

  白衛東:傳統的烹飪技藝好不代表預製菜可以做好,堂食的菜肴要變成預製菜還需要經過工業化的轉換,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梅州目前在這方麵是比較弱的。此外,一線城市有預製菜的消費環境,因此預製菜產業發展較快,而梅州的消費者對預製菜的剛性需求,沒有珠三角城市群高,這對於預製菜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南方日報:那梅州應該如何彌補短板,加快預製菜發展?

  白衛東:第一,梅州要加大科研創新,讓科技為預製菜賦能。可以建立預製菜公共研發機構,或者與大師工作室、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借智借力,在這點上可以參考金苑酒家的做法,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已在梅州和企業大力合作建設“科技小院”,鼓勵更多的教授和研究生在“科技小院”開展產學研創新。同時,要有機整合高級廚師人才、食品工程人才、市場銷售人才,打通從研發到生產、銷售的通道。

  第二,梅州做預製菜要結合當地資源,做大家喜聞樂見的客家特色菜品,有一定知名度的菜品,如鹽焗雞、梅菜扣肉等具有客家烙印的菜色,與其他地方的預製菜錯位發展。

  第三,梅州本地的預製菜企業在推出菜品的時候要避免同質化,還要推陳出新,因為預製菜的受眾較多是年輕人,他們的口味變化快。

  第四,目前來看,梅州預製菜企業的體量較小,不利於打入灣區市場,本地企業可以抱團發展,政府給予政策、土地、資金方麵的支持,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或者可以與珠三角的企業合作,做生產基地,優勢互補。(南方日報記者陳萍 馬吉池 通訊員賴寶達)